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所應發揮多元功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關於電的十八般騙術,仍在翻新技術
◆  聯合報黑白集/笑死人的打詐宣言
◆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所應發揮多元功能(系列四之三)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所應發揮多元功能


2023-05-06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淨零碳排是全球新顯學,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今年7月成立,使碳交易商機躍居市場矚目焦點。(本報系資料庫)


蔡英文總統於上月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舉辦的謝年飯時,宣示將由證交所、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研議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希望藉由此一平台進行國際合作,進而達成減碳目標。蔡總統此一宣示乃台灣繼規劃課徵碳費之外,另一達成民國一三九年(2050)淨零碳排的最重要的經濟手段之一,非常值得期待。

隨之證交所宣布,「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在今年7月完成設立登記,依證交所的初步規劃,「台灣碳權交易所」主要業務將包括: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與碳諮詢宣導服務,其中國內碳權交易部分將配合環保署法規進程及制度規劃,來建立國內碳權交易平台;而關於國際碳權買賣則將藉由國內有需求的企業尋求和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來因應國際減碳對國內企業所造成的衝擊;另外,交易所也將針對國內碳費課徵、國際碳邊際關稅(CBAM)實施以及供應鏈碳中和等議題,提供諮詢宣導服務。

觀諸全球碳交易所交易的碳權,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機制ETS)之下所核發的「排放額度」。受 ETS 管制的對象可透過免費核配或是拍賣來取得排放額度,而這種碳權商品的本質是一種「排放許可」,如歐盟 ETS 所核發的碳權就屬於此種類型。

第二種類型的碳權,則是在碳信用抵換機制下所核發的「碳信用」或「減量額度」,這種碳權主要是非受管制對象執行了減量計畫,再持其實際的減量成效向核發單位申請所得之額度,本質是一種「減量成效的認證」。根據金管會證期局揭露的訊息,規劃中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傾向採用「減量額度」交易,類似新加坡所設立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IX)。

針對「台灣碳權交易所」我們提出幾點看法。首先,碳權交易所初期將以國際碳權買賣為主,採與國際合作而非競爭方式來建構國際碳權買賣平台。

但以務實的角度來看,國際上不同的碳信用/減量額度平台彼此是存在競爭的關係,各自都在爭取額度持有者來自己的平台上架。因此「台灣碳權交易所」第一階段要成功的關鍵,必須能夠與世界各地的額度持有者進行談判,才能順利取得國際額度來台上架。就證交所的角色及量能來說,是否得以提供足夠的誘因來吸引國際額度上架,預期會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新加坡 CIX 平台的成功值得學習,CIX 不僅是交易所,也推出項目平台和拍賣平台。「台灣碳權交易所」未來應可仿效新加坡 CIX 模式,提供國內外企業多元的碳權交易模式。

最後,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是否可有效協助台灣企業,來因應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歐盟即將執行的碳邊際關稅?答案恐怕不樂觀。

主要原因是:目前歐盟碳邊際關稅初步規劃,只有繳交碳稅/碳費以及購買 ETS 所換算的碳成本才可以抵換,因此規劃中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如採用「減量額度」交易,將不在 CBAM 抵換之列,這也是歐盟防止碳權套利的必要措施。惟對國內企業應用於供應鏈上的低碳或碳中和要求,「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有所幫助。比如蘋果公司宣示要在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達成全供應鏈的碳中和,由於碳中和在實務上可使用碳權來抵減排放量,因此做為蘋果供應鏈之供應商的台灣企業,就可以購買「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減量額度。

總之,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雖然其可能無法直接協助台灣企業來因應民國一一六年(2027年)歐盟之 CBAM,卻能幫助國內企業來滿足國際大廠對供應鏈上的低碳或碳中和之要求。在這樣的願景之下,我們企盼「台灣碳權交易所」能發展成具多元且有台灣特色之碳權交易平台。(系列四之三)









聯合報黑白集/笑死人的打詐宣言


2023-05-06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強化打詐,行政院宣布推出「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針對網拍、假投資及解除分期付款等高發詐欺案類進行重點打擊。記者余弦妙/攝影


行政院通過「新世代打擊詐欺行動綱領一點五版」,提出「一合、二清、三減、四面、五不」措施,結合官民共同打詐。說來好笑,如果是玩真的,直接提二點○版就好了,為何只提個一點五版?莫非陳建仁為了保持禮數,怕超越蘇貞昌太多。

更好笑的,是那個從「一合」到「五不」的口號,讀起來既拗口又沒邏輯。陳內閣以為,硬湊出個一到五的順口溜,官民就會奉為圭臬遵從,詐騙集團就會聞風喪膽嗎?

