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推動「碳移除」,有助達到淨零目標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098/web/ 

◆  蔡總統統帥得了三軍嗎
◆  國軍飛安問題 出在人與制度
◆  又2嬰兒走了 我們不要與死亡共存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推動「碳移除」,有助達到淨零目標
◆  京津學生抗爭 領導只想保位
◆  防疫險安定社會 不為獲利
◆  台大法律系有教好扁、蘇、蔡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推動「碳移除」,有助達到淨零目標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楊之遠(作者為退休教授)
2050淨零排放,蔡總統表示,在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圖/總統府提供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四月發布《二○二二年氣候變遷:減緩氣候變遷》報告中,明確闡述了利用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以限制全球變暖,是「不可避免的」需求。儘管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目前仍然還存在許多缺陷與爭議,甚至有人認為是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但 IPCC 仍然支持推動碳移除相關技術的發展。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最近亦發布了一項研究警告稱,僅靠減少碳排放不足以穩定氣候,可能仍然需要利用碳移除技術來實現全球氣候目標。

所謂碳移除係指包括利用生物方法,例如植樹造林和土壤保護,以及採用化學或機械方法,使用機器從煙囪排放或直接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持久地儲存在地質、陸地或海洋儲層或產品中。

根據歐洲科學院科學諮詢委員會(EASAC)的一份新報告,隨著全球排放量繼續上升,碳移除(CDR)技術在歐盟的氣候變遷戰略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估計每年可以期望從大氣中移除數億噸二氧化碳。

由於目前許多 CDR 技術並不成熟,規模太小,成本太高,無法商業化。因此從中期來看,CDR 將偏重在增強「自然匯」(natural sinks)來實現,例如實施植樹造林和再造林、碳農業(將大氣中的碳隔離到土壤中以及作物根部、木材和樹葉中)、泥炭地恢復和在建築中使用的木材等長效生物基產品。

從長遠來看,則需以利用「工業解決方案」,包括從空氣中捕獲碳(直接自空氣中捕獲,DAC)和從工廠煙囪排放物中捕獲碳(CCS),再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永久儲存在地下。以及具有碳捕獲和儲存的生物能源(BECCS),係以燃燒生物質為能源,並將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永久儲存。

馬斯克在二○二一年初宣布,將提供一億美元奬勵給能夠「創造並展示一種能夠直接從大氣或海洋中提取二氧化碳,並以對環境無害的方式將其永久鎖定的解決方案」的人。

碳移除的推動可以促進碳中和,降低最終減碳成本。但進行碳移除的實施規模引發了環保團體對健康和環境正義影響的擔憂。因此到二○二二年底,歐盟委員會將根據碳核算規則,提出碳移除認證監管框架,確保碳移除的真實性和環境完整性。這些規則將為擴大投資碳農業,和從大氣中碳移除的工業解決方案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

我國新的氣候法針對碳移除增訂了規定,將有助於未來發展碳移除。碳移除包括一系列新的工程技術,我國雖然幾乎要從零開始,但如果有完整規畫及決心,鼓勵相關私人企業積極参與、投資,碳移除將為我國達到淨零目標做出貢獻。









蔡總統統帥得了三軍嗎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李復甸/第四屆監察委員(台北市)



空軍學官徐大鈞少尉駕駛AT-3教練機,在執行訓練時發生事故殉職。蔡英文總統又出來表達震驚與遺憾。震驚表示她在狀況外,遺憾表示她無能為力。難過有用嗎?

依據憲法總統為國家元首,統帥全國陸海空軍。蔡英文總統統帥得了三軍嗎?國防法第七條規定,我國之國防體制,其架構首為總統,其下有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再下有國防部。然則,我們的總統真有能力統帥三軍嗎?

國防部總管全國軍政與軍令,分明是主管軍務,為什麼國防法第十二條規定,掌理全國國防事務的國防部部長必須是文官職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目的就在防止軍人專擅,避免軍事體系欺上瞞下。早在兩蔣時代,國家元首都是軍務出身,了解國防。迨至李登輝總統時代,就有必要處理這個問題。在郝柏村主政時,國防三法制定完成,在現行國防法之下,國防權力集中於部長,參謀總長變成國防部長的幕僚長。在制度上,必須讓國家元首能夠掌握國防事務,不可能再依賴總統個人魅力或是資歷來領導軍務。因此,國防體系最高位階的部長必須不是軍人。

