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  葉銀華/打破舊經濟模式 新經濟又呈現什麼?
◆  嚴震生/扭轉外交劣勢,美官員密集訪非
◆  方祖涵/凡事都值得抱怨的年代
◆  林中斌/習見普亭 停戰將臨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2023-03-24 01:21  聯合報/ 陳立恆(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台灣原本有機會完美繼承過去的文化資本,成為中華文化與儒釋道精神受益人,可是一場「去中國化」,讓台灣產生兩個社會黑洞。 圖為故宮外觀。記者潘俊宏/攝影


正當全台上演各種缺蛋、缺水、缺電、缺兵的多重宇宙,我們視若仇敵對岸悶聲促成回教兩大山頭-沙伊復交,縱使難讓千年相爭遜尼派與什葉派前嫌盡釋,但這場外交行動昭示著中國正用自己世界觀影響地球村

許多外媒智庫也發現,有別於美國習慣在區域競合拉幫結派唯我獨尊強勢手段,中國選擇一條異中求同和氣生財合縱路線,這條路線劍指美國價值決定全球秩序的常態,或將帶領走向一個多極分立的明天。

身為台灣人,站在大國博弈風暴中心,看著大陸將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發揮到外交布局上制衡開拓,從文化破壞者變成文化傳播人幡然醒悟,讓人再次惋惜台灣在「去中國化」過程犯下的大錯,就是沒有學習兩百年前美國脫離英國後,成為英國文學基督精神繼承人與受益人成功經驗,太急於把中華文化基礎教育根基剝離,又沒有能耐找到強而有力文化精神無縫撐起台灣教育文化內容

台灣原本有機會完美繼承過去的文化資本,成為中華文化儒釋道精神受益人,可是一場「去中國化」,讓台灣產生兩個社會黑洞,一是中心思想空洞化,簡單說,沒有在自己文化裡辛勤耕耘,又如何能從中收穫創意?無論威權時代如何蒼白苦悶,不能否認廿年前台灣在亞洲文化影響力,遠大過今天。

正是教改砸掉了咱們的文化飯碗教育體系文化建設猶如隻破碗,不斷流失珍貴文化資本,雖然日韓歐美文化迅速填補,乍看我們的文化面貌相當多元,可是忽略一項事實,那些永遠都是別人的飯碗,不但不能成為滋養文化新活水,反成消耗台灣創意與外匯文化逆差

另一個社會黑洞社會人格分裂,因去中國化是政治行為,它無法解釋如果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完全可以分割,清明與中元到底是什麼節日?關公和媽祖算不算中共同路人?其實當中國的方言、習俗與傳統不復存在,台灣文化就是個空殼,這是那些「去中國化」專家與政客們不能說出口的真相。君不見當一個人長期身處不能自圓其說環境,只能走向人格分裂,所以社會出現愈來愈多雙標現象,凡事不求正確,只求對我有利;譬如說,媒體到處對核能發電口誅筆伐,但對日本排放核廢水汙染太平洋卻噤若寒蟬,如此言行雙標比比皆是,我們又怎麼能夠期待人格分裂文化建設,能帶領著台灣穩中求勝。

看看今年奧斯卡盛典不難明白文化的力量多巨大,台灣明明可以成為中華文化資本繼承人與受益人,卻偏偏賤踏祖產甚至想辦法塑造被祖產迫害形象,我想這種被政治扭曲畸形心理,恐怕是台灣從曾無所不能寶島,快變成無所不缺地緣砲灰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