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經濟學面臨嚴峻考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781/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白宮夢,未遇川普已先撞牆
◆  聯合報黑白集/誰想傷害那六成民意?
◆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經濟學面臨嚴峻考驗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經濟學面臨嚴峻考驗


2023-07-21 00: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 中國新聞社


中國大陸經濟第2季出現諸多黯淡景況,非但未能拉抬全球經濟,本身甚至呈現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慘澹局面,消費疲軟,進出口衰退,投資不振,房地產市場危機四伏,青年失業率創高,地方政府債台不斷攀高,勉力採取的降息、財政擴張與救援房地產措施也不見成效。各方不禁產生疑慮,大陸經歷三、四十年的快速成長後,是否將陷入低迷停滯深淵

當前中國經濟疲軟,消費者與生產者、內資與外資、製造業與服務業對市場走勢及未來前景都信心嚴重不足,對於政策的穩定性更是信心缺缺,因此怯於作長線與大規模投資。一個信心跌落谷底的經濟體,最大的危機是陷入通貨緊縮局面,中國近期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都在通縮指標邊緣泡沫經濟破滅後的一些徵兆,中共當局如果不能在路線與政策上做破釜沉舟式調整,中國經濟有可能步上日本失落二、三十年的後塵。

問題的根源在於「習近平經濟學」是否不利於經濟成長?習近平用力重塑中國政治秩序,已帶來國家結構深度轉變,他將經濟領域視為必要的支持,大幅度經濟變革,大刀闊斧進行各領域、各層次的整改,對企業的管治愈來愈嚴苛,而且揮棒打擊,給各種產業帶來重重壓力。

民營企業的壯大,固然有益於經濟成長,但也使中共當局產生經濟自由化可能削弱中共控制力疑慮甚至催生民主變革。中共近年出台不少政策與法規收緊企業經營自由,同時將稅收和社保繳納比率大幅上調,在房產及特地民企的信貸上提高融資門檻,進而規定私企要建立黨支部加強對民企運營監控

中共監控民企多管並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宣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讓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表面上的說法,這是為了讓所有制結構優化,但主要是提供一條央企、國企進入與兼併私企的途徑,好讓一些企業出讓股權。他抓經濟要像抓政治一樣,總是把資源置於可控可管範疇內,以便於「齊抓共管」。

習近平在擺布策略時,總是要讓人一葉障目,實際上每項舉措都帶有系統性的政治與經濟目的。其中以「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最光彩奪目,贏得廣大支持;「有序發展」同樣擲地有聲,成管治民企緊箍咒

在約束民企的自主性之外,習近平也將減少對外的依賴性列為經濟政策的重點,以免仰人鼻息,被人卡脖子。美中貿易戰和科技禁運刺激了他更強的決心,確信必須在經濟上走上自力更生之路政治獨立,從而將未來經濟定調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輔」。他積極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創造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可自給自足的產業形態。

為了強化國際競爭力,他推出一系列促進產業智能升級的政策,旨在讓信息與工業兩個進程相融合,將產業製造和物聯網、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相整合,從而優化生產與供應,加速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轉型。然而,所謂「第三產業」不是政策支持的重點,在他看來,這些產業造成了勞動力內耗以及市場投機性,無助於整體國力增強。他認為創造第三產業的消費,不如創造製造業的供給來得重要,所以要讓勞動力更多地進入實體工廠。然而,服務業對就業的重大貢獻也被抹殺了。有人認為,在他看來,社會主義就應該是一個工農社會,並以公有制為特色,其它冗餘產業必須嚴格管束。這正是「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精髓。

「習近平經濟學」的一大特點是著重政治性思維,比如習近平強調要讓國企變強變大,這不僅是要穩固社會主義經濟安全,也是中國應對各種經濟衝擊維穩基石。問題是,如果經濟路線和政策滲入太多政治考量,必然挫損民間與外資企業的投資信心,妨礙企業的常態營運與資源取得,從而壓抑經濟的活力與創新動能。這正是「習近平經濟學」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聯合報黑白集/誰想傷害那六成民意?


