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星期透視/美中努力建「護欄」 兩岸呢?
◆ 名家綜論/日本修憲的方向與可能性
◆ 大屋頂下/促轉會就是亞述營
◆ 肆意奪人命 現代社會敲警鐘
◆ 睚眥必報 是禍不是福
◆ 從爛尾樓 看槓桿兩面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日本修憲的方向與可能性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全球震驚哀痛,隨之而來的日本參議院改選揭曉,自民黨選票獲得挹注,支持修憲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席次已然達成。美聯社
安倍遇刺震驚全球,他在任政策成就與政治遺志,再次被提起,並可能改變之後日本政治走向與修憲可能性。因此,安倍生前主張及欲推動的修憲工程,在其遇襲身亡後或許成為催化劑。但日本修憲何其困難,岸田首相有著三年黃金執政時間,他真的會大力推動修憲嗎?
安倍首相任期常被提到的政策成就,除安倍經濟學,還有大國外交,特別是日美、日中關係的努力等。但安全層面更是積極,在首個任期安倍把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在第二任期透過釋憲解禁「集體自衛權」。二○一五年九月更通過「新安保法」,准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及允許自衛隊海外派兵。
日本憲法修正程序與要件十分不易,依據憲法第九十六條,必須經過眾議院與參議院(以此順序)的憲法審查會、聽證會、兩院共同審議會程序,然後在眾議院三分之二贊成通過,進入參議院審查會與聽證會後三分之二贊成通過;接下來交付公民投票,國會必須設置國民投票宣傳協議會,經過至少二到六個月,國民投票超過有效投票數二分之一,修憲成立公布。
從二○一八年自民黨大致確認未來修憲四大項目:一、自衛隊法律地位確認;二、緊急事態條款創設(亦即國家緊急權);三、確保參議院選舉每縣至少一席位,取消因人口過少的兩縣合區選舉;四、增加充實教育條款。
換言之,針對憲法第九條修正,不會碰觸現有兩項有關放棄戰爭、不維持對外以戰爭為目的的軍事戰力,及不擁有交戰權;但是,會增加第三項確認自衛隊創設與功能的憲法地位。
此外,原本黨內討論要稱自衛隊為「國防軍」,但一九年後或因自衛隊改名牽涉廣泛,要修改許多法律與編定預算,後來就以自衛隊確認憲法地位為主。
至於其他三項修憲的內容,並未有太多不同意見,因此這三項較像是陪襯角色,主要還是針對第九條的修改與自衛隊正名。
如果修憲成功,日本無疑將會在「正常國家化」和「軍事大國化」的道路堅定前進。然而,儘管安倍遇刺為修憲帶來推動力道,參議院選舉結果也讓「修憲聯盟」超過三分之二門檻,但是日本修憲仍有三大困難:一、政黨分歧;二、人民質疑;三、經濟問題。
在政黨分歧方面,雖然自民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等修憲聯盟,在參、眾議院席次超過三分之二,但是並非穩定,反對黨在此議題的反對力道十分堅定,屆時是否真的能夠達成兩院三分之二贊成票仍不確定。
最大困難還是在社會根深柢固的和平主義理念,及國內經濟情勢惡化,人民不願看到政府大量動員推動修憲。日本全勞連(全國勞動組合總連合)、日弁連(日本弁護士連合会)、日本教職員組合、日本大眾傳媒文化資訊工會等都經常表達反對修憲的聲明。
另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參議院選舉前調查,選民最關心議題前三位:經濟景氣恢復、年金、醫療。《時事通信》七月十日參院選舉出口民調,三成選民最在意的政策議題仍是經濟,至於認為「修憲」最重要選民,只有百分之四點七。《共同社》七月十二日民調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日本「無需急於修憲」。可見國內實際民意離修憲討論,仍有相當大距離。
此外,中韓兩國對於日本修憲內容高度敏感,中國外交部「表明懸念」,韓國外交部長朴振說會「鋭意注視」,可見如日本執意修憲,其近鄰外交僵局將難取得突破。
安倍遇刺可能會讓日本政治更保守化,特別在中美加劇對抗下,親美自民黨會加速強化軍事力量,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但修憲議題上,當前日本通膨高漲,日圓貶值,加上新冠疫情再起,需要大力動員的修憲工程很難說服民眾支持。
星期透視/美中努力建「護欄」 兩岸呢?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對於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指出,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就能改善兩岸關係,陸委會強調徒勞無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政協主席汪洋在海峽論壇呼籲,以九二共識改善兩岸關係,陸委會以「兩岸互不隸屬」回應;先前習近平以回信給與會者方式,強調對台青提供更多方便,陸委會將之斥為「交流促統的目的昭然若揭」。陸委會官網刊載對海峽論壇政策立場,還警告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參加涉及『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或『民主協商活動』」。
同一時間,陸方對台海壓力升溫:外長王毅在峇里島 G20 峰會中,和美國國務卿會面前,先和俄國外長見面;五月廿六日,國防部發言人吳謙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哪來的什麼海峽中線」;六月十三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國對台海享主權和管理權。從年初賴副總統過境美國,到美參議員譚美來訪,再到中方發布長文駁斥美國對華廿一條錯誤認知,軍機擾台層層加碼,希拉蕊更直言,「中共攻台因烏克蘭戰爭暫緩」!
