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對張忠謀的呼籲 政府應有所作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做不到零碳排,問題在蔡英文關錯電廠
◆  聯合報黑白集/到底誰在執政?
◆  經濟日報社論/對張忠謀的呼籲 政府應有所作為






經濟日報社論/對張忠謀的呼籲 政府應有所作為


2021-11-09 01:20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出席玉山科技論壇發表「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演講,談及半導體製造在地化等議題,也評論了競爭對手英特爾新任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這是張忠謀今年第三次重要的對外談話,前兩次分別是在本報的大師論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這三次演講的脈絡和主軸一致,也就是張忠謀在本報論壇上的呼籲:「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

解讀張忠謀這三次演說的內容,可從台積電自身競爭力、台灣半導體競爭力與台灣經濟競爭力三個層次來看。首先,張忠謀退休後對台積電的全球擴張策略採保守看待,他認為各國以政府補助吸引半導體業的在地化,其補助規模不足以長期支撐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不會讓時鐘鐘擺往回撥。」但張忠謀兩年前即稱台積電是地緣政治必爭之地,台積電赴美、日設廠已不單純是產業考量,還有地緣政治考量。

張忠謀雖不看好半導體在地化發展,但不代表台積電不能繼續守住領先,他在這幾次演講中也提出了他對台積電發展的觀察。張忠謀認為半導體業若不能擁有50%以上的毛利,就難以支撐長期的研發資本支出,台積電今年調高代工價格,就是為了守住毛利底線。其次,張忠謀多次提及台積電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專業經理人,他認為半導體業的 CEO 最好是技術出身。英特爾新任 CEO 基辛格就是技術出身的專業經理人,張忠謀肯定基辛格是個人才,必須更嚴肅看待未來幾年英特爾在市場上與台積電的競爭。

在台積電宣布赴美、日投資後,張忠謀認為台灣半導體業仍非常有競爭力,「不過營運要在台灣。」張忠謀認為台灣半導體業發展有幾個關鍵因素:便捷的交通、完整的產業供應鏈與堅實的技術人才。台積電在海外設廠後,上述的優勢恐怕都將打折扣。舉例來說,近日社群媒體揭露台積電美國廠員工來台受訓時,對台灣半導體文化與工作特性適應不良,台積電除了必須克服跨國職場文化歧異,也必須加速推動本土員工赴海外廠發展,才能縮短國內外產線的產能與成本落差

第三個層次是張忠謀所稱的「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半導體業已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成長引擎,張忠謀認為台灣未來要再出現世界級的產業並不容易。換言之,半導體晶圓若能持續發展,台灣經濟發展也將獲得相當助益。但台灣社會各界怎麼回應張忠謀的呼籲?這可從人力資源生產條件兩處著眼

首先,半導體業發展從高階研發人才到第一線生產人力,在在都需要強大的產學體系培養人才。近年台積電在國內外擴展速度加快,已出現人力排擠的情況,部分廠商反應台積電吸納了多數理工畢業生,此現象代表國內相關領域的人才供應已見緊絀,政府必須提早因應。不論是擴大高教與技職體系相關課程,或是放寬國外高階白領研發人才來台,都應加緊評估推動

另一個關鍵是自身的生產環境。隨著半導體高階製程的不斷推動,耗電量與耗水量均值得關注。台積電目前每年用電量已超過全國用電量的5%,預期還會繼續上揚,除了電夠不夠用的議題外,更有綠電供給的問題。台積電已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民國 139 年(2050年)台積電的用電100%要使用再生能源,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到民國 114 年(2025年)時才能達到20%,未來綠電夠不夠使用,政府必須有更務實的推進方向。

人才與投資環境是台灣半導體晶圓本地製造的根本優勢,張忠謀今年三度呼籲台灣各界要珍惜我國半導體的發展。什麼都不做,優勢不會持續,競爭對手會陸續趕上,政府必須以行動回應張忠謀的呼籲。










聯合報黑白集/到底誰在執政?


2021-11-09 02:05  聯合報 /   黑白集
民進黨在全國巡迴辦理「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公投說明會。本報資料照片



為反制四大公投,蔡政府與其側翼找到口徑一致的甩鍋法。對護藻礁案,說是「馬政府時代核定」;對重啟核四案,說是馬政府封存;對反萊豬案,說「馬時期就開放萊牛」;就連公投綁大選,也宣傳「馬英九當年說公投綁大選是亂大選」。這麼會拗,現在到底誰在執政?

