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讓台灣新創引領全球數位浪潮

◆  大屋頂下/修憲,不可毀憲! 有比「18歲公民權」更重要的憲法問題
◆  名家縱論/讓台灣新創引領全球數位浪潮
◆  星期透視/民進黨莫忘初衷
◆  職災保險法三讀 送大禮不如提高最低薪資
◆  憑感覺的臨檢合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讓台灣新創引領全球數位浪潮


2021-04-25 03:08  聯合報 /   馬大康(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AI 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三月底在東京證交所掛牌,跨過獨角獸十億美元市值門檻,成為台灣第一家新創獨角獸。事實上,台灣還有一批新創公司逐漸在國際嶄露頭角,整體新創生態排名也不斷上衝。

根據 Startup Genome 統計,台灣民國 109 年(二○二○年)新創生態系估值為三十八億美元,其中AI、大數據分析、先進製造與機器人領域領先全球;另在 StartupBlink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創業生態系排名,台灣首次入榜便取得第卅名佳績。

台灣許多具潛力新創已浮出檯面,包括行動貝果(MoBagel)、聯齊科技(NextDrive)、iKala等,分別打入美國、日本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得到投資人與客戶的讚賞及認可,展現台灣新創的爆發力與影響力。

近兩年全球情勢動盪,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上中美貿易戰,帶給新創不同的機會與挑戰。5G、AI、雲端、電動車與自駕車持續演進,疫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促成智慧與遠距醫療興起,帶動無接觸經濟、電子支付快速發展;台灣新創若能掌握這些數位趨勢,並把握產業既有優勢,從硬體創新邁向軟硬整合,不失為展開全球布局新契機。

舉例來說,自駕車所需智慧鏡頭、感測器、感知系統、晶片、面板,就適合新創團隊切入,並可結合 AI 及軟硬整合服務;也可憑藉5G、AI、半導體產業鏈、雲端基礎建設等在地優勢,在智慧製造領域發展機器人、智慧監控、環境感測器等軟硬體整合設備或元件,並透過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瞄準製造業服務化商機。

儘管充滿機會,仍須跨越不少瓶頸。首先,部分創業者選題時,格局僅著眼台灣市場,如要突破市場大小障礙,可在創業初期就將夢想放大,放眼東南亞、華人圈等市場,勇於邁開國際化步伐,加速全球區域化布局,充分把握東南亞市場快速成長帶來的機遇。

其次,缺乏資金來源也是部分台灣新創面臨的難題。根據民國 109 年(二○二○)台灣產業新創投資白皮書,超過七成受訪台灣企業,沒有與國內外新創圈有更多形式的互動,疫情衝擊下,海外業務擴展較難掌控,也提高新創募資難度;好消息是,不少台商因應疫情回流,同時加大對台灣新創投資力道。

在這樣環境之下,該如何協助台灣新創發展?許多中、大型企業在數位轉型時,常面臨內部缺乏動能、數位轉型資源或知識不足等問題,其實可借重新創業者運用 AI 與大數據的數位轉型方案,或透過產學合作成立加速器、企業創投等方式扶持新創成長,也可加速企業數位轉型腳步,創造正向循環的雙贏局面。政府可與新創公司加強雙向溝通,幫助釐清法規風險,同時適度鬆綁相關政策、優化投資環境,打造更適合新創上市籌資的資本市場。

整體言,國際經濟情勢變化讓台灣產業處在絕佳競爭位置,不管是5G、AI演進,或者台商回流、企業積極推動數位轉型,新創都能扮演帶動創新動能的引擎。期許台灣在「半導體之島」後,能在軟硬整合的數位轉型浪潮中,孕育出 Uber、Airbnb 這類改變產業樣貌的新創獨角獸,展現更豐富多元的科技島國樣貌。











星期透視/民進黨莫忘初衷


2021-04-25 03:08  聯合報 /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環團代表4月22日與蔡英文總統會晤後,心情沉重,質疑蔡總統是局外人,雙方並無交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安全與健康生活息息相關,早已成為台灣人民關心的議題。日前,台灣不少地方正面臨大區域嚴重缺水的危機,生活的不便再度加深人民對環境惡質化的感受,以及對環保的重視。

近年來,台灣大大小小爭議不斷的環保問題,因與生活便利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也導致環境政策發展常受到民主機制的影響,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

日前,蔡英文總統接見十四位環團代表時強調,台灣不能走回頭路,重啟核四「不可能,也不可行」;但對於環團要求三接案立即停工訴求,卻不予正面回應,甚至要環保團體與政府部門相互做出調整,尋求最大的共識。在高呼「修復地球世界地球日當天,面對著為保護藻礁努力奔走的環團代表們,那般「義正嚴詞」的言論,從環保形象相對強勢的蔡總統口中說出,顯得格外諷刺!