面對此危機,拜登政府政策重心,已自川普全面抗中轉為全力避險。七月初,中美參謀首長通話,而王毅和布林肯利用 G20 外長會議,場邊會面五小時,美方兩位國安首長,不約而同地提出「負責任的管制競爭」,對台海加強管控。
首先,中美高層見面交換意見已成常態,近傳雙方積極籌畫拜習三會。過去領導人視訊峰會,台海危機管控都是重點,更糟的是,美方都在中方壓力下做出承諾,去年首次峰會,拜登向習保證「四不一無意」,包括不支持台獨、不尋求冷戰、不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日前兩國外長峇里會,布林肯在反獨基礎上,增加不尋求改變台海現狀的「六不政策」。
有鑑於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前,普亭聲明烏國是俄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兩個民族歷史統一,美方似乎開始做因應,避免類似情況出現在台海。最明顯的,便是向中方重申不改變一中政策,同時給予台灣較明晰定位,以免造成包括前次卿克拉奇等,建議承認民主台灣防堵烏克蘭事件再現。
此外,美國也竭盡所能拉攏其他勢力加入維護兩岸和平行列,明顯近例是不但邀日韓澳紐等亞太國家參加北約馬德里峰會,還主動促成北約二○二二年戰略概念,首度出現中國是「系統性挑戰」說法。針對解放軍軍機進逼,美軍刻意在海峽中線飛行。
台海地區烏雲密布,美國忙不迭的搭建護欄,國務卿布林肯五月發布新對中政策,強調有競有合的戰略關係,日前財長葉倫和中國副總理劉鶴會談,討論如何抑制石油進口價格和通膨問題。
從「四不一無意」到「六不」,美方不斷回應中方要求,降低風險。作為台海安危主要關係人,台灣的兩岸護欄呢?我們對兩岸和平做了什麼努力?我們對互動交流提出過信心機制嗎?只要兩岸有事,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先將對方痛罵(疫情、石斑魚事件),政治口水比對誰都多(海峽論壇),從不思考降低緊張的辦法。我們需要花大把鈔票供養龐大團隊(海陸兩會編制近四百人),只為了和對方鬥嘴嗎?
別鬧了,該拿出本事了!