這些說法,都是邏輯錯亂。「開放萊牛」與「全面開放萊豬萊牛」,顯然天差地遠;當年馬反對公投綁大選,是民進黨的提案如「防禦性公投」、「入聯」都是政治操作,無關政策。更別說核四封存,是因為林義雄絕食以性命為要脅。民進黨這樣作文章,完全禁不起考驗。

明知有問題,卻一再宣傳,目的只是要凸顯國民黨為反對而反對。但回顧這些歷史,凸顯的恰是民進黨的「雙標」特質。當年在野的民進黨對於護藻礁、反萊牛、公投綁大選,不都全力支持,當成訴求「國民黨下台」的槓桿?國民黨已經下台五年多,民進黨難道要證明自己當年只是騙選票

最荒謬的是,蔡政府如此大費周章,強調自己只是「藍規綠隨」;但如果這些國民黨都做了,幹嘛政黨輪替?尤其,蔡政府上下近日頻拿國民黨縣市首長、黨工對公投的不同意見為自己背書,企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實際上,只是凸顯其信念崩盤罷了。













聯合報社論/做不到零碳排,問題在蔡英文關錯電廠


2021-11-09 02:04  聯合報 /   社論
駐英代表處在COP26聯合國氣候變遷會場邊舉辦「台灣日」活動,蔡總統透過影片致詞,宣示台灣決心和世界一起朝2050零碳排的目標努力。圖擷自Taiwan in the UK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臉書



駐英代表處在 COP26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場邊舉辦「台灣日」活動,蔡總統透過影片致詞,宣示台灣決心和世界一起朝民國 139 年(2050)零碳排的目標努力。話說得好聽,卻是假大空:第一,蔡政府是為應付 COP26,上月才由環保署倉促將淨零目標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第二,草案中根本未訂出執行期程,一切只是空談;第三,全球已六十多國建立了碳價機制,台灣卻連影子都沒有。

蔡總統這項宣示,目的在「出口轉內銷」的宣傳,沾一下COP26 的醬油,順便嗆一下中共;除此之外,沒有太多意義。更糟的是,當蔡英文自詡將實踐「淨零排放」目標,但眼前在即的四大公投就有兩項嚴重挑戰其能源政策,她卻毫無檢討之意。試想,蔡總統嘴巴喊著「零碳排」,她卻要台灣八成電力改為只會增加碳排放的「火力發電」,這豈非癡人說夢?

就拯救地球而言,蔡總統能源政策最大的錯誤,就是關錯了電廠。蔡政府認定,核能電廠是十惡不赦的「惡靈」,因此必須加速關閉;但從造成地球暖化及製造空氣汙染的角度看,燃煤電廠才是它應該優先汰除的對象,它搞錯目標。蔡英文將目標鎖定廢核,一則是因為「反核」是民進黨的重要精神支柱,這是基於意識形態的神主牌,而非基於國家經營的專業選擇;二則是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提供了它很強的現實支撐。

問題是,蔡政府一心一意廢核,卻無法將可以取代核能的電力開發出來。例如,蔡政府要提高再生能源的比重為廿%,但五年多過去,風電、太陽能建設風風火火,迄今卻只提供了五%的電力。再如,蔡政府要把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到五十%;但五年多過去,氣電還有十個百分點的偌大缺口無法填補。而三接、四接等天然氣接收站的新建,除了要耗掉上千億元經費,都會對既有海岸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在民進黨鼓吹下,不少民眾或許視核電廠如蛇蠍,但許多人對於火力電廠及各種破壞環境的設施同樣毫無好感。深澳電廠說要用「乾淨的煤」重啟發電,顯然沒有說服力,才會引起那麼大的民怨。同樣的,「三接」嚴重破壞藻礁生態,「四接」會造成珊瑚大量死亡,「五接」破壞白海豚棲地,都很難受到民眾歡迎。最明顯的例子是台中火力電廠,這些年除造成中部地區的藍天消失,許多人因空汙而感染肺部疾病。這些民怨,不會因中火局部改為天然氣發電而消失。

我們無意頌揚核電,但從「友善地球」的角度看,核電廠至少在減少碳排放方面遠優於燃煤乃至燃氣;在供電穩定上,則比再生能源可靠許多。在推動完全廢核的德國,最近有廿五名科學家發表公開信,要求「留下」尚在運作的六座核電廠。原因就是,如果將這些占發電量一成二的核電廠廢掉,德國不可能在民國 119 年(二○三○年)達成它的減碳目標。在台灣,撇開核四不談,現存核二、核三的發電量比為十三%,極有助於減少碳排。以六月底被「提前除役」的核二廠一號機為例,裝置容量為一百萬瓩;而協和電廠的裝置容量為二百萬瓩,年碳排量一六○萬噸。換算下來,如果核二一號機不除役,一年可以幫台灣減少八十萬噸碳排量。這麼簡單的算數,蔡政府難道沒想過?

台灣是能源短缺的國家,九十八%能源都靠進口,政府把火力發電的比重設為八成,這是蔡英文無法達成「淨零排放」的最大障礙。蔡總統的能源目標不僅脫離現實,更關錯了電廠,請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