2023-07-21 01: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16日舉行的「公平正義救台灣」活動,近萬民眾無懼酷暑湧入凱道前,表達這些年來對執政當局的不滿。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正興/攝影


這次大選,希望「下架民進黨」的民意高達六成,顯示多數人支持政黨輪替。但在野陣營因整合困難,參選者互扯後腿,彼此分散了選票,民調排名只能落在二、三、四。得「分裂的在野黨」之助,賴清德支持度雖然撞頂,卻仍居於領先,老神在在。看在選民眼裡,對如此膠著、難有展望的未來,不免充滿焦慮。

儘管每次選舉都說「選民最大」,彷彿政治人物都要看選民臉色;但是,選民遭到政治權謀玩弄的事例也層出不窮。當年的三一九槍擊案、黃俊英的走路工事件、吳敦義的緋聞錄音帶、非常光碟事件,都曾把人心玩弄於股掌,選民在訊息迷向中被誤導投票,操弄者則順利賺走選舉。

選民意向易受操控,主要是訊息管道比較不足,無法從情勢判斷大局的發展。而多年來人民國家認同四分五裂,不同世代選民接受不同的教育洗禮,再加上政客和網軍的強烈誘導,民眾要保持客觀理性更是不易。但無論如何,選戰過程再熱鬧,投票終究只是民主的過程而非目的。如果六成民眾確認「下架民進黨」是目標,即應力促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朝此方向前進,別再浪費民氣。

台灣有值得驕傲的民主成就,但「人民是頭家」則似乎只是傳說,許多人仍被「僕人」牽著走。這回,六成選民再被愚弄,民主就得倒著寫了。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白宮夢,未遇川普已先撞牆


2023-07-21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日前說出「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傳出遭到美國關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副總統賴清德下月將率團出訪巴拉圭,但政府宣布他將「過境美國」時,卻反常地低調,亦完全未提過境地點。不僅如此,賴清德上周發表的「台灣總統進白宮」一說,似乎也帶來意外的副作用。《金融時報報導,賴清德的「白宮說引發華府對其兩岸政策的疑慮,並要求台灣方面釐清他的說法

作為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過境美國原可當成民進黨有利的發揮題材,但蔡政府卻低調處理,顯示其過境待遇不會有太高的規格或值得宣揚的安排。其中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拜登政府正忙著與北京修復關係,在布林肯、葉倫、柯瑞相續訪陸後,緊張才稍稍降溫,美方勢必不願此時為了賴清德的過境又搞到前功盡棄。亦即,賴清德此刻過境,其實是碰到了「時機不宜」的敏感關節,不會受到美方熱烈擁抱。

第二,賴清德自命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儘管他自己更強調「務實」一詞,但美方更在意的卻是「台獨工作者」這個命題。正因如此,華府一直以來對賴清德存有疑慮,認為他無法像蔡英文那樣保持比較彈性比較穩健的兩岸路線。為此,賴清德這次競選雖幾度試圖澄清及修正,但顯然效果不佳;美方也擔心他在美發表太「出格」的言論,導致難以收拾。

第三,台灣的大選情勢依然混沌,AIT 主席羅森柏格雖已會見過朝野參選人,卻保持開放態度對待,希望公平對待各政黨參選人。拜登政府若給予賴清德高規格的接待,會被解讀為美方有特定傾向,即違反了「平等原則」。如此,未來侯友宜九月訪美,或柯文哲再度出訪,接待上即可能更形棘手。

意外的是,當美方還在安排賴清德的過境訪問,賴清德一席「當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達成」的說法,卻讓自己更深陷泥淖。就台灣的立場看,一個正在競選我國總統的人,卻把「走入白宮當成最高目標,當然很離譜。假使眼睛只盯著美國,他把「服務人民」放在什麼位置?如果這是賴清德的信念,那他應該受到選民嚴格的檢視;人民選總統,難道只是為了把他送去白宮?

然而,賴清德「白宮說」的另一可能,或許是因為他的天真和不務實。賴清德過去在從政路上,喜歡作高調的道德表態,卻因為過於強烈而顯得僵硬,並違反其他更高原則。例如,他在台南市長任內為反制議長賄選而拒赴議會,卻也因此破壞民主監督機制,凸顯他自視高於體制。從美國的立場,賴清德的「白宮說」也冒犯了美方既有的「一中政策」,顯示他企圖要影響或推翻華府外交政策,這又犯了外交大忌。賴清德在宜蘭和旅外鄉親談前進白宮時,說得口沫橫飛,他可能沒想到自己踰越了分寸,反而造成自己的不利。

把拜登政府對台的友好,想像成台灣總統可以「前進白宮」,甚或渲染成美台建交,是炫耀和誇張的行徑,也凸顯賴清德的不務實、不成熟及不謹慎。更別忘了,正要挑戰拜登的前總統川普已磨刀霍霍,極可能在美中關係上刻意唱反調以取利。一旦川普當選,台灣的戰略地位勢將被華府官員重新定義,這點,是台灣朝野參選人都應審慎以對的事。觀察川普日前的談話,他除不肯表態出兵保衛台灣,還要對台灣課徵關稅、設置貿易壁壘等;這顆大石頭,賴清德繞得過去嗎?

賴清德的「白宮說」,與其說是個人夢想,不如說是政客的妄語,結果是搬石頭砸自己腳。賴清德還沒遇上川普,就先撞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