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面對台灣農業的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202/web/ 

◆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先提升戰力,才有好條件談聯盟
◆  聯合報黑白集/四千億救錯少子化
◆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面對台灣農業的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面對台灣農業的挑戰


2023-08-07 01:21  經濟日報/ 社論
農業部1日成立,首任部長陳吉仲刻意不撐傘在大雨中致詞。記者林澔一/攝影


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日前正式揭牌成立;在升格的同時,冀望台灣農業也能同步成長。

農業占台灣 GDP 比重不高,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維持農業競爭力相當重要。政府早將農業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範圍,積極發展新農業,強調智慧農業、有機農業,並打造農業4.0。

但台灣連農業基本面都出現問題,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農產品供需失調問題層出不窮,不但價格波動大,甚至出現短缺現象;農民收入仍然偏低。農業過去四年均呈現負成長,占 GDP 比重也由2016年的1.9%,下降至去年1.4%的歷史新低,顯示農業發展已面臨瓶頸。

國際化準備不足,是台灣農業一大挑戰。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大幅度開放農業,之後雖然簽了一些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對農業影響均不大,農業沒有再經歷另一波大規模自由化洗禮。甚至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大陸雖有對台灣開放部分農產品,但台灣並未對大陸開放農產品的不對稱情況。

然而在農業部成立之際,卻發生台紐 FTA 對紐西蘭牛乳即將全面開放,國內業者憂心衝擊太大。2013年啟動的台紐 FTA,規定在12年調整緩衝期後,零關稅開放紐西蘭牛乳進口;然而由於農政單位長期不作為,在全面開放迫在眉睫,才發現除了要求業者少養牛之外,並無其他配套措施,更沒有協助酪農轉型的方案。

如果連台紐 FTA 單一農產品都搞不定,台灣未來還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若有機會進入正式談判階段,將面對 CPTPP 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及越南等農業出口大國,農產品面臨全面且立即開放壓力,台灣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農業問題層出不窮,由於供需失衡造成農產品價格崩跌、督察機制鬆散導致有毒產品流入市場,到今年發生缺蛋危機,不但暴露農業單位沒有通盤考量產銷,更欠缺即時應變措施。

兩岸關係緊張也牽動台灣農業,中國大陸開始檢討對台經貿措施,農產品則是首當其衝。由先前大陸以檢疫為由暫停台灣水果及水產品進口,以註冊程序不全禁止台灣多項農產品進口,到最近對所有台灣禁止大陸進口農工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這其中當然不乏對岸的政治操作,但受影響最深的還是基層農民。

面對大陸排山倒海的措施,政府雖然強烈譴責陸方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並多次表示要在 WTO 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以討回公道;但只是淪為口號,迄今並沒有後續行動。

政府宣稱協助農民拓展外銷以分散市場,雖然2022年日本已經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但其中不乏以補貼來促進出口的操作,對提升農業競爭力並無助益。

農委會也欠缺整體策略,還是以鼓勵消費,例如推動多吃「愛國水果,抗中石斑」,來消化出口受阻所引起的供給過剩問題。另外對於地方政府自力救濟,例如台東縣與對岸協商解除對台灣釋迦進口限制,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嘲諷是自貶國格;但是對於其他受大陸限制農產品出口,還是束手無策。

未來農業部應全盤檢視台灣農業政策,首先必須做好基本功,產銷失調是陳年問題,但也不能任其一再發生,不斷侵蝕農民利益。政府必須由源頭的供需面規劃,而非只是事後補貼救急。

農業政策也不應再向直接補貼救助及農民福利津貼傾斜,而應多挹注資源提升農業技術,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另外在全球經歷斷鏈及高通膨衝擊下,不少國家實施糧食出口管制;對於糧食自給率僅約三成的台灣,如何確保糧食穩定安全來源,更應有所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四千億救錯少子化


2023-08-07 01:19  聯合報/ 黑白集
近年來,台灣年輕族群不婚不生的比例增加,連帶造成少子化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蔡政府不少政策遭質疑,包括前瞻建設、社宅政策、能源轉型及特別預算債務過多等。對此,蔡總統辯稱:沒有「債留子孫」。有沒有債留子孫,審計部已有檢討,就留給後人評價,一味推給前朝並無助益。此外,蔡總統還有一項政策徹底失敗,那就是一敗塗地的少子化問題,她真的愧對台灣

民國一○五(二○一六年)蔡英文剛上任時,政府搶救少子化的預算是一五○億元,其後逐年增加,今年增為一,○八八億。這七年加總,約莫花掉四千億元。然而,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台灣新生兒還有廿點八萬人去年卻只剩十三點八萬人,六年足足少了七萬人。今年更慘,上半年僅有六點六萬新生兒,估計全年不到十三萬人

