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劉憶如/重振內需成長引擎的期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憶如/重振內需成長引擎的期待
◆  李清志/達文西的腦袋






劉憶如/重振內需成長引擎的期待


2023-01-03 02:24  聯合報/ 劉憶如(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IMF日前下調亞洲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中國大陸今年成長率預估更遭大幅調降1.2個百分點。美國2023年經濟成長率也只有1.8%。歐新社



國際貨幣基金(IMF)昨日一月二日)公布最新預測,認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經濟體將在今年二○二三)出現衰退。國際經濟情勢險峻,對於極度依賴出口貿易順差的台灣經濟,將會有相當大的衝擊。但台灣應在此時制定因應策略,引導資源回歸民間消費及投資等內需產業,唯有調整這幾年極為扭曲經濟結構,台灣經濟成長果實,才得以為全民所共享。

經濟成長的引擎,可分為內需及外需兩大部分四駕馬車內需主要為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外需則是「商品及勞務」的「出口減進口」所得到的「淨出口」。當出口金額高於進口,也就是淨出口為正數時,貿易順差(或又稱出超)就對經濟成長有正面的貢獻;反之當貿易逆差時就產生負面的作用。

長期以來,台灣常有一個迷思,認為因為台灣是個小型經濟體的島國,所以我們的經濟成長主要都必須依賴出口,或說需要依賴貿易順差來創造 GDP。在這樣的思維下,凡是「出口創新高」的消息傳來,就往往要高興個幾天;而利率、匯率、稅制、補貼等總體財經政策制定,也因此常以「促進出口」為最高指導原則。例如,長期以來台灣的匯率被質疑阻升不阻貶」,其中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照顧出口產業,至於台幣升值能讓進口貨較便宜,甚至對物價上漲有抑制作用,就往往不是優先的考量了。

也常有人說:「台灣出口佔 GDP 比重高達六、七成,對台灣經濟太重要了,所以政策上多偏向出口產業一些,也是合理的」;但這句話的偏差,在於忽略了創造經濟成長的,其實是出口扣除進口之後的「淨出口」,而非出口的本身。這是因為我們雖然出口到國外賺了外匯,但為了要製造這些出口產品,也向國外進口了許多原物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所以真正為台灣賺得的,也就是創造 GDP 的第四駕馬車,是「淨出口」,而非「出口」。

那麼,各個國家 GDP 的四駕馬車之比重如何?一般來說,民間消費大宗大約佔百分之五十至七十左右,台灣長期以來也都是百分之五十五上下,美國則接近百分之七十。原則上,當 GDP 成長時,民眾的所得及消費如果隨之等比例提高,那麼隨著時間經過,民間消費在 GDP 的佔比就會維持不變。但若 GDP 雖每年正成長,但成長的果實沒有落實到民眾的所得,則民間的所得和消費成長跟不上 GDP 的腳步,那麼民間消費在 GDP 的佔比就會下降了。

過去這些年來,民間消費在 GDP 的佔比,自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的百分之五十四點五,下滑至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六,疫情發生後的下滑尤為明顯。貿易順差佔比,則十年來自百分之六點五,增加至百分之十四點九。台灣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 GDP 實質成長率百分之六點五,成績亮麗;但平均每戶可支配實質所得卻反而下降百分之一點九。這些數據表示疫情之後,台灣經濟成長結構已出現很大的偏差今年國際情勢不佳出口受創將是難免,除拓展出口地區分散風險外,內需的角色更有待政府大力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