我國軍事人才養成有三軍官校與國防大學,所有軍官都來自一個體系。儘管有陸海空的差別,但是軍種間的情誼是存在的。因此,領導統御與榮辱成敗都變成全軍的事。在監察院針對國防部進行調查約詢時,不管是針對個人違失或是機關事務,國防部都有「國會聯絡人」出面陪同。常常把個人的事升級到全國防部的事。國防部在慣例上任何事都要尋求「統一說法」。陳水扁連任選舉,因槍擊事件扯出國防部在營官兵投票規範更改。在選舉無效訴訟中,法院傳國防部長李傑出庭作證。在法庭上,李傑拿著部屬準備的發言稿照唸,被法官制止,說了幾句又回頭諮詢隨從,又被法官訓了一頓。統一說法是典型的國防部積習。

我國甚早發展反導彈系統的定位導引防護器,但在早先無從得知導彈頻寬參數時只能使用最笨的蠻力干涉。但是到了網路資料都已經可以查到相關資訊時,基層人員仍然不知調整設定,一路向上隱瞞,最後被監察委員查出,才全面改善。長此以往,國防體系變成了一個大黑箱。若是國防部長也是軍人出身,只要國防部長想要瞞住國家元首,那是輕而易舉的事。

雖然國防的目的,在保衛國家與人民安全及維護世界和平。但是,軍人靠戰功升階,沒戰可打就沒官可升。只看美國沒事在全世界找碴,自命世界警察,其實就是在找戰場。要準備打仗就有算不清的武器裝備要研發採購。所謂「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烏俄戰爭蝴蝶效應引發台海危機意識,一時間軍火商大為興奮。大陸軍要坦克要飛彈,大空軍要戰機,大海軍要潛艇要掃雷艦,主政者換一個兵科,就換一個戰略思考。其實決策的關鍵在國防部長。若是軍人掌國防,就沒有辦法節制戰爭之投入。因此,國防部長必須不是軍人。

報載國防部前部長唐飛曾說,台灣根本沒有任用真正文人部長的條件。偶有文人出任國防部長,將官私下也未必服氣。正因人才難尋,歷任總統多用軍人「退役」出掌國防部。然而,放棄軍職的將軍就變成了文人?

本身既無軍事素養,又沒有稱職的文人國防部長輔佐,蔡英文總統看得透國防系統嗎?











國軍飛安問題 出在人與制度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簡泰郎/退役上校(苗縣頭屋)



AT-3教練機墜毀損失一位年輕學官,真令人不捨及傷感。軍隊訓練發生意外,雖是不可避免,卻可以防範減少到零事故。

飛機維修是一門很專業的科學,區分為執行面及政策面,AT-3已服役卅八年,維修技術不可能有問題,問題出在,維修人員作業需求可以滿足嗎?筆者當年業管陸軍直升機妥善,表面上維持約八成妥善率,實際上呢?十架妥善機只有四具可用的飛行儀表,要飛前,就去拆堪用的儀表,讓飛機可以飛上天。我去看飛機修護時,維修人員整理線束,沒有耐磨束管,就用一般電器膠布包覆,這些問題,能歸責給維修人員嗎?當然不行,在沒有材料情況下,維修人員降低標準,勉強讓飛機可執行任務,當然意外就會頻傳。

國軍飛安問題出在那?

首先,是人的問題。空軍司令部,從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副參謀長,乃至空軍保修指揮部指揮官,哪一個人是飛機保修出身的?根本沒有保修專業人員擔任政策性要職,怎可能將資源充分投注在飛機維修上面。資源不足情況下,基層維修人員,在「妥善維持績效」要求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損失寶貴人命。

其次是制度問題。國軍後勤維保制度沿襲美軍補保制度,採需求檢討制,亦即,產生需求再去籌補所需零附料件,籌補時間按軍售時程約三至五年始可獲得,從需求產生到獲得約四至六年,這段時間仍然要維持戰備訓練,在戰備訓練至上原則下,基層人員逼於壓力,勉力應付也就不足為奇了。當年幻象機,因某一元件短缺,造成妥善率嚴重下降,而法國那一元件採人工生產,按全世界需求排序等待,空軍提需求到獲得要三年才到貨,也就是在那一時期,空軍的幻象機有一半以上飛不上天。

當年陸軍將陸航直升機大隊併入特戰司令部,編成航特部,指揮官由原特戰指揮官擔任,該指揮官致力於戰備訓練,沒人敢提「直升機妥善問題」,結果一年出三次重大飛安事故損失八條人命,繼任者「嚴格要求飛安」,致飛機不能飛,飛安事故少了,訓練飛行時數卻只有年度計畫時數的一半。

國軍在軍官養成教育時,即強調精神戰力及作戰意志。但現代化武器裝備,是「有就有,沒有就是零,沒有就不能用」。一個武器系統維持,靠意志力及精神戰力是沒有用的,靠的是實事求是的「需求,獲得,屯儲,管理,分配及運用」。國軍零附料件管理,要有還屯觀念及作法,庫房屯放的是安全存量,日常使用的是作業存量,作業存量按任務及年度需求籌補,這是一門非常精密複雜的學問,沒有逐步歷練是作不到的。

