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對百年中共在經濟體制實驗上的評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326/web/  

◆  聯合報社論/七百條命消逝,張上淳卻如此輕描淡寫
◆  聯合報黑白集/唐鳳的無用之用
◆  經濟日報社論/保險資金不該介入經營權之爭






經濟日報社論/保險資金不該介入經營權之爭


2021-07-07 01:29  經濟日報 /  社論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本報系資料庫)


今年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戰,最熱門的當屬東元電機(1504)之集團會長黃茂雄菱光董事長黃育仁父子之爭。雙方積極爭取創始股東、新大股東的股權支持,並且對決於委託書爭奪、訴求外資支持,以及大打媒體戰與法律戰;甚至,牽涉了保險業資金。

黃茂雄聯手私募基金達勝集團,在6月合資新設鈺叡投資,隨後並宣布以每股29元公開收購菱光50.1%股權、溢價19.3%。鈺叡的大股東達勝伍創投,持有鈺叡五成股權背後主要資金卻來自六家壽險公司,合計持有78%股份,引發壽險資金介入經營權之爭的疑慮。金管會對此表示,保險資金有公共性,將發函提醒六家壽險做好投資管理,不能介入經營權之爭。為何收購菱光50.1%股權,會被解讀成可能涉及菱光、東元的經營權爭奪?除了黃育仁是菱光的董事長,菱光持有東元 3.62%股權,而且本次東元董事改選,菱光提名三席一般董事四席獨立董事

為何金管會有以上的政策表達?原本保險業購買公開發行公司股票,保險法 146-1條僅規定其購買每一公司之股票總額,不得超過該保險業資金5%及該發行股票之公司實收資本額10% 。然而民國 90 年(2001年)代發生多起金融業者利用旗下保險公司資金,配合大股東取得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權,受到很多批評。保險法此條文是規範保險業資金配置,原則上是屬於財務投資。雖然上述保險公司的投資,仍然符合法規,但是搭配其大股東的持股與委託書爭奪,已能掌握被投資金融機構過半董事席次。亦即大股東只拿出非常少的資金,透過上述方法,非常高槓桿地擴展其所控制的金融版圖

由於保險業的資金有超過九成來自保戶,卻被大股東用來取得其他金融機構董事會的主導權,與保險法之財務性投資的精神不符,因此民國 96 年(2007年)7月保險法修正,146-1條新增保險業不得有下列情事之一:以保險業或其代表人擔任被投資公司董監事、指派人員獲聘為被投資公司經理人,以及行使表決權支持其關係人或關係人之董監事、職員擔任「被投資金融機構」董監事。

然而,民國 102 年(2013年)又發生保險公司以財務投資名義配合大股東投資非金融機構的上市公司而此上市公司再控制另一保險公司,又創造了新的介入保險公司控制權的方式。因此民國 103 年(2014年)6月再修正保險法,嚴格限定保險業不得行使對被投資公司董監事選舉之表決權。由以上修法過程,顯示出主管機關是不願意保險業資金涉及任何被投資公司的經營權爭議,但實際上卻是直接或間接一而再地發生。

對於鈺叡公開收購菱光,被解讀成可能影響東元的未來經營,達勝伍創投表示,東元今年股東常會,自3月27日起股票已停止過戶,因此收購菱光案於6月21日公告時,東元股票已停止過戶,對於東元今年股東常會改選董事一事並無任何影響力。達勝伍創投強調,這次公開收購菱光符合創業投資事業輔導辦法的規定,且遵守證券交易法有關於公開收購程序之規定辦理。

然而一旦鈺叡公開收購成功,取得菱光的經營權,就有可能召開臨時股東會,改選菱光董事會,或改派菱光當選的東元法人代表董事,那就有涉入菱光、東元的經營權因此金管會應立即修正保險公司投資創投業管理辦法,除了要求創投的資金不得直接、間接介入被投資公司的經營,並且當有介入之情事,創投必須撤資;若創投不撤資,則保險公司須出售創投的股權,真正落實保險業資金不能涉及任何被投資公司的經營權爭議。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黑箱成癮


2021-07-06 02:3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季青漫畫


國產疫苗要以「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臨床」,作為緊急授權依據。但要做為對照組的AZ疫苗之中和抗體效價,陳時中卻表示「決定不公布」。從疫苗到防疫,陳時中已得了「黑箱成癮症」,凡事以不透明為原則性

宣布「不公布數據」前,陳時中暗埋伏筆;說公布與否,要和法務部研議「權利義務關係」。這是他慣用的操作手法,諸如採購 BNT 疫苗為何破局,為何以超高價採購國產疫苗,陳時中都推給「保密條款」,說公開會有法律問題。如今,又故技重施

