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孔多塞悖論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690/web/ 

◆  醫護加薪 別以政治撒幣應對
◆  跨科支援 打擊護師士氣
◆  「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賴清德應學習蔣經國精神
◆  加入區域經濟協定 在兩岸不在勇氣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孔多塞悖論
◆  民代干預辦學 歪風不可長
◆  老人的住房政策在哪裡?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孔多塞悖論


2023-11-13 00:27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法國哲學家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林一平/繪


最近台灣的總統及立委選舉活動已近白熱化。台灣採用單選制,往往會「分票」,產生了「棄保」改投的心理效應。於是乎,候選人為了勝選,合縱連橫,刀槍劍戟,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在這社會現象背後可以進行科學操控投票計算機科學遊戲理論重要應用

棄保」這種現象不易發生於法國選舉。法國採用孔多塞投票制Condorcet voting),或稱雙序制,目的是確定當選者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它得名於法國哲學家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

孔多塞法蘭西學術院院士,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科學院被視為舊制度王權象徵,與其他科學組織一起被解散。很多院士遭受迫害。孔多塞崇拜伏爾泰,是共和政體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只因為反對處死路易十六,被歸類為反叛者,因此鋃鐺入獄一七九四年三月,孔多塞在獄中自殺。而死後他的許多想法為後世法國群眾接受。

孔多塞在十八世紀末提出了投票方法,讓選民將候選人按照優先順序進行排名。例如,有五個候選人,選民可以將他們分別排在第一到第五的位置上。然後將之匿名組合,經過排序後找出最受歡迎的候選人。這是通過將每一個候選人對抗其他候選人,以確定哪一個候選人贏得最多「對抗」的結果。

孔多塞投票制的優點是,選民可以完全表達自己偏好,還可以減少策略性投票弊端,如棄保效應。今日孔多塞投票制已被用於幾個國家的選舉,包括法國、美國一些州和城市、澳大利亞綠色黨和民主聯盟、加拿大新民主黨和綠色黨等。以這種投票制當選的人稱為「孔多塞勝者」。

然而,孔多塞投票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實際應用中更進一步研究和改進。例如孔多塞悖論Condorcet paradox)是指在孔多塞投票制中,當超過兩個候選人競選時,可能會出現悖論情況,即儘管每個選民都有固定的偏好順序,但當這些偏好順序匯總時,會出現矛盾不一致情況,無法產生「孔多塞勝者」。

根據直覺,喜好具有推移性。我若喜歡披薩勝過法式土司,法式土司勝過鬆餅,那麼我會喜歡披薩勝過鬆餅。但投票不一定產生推移性的結果。在這三個選項中,個人可以按不同的順序排列它們,而多數決投票結果可能是披薩戰勝法式土司,法式土司戰勝鬆餅,而鬆餅卻又戰勝披薩。

孔多塞悖論發生的原因是由於不同的偏好順序之間存在循環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候選人都擁有一些支持者,但同時也有一些反對者,而無法選出一個最受歡迎的候選人。這是社會選擇理論中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這定理告訴我們,如果你希望擁有不獨裁(No Dictatorship)的社會排序,那麼循環關係的發生會讓你失望。當多數決投票出現不具推移性的結果時,我們無法用民主的方式表達多數人的意願。於是乎假民主之名,「非民主」悄然發生。 












醫護加薪 別以政治撒幣應對


2023-11-13 00:25  聯合報/ 單鴻昇/政大法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表示,樂見醫院帶頭加薪,但政府更應積極作為,不能把改善勞動條件責任丟給醫院;圖為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因應疫後各類醫事人員抗議薪資待遇不合理,蔡政府規畫以健保總額先為夜班護理人員加薪,之後再以二百億公務預算編列撥補,用於改善醫護人員薪資。健保署長石崇良未來則傾向以健保預算編列,認為因較不受國家整體財政影響,財源將更穩定。就此,筆者認為尚有待商榷。

長久以來健保規畫營運,最常被詬病的即是來自非專業的政治決策力影響,特別是每到重大選舉,這樣的情況總是屢見不鮮。早在一代健保時期,即有許多學者強調財務收支連動平衡,同時增強民眾自我連帶意識,避免使健保制度成為選舉的政治支票。

自二代健保改革以來,原先監理會與費協會合一為健保會,並納入更多相關利害關係人參與,目的即是希望提升健保制度專業、自主獨立並考量多元利益,減少來自行政科層體制的不當干預。因此由蔡總統「直接指示」健保總額加以支應,本身即不符合健保的制度運作。另外亦應思考的是,醫護人員加薪所需的經費由健保總額是否適當。在學理上,健保做為整體共同體成員的風險分擔機制,應與做為一般公共政策的「外部負擔」嚴加區隔,否則肆意偏離原先制度目的,將可能影響風險分配之正當性。