說穿了,這個行動綱領真正的重點,可能為的是能「投入十三億」,再搞一次錢。蘇貞昌去年即投入十四億元成立「打詐國家隊」,其中,新成立的「數位部」負責源頭把關任務,至今卻交了白卷。去年,全民因被詐騙而損失的金錢高達七十億元,而詐騙犯平均年齡卻降低到廿八點九歲,難看至極。現在政府編出不順口的順口溜,還強調「進階版」;但高官此刻心思都放在選舉,能有效打擊詐欺才怪。

不信的話,立法院下周不妨考考陳揆和相關部長,問他們是否說得出五大口訣。地方議會也可問問警分局長,看他們都做了什麼、抓到什麼?如果要從根本杜絕詐騙,其實應把議題編入中小學公民與社會教材,教孩子從小學會辨識詐騙並養成公民倫理。如此,既能防詐,長大了也不致變成詐騙集團成員。












聯合報社論/關於電的十八般騙術,仍在翻新技術


2023-05-06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業者稱同時間同地點引進水養殖,左側漁電共生池文蛤苗幾全暴斃,右側一般池沒事,令人納悶。


蔡總統執政七年,歷經多次大停電及國際能源潮流變化,其能源政策不斷受到質疑;但她不聽忠告,不惜破壞環境生態及空氣品質也要硬幹到底。光靠硬拗與宣傳,當然不足以維持穩定供電;因此,蔡政府必須編織各種謊言來欺騙民眾;包括扭曲電價、圖利光電廠商,乃至讓台電高價購電而虧損累累。這十八套騙術還不夠,蔡政府的最新手法是對「備轉容量率」偷天換日,並把「漁電共生」變成「無魚發電」。

蔡英文的如意算盤是:只要自己明年五月能安全下莊,此後所發生的任何斷電、跳電、空汙或貪瀆事件,都要由下一任總統承受,與她無關。因此,在此之前只要做好表面功夫粉飾太平,台灣的電力結構與電價結構合不合理,未來會不會發生缺電、限電或電價大漲,都無所謂。這樣的盤算,是一個短視元首的不負責態度,但蔡政府上下全力護航,不覺得一手遮天欺騙百姓有什麼羞愧。

今年三、四月間,尚未到用電熱季,台電已兩度因電力告急,開出高價向用電大戶「買電」。原因很簡單:一次是火力機組故障,一次是民營機組破管,加上白天充裕的太陽能電力到了傍晚就自動「歸零」,當然會導致電力不足。由於民眾一看到供電出現「黃燈」就緊張,經濟部最近計畫修改「備轉容量率」的計算方式,將把公式的「分母」縮小,以換取民眾心安。此舉,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安心術」。

在像孫運璿那樣的「工程師治理」年代,台電絕對是一板一眼,不可能出現這種「自我欺騙」及「自我催眠」的念頭。然而,到了今天「政客當家」的年代,則什麼不可思議的障眼法都做得出來。蔡英文上台前一再宣稱台灣「不缺電」,還批評台電「藏電」;而今缺電問題迫在眉睫,蔡政府卻用「減分母」的方式來灌水備轉容量率,令人瞠目結舌。

不僅如此,經濟部還宣稱,台電之所以需要買電,是因為近來工業用電量大增的緣故。但事實是,根據經濟部公布的數字,自去年九月起工業生產指數迄今已經「連八黑」,連續負成長。那麼,所謂「工業用電大增」,又是哪來的謊言?

此外,為了補足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光電缺口,蔡政府最近決定開放「漁電共生」計畫中的五千公頃低地力土地,由經濟部直接遴選業者設置太陽能板,美其名為「農光共存」。換言之,原來的「漁電共生」計畫,現在變成了「無魚發電」,直接把農漁土地交給光電業者當生財工具。由此,不難想像台灣農地違章工廠何以拆不完,因為政府就是破壞農地的大幫凶。

最近,郭台銘拋出缺電及小型核能電廠的議題,還稱台積電因缺電而不去高雄設廠。其發言引發爭議,高雄市長陳其邁更反駁說,高雄不僅不缺電,電還有剩。說穿了,陳其邁的說法也是一種「話術」。就區域電廠的發電量論,高雄並不缺電;但在全島「南電北送」的機制下,高雄的電無法留給自己用,當然也會缺電。近月高雄停電的大小事故不斷,陳其邁還能宣稱高雄不缺電,就是睜眼說瞎話。高雄不缺電卻照樣停電,他的辯術已不攻自破。

蔡政府有關電力的十八套騙術,充滿了荒謬的裂口。諸如:全台各地的跳電斷電事件,都是蛇鼠鳥獸所為;三次大規模停電事故,則是胖手指和旋轉椅所致;核二除役的缺口,說要由水荒中的水力發電替補;就算廢掉農地,也要照顧光電廠商;夜間電力不足,修改分母就能解決。蔡政府真以為百姓都是愚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