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選擇性調漲 無法抗通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693/web/ 

◆  聯合報社論/農業困境癥結在政治,問題根源在陳吉仲
◆  聯合報黑白集/停火不符誰利益?
◆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選擇性調漲 無法抗通膨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選擇性調漲 無法抗通膨


2023-03-20 02:13  經濟日報/ 社論
電價費率審議會17日拍板電價漲價方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界質疑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導致台電去年虧損2,271億元,台電則表示,去年再生能源每度躉購成本並未增加,但因為購電度數增加,而多支出160億元。在2月時台電也曾發新聞稿,說明電價調漲會影響物價,因而無法完全反映成本。而經濟部則在3月17日宣布4月電價平均調漲11%,估計將影響177萬戶。綠電購買對台電虧損的影響為何?台電選擇性微調電價的政策在長期間是否能夠抑止通膨?皆值得討論。

根據台電公司網站所提供的電價、成本結構以及盈虧資料,可以明瞭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對台電經營績效的影響。在前年,台電平均每度電費為2.5885元,而平均每度發電成本為2.4646元,因而出現盈餘223億元。其中,再生能源躉購量占總發電量的4.8%,達到90.8億度。以平均每度購買價4.69元扣除每度電費2.5885元,再乘以購買電量,可得到再生能源躉購制度造成台電虧損190.8億元。在去年時,台電平均每度電費2.7246元,而平均每度發電成本3.8985元,因而出現虧損2,271億元。台電並未提供去年再生能源的購買量及單價,但曾說去年再生能源收購價格未變,但總收購金額增加37%,因而可推估去年此項虧損約244億元,占總虧損金額將近11%。上述數據顯示,當台電由再生能源每多收購總發電量的1% ,則會多出現40億元虧損。因此,當我國朝向綠能占總發電量20%的目標邁進時,台電的虧損會愈疊愈高。

去年台電每度發電成本雖超過電價43%,但僅在6月對2.2萬工、商用戶調漲15%電價以及對3%民生用戶調漲9%電價。反觀南韓去年及今年調漲電價近兩成,導致目前電價較民國一O九年(2020年)高出43%。這對兩國的通膨及基準利率造成不同衝擊。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5月時,南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21%,到了去年7月到達6.34%的高點後,在今年2月降為4.8%。為了壓抑通膨,南韓央行將重貼現率由民國一一O年(2021年)7月的0.5%增加到今年1月的3.5%。相對地,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5月,我國CPI年增率為-1.21%,到了去年6月到達3.59%的高點後,在今年2月降為2.43%。由於央行將重貼現率由去年3月的1.125%僅增加到去年12月的1.75%,因而短期間台電似乎抵擋住輸入性通膨的「海嘯」。

然而,長期間凍漲電價是否仍能抗通膨?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代美國尼克森總統實施的工資及物價管制政策提供很好的借鏡。這個政策從民國六十年(1971年)8月開始實施,直到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4月結束,而在此期間實施了包括凍結薪資與物價90天、限制薪資成長5.5%、必須向政府證明物價上漲有正當理由,以及汽車每隔一天才能加油等措施。此政策剛開始實施時,民眾為政府的決心喝采;然而,其後當各種被管制的商品紛紛出現短缺時,民眾逐漸醒悟到通膨無法被壓住,反而對未來通膨產生了預期心理,而最後實際通膨也往這些預期靠攏。另一方面,在和雇主協商薪資時,勞工要求彌補通膨的損失,而雇主只好將薪資增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形成工資物價螺旋膨脹。這種惡化的發展一直到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12月,聯邦資金利率住上調至接近20%才被遏止。

上述經驗顯示,來自供給面所產生的通膨壓力必須以升息因應。我國針對少數用電戶調漲電價的政策,長期間並無法抑制通膨;這是因為民眾會形成政府無法承受油價凍漲及電價微調,導致中油及台電的巨額虧損,因而日後必定大幅調漲的預期心理。此種預期易使通膨形成自我實現,從而摧毀物價的穩定性。因此,台電宜將去年可使其損益兩平的電價漲幅43%,在今年分階段補足。如此一來,除了能使用電量較多的個人及廠商承擔更多成本外,也可誘使所有民眾節能減碳。另一方面,當國內通膨壓力因油、電價不再凍漲而宣洩出來,則央行恐須被動以較大幅度升息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停火不符誰利益?


