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梨輸陸遭禁 要戰或和?
◆ 食安沒保障 談什麼民主
◆ 卸責策略?蔡真想與陸對話?
◆ 去梯言/消滅政府裡的「介殼蟲」
◆ 學測成績沒說的教育隱憂
◆ 公投民意當籌碼 重談萊豬進口
◆ 民進黨的異化與異端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去梯言/消滅政府裡的「介殼蟲」
2021-03-03 04:07 聯合報 / 公孫策
大陸從三月一日起暫停輸入台灣鳳梨,理由是台灣鳳梨檢出三種介殼蟲。消息傳來第一天,蘇貞昌在立法院答詢時,將之定位為檢疫層次,但事隔一天,立即升高為政治層次,又隔一天蔡賴蘇三巨頭南下宣導安撫、農委會設立十億安定基金、政府宣布成立「鳳梨國家隊」…。狀況陡然升高,筆者的解讀是為了轉移「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因為護藻礁公投是衝著今上蔡英文與少主鄭文燦的承諾與誠信,是長期且深刻的,而鳳梨只是季節性。
但是,這樣的思考邏輯與行事模式卻遠比農產品外銷與環境保育問題嚴重得多,我指的是當今政府「凡事推到中共頭上就沒事」的思考邏輯與行事模式—如此邏輯與模式之下,由於「凡事推給中共」太輕鬆、太方便,於是什麼事情都不可能有所改善了。
明朝左僉都御史王守仁(王陽明)巡查南、贛、汀、漳時,當地多年來民變橫行,地方政府束手無策,巡撫甚至托病辭官,王守仁剿撫並用,幾個月內平定了那一場民變。
眾弟子紛紛祝賀老師完成此一大功,王陽明卻對弟子說出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對弟子說,翦除山中鼠竊只是舉手之勞,破除朝廷諸賢心中之賊,才是最難的工程。
套用到今天,鳳梨檢出介殼蟲,對岸去年十月就已經通知我方,可是今年仍然檢出。等到大陸宣布停止了,農委會主委居然說,「小問題,只要燻蒸就可以解決」,即使是如此,為什麼沒有自己先做檢疫,甚至燻蒸處理呢?再證諸民進黨發言人說過「(對大陸出口不減反增)證明大陸需要台灣」,顯示執政黨對農產品銷大陸「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問題」的心態根深蒂固。同時,執政高層又放出「(停止鳳梨銷陸)是針對國安高層人事調整的下馬威」,更顯示他們拿「推給中共」當萬靈丹的思考邏輯。
筆者剛好學過一些昆蟲學,了解介殼蟲本身不是很大的問題,可是介殼蟲造成的植物傷口,會造成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以此為比喻,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幫助人民解決問題,可是這個政府卻把責任推給中共當作問題就此解決,那麼「一切推給中共就解決了」的模式是病毒,是王陽明所謂「心中之賊」;而傳染這種思考邏輯的就是「介殼蟲」,必須被消滅。
鳳梨輸陸遭禁 要戰或和?
2021-03-03 04:07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大陸突禁止我鳳梨進口,衝擊我民心與相關產業。記者陳弘逸/攝影
大陸突宣布暫停台灣鳳梨進口,衝擊我民心與相關產業。對岸動機為何,與後續如何應對,此際我方宜冷靜、審慎評估。
陸方此舉,固非善意。然若換位思考,「兩會」召開在即,對台工作總得拿出一點績效。再從其海關總署禁運決定,係透過「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台聯繫文書通知;國台辦也否認「政治打壓」,強調是「防範植物疫情風險」,屬「正常生物安全防範舉措」、「技術性問題」等舉動來看,不由懷疑;陸方是否預留空間管道,「以戰逼和」,並暗示紛爭解決之道,即在「依循協議,重返談判」?