大屋頂下/促轉會就是亞述營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黃年
台灣推動「轉型正義」多年,諸多爭議始終不休。歷經4年運作,曾惹出「東廠」爭議的促轉會今年5月熄燈關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亞述營是否烏克蘭納粹化的象徵,或可見仁見智。但促轉會是一個台獨的標誌性機構,則是有目共睹的如假包換。
略論亞述營。一九九一年烏克蘭脫離蘇聯成為獨立國家,進入「國家建立」(Nation Building)的工程。
「友俄/反俄」驟然成為烏克蘭在民主政治與選舉操作上的切割工具。友俄派的思維以「基輔羅斯」的體系為傳承。反俄派的論述,則逐漸被二戰期間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極右翼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 OUN 的歷史敘事所駕御。
OUN 當年認為,進襲蘇聯的納粹是「解放者」,故與納粹共同對蘇聯作戰,並與納粹一樣血腥殺害猶太人及波蘭人。這個敘事體系所表達的是:只要反俄,納粹(或與納粹合作)也是正義。
「友俄/反俄」兩種思維在新生的烏克蘭一路呈現激烈的拉鋸。例如,反俄的尤申科總統為競選連任,在二○一○年授 OUN 領袖班德拉為「烏克蘭英雄」,並親自向班德拉銅像獻花致敬;但勝選的友俄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二○一一年就撤銷了給班德拉的民族英雄尊號。這種強烈的拉鋸不但出現在烏克蘭內部政治,也在國際喧騰,例如波蘭即立法宣布「班德拉主義」為非法。
伴隨「友俄/反俄」的拉鋸,「班德拉敘事」水漲船高。班德拉的頭像及類納粹的符號與儀式出現在政治場合,看似邊緣現象,卻成為烏國反俄(外部的俄與內部的俄)的「民族愛國主義」極端化的主要推進元素。
接下來的烏國政局出現三個轉折的悖論:
第一轉折:由於「班德拉敘事」的抬頭,俄語人口感受壓迫,可謂是造成克里米亞及烏東「叛離」的主要因素。第二轉折:發生叛離,當局收編了標榜班德拉傳承的民間義勇亞述營來「平叛」,將之哄抬為國族精神楷模,更惡化了種族撕裂的氛圍。第三轉折:由於克里米亞及烏東的叛離,大量傾俄人口脫離烏克蘭本體,使得烏國政局更向反俄傾斜。這個悖論呈現的是:由於「烏俄戰爭」先在烏克蘭內部發生,烏東的內戰自二○一四就開打,至二○二二死了一萬四千人,終於導致了「俄烏戰爭」的外部化。
三十年來,烏國政治人物其實皆明知這股「極端民族主義」的政治風險,卻從沒有能力扭轉,漸至相互利用,以致最後使整個烏國政局被民粹駕御,烏國則從「浴血的民主」走到今日「浴血的國家」。這是台灣觀察烏克蘭情勢最重要的看點。亦即,先看內部,再看外部。
烏克蘭脫離蘇聯後,為「國家建立」而對「歷史敘事」發生爭議拉鋸。相似地,一九四五年光復的台灣,則因一九四九年的中國變局,也逐漸出現「國家建立/歷史敘事」的議論(如台灣地位未定論),至今仍在處理「轉型正義」,這就是台獨問題。
烏克蘭的「班德拉歷史敘事」,表面上是對抗俄羅斯,但直接的效應卻是先撕裂了烏克蘭。相對來看,台獨意識發展至今日,也有相似的問題,在表徵上是對抗中共(抗中保台),此即「外擊型台獨」;但更直接且痛苦的效應,卻是撕裂了台灣,此即「內殺型台獨」。
台獨及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皆欲根本變造歷史敘事,因此也有相似的誤區及盲點:
當年烏克蘭的激進人物如班德拉,以勾結納粹德國來對抗老蘇聯。但今天新的烏克蘭也要以班德拉主義來敵對「外部的俄」與「內部的俄」嗎?此處的盲點與誤區是:新烏克蘭的「國家建立」目標,應當不是要用新的烏克蘭向舊的蘇聯復仇,而應在建立一個內部團結、外部安全的新國家。但新的烏克蘭卻被班德拉的歷史敘事浸染。
同樣地,台獨的歷史敘事幾乎已簡化成「為了替二二八復仇,所以要台獨」,這是巨大的誤區。二二八的是非十分複雜,非本文能論。但即使應當為二二八復仇,也不必然要引申到主張台獨。因為,二二八的轉型正義是要省思過去的歷史錯誤,台不台獨的議題則是要探索台灣未來的生存戰略。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若謂要為二二八復仇,所以就要主張台獨,這種歷史敘事可能是文不對題。