當日會議無結論、無共識,蔡總統會前顯然已有定見,並不打算讓步。那麼何必打著溝通對話的旗子,結果只是浪費大家時間而已。更甚者是,該決策和作法,與執政黨一向標榜支持環保和尊重民主的理念,顯有相當大的差距。無怪乎!藻礁公投領銜人失望地表示,若未來珍愛藻礁公投過關,那「政府的誠信將不再被人民信任」!

台灣地狹人稠,先天環境壓力大,何況環境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了美好環境的永續發展,保護環境刻不容緩。事實上,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攸關人民生存空間、健康生活的資源條件等居住安全,也涉及文化或文明的保存、經濟發展的政策、政權的維繫與穩固,和國家利益等重要建設工作。因此,唯有保護生態安全,盡可能減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或威脅,國家社會才能永續經營。

民進黨向來高唱本土核心,和保衛台灣的思維自居,強調以做好保育工作,維護生態環境多樣性,與保護瀕危物種,為其施政重要方針。然對照往昔在野時,他們藉由強勢領導,全力反核四,儼然是環保尖兵的模樣;再看看今日在藻礁等環保議題上,前後言行不一,將他們引以為傲的政見束之高閣,不禁讓人質疑,他們真正的信念是甚麼呢?

在選民記憶中,現在的執政黨,除了環保信念與行動表現之外,過去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是民主、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蔡總統政府中央執政已逾六年,過去幾個月,面對一波波負面事件,從黨籍政務官、立委、縣市長,到議員的發言,幾乎都是一言堂,絕少不同的聲音,似悖離核心價值,逐漸顯露罔顧民意的疲態窘態!此極不健康的執政黨文化,絕非民主政治發展的正面力量。

在此呼籲民進黨,務必捨棄令人失望的老大風氣,回歸初衷!接納人民團體的雅言,重新調整執政心態,才能解決由在野黨過渡到執政黨,在決策和立場的種種矛盾!













大屋頂下/修憲,不可毀憲! 有比「18歲公民權」更重要的憲法問題


2021-04-25 03:12  聯合報 /   黃年
蔡政府在第二任期主動拋出修憲構想,學者觀察憲改內容,認為未觸及核心問題,過程也無凝聚民眾共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又要修憲了。此次修憲以「十八歲公民權」為敲門磚。但即使有了十八歲公民權的裝飾,卻仍必須面對這還是一部創傷深重的憲法。

中央政府權責體制的錯亂、國家認同未能穩固,尤其是憲法條文與實際政治操作的剝離,此皆憲法及憲政的重病沉痾,卻未知能否在此次修憲獲得療癒。

不必諱言,憲法及憲政的根本問題是在台獨作祟。此次係民進黨首次真正主導修憲,且又有獨派代表人物姚嘉文參與主持,希望民進黨在此次修憲過程中,除了十八歲公民權以外,能就國家認同及中央政府體制對全民作出更清楚明白的交代。這才是憲法與憲政的核心議題。

有比十八歲公民權更重大的憲法及憲政問題。本文僅簡論三項:

一、基本國策:憲法頒行時尚無兩岸關係,增修條文「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是意圖將兩岸關係憲法化。增修條文第十一條並將兩岸關係定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此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依據,更是「一中各表」的基礎。

民進黨既主導此次修憲,即應對兩岸關係提出主張。不可躲在中華民國憲法後面玩弄台獨。這種實際政治與憲法剝離的狀態,使台灣陷於台獨的騙局中始終不能自拔。

尤其,台獨代表人物姚嘉文已是民進黨憲改小組的召集人,若主張正名制憲或欲將增修條文序文改為「為因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至少應當提案修憲,以表達台獨的誠實及願意面對修憲體制的檢驗。若連提案也不敢,沒有面對體制的誠實,有什麼顏面自視以台獨代表擔任民進黨憲改小組召集人?

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但此次修憲倘最後竟然未見台獨提案或宣示,那麼此後就應誠實遵行這部中華民國憲法,不可再陽奉陰違地玩弄憲法,玩弄國家,玩弄台灣,玩弄台灣人。並希望能聽到姚嘉文如陳水扁說:「台獨不要自欺欺人,辦不到就是辦不到。」或如邱義仁說:「除非瘋了,才搞台獨。」

亦即,本次修憲民進黨若不作台獨表態,應視為民進黨經此次主導修憲表達了奉行「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的中華民國憲法。於是,甚至可以考慮將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再增修」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若進行體制整合,應舉行公民投票。」此即「統一公投」。亦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所稱:「任何有關(中華民國)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以公民投票決定。」