期望空軍乃至國軍各軍種均能「尊重專業,培養專業」,建設出一支「平時少流血,戰時有戰力」,有能力保衛國家的現代化國軍部隊。










又2嬰兒走了 我們不要與死亡共存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宜縣礁溪)



看到昨日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數字,確診死亡人數一二二人中,有兩位未滿一歲的小嬰兒,其父母應有難以承受之痛。

台灣防疫政策從清零急轉到與病毒共存,指揮中心依舊在每日記者會中拿著圖卡說明疫情狀況,只見數字節節攀升,政策上卻似乎只希望民眾能夠習慣與病毒共存,接受在確診數字下的死亡率是必然,並且在有意無意中表示,只要我們的死亡率不要高於鄰國,那防疫政策就是成功的!

每當指揮中心秀出死亡名單的圖卡時,還會特別註明死者的疾病史,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我們發現幾乎沒有任何病史者的比率不到百分之一,指揮中心似乎有意無意去指涉,這些確診者因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所以確診後就較難以醫治因而病故嗎?這是提醒,還是卸責?是表示有這些疾病而確診者,沒有辦法和病毒共存嗎?這樣的備註有何科學意義嗎?

與病毒共存,到底是一個口號、現象、事實,還是政策?同時,又是以何種方式共存?基本前提是什麼?或最終的目的為何?代價又是如何?

近期每日確診數都是六萬以上,以此發展,勢必還要有一段時間真的得跟病毒共存,可是到底如何共存?卻還是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過去這一個月來,有民眾是在沒有快篩劑的無知下與病毒共存;也有些民眾是在確診後,沒有足夠居隔空間與病毒共存;更有些民眾是在中重症時,找不到完善醫療救護和病毒共存。以這兩名不幸死亡的嬰兒而言,何其無奈,在沒有任何抗體下要怎麼和病毒共存?未來又有多少未打過疫苗的小孩,必須和病毒共存呢?這樣的共存真的是無可避免嗎?

這一周來,每日確診死亡人數逾百或近百的數字,這只是一個數字嗎?當指揮中心公布死亡人數的圖卡時,特別去備註他們的病史時,是否還能夠多去進一步了解,當初他們是如何染疫?能否避免之?且在發病跟死亡間的過程為何?有那些是該注意而沒有注意到的呢?

生命無價,對每個失去家人的家庭,不是那萬分之幾的致死率就可輕易帶過,那是他們一輩子的哀痛!人皆會死,但沒有必要在害怕憂慮中和死亡共存!

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確診後會是輕症,面對那千分之一的死亡率,民眾還是希望能避之則避之!我們無法避免確診,但政府卻可以善盡一切力量,讓民眾避免和死亡共存,死亡能少一個就少一個!

防疫一定需要科學方法,我們也需要用科學方法來與病毒共存,但科學方法不只是去解釋這些數字,而是能預測如何避免與死亡共存的確定方法和共同規範,這才是政府應該努力為人民做的事情!











京津學生抗爭 領導只想保位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林原/時評人、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者(加拿大多倫多)
北京大學學生深夜聚集抗議。(取材自微博)



五月十五日晚,北京大學萬柳公寓眾多學生,由於不滿學生宿舍區用新建金屬牆封控而聚集起來。北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拿著擴音器對在場學生說了一通,包括:「現在我做第一件事,請大家把手上的手機放下,保護北大。」難道學生舉起手機,拍照片、錄視頻等,就會危害北大了?這真是中共官員的特殊邏輯。

在中國,高校既是人群密集區域,又被視為政治敏感地、維穩重點區。疫情期間,各高校對學生的管控比非疫情期更嚴格,不少大學一般情況下禁止學生出校門。對於高校中的過度防疫,有些學生會在網上匿名抱怨,但他們不敢公開站出來表達反對意見。此次北大學生表現出與其他高校學生的不同,他們敢於聚集起來,並公開表達抗議。

對於高校書記、校長之類官員而言,學生聚眾抗議屬於群體事件了,不盡快處理好會對官帽構成威脅。而官帽是他們最寶貴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學生用手機所拍照片或視頻如果放到網路上,並引發網路群體性事件,他們官帽就難保了。陳常務副書記所謂的「保護北大」,其實是保護「北大領導」,保護「北大官帽」。

北大校內外流傳一句話:「北大無小事」。該校有多年未出現學生聚眾抗議了。以往類似事件的發生,或預示更大事件、風波的醞釀。當前民心思變,不滿蓄積,不僅上海如此,而官帽保護,難度則會加大。本年對中國而言,或會是重要且不平靜的一年,不僅中共廿大要召開而已。