不過,台灣畢竟比烏克蘭幸運太多。就國民黨的角度看,從二二八到解嚴的歷史過程,將台灣的教育、經濟、社會治理成典範級的「四小龍」,最後並宣布解嚴,使台灣政治的本土化及民主化得以軟著陸,又主動開放兩岸交流,營造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架構。就民進黨的角度來看,則雖然迄未跳脫台獨的自縛之繭,但一路走來亦從台獨黨綱,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四不一沒有、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提議凍結台獨黨綱、除非瘋子才搞台獨、承認蔣經國實現「寧靜革命」、中華民國台灣,直至今日向「中華民國不是台獨」試探。這兩股力量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今日以維持現狀及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為主流的民意。這正是台灣很像烏克蘭,但台灣卻不是烏克蘭的原因。因為台灣人的政治判斷比烏克蘭人優秀。
準此,在這個歷史趨向下,促轉會的鬼魂迄今卻仍寄居在行政院中,就根本違反了台灣生存戰略的應然走向。
促轉會以「東廠」自詡,操作者以台獨為主體,留下一七七萬字的報告,主題不外是鞭屍蔣介石、糟蹋中華民國、撕裂台灣;這種主張出自台灣政治光譜的極端部分,扼殺了多元包容的主流民意,反映的是台獨、二二八受難者、復仇的皇民與地主,甚至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匪諜案)的史觀,可謂是台灣的「班德拉主義者」,是比「亞述營」還要純粹的台獨標誌性機構。
「台獨是反對者與革命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這應是台灣經歷七十年政治激盪及三次政黨輪替所獲得的血淚啟示。但是,促轉會卻以中華民國為玩具,欲以「台獨敘事」挾持「台灣敘事」。
蔡英文當年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如今則改稱「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但是,此際正也是台獨意識脫韁之時,因此有「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民族化」的操作,而促轉會更已欲罷不能,將台獨敘事推向了巔峰。台獨,蔡英文好像想要走出來,但促轉會卻公然是要走回去。這是一個剪刀交叉。
今天的烏克蘭被「昨天的班德拉主義」浸染,在「榮光歸烏克蘭/榮光歸英雄」的 OUN 口號中,搞到國破家亡。殷鑑就在眼前,台灣不能被促轉會的「內殺型台獨」永遠定格在二二八年代,台灣也不能永遠被「復仇者班德拉們」所綁架。一個煽動相互仇恨撕裂的台灣,不可能有幸福的未來。
台灣不是烏克蘭。台灣若要好好走下去,必須拒絕掉進台獨的班德拉主義。
肆意奪人命 現代社會敲警鐘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祁平和/研究人員(日本京都)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本月8日遭暗殺身亡,震驚全球。美聯社
對安倍前首相遭槍殺事件,表示最深的哀悼及對凶手最大的譴責。愈來愈多調查顯示,這次事件無涉政治動機,而是凶嫌因母親深信某宗教團體散盡家財,成長過程裡出現許多憾事,最終把怒火遷到疑似與該宗教團體關係密切的政治人物身上。但無論凶嫌再怎麼不幸、憤怒與不滿,肆意奪取人命,是沒人能接受的手段。
政治路上很難完全乾淨,安倍前首相外交成果豐碩,但不可諱言也牽涉不少爭議性弊案。甚至在涉及國有土地賤賣的森友學園事件裡,還有承辦公務員因此自殺,其家族至今無法得知真相。
社會媒體總是將焦點,集中在許多賺大錢、掙高位的所謂成功人士;但在他們背後,或許也存在一批直接或間接被犧牲的弱勢族群。現代社會裡,因各種原因,各國都有為數不少無法如意,甚至受騙負債累累、生活辛苦的人士。某些時刻,他們走投無路尋求自我了斷,對社會沉默抗議。這次受創者採取更激烈的不當手段,也給現代社會敲了一個極大的警鐘。
若要根本預防社會上自殺,甚至暗殺事件發生,或許政府該關注這類辛苦人士,無論在法律、財務,及心理上最大的關懷和援助;不要讓他們成了社會發展的犧牲者,後又再成為其他事件的加害者。
睚眥必報 是禍不是福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李政達/科大講師(台南市)
涉嫌犯下南投4死1重傷槍擊案的凶嫌,遭警方制伏並上銬。記者黃仲裕/攝影
南投草屯槍擊案,隨著凶嫌落網,讓大眾暫且放下心中的懸掛,只是凶嫌被捕時口口聲聲「為報深仇大恨」,令人不寒而慄。
筆者並不認為凶嫌是「反社會人格」,只覺得社會充斥此種暴躁易怒、記恨、覺得自己都對、睚眥必報的人,是禍不是福。想起上月十五日,新竹市一名長期為金錢及繼承問題憤而縱火燒死家人的嫌犯,替自己辯解是「僅想嚇嚇家人」?