「統一公投」入憲,兩岸關係亦告定位。

二、中央政府體制:憲法本文設定的中央政府體制,被稱為「傾向內閣制的總統制」。此制規定,由選舉(國民大會)產生的總統,任命非選舉產生的行政院長為「最高行政首長」(經立院同意任命),於是出現了「選舉出線的總統,將實權交給自己任命的行政院長,並使之成為最高」的權力異態。此制有違逆人情人性及政治實務的可能。昔因威權政治,始能遮蔽矛盾。因此,自然應向總統制或內閣制修正。

近年倡議改成內閣制的分貝頗高。第一個碰到的問題是,還要不要保留直選的總統,若要,則總統與總理的權責如何劃分?尤其,台灣陷於國家認同及統獨的爭議,若無直選總統,而以立法委員出線的總理(選票可能尚不如縣市長)為實際元首,如何反映國家認同的共識?再者,若內閣總理必須出自立法委員,則未來將不再有李登輝、馬英九、陳水扁、蔡英文的政治傳奇,他們皆非現任立委。何況,當政治實務與國會綁在一起,小國眾民,派系化、地方化、內捲化,政風必受汙染,而腐敗更難防治。

至於立法委員總額應否增加,增加就表示當選票數降低,即可能使立委人物品類更趨極端化、破碎化、平庸化。如此這般,若再行內閣制,由立法委員任部會首長,政局可告沉淪。

另一條思路則是向權責相副的總統制移動。七次修憲後的中央政府體制,可謂是「無權無責的超級總統制」。病在總統非但「無責」,而且也是「無權」。甚至連所謂的「國防/外交/兩岸」的「總統三權」,也是寄託在《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中,其實是「以法代憲/以法逾憲」。但是,在政治實務上,直選的總統卻可能集權又極權,這些權力皆是得自政治鬥爭,而非來自憲法,總統猶如一名權力盜匪背個包袱在其他憲政機構打家劫舍,遂成「有權無責的超級總統」。

直選的總統應當有更大的明文權力,有更大權力的總統就應受更大的明文制衡與監督,例如應有向國會咨文及備質詢的義務(也是權力)。且在國家認同分歧下的大權大責總統,就應當由「絕對多數制」產生。

因此,此次修憲可將總統選舉改為絕對多數制,為重建中央政府體制奠基,再論其他。

至於監察院,其實對端正政風有用。只因監委任命如陳師孟、陳菊,才使之東廠化。監院廢後,調查權移至立法院,政爭必將更加醜惡。因此,不能只為了解構「五權憲法」,而不計後果。再者,若不廢國家考試,還是要有主事機構吧,又何必一定要廢考試院。

考監兩院的存廢應有更深廣的思考,不必視為拋棄「五權憲法」的台獨表態,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干,廢了也不能台獨。

三、修憲門檻:現行修憲門檻這麼高,其實是民進黨與李登輝聯手達成。主要原因是怕雙方聯手修憲的成果後來又被低門檻的修憲推翻。

尤其,民進黨在台獨操作上始終是兩手策略。一方面狂熱叫囂台獨,另一方面又不敢以台獨攤牌。比如公投,一方面鼓吹公投,另一方面又封殺台獨公投入法,甚至連「東奧公投」也大力阻擋。同理,一方面狂喊正名制憲,但又怕修憲門檻降低使正名制憲弄假成真。大家且看姚嘉文此次參加修憲的首鼠兩端即知。

所以,眾人皆認為民進黨主張降低修憲門檻,以便做為下階段「正名制憲」的「待轉區」。但修憲門檻高,其實是民進黨為防止台獨弄假成真的防火牆。民進黨若是真想潑汽油自焚,那就下修門檻走著瞧吧。

李登輝與民進黨合謀修憲七次,聯合報曾以〈修憲/不可毀憲〉系列社論五十八篇力陳利害。這些暮鼓晨鐘當時被視為政治異端,但如今台灣幾無一人不認為這部憲法已因七次修憲而嚴重毀壞。

又要修憲了,而且是首次真正由民進黨主導,又公然有台獨代表人物參與主持。希望此次修憲在國家認同、政府體制及國民福祉上均有進益。修憲,不可毀憲!













職災保險法三讀 送大禮不如提高最低薪資


2021-04-25 03:06  聯合報 /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勞動節前夕,立法院三讀勞工職災保險法,是政府以具體行動向全體勞工致敬。然而勞團不買帳,堅稱五一仍將大遊行,訴求提高工資,保障年金領得到。 近日,勞動局對勞動基金弊案展開追償動作,勞動基金虧損,從代操投信自肥,到官員收賄炒股,折損的不只是勞工的血汗權益,更是全民的信任。 記者陳柏亨/攝影