陳時中的黑箱法寶很多,「保密條款」只是其一。立委要求國產疫苗審查比照美國全程公開,陳時中以「會有負面影響」堅拒。至於造成防疫破口的「三加十一」措施,民眾接種的順序如何決定,他直接以「沒有會議紀錄」就混過去了,連理由都懶得編。

陳時中如此肆無忌憚,主要是自恃有府院力挺,加上民進黨全力護航在野黨要求公開決策會議紀錄公開國產疫苗採購合約、和緊急授權審查等提案,在立法院全遭綠委封殺。當年極力「反黑箱」的覺青、民間團體,不是噤聲不語,就是變成側翼。就連監委,都誇陳時中「很辛苦」。

若非見不得光,何需黑箱作業?陳時中的黑箱癮,也正是蔡政府的黑箱癖只要權力,不要負責










聯合報社論/七百條命消逝,張上淳卻如此輕描淡寫


2021-07-07 02:16  聯合報 /   社論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 圖/取自記者會直播畫面


新冠疫情造成全台七○六人死亡,死亡率高達四・六八%,較全球平均死亡率二・二%高出兩倍多。針對外界質疑台灣死亡率偏高與醫療不當有關,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稱九成死者都有潛在疾病,平均年齡高達七十三歲,且不少案例是家屬「拒絕急救」,才造成死亡率偏高。張上淳的解釋,其實難以遮掩政府的失職,更無法讓社會大眾釋懷。

不可否認,患有慢性疾病的民眾一旦染疫,抵抗能力必然較差,死亡率也會較高。但一味把死因推給慢性病,未免太輕描淡寫,也過於推託責任。從五月中旬到六月中下旬的疫情高峰,台灣每天有十幾到卅幾人死亡,有猝死家中防疫旅館,乃至突然路倒許多人是死後才發現確診或者住院當天即病逝。換言之,許多人根本連送醫治療的機會都沒有,甚至不知道自己染疫,這才是死亡率偏高的原因以昨天為例,新增廿七確診,卻有十七死,這樣的比例豈是正常現象

從這些過程,人們可以看到三個嚴重的行政破口,這是蔡政府和指揮中心難以推託的失職責任。第一,那麼多人生命瀕危卻不知自己染疫,應歸咎於指揮中心遲遲不肯擴大篩檢,導致輕症患者不斷將病毒傳播進入社區,使無辜者感染而不自知,最後驟然辭世。當醫界形容這種情況是「快樂缺氧」時,他們真能確定這些人在瀕死之際是「快樂」的嗎?

第二,政府一直耽溺於「超前部署」的大內宣,但對務實的醫療資源籌措與配置上卻不夠用心,導致確診者來不及收治,而重症患者來不及搶救。例如,疫情大爆發集中在雙北熱區,指揮中心卻無法為兩地調度到足夠負壓病房醫療器材使許多延誤就醫者迅速淪為重症,有人甚至沒有病房可收治。再如,單株抗體藥物可有效避免年長確診者變成重症,我們卻直到六月初才研議採購,六月中才到貨,顯示指揮中心醫療救援準備遲緩不足。包括藝人賈永婕集資捐贈數百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是回應醫護人員的求救,為何指揮中心聽不到救援前線的聲音

第三,把死亡率高推給長者及慢性病,完全是缺乏說服力的說法,也對台灣健保制度構成嚴重羞辱。除非張上淳能證明台灣的慢性病患者比率高於全球,否則同是新冠確診者,台灣的死亡率是四・六八%,而美國、日本是一・八%,韓國、印度是一・三%,越南○・四%,新加坡○・一%,這要如何解釋?台灣號稱擁有全球最進步健保制度,理論上每個國民都應得到充分的照顧;但我們的死亡率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中排在最高的前十名,這說得過去嗎?這難道是說,我們的健保制度養出了大批患有慢性病的國民,使他們的身體不堪一擊

從上述的分析看,任何能獨立思考的公民恐怕都難以接受指揮中心的解釋,說是死者慢性病太多放棄急救云云。家屬會放棄急救,當然是因為患者病情已太過嚴重,張上淳卻倒果為因,也未免太會牽拖。試問,如果不是疫情出現破口,且始終無法有效防堵,慢性病會致人於死嗎?再說,如果再把近期因施打疫苗死亡的三百人加進來,台灣短短兩個月因疫情枉送性命的人數已逾近千人。這麼龐大的群體驟然消逝,蔡政府不好好檢討追究,卻只用最簡單的藉口推卻了事,只會愈凸顯自己的無能和冷酷

蔡政府採購疫苗充滿算計,指揮調度心存政治私心,照顧國民健康怠惰不足完全枉費了我們的大好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