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緊盯一夕數變的烏克蘭效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想把「清零」當成參選伴手禮?
◆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何重之有
◆  經濟日報社論/緊盯一夕數變的烏克蘭效應







經濟日報社論/緊盯一夕數變的烏克蘭效應


2022-02-23 03:01  經濟日報 /   社論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繃,繼俄烏雙方互控在烏東進行挑釁,美國再度警告俄軍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美聯社)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繃,繼俄烏雙方互控在烏東進行挑釁,美國再度警告俄軍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俄羅斯總統普亭則宣布承認烏克蘭分離主義勢力自行宣布獨立的兩個共和國,並派兵至分離地區執行「維和」任務。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於本周稍晚在歐洲舉行會談,前提是「俄羅斯不會入侵烏克蘭」。

這一陣子,由於烏克蘭戰雲密布,消息紛亂,導致美股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起伏。眼下更令人關注的是,倘若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觸發一場歐陸戰爭,不但市場大亂,連過去每逢危機發生時投資人可以冀望的美國聯準會,也將因受困於當前的高通膨與低利率,難以出手救市。不僅如此,如果爆發戰事,必將導致全球油價及天然氣價格飆升,已被節節高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逼得不知何時升息、如何升息的聯準會,更將陷入前所未見的窘境。換言之,烏克蘭危局所引發的歐洲亂局,正在對全球的政經及金融形勢投下一連串不定時的引爆彈。

事情緣起於俄羅斯在去年底針對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一事向美國發難,俄羅斯一邊在俄烏邊境部署重兵,一邊對美國提出兩項外交訴求,一要美國正式公開宣布承諾北約不再擴大,二要北約恢復1997年之前在東歐的軍事部署。俄羅斯的動作意謂著,若美國不能妥協則「一切後果自負」。

美國當然不會接受這樣的條件,甚至暗中還希望俄國動兵,只是不希望釀成全面大戰。美國的算計是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一則可打擊對美元挑戰與威脅已日甚一日的歐元;二則有利全球美元回流美國。美國經濟正面臨通膨升溫、發債不易及量化寬鬆(QE)印鈔難再的困境,亟須美元回流購買美債;三則激化俄歐矛盾與對立,逼使歐洲在地緣戰略及天然氣供應上更依賴美國。所以美對俄所提要求不做正面回應,只公開警告俄不許動兵,否則一定制裁,卻又說絕不派兵入烏克蘭,同時則撤出美僑及外交人員。這是第一回合。

美國的動作與盤算,看在歐洲(尤其是德、法兩大國)、俄羅斯及烏克蘭眼中,各有想法及因應之道。尤其德國對「北溪二號」來自俄國的天然氣依賴甚大,在地緣上不願與鄰近的俄國關係過於對立,還有歐元與美元的微妙關係。在這三方面,歐、美立場並非一致甚至矛盾。至於烏克蘭看到美國的說法和做法,恐怕心已冷了一半。於是烏克蘭私下與俄溝通,為的是怕被美國出賣;德與法也分別與俄進行元首對話,甚至出現德、法、烏一同與俄進行四方會談的情況。

據相關報導,經由多個雙邊及多邊會談的結果,德以經援烏克蘭換取烏不加入北約,並由德出面向俄提出由德、法背書之「烏克蘭十年不加入北約」承諾。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一再發出俄將動兵警訊,俄則以「適度」撤軍作出回應。這是第二回合,整個形勢略走向緩和。

形勢的發展明顯讓美國的算計落空,另一方面,俄羅斯雖取得部分成果,但只是來自德、法兩國的口頭保證,於是普亭鍥而不捨,一方面繼續增兵烏克蘭邊境,二方面宣布戰略核武部隊展開軍演,普亭親自視察,三方面再度發文美方,若西方無意就俄國提出的安全保障要求進行談判,俄國將被迫回應,包括採取「軍事技術性手段」。

據了解,這些手段或包括對烏國實施禁航區、封鎖烏國港口或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這即是上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俄外長拉夫羅夫本周在歐洲舉行會談的背景,應該說這是第三回合的開始。

如今烏東形勢再變,未來發展是否能柳暗花明,一切還要看接下來美俄會議的氣氛和結果而定。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何重之有


2022-02-23 04:43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也問監察院,3+11不查、諾富特不查,專門查萬華阿公店,那現在桃園、高雄要不要查?圖/北市府提供



監察院發布調查報告,指柯市府輕忽北農疫情,並長期未掌握萬華阿公店,造成疫情主要傳播鏈。御史刀筆搬弄,便將大疫禍首甩鍋柯文哲。民眾黨對此頗表不服,女將黃瀞瑩與楊寶楨酸監院「大菊為重」、「再重也要好好調查真相」,暗諷監察院長陳菊影響調查。

大菊為重」一詞起自總統府私菸案,蔡英文當時迴護府秘書長陳菊,網民故意將「大局」說成大菊。這次,綠側翼焦糖搶帶風向,指責柯營雙姝「嘲諷陳菊身材」。焦糖為自己選議員蹭到聲量,民進黨民代相繼疼惜花媽,指責雙姝學柯P物化女性;素與菊系不和的湧言會,也拔刀相助。

白綠議員參選人炒作花媽體重,燃燒大菊,照亮自己。陳菊遭質疑的是監院的公正性,事關官箴,同志卻不以為意。而蘇揆及陳菊子弟兵搬出古早的美麗島事件替花媽辯白,彷彿菊姐縱橫政壇已乏善可陳,豈非看輕她扛不起御史台?