醫護人員勞動條件惡劣且面臨人力短缺現象,早非一朝一夕。筆者對於醫護人員長期面臨低薪困境深能理解,但目前台灣社會上正面臨低薪困境與不合理勞動條件者,也絕不僅止於醫事人員。總結而言,這類問題應從根源與結構面問題著手,而不是以政治撒幣方式應對。












跨科支援 打擊護師士氣


2023-11-13 00:23  聯合報/ 鍾邦友/高職教師(高雄市)
行政院長陳建仁提出明年預計投入至少二百億元經費,提升所有醫事人員待遇,然而醫護人員似乎並不買帳。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陳建仁提出明年預計投入至少二百億元經費,提升所有醫事人員待遇,然而醫護人員似乎並不買帳,到底原因何在?身為護理師的家屬,我有話要說。

針對護理師出走嚴重,副總統賴清德先前誤以為是護理師師培名額欠缺所致,已被護理師公會痛批搞不清楚狀況,後來又想著以夜間補貼來解決缺員問題,此舉反讓日夜班護理師待遇出現落差與相對剝奪感,牛頭不對馬嘴的補貼政策,並無助於解決現下基層護理的惡劣工作環境。

一般皆以為護理師的工作無非是幫病人打針、換藥、量血壓,殊不知隔科也如隔山;像小兒內科不熟悉腦神經外科的加護病房照護,就算資深者到陌生科室,也得摸索一段時間。現在不少大醫院卻要求病人少的科機動支援其他人力不足的,表面上這是管理學上的人力充分運用,但試問民眾是否能接受臨時找一位牙醫師來幫產婦接生?或家長要不要在數學老師請假時,由體育老師來代數學課?

除了討論已久始終得不到正視護病比問題,這種跨科輪調支援更是打擊士氣真正原因。人力的嚴重不足,加以工作的專業性不被尊重,不僅讓新鮮人聞之卻步,連資深者也待不下去,大家寧可往低薪但工作內容穩定的診所就職。倘若政府繼續放任大醫院管理層壓榨護理人力再多補貼恐怕也挽不回潰散人心












「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賴清德應學習蔣經國精神


2023-11-13 00:36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蔣經國曾提出「我也是台灣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強調先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的反共立場,論及許多藍營民眾不認同前總統馬英九倡議九二共識」,提醒國民黨及社會走錯路的人應該好好反省。賴自認為站在歷史正確道路,藉選擇性肯定兩蔣來諷刺藍營兩岸路線,恐有待商榷。

賴清德批判國民黨「親中」,不符國家利益,甚至可能無限上綱標籤化藍營「親中賣台」,此並不利於台灣命運共同體建構。戒嚴時期國民黨曾批判主張共產主義及台獨者是中共同路人;歷史循環,現則是民進黨標籤化藍白政黨及人士為中共代理人、在地協力者。

這些做法皆非公民社會所應有,政黨互動一旦陷入「受害者」變成「加害者」,不利於台灣民主化轉型與鞏固。國民黨視「中共」非「中國」,「反共」但不「反中」,「和中」但不「親共」。賴既宣稱「抗中保台」又稱「和平保台」,既倡議親中愛台」又批判親中賣台」,甚至無限擴大論述霸權標籤化主張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就是與大陸當局隔海唱和、受統戰影響及認知作戰之在地協力者。

賴雖宣稱兩蔣堅持反共,但兩蔣也堅持「一中原則」、「中國代表權」、「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李登輝執政初期也倡議「一中是中華民國」,兩蔣與李皆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蔣經國最後也提出「我也是台灣人」。李登輝雖曾提出「台灣人的悲哀」,但也提出「兩岸中國人」。馬英九也宣稱是「中國人」。中華民國政府曾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說總統及國民皆為「中國人」殆無疑義。

賴提及蔣經國最早講「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李登輝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到蔡英文則提「中華民國台灣」。陳、蔡僅稱自己是台灣人、兩岸華人,若賴神願意學習小蔣精神,宣稱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反共而不反中,如果當選,就可能成為「台灣的尼克森」,成為首位能夠與大陸對話的民進黨籍總統。