2023-03-20 02:10  聯合報/ 黑白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出訪俄羅斯,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右)見面。(新華社資料照片)


習近平今起訪俄三天後並將與澤倫斯基通話,外界猜測他可能試圖斡旋俄烏停火。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立即表態,稱美國不支持此時停火的呼籲,因為「不符合烏克蘭的利益」。柯比的潛台詞其實是:停火「不符合美國利益」。

俄烏戰爭打了一年多,去年德、法試圖調停都失敗,主要阻力就來自美國。美國提供軍火和金援,讓烏克蘭幫它「抗俄」,別人的囝仔死不完,這是划算的生意,但也太自私。「普習會」的消息一出,國際刑事法庭隨即下令逮捕普亭目的就是要削弱停火斡旋成功的可能性,可見一斑。

喜歡看別人打仗,到底是什麼居心?兩年前,拜登宣布從阿富汗撤軍,高呼「改造他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但一遇到俄烏戰爭,他的興趣又來了。這次,拜登不必派美軍上戰場,只要讓烏克蘭人民在那裡代打及挨打,美國則遠遠在幕後操控即可。從台灣的觀點看,美國對於台海衝突,難道沒有一點這種隔岸觀火、乃至意圖挑撥之心?

當西方的調停都以失敗收場,習近平能否斡旋成功,自難過度樂觀。關鍵就在,他能否提出讓俄烏同意的條件,使雙方都能有尊嚴地收場。美國「不支持此刻停火」,把條件畫在「此刻」,是畫錯重點;柯比應該等斡旋結果出來,再下評語。

熱中戰爭的人,怎麼會懂和平?











聯合報社論/農業困境癥結在政治,問題根源在陳吉仲


2023-03-20 02:11  聯合報/ 社論
中央研究院今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針對台灣農業面臨的問題提出8大解方。聯合報系資料照


就在農村衰頹、農民凋零、農業面臨存續危機,而農委會卻連一個缺蛋問題都纏鬥經年束手無策之際,中研院遴聘多位院士與跨領域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歷經數年研議,適時公布了《農業政策建議書2.0》,提供政府決策及研擬執行方案參考。未料政策建議書公布後,專家只一句話就說破解決台灣農業問題的關鍵:擺脫政治介入及考量,才能真正發展農業。

中研院研究團隊針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困境,深入思考農地利用、農食產業、生態環保、醫療照護,以及農業科技、教育、金融、人力等議題,提出訂定《農業基本法》、貫徹《國土計畫法》精神等八大政策方向,以奠定下一世代農村發展的永續基礎。然而,專家卻指出,中研院的八大解方幾乎沒有亮點,因為很多問題農委會都了解並擬有相關辦法,但礙於政治考量,無法讓農業回歸真正發展方式。換言之,農業問題的癥結,仍在政治。

政治影響農業發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農地流失與破碎化。中研院指出,在不同部門競爭土地使用、農地工廠與農舍等蠶食鯨吞下,近四十年來農地面積減少約一半,令人膽顫心驚。各地方政府在國土規畫中,卻還想把農業用地從平地轉移到山坡地,這將導致良田減少,增加坡地災害。但內政部強調,國土功能分區畫設條件,是經會商農委會等確認後才納入全國國土計畫規範,再由地方政府畫設,不會影響糧食安全或造成坡地災害。內政部貌似誠懇,願將建議納入參考,但面對國土破壞,其實是一否認、二推拖、三擺爛;而面對「令人膽顫心驚」的農地流失,農委會居然蒙著頭不吭一聲。

另一個沉痾,是農地遍布工廠與農舍。對於這個備受爭議與詬病的不當農地利用問題,中研院似乎有點放棄希望,認為涉及糾結的法令競合關係,「尚需進一步解方」。但蔡政府只想方設法讓農地工廠就地合法化,卻無心無力監管,因此納管期限將屆,出現許多新增建或擴建的違章工廠,甚至混雜著中高汙染行業的工廠。顯然經濟部的審核虛有其表,環保署也把頭埋進沙裡,而農委會面對農地破碎與汙染,更早就繳械了。

中研院沒有提到農村與農地正面臨著光電的新威脅。近年蔡政府急著填補錯誤能源政策下的缺電黑洞,放任「假種田真種電、假養魚真賣電」,光電大量吞噬農地,衝擊農漁村生態與風貌,綠金甚至打造了黑金新故鄉,農委會難辭其咎。

另外,中研院直指政府長年為應付短期的政治目標,不斷提出殘補式政策,加深農民對政府計畫補貼和福利傳送的依賴,阻礙農業轉型,不利農業發展。然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施政只有大撒幣一招;如按中研院建議,以發展促進策略取代殘補式手段,陳吉仲怎麼摸頭農民?以農業保險取代天災補助津貼,農委會怎麼收買農民?讓老農津貼回歸國民年金制度,蔡政府怎麼大內宣?而以網絡連結的社區發展模式取代個別補貼式發展的計畫模式,民進黨又怎麼綁樁?

其實中研院的政策建議書,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觀照堪稱全面,對政策方向的建議也很具體;但對農業備受政治介入與干擾,只點到為止,對政府怠職、輕縱或政策惡果的責任,也多隱而未提。然而,政治枷鎖沒有解開,八大解方恐怕還是淪為空談。尤其,如果說許多農業問題的根源都在政治,那麼這幾年來台灣農業發展深陷困境,更大的問題就是出在陳吉仲,以及對其無限寵溺的蔡英文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