年年膨脹搶救少子化預算,換來的卻是節節下墜的出生率,到底錢都撒到哪去了?動聽的口號一大堆:○到六歲國家一起養、育兒津貼加倍發、平價教保服務、幼托整合等等,銀子大把大把地花,補貼則補了又貼,大家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新生兒日漸稀少。蔡總統要不要問問專家:政策是不是沒對準問題

審計部的報告點出一個重要癥結:去年,台灣廿到四十四歲的適婚男性未婚比率是六成三,同齡女性則為五成二。當全台有過半年輕人無意結婚或組織家庭,政府卻拚命砸錢在托育補貼,根本是把錯脈開錯藥單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先提升戰力,才有好條件談聯盟


2023-08-07 01:13  聯合報/ 社論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二)結束訪日,昨天搭機返台。在松山機場入境大廳,受到民眾的歡迎。記者林俊良/攝影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訪日返台,黨內年輕世代議員、立委參選人與基層前往接機,讓支持者看到正面訊息。在郭台銘似將集結連署大軍之際,更需黨中央和侯辦積極對執政黨出擊,結合立委參選人密集造勢,才能打開困局。藍營喊團結已久,但黨內面對各種結盟主張三心二意,游移在推動在野聯盟和衝高侯友宜支持度之間不知先後輕重,恐怕落得損兵折將。

當下賴清德及柯文哲選情都面臨瓶頸,侯友宜則欲振乏力。諷刺的是,賴柯砲火相向,國民黨多是被內戰所傷。侯營沒有黨機器號令全黨,考量內部團結又不能對自己人喊打喊殺。國民黨中央在提名前沒替侯友宜撐腰,固然是維持黨內和諧,但在綠營黨政聯手羅織「幼兒園餵藥案」時,黨中央也是後知後覺,毫無全黨迎戰的覺悟。如今,國民黨正式提名侯友宜,黨主席朱立倫也該站出來扛起這場選戰,帶領母雞和小雞各就各位。

朱立倫若不能將侯友宜的選戰視作全黨戰役,將總統與立委選戰整合調度,難保不會重蹈四年前覆轍。作為最大在野黨,面對六成支持政黨輪替的民意,選民卻只看到國民黨深陷整合困局中,對郭台銘挖牆腳投鼠忌器,對柯文哲抱著藍白合的樂觀期待,卻不腳踏實地埋鍋造飯打自己的選戰;挑戰賴營的聲量與去年底大勝的底氣,差如天壤。國民黨欠缺大黨的自信,只想玩「一加一大於二」的投機遊戲。

在野三方勢力都拋出政治聯盟的菜,爭取六成反綠選民支持。但從本質來說,一個政黨提名參選,首要任務是組建在野聯盟嗎?說穿了,部分藍營人士看衰侯友宜,便盤算走捷徑,力推郭侯配、藍白合之外,甚至有打著藍旗替郭台銘催生「郭柯配」者,還理直氣壯聲稱救選情。選民看藍營內鬥內行,已膩煩至極。朱主席一度對倡議「政黨輪替大聯盟」的羅智強祭黨紀,自己卻在全代會主張「重返執政後,組成執政大聯盟」。雖說的是執政後,卻讓黨內人心雜遝。

黨中央及侯辦準備下鄉造勢,朱立倫說不清楚執政大聯盟是政見,還是下階段選戰對策,黨內無所適從,豈不抵消造勢成效?若黨主席可倡議政治聯盟,另一群要替郭董開辦連署的藍營議長與派系頭人,黨中央又要如何處理?

藍營把在野聯盟看得太樂觀。從合縱之術來說,白營選票最大化是攻綠禮藍,吸納淺綠及對國民黨失望者,緊咬賴營以綢繆最後棄保藍軍,因此斷不可能削弱自身。若國民黨不能殺出血路衝高候友宜支持度,又怎能讓民眾黨重新考量合作可能?

朱立倫面對各種「大聯盟」主張,必須正視這究竟是團結的解藥,抑或是裂解政黨的伏筆。朱立倫更該自問:國民黨是否有應對無法整合郭柯的準備?若根本不存在選前整合的可能,國民黨理當及早回到正規戰,認真面對民進黨,用論述、政策和人格特質爭取認同。

藍營不乏批評侯友宜缺乏口才、魅力的聲音,卻吝於發揮他的優點。朱立倫曾與蔡英文對戰,應最清楚民進黨如何包裝這位至今依賴讀稿機的對手,國民黨為何做不到?侯友宜可以成功完成訪日任務,顯然在國民黨幕僚輔助下,他能在外交舞台上取得認同。朱主席應堅定心志,整合黨內力量對執政黨發動攻勢,目前內政外交有太多議題可讓侯友宜及立委參選人合作發揮。

國民黨認真打選戰才能找回支持者,清談結盟只是讓挖牆腳和炒作棄保得到正當性。候友宜也到了破釜沉舟的時刻,不站出來一夫當關,藍營就是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