從建構主義角度檢視,當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具有雙重認同時,台灣主體意識才不會與中華民族主義對衝。國民黨的兩岸定位是「一國、兩區、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亦即「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民進黨定位為「兩岸互不隸屬」。兩岸互爭「中國代表權」時代雖已消逝,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應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民調,純粹的中國認同在民國一○四至一一一年(二○一五至二二年)期間約在二點六%至三點七%,最高與最低比率約差距一%。若將雙重認同中的中國認同與純粹中國認同相加,民國一一至一一一年(二○二一至二二年)之中國認同達卅四點五%卅五點六%;尤其是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下降至五十四點五%,雙重認同增加至卅八點二%將近四成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這絕非民進黨所言「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認同不等於台獨支持度,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民調,台灣認同雖曾增高至六十七%,但政黨偏好方面,民進黨獲卅六點八%,偏向支持台灣獨立為廿七點五%。台灣認同並非是民進黨或獨派政黨的獨享壟斷資產,更多的是希望兩岸和平務實主義,而不應是「反中」的社會基礎












加入區域經濟協定 在兩岸不在勇氣


2023-11-13 00:31  聯合報/ 蘇明通/前WTO、台紐、台星諮商談判人員(台北市)
中日韓澳紐及東協10國於2021年11月15日透過視訊完成RCEP簽署,組成了全球最大的自貿區。歐新社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近日公開表示台灣應勇敢一點,積極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濟組織。但此事無關勇敢與否,貿然提出申請後被擱置或不受理,反而是自取其辱。

以 RCEP 為例,這原本是中國積極主導的區域經濟協定,目的是要跟當時美、日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打對台。TPP 後來因為美國退出而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包括日、加、澳、紐、馬、星、越、汶萊、墨西哥、智利及秘魯共十一國。中國及台灣(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都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九月相隔六日先後提出申請,但既有成員迄今尚未展開正式諮商審查程序

RCEP 的成員則有十五國:日、澳、汶萊、柬、中國、印尼、寮、馬、緬、紐、菲、星、韓、泰、越,號稱是超越歐盟自由貿易區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系。對於新申請者的審查,需要全體成員都接受的共識決,只要既有成員中國反對,台灣要申請加入,門都沒有。

由於 CPTPP 的七個主要成員日、澳、紐、馬、星、越、汶萊已經是 RCEP 的成員,其餘的加、墨、智、秘四國,中國已與智、秘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可以合理推論 CPTPP 對中國而言已是雞肋,中國對於何時加入已無所謂。如果中國故意放緩或拖延其未來與各成員的諮商程序,基於中國一向主張其先於台灣加入之政治立場,會連帶影響台灣申請加入之進度。

只要執政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不會改善,中國也一定會干預台灣申請加入 RCEP 及 CPTPP。因此,台灣未向 RCEP 提出申請,一定是考量中國已經是其成員之局面,徒有勇氣申請也無法成事,乾脆就不申請了。

台灣的電子產業因受惠於WTO的「關於資訊科技產品貿易之部長宣言」(簡稱資訊科技協定,ITA),八十三個簽署國已將電子產品的關稅降為零;其後擴大談判(ITA2)新增適用項目,並將視聽、醫療、家用娛樂等設備納入,自二○一六年起開始調降關稅。不屬於這些涵蓋範圍的品項,有需要透過簽署雙邊或區域經濟協定,協助在台業者增強國際競爭力。只是在民國一○二年台紐、一○三年台星簽署經濟協定之後,受到兩岸關係之政治影響,歷經十年未再簽署任何類似之實質經濟協定。

政府部門負責談判的公務員,有經驗與勇氣上談判桌,只是沒有可以發揮的機會罷了!













民代干預辦學 歪風不可長


2023-11-13 00:21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自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教育基本法公布,揭露教育中立原則後,學校教育人員無不戰戰兢兢遵守,然而如果侵害教育中立與專業的是來自於政治力,我們又應如何維護教育專業與主體性呢?近日新北、台中就接連傳出民代不當關切學校成績評量情事,桃園也出現議員要求某校校長與全體一級主管至議會備詢,議員干預校務蔚為歪風,亂象值得正視。

民代關切甚至關說教育事務並不罕見,但連學生考試成績都要試圖影響,讓人匪夷所思。歷來也不乏各縣市議會議員要求學校教育人員至議會備詢,甚至多次出現要求轄內所有學校校長到議會備詢的例子。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底,包括蘭嶼、綠島等離島國中小在內,台東縣總計有超過百位校長到議會接受「民主洗禮」,不過要求校長備詢的議員自己卻遲到,校長們被迫抽離學校,卻只能在議場苦候枯坐,共同見證議員諸公的議事效率。台南也曾出現議員要求教師工會理事長到議會「說明」,否則將停止審議教育預算的離譜行徑,形同濫用職權綁架教育預算,除了藉勢藉端展官威,究竟有何實益?