為此喪失寶貴性命的人何其無辜,他的至親骨肉情何以堪,雖然「廢死」是世界趨勢,但是針對此類罪大惡極之人,網路上「求死刑」的聲浪,仍然鋪天蓋地而來。
因為無法控制個人的仇恨情緒,造成受害者家庭的支離破碎,即使能逃過死刑制裁,下半輩子也必須付出代價在牢獄中度過餘生。揮之不去的,是「良心」這具無形的枷鎖!
從爛尾樓 看槓桿兩面刃
2022-07-17 05:25 聯合報/ 王健安/暨南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投縣埔里)
大陸近期爆發爛尾樓購房者集體停貸風波,官媒稱涉及的多個建案已復工,民間數據則顯示涉及的建案還在擴大。圖為北京一處建案工地。(歐新社)
近期中國大陸爆發多起爛尾樓事件,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與是否廢除預售制,甚至台灣是否也有類似隱憂等討論。
對岸有句歇後語「房事問題在金融,金融問題在房市」,貼切地傳達金融市場與不動產市場的互動,而居中的傳導角色主要是透過供給方建商的土(地)融(資)、建(物)融(資),及需求端購屋者的房貸等向銀行借貸活動完成。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個著名生意經「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學術上稱此為「使用別人錢的槓桿操作」。房市與金融市場有如此密切的互動,係源自供需兩方都使用高度財務槓桿操作。這種操作在景氣好時,對投資者報酬率具錦上添花加成效果。反之,比如疫情與通膨下缺工、缺料,及貨幣政策緊縮(如利率上調)等趨勢,造成營建成本大漲,台灣即有數起建商寧付違約金解約現象;而對岸經濟發展高度倚賴房市,更使得不動產、銀行可能因過度連結而接連倒下。
再者,預售正是台灣本土發明(甚至還把它帶到對岸)。六○年代前,本土金融體系幾乎全由政府控股銀行主導,當時公股銀行放款業務,主要融通給一般產業與農業,建商與一般民眾的不動產融資受到許多限制。窮則變,變則通的預售制度,透過一般商業慣例「訂(表達購買意願時付十%)、簽(正式表達交易成立時再付十%)、(後續隨)開(工進度付款)」等概念,解決購屋之進入障礙。
從建商角度來看,利用別人的錢營運有三個來源:一是以購得開發土地向銀行融資;二是後續若決定採取預售模式,建商可以利用預售階段購屋者繳交總價款二至三成,提供營造施工階段的工程費用支出;三是依興建個案工程進度與銷售率等,向金融機構取得建融資金周轉。
然而,槓桿操作具一刀兩刃效果,景氣好時預售案較多,對獲利有正向擴大效果。然而,前景欠佳時,甚至可能出現「建商還必須推出新個案」,利用新貸款來支付前案所累積的應付利息。若不景氣持續較久(或如當今貨幣緊縮的明顯趨勢),則建商更容易發生財務危機,這也是七○至九○年代台灣建設業被視為暴起與暴落行業原因之一;而中國大陸開發商也不可避免地承襲此預售制度的反面效果。
這次危機是意外嗎?是否可以預防?每次檢討金融危機成因並無不同,都是「使用別人錢的高度槓桿操作」造成的道德風險,並將此風險轉嫁給融資中介者的傳導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是開發商或個別購屋者,當自有出資款項愈低,運用財務槓桿程度愈高,未來如有支付能力不足問題,相對會有較高違約誘因。若不能從過去危機史,學到高度財務槓桿操作的慘痛教訓,類似房市風險會再度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