立法院三讀通過職災保險法,政府稱是送給勞工的勞動節大禮;老實說,受惠勞工僅卅幾萬,多數本地勞工仍然無感。

首先,擴大納保對象,看似政府美意,但多數勞工早納保,倒是外籍看護工受惠較多。投保薪資樓地板與天花板提高,如勞工投保薪資是最低下限,退休後,所得給付少得可憐;至於薪資上限七萬多,以台灣低薪環境,看得到吃不到。

勞工月薪不到三萬的將近三百萬人,數字驚人且可恥;甚至有台大生月薪不到三萬。低薪困擾著年輕人,許多大學畢業年輕世代,起薪竟然和外籍移工一樣,低薪讓他們只能尋求生活小確幸,(例如改名鮭魚事件),成為厭世代,失去狼性。

蔡總統曾經設立勞工的最低薪資為三萬元,卻遙遙無期。而勞保年金面臨破產,讓勞工非常惶恐,即使勞保年金不破產,勞工退休給付偏低,不敢想像將來的退休生活;晚年淪為下流老人,拖累子女。

人民對施政感受,往往反映在經濟和薪資成長。蔡總統曾說,勞工是她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可是勞工疾苦,高官們真能感同身受嗎?如政府要送給勞工五一大禮,就請提高薪資到蔡總統設的三萬元目標。

王清厚/公退(台中市)

報載五一勞工將大遊行,訴求政府正視勞工「勞保年金危機、解決低薪」問題。媒體一再示警勞保恐將破產,引起勞工驚慌,政府遲未提對策,一味靠補貼,不是可長可久之計。當局勿再打馬虎眼,得過且過;受害者是勞工,渠等上街頭抗爭,實非得已。尤其是勞保改革,政府切勿重蹈軍公教年改覆轍。

至於低薪問題,存在幾十年,上班族與年輕世代受薪階級最不幸,低薪永遠趕不上物價,奈何。

國家領導人允宜用政治智慧解決兩岸問題。解決低薪不難,難在於領導人的「意識形態」。














憑感覺的臨檢合法?


2021-04-25 03:03  聯合報 /   吳景欽/真理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
法界指出,最該加強的是警政高層的人權跟法治觀念。圖為警方臨檢夜店前進行勤前教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壢分局警察以陌生人、神情緊張理由,對某女老師臨檢,該師拒絕且回以很蠢,被以妨礙公務罪逮捕,拘束人身自由時間達九小時。雖分局堅稱合法,但內政部下令調查。更值關注的是,對警察僅憑個人感覺隨機式臨檢,真有合法性嗎?

大法官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大法官強調,無論是臨檢、盤查、路檢、取締等名義,只要對人或物查驗,致侵害行動自由、財產或隱私,就必須遵守法律與比例原則。此號解釋完全否定隨機或任意的盤查或臨檢,也代表發動臨檢必須要有相當理由足認已構成危害性,且在臨檢前得出示證件與告知事由,事後也應告知救濟管道。又除非無法當場確認身分而有礙交通、安寧或涉及違法,否則就應任其離去,不可要求同行至警局。此號解釋,已將臨檢該有的程序、要件、救濟等,畫出清楚輪廓與架構。民國 92 年(二○○三年)立法院制訂警察職權行使法,讓臨檢有更具體的法律規定。

根據警察職權行使法,警察要對人查驗身分,必須要有事實足認有犯罪或危害生命、身體等之虞。若警察僅以臉孔陌生、神情緊張等為由盤查,既非客觀事證證明有危害公眾之虞,也違法。

退一步言,就算警察有事實足認有違害秩序之虞,根據警職法臨檢須出示證件或穿警察制服,更應告知事由。不具備此等要件,人民有權拒絕,若被以妨礙公務罪逮捕與拘束人身自由,執法警察反會涉及刑法私行拘禁、違法搜索等罪。

此次中壢分局事件暴露現行仍普遍存在的隨機性臨檢,行政調查不能只針對基層警察,而須查明是否為績效壓力。更重要的是,為防止警察僅憑個人感受任意臨檢,檢察官也須對警察是否濫權部分,開啟刑事究責之偵查。

潘岳揚/研究生(台北市)

一名女教師因員警臨檢遭拘留事件,網路鬧得沸沸揚揚。從秘錄器看出,警察不僅以「這邊管區沒看過妳」為盤查理由,在女教師拒絕臨檢後,員警竟將其拘留九小時,難道現在戒嚴了嗎?

警察違規臨檢罪證確鑿,然而分局長卻睜眼說瞎話,強調若教師願配合,整個程序相當便捷,完全忽視該警察的誇張行徑,更強調是教師單方面不配合,警察才會「依法行政」。筆者父親生前是名警員,一再告誡千萬不要從事警政工作,理由正是因為缸裡的水太黑,好的人活不長。

當政府一再強調,甚至在社群上自吹自擂,卻對應該要守護的民眾「迫害」,要人民怎麼信任?沒錯,應該尊重警察,但前提應是「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