因應爭議,我方選項之一,當然可以不理暗示,一面發動促銷收購、多元分散市場,鼓吹「吃爆」、「每人多吃兩顆」、「冷凍起來等東奧」等以挺農。一面訴諸 WTO 爭端解決機構,甚至照部分人士主張,不惜以銷陸獲利最大的晶片、面板、光學等科技產品作為貿易武器,制裁報復對岸。但如此一來,既緩不濟急,治標不治本,二來更殃及池魚,兩敗俱傷,試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目前蔡政府內多數,包括蘇揆,仍定調此事件為「檢疫」問題,未升高為政治層次。剛換主委的陸委會,更回應稱兩岸業簽署相關協議,建立通報及協處機制,呼籲雙方業務主管部門溝通解決。據此或可解讀,我新任國安高層,似已察覺並掌握到了上述動機與暗示。
基上大膽推斷,倘未來禁運持續,或風險延伸其他農產品,在現時 WTO 爭端解決機制停擺下,顧全農民生計,兩岸理性選擇「依循協議,重返談判」,不無可能。但筆者亦擔憂,倘走上協商一途,官方聯絡中斷既久,敵意與不信任感累積甚深,民、共首次交涉,雙方意識形態南轅北轍,又都背負著非贏不可的壓力,彼此妥協不易。況協議定位不明,我當局恐另需面對:派誰去談?在哪裡談?有無預設條件?會不會反被操作為「求和」、簽「城下之盟」,或默認「九二共識」,從而影響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選情等諸多不確定因素。
撇開障礙不論,幸運的話,吾人仍可期待鳳梨事件成為兩岸關係破冰的轉機。畢竟,談判桌上唇槍舌劍,也算是一種交流互動。當前兩岸間,「談」總比「打」來得好吧!
食安沒保障 談什麼民主
2021-03-03 03:50 聯合報 / 路郁/家管(彰化市)
衛生局查獲使用禁用於食品氮氣填充的寶寶米 餅。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從前對大陸毒奶粉、頂新黑心油,或者食品安全把關最嚴格的日本爆發「雪印不良牛乳」事件,雖然也會憤怒,但總覺得商人無良,舉世皆同,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直到這次樂扉寶寶米餅成了我的夢魘。
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我和老公仍相信明天會更好,欣然接受意外報到的兒子。身為全職媽媽,除了政府津貼,全家收入為零(老公準備國考),但為了將滿周歲的寶貝,我們就像大多數父母,願省吃儉用給孩子最好,正如要價不菲、標榜零添加的有機米餅。
我知道始終吵得很兇的兩岸關係,確實是台灣另一個最要緊的國安問題。但老實說,從反送中的「芒果乾」到最近「自由鳳梨」,我不知這算不算是政府的「大內宣」;只是現在確定,如果沒有「安心牌食品」,其他一切,什麼「國族尊嚴」、「統獨大義」,對我皆如鏡花水月。
公公說別指望在位者,因為自古金權本為一體、官商自會勾結。真的嗎?樂扉寶寶米餅行銷全台,甚至擴及對岸與港澳,影響不知多少。除了小老百姓自力救濟的求償,我仍然期待蔡政府能重罰或修法,來證明台灣並非只有徒具形式的民主!
卸責策略?蔡真想與陸對話?
2021-03-03 03:48 聯合報 / 林原/自由作家(加拿大多倫多)
總統蔡英文。記者翁永全攝影/報系資料照
在美國發生政黨輪替、中美關係存在新變數的情況下,蔡英文近期在談話中提到了兩岸對話問題。不過,她是否真有意與中國大陸對話?
就其近期談話「字面」來看,蔡英文似有此意。比如本年元旦她談到:「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春節前夕(二月九日)她又表示:「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我們也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兩次談話,在此問題上立場完全一致,而措辭則大同小異。
這類談話,表面看是在表達促成對話的願望,其實是將目前台海兩岸官方無法對話的責任推給中國大陸方面—對岸並非「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然而,蔡英文真有心「化解對立」否?真有心「改善兩岸關係」否?
中國大陸官方稱對岸政權為「台灣當局」,而蔡英文稱對岸政權為「北京當局」,這也算是「對等尊嚴」,或許更確切些說是「對等去尊嚴」。難道兩岸對話是兩個「當局」間對話?