蘇貞昌替綠白巷戰加柴火,誘出柯P反擊。柯大罵監院不查三加十一及諾富特,兼為副手黃珊珊辯護;還反嗆蔡政府,上回監院彈劾讓他選上市長,叫民進黨別再來。柯P遙指北市長與總統大位,如此神來氣旺,莫非都靠綠營叫戰拉抬行情?

明著綠白對砍,實則捧白滅藍,民進黨為執政大業不惜踩踏陳菊。權力大局為先,民主大菊何重之有?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想把「清零」當成參選伴手禮?


2022-02-23 04:42  聯合報 /   社論
有些國家已選擇與病毒共存,徹底改變防疫政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 Omicron 繼續肆虐但漸趨「流感化」下,不少國家紛紛宣布解封。以往嚴控疫情的韓國政府,已在月初宣布放棄疫調;被譏為「岸田鎖國」的日本岸田政府,也宣布三月將重新開放邊境。台灣則還在「清零」和「與病毒共存」之間拉鋸,等待政治來決定疫情曙光。

儘管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喊出「要有與病毒共存的準備」,並預告全面開放商務客;但從他持續封鎖邊境及各項管制作為看,走的仍是「清零路線」。陳時中堅持清零的背後,其實涉及其選戰布局;如此,他才能以「防疫英雄」的形象華麗轉身投入首都市長選戰,但也恐將使經濟付出嚴重代價。

疫情爆發迄今已兩年多,這波 Omicron 傳染力雖然強大,但感染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根據指揮中心的統計,國內到二月初累計五百多例 Omicron 本土病例,其中無症狀比率是卅八%、輕症六十一.八%,兩者合計超過九十九%,僅一例死亡。輕症者中半數有咳嗽、喉嚨症狀,其餘多為發燒及流鼻水。依此看,本土病例確實已流感化。

各國陸續解封,除為活絡經濟,主要也是考慮到社會大眾兩年來已承受太多壓力;病毒不斷變異,防疫管制不可能無止盡地持續。而今,Omicron 感染者多數症狀輕微,追求清零不但不切實際,且耗費龐大社會資源。以台灣而言,國人普遍已有戴口罩的習慣,接種兩劑疫苗者已超過七成六;但政府的隔離政策卻嚴格如故,並不合理。春節期間,疫情雖然還在熱點上,但許多餐廳、景點都已擠滿了人,顯示民眾早已防疫疲乏。

在這種情況下,指揮中心不放棄清零,地方政府則採取嚴格追蹤匡列。其中,尤以高雄市株連式的匡列法最為誇張,動輒全棟居民送往隔離,乃至封巷或勒令停工。如此,不僅導致民眾與商家抗拒實聯制,也賠上龐大經濟代價,遑論違反人權

這種不符比例原則匡列法,為何政府能有恃無恐地蠻幹下去?關鍵在於,兩年多來台灣因為執行嚴格的圍堵及隔離政策,初期因成效明顯讓蔡政府賺盡政治紅利,陳時中更是最大獲利者。正因蔡政府不斷消費「嘉玲」,又極度吹噓防疫神話,使民眾習慣於零確診的氛圍,無法忍受染疫者大幅增加。因此,民眾覺得「只要不匡列到我」、「不影響到我生計」,多半會支持政府的霹靂手段,卻不思索背後的合理性與比例原則。

但疫情迄今已兩年多,新冠病毒歷經數代的演變,已漸漸趨向流感化、輕症化。此時,若仍維持高強度的社會管制及邊境封鎖,即顯得相對不合理,社會壓力及經濟壓力也難以承受。在各方呼籲下,陳時中終於鬆口三月將放寬邊境入境檢疫從十四天縮短為十天,並開放商務客入境,下半年國門非開不可,坦言這是「時勢所逼」。

但如果要「與病毒共存」,政府做了什麼醫療、公衛與社會面的準備嗎?人們似乎並未看到。說穿了,所謂「與病毒共存」,不過是陳時中為他個人投入市長選戰所做的鋪墊,以防招來「半途落跑」之譏。

政府目前一邊喊著要與病毒共存,一邊卻繼續執行清零政策,顯然是自相矛盾的。究其實,陳時中不願放棄清零政策,更多是出於個人政治算計。過去兩年多來,陳時中手握權柄呼風喚雨,民眾都不敢「逆時中」;因此,要繼續採取高強度管制,方能維持他的權力不墜。也唯有頂著清零成功、防疫英雄的光環投入選戰,對他最為有利。但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讓全民付出龐大代價,有何公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