議員有審查地方預算、質詢行政首長的權力,但質詢的對象應該是官員,動輒大規模要求國中小校長到議會備詢,已經超越我們對監督施政的理解程度;遑論比起地方教育局處的預算規模,以及錯誤政策對地方教育的影響程度,個別學校何德何能引起議會關注?地方民代當然應該關心施政,但放任地方教育局處明顯的錯誤教育政策不去監督,卻不成比例地要求中學小校長到議會備詢,這是放水還是作秀?

更讓人沮喪的,在議員要求教育人員到議場備詢的案例中,幾乎看不到縣市長與教育局處長展現擔當,絕少看到行政首長敢於拒絕來自民代的不當壓力;首長不能成為支持學校教育主體性的後盾,只能低聲下氣配合無理要求,淪為惡質民代打壓教育專業的幫兇,這自然也使政治力更能明目張膽的干涉學校辦學。

在常以藍綠論是非的台灣,惡質民代對教育事務的干預卻不分顏色。民代真要關心教育,應該把重心聚焦於對重大政策與官員施政的理性監督,動輒要求教育人員到議會備詢,既不能凸顯專業問政,更有自黑的「笑果」。民代若真正關心教育,就從停止要求教育人員到議會備詢做起吧!










老人的住房政策在哪裡?


2023-11-13 00:18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老宅困老人的問題,是多年累積的嚴重社會問題。記者季相儒/攝影


最近政府及各政黨參選人紛紛推出住房政策,但多偏向社會住宅興建戶數及青年的住房政策,包括青年安家貸款、自住房屋補貼等,但對日益嚴重的「老宅困老人」卻未見重視。或許參選人認為老年人政黨意識已固定,且多擁有住房,對選票增加沒太大助益。

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台灣再過二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另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全台逾卅年老宅戶數比例達五十一%,老宅居住品質的改善與更新刻不容緩。尤其在台灣,老人擁有住宅比例一向最高,「人宅雙老」衍生的住房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的關鍵問題,這應是老人住房政策的核心議題。

老宅困老人問題複雜,解決之道或許可先分開「老人居住安排」與「老宅處理」二部分討論。前者包括:老人在宅老化、與子女同住(包括搬去子女住處或子女搬來)、搬去養老機構或換住新宅等選擇。後者包括:老宅整建維護、拆除重建或賣掉等選擇。根據許多相關研究顯示,較理想的老人居住安排是「在宅老化」,讓老人能在熟悉老宅自在生活,然而老宅的居住環境是否適合老人則是先決條件。

若要讓老人在宅老化,不要被老宅所困,首要條件就是室內無障礙環境的居住空間、無障礙上下樓梯的進出設備。前者透過專業設計的整建維護較易解決,後者涉及同棟鄰居的設備改造工程與經費分擔同意,較為困難;此部分需要政府與專業組織提供多種設備方案的評估協助與補助,讓老宅整建維護得以落實。

最根本但較複雜之解決老宅困老人的方法,是透過都更或危老方式拆除重建。然而這只適用於初老的老人,對中老或老老的老人,需要較長時間的搬遷安置過程,老宅重建成果可能無法享用,這也是許多老人不願參與都更或危老的原因。對那些無法接受都更拆除重建或整建維護而被老宅所困的老人,建議應盡速協助其售出或處分老宅,換屋居住,以維護其生活品質。

老宅困老人的另一關鍵問題是老人的財務經濟能力不足,窮得只剩房子,無財力改善老宅並在宅老化;此時老人應更積極透過多元的「以房養老」方式自力救濟。以房養老模式可以有多種,目前政府只推動由銀行辦理的「逆向抵押貸款」;惟銀行考量貸款償還風險,老人每月可拿到的貸款金額有限,缺乏誘因,尚未獲得國內大多數老人的認同。

國外另盛行由壽險業者辦理的「售後租回」方式,出售老宅再租回居住,不但可拿到全額房價,透過信託付租金,還是住在原本老宅,沒有改變生活方式;而且老宅整修維護由壽險業者屋主負責,免除老人維修老宅的困擾。此外,國內早期已有社福團體伊甸基金會辦理「捐宅服務」成功案例,老人捐贈或信託老宅給伊甸,然後由伊甸負責照顧老人往後仍住老宅的生活起居,直到老人往生後,老宅成為伊甸資產,這是利己利人的以房養老模式。

政府應積極訂定「以房養老條例」,解決老人的長照及居住問題。期待老宅困老人的問題受到政府及各政黨總統參選人的重視,透過多元價值觀多元模式及完整的配套措施和法令制度,讓老人能安心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