在此還有必要提及的是,五月廿六日晚,面臨期末考試與返鄉問題的天津大學學生在校內聚集,高呼「打倒官僚主義」、「打倒形式主義」等,並要求學校領導來到現場—但該校領導還不如北大的陳寶劍,他們遇事如「龜不出頭」。此前的五月廿四日,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們也在校內聚集,表達自己的訴求與不滿。中國過度防疫政策的荒謬,終於反映到這一代(以「○○後」為主)學生的抗議上。而此次京津學生抗爭此起彼伏,開風氣之先者正是北大。

在「六四」周年紀念將要到來之際,應該再次關注北京、天津的學生們—他們受到的壓制不僅來自疫情,還來自官員、官僚體制與官僚主義,以及與這些緊密聯繫的過度防疫。











防疫險安定社會 不為獲利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吳伊婷/保險從業員(新北市)
本土確診爆增,防疫險理賠壓力大。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曾考過保險證照的人,一定對這題目有印象:「保險對社會的功能?互助共濟、社會安寧」。

這兩年因為疫情,大家都接觸到防疫險,防疫險的目的是為了萬一確診法定傳染病,可藉由保險的「風險轉移」功能,讓自己不要蒙受太多損失,達到安心養病及彌補工作損失的目的。

試想孩子忽然染疫,父母只能丟下工作,請假照顧孩子。如果沒事先購買防疫險,是不是會擔心因為照顧孩子而短少收入?如果父母也染疫,有可能為了生計而選擇不通報,吃吃成藥,造成對自己或對別人更大風險?進而成為社會的防疫破口?

如果這個家庭有投保防疫險,只要依照政府指示居家隔離並安心休養,也不用害怕工作損失,更不會成為確診黑數,對家庭的未來發展及社會安定都有助益。

現在社會氛圍已被疫情搞得一片混亂,但雪上加霜的是,有些評論強調,民眾投保防疫險目的是為了獲利,例如確診後獲幾十萬理賠,這樣的報導會讓社會產生對防疫險的對立,已投保的人會被誤會是為了錢而隔離或確診,但實際上透過防疫險不當得利的民眾僅少數。

很多民眾平常看到保險業務員就很賭爛,但在疫情中,當你受到經濟損失時,又希望當初應購買足夠的保險。最近不少保險業務員都分享著一樣的故事:「之前就跟某某客戶分享防疫險,結果他一直考慮,到現在確診了,才來問還有什麼保險可以買,但很多產品現在也不能買了。」

身為保險從業人員,真心希望客戶都有足夠的保險,當發生狀況時,不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風險,讓我們共同打造健康人生,促進社會安寧。











台大法律系有教好扁、蘇、蔡嗎?


2022-06-02 04:29  聯合報/   蕭旭岑/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
新冠疫情持續高峰之際,民進黨立委挾人數優勢,強行將攸關國務機要費除罪的會計法修正案完成三讀。記者蘇健忠/攝影



在朝野黨團激烈肢體衝突下,立法院日前強行三讀通過了民進黨團提的《會計法》第九十九條之一的修正案,將濫用國務機要費的行為除罪。陳水扁前總統纏訟了十六年的國務機要費案,可望以免訴解套。疫情洪峰期間,民進黨不思解民之苦,卻傾全黨之力幫貪汙犯除罪,顯見心中沒有人民,只有政治。

這是從二○一六年開始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為了救陳水扁一人涉入的大貪汙案,創造了修法免訴的惡例。國務機要費是總統府的公款,與一般機關首長特別費的性質、用途、金額都不相同,不能劃上等號。

民進黨硬扯經司法三審定讞無罪的馬特別費案,是又在打「馬維拉」牌,但效果很低。這次的修法,大多數社會公正人士都感嘆,民進黨團以多數暴力修法援救大貪汙犯之舉,毫無正當性與合理性,是中華民國法治史上黑暗的一天。

記得二○一四年三月,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案在立法院審查時引發了太陽花學運,學生強占、癱瘓了立法院廿四天,並曾試圖攻占行政院未果。當時台大法律系謝銘洋教授,藉此批評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馬英九總統,說「台大法律系沒有把馬總統教好」。

八年後的今天,太陽花學運已「落漆」,而當時的這位謝銘洋教授,二○一九年就被蔡英文總統提名為司法院大法官。國民黨立委質詢時問他,台大是否教好前總統陳水扁、總統蔡英文?不料謝銘洋多次表示時空背景不同,無法相提並論,藍委轟謝護航,是「閃躲哥」。

如今,國務機要費修法除罪案,不可能沒有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支持與同意,他們兩位都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校友。不知道這一次,這位謝大法官覺得台大法律系有沒有把陳水扁、蔡英文與蘇貞昌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