另外,在春節前夕談話中,蔡英文使用了「中國」(來稱對岸),而非「中國大陸」或「大陸」。這樣看來,她所謂的「中華民國」不是中國,而只能是台灣。她清楚中國大陸官方會注意此特定「稱呼」,並會認為她持「兩國論」立場─但她仍這樣使用,不忌憚由此招致中國大陸官方批評。可見,她是否真有意與中國大陸官方對話,頗為可疑。
至於蔡英文兩岸對話主張所涉及的策略問題,她在去年九月「凱達格蘭論壇─民國 109 年(二○二○)亞太安全對話開幕典禮」的談話中提到:「安全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理念相近國家間倘缺乏經濟整合,將迫使我們只能向價值和理念不同者謀求一時的妥協。」她的兩岸對話,應該也屬於向「價值和理念不同者」謀求一時妥協,而這種妥協非其本意,也不具有長期性。她會認為,與中國大陸官方對話並非台灣的優先選擇,即便從經濟方面考慮也如此。這種對話或當視為「不得已的策略」,因割裂了安全與經濟發展而有其風險。
對蔡英文而言,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間的經濟整合才具有優先性。目前她不會放棄與理念相近國家間經濟整合的想法,因此對於兩岸對話缺乏真正興趣。這樣並不奇怪,蔡英文的對話主張其實反映了一種「卸責策略」,不過可用於「大內宣」,甚至讓某些偏藍人士也多少肯定她有善意。
從近期蔡英文談話來看,她關於兩岸對話的意願,未必高於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五月廿日就任時。當時她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裡面包含的善意,其實比現在更「明顯」些。蔡英文執政幾年下來,民進黨「歷史包袱」其實更多了,紅、綠兩黨展開「良性對話」的前景其實更不樂觀了。
學測成績沒說的教育隱憂
2021-03-03 04:07 聯合報 /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一一○年大學學測成績上周公布,除了大家關心的數學難易度外,許多沒說的資訊,更值得行政端與教學端重視。
其一:題目要難,才是王道。一○九年學測,大考中心主任因數學科滿級分人數暴增為一四,四八九人而下台,今年題目爆難,只有一,五五八人滿級分,僅占考生的一點二六%降幅達九成,大家相安無事。不只數學科難,各科也難,社會科減少一,六○六人,降幅高達百分之卅八;英文科減少一,一三○人,降幅亦達百分之廿二;自然科減少二五一人,降幅為百分之六;國文科滿級分減少二一○人,降幅百分之五。
大考中心對此表示,數學科理想的滿級分人數應是二到五%,加上新型學測上場,說明未來的學測只會「難」不會「簡單」,因為滿足頂大校系選才的需求,遠比符應高中教學的需要來得重要。
其二:社區高中,打回原形。過去幾年的學測鼓舞了不少社區高中,各校常以「單科滿級分人數」及「達頂標人數」來佐證教學績效,輔以繁星推薦,亮眼的榜單讓「就近入學」理念得以維繫。今年在各科難度增加的情況下,社區高中單科滿級分人數如雪崩式下滑,僅能用「達前標人數」來回應外界的質疑。在無法通過頂尖大學的學科檢定標準,徒有校排優勢,繁星推薦入學和申請入學的榜單將不如往年。
面對一一一考招新制以及新型學測的不確定性,社區高中為了生存,必向學科學習傾斜,當初說好的多元展能或適性揚才(學習歷程檔案),勢必會被衝擊。
其三:滿分拍拍手,零分被棄守。往年大考中心都會公布學測國文與英文兩科的作文最高分與零分人數,但今年卻沒公布,理由是「學測採級分制,不希望分分計較,且非選的作文分數或人數是否公布,對於後續級分統計並沒影響」;此外也透露「英文作文零分人數比國文多,整體情形和往年差不多」,顯見過去幾年的國、英文寫作教學,成效都沒太大進步。
在教學層面,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礎在於「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非選分數不公布雖不影響級分統計,但對於整體素養導向的教學成效,卻極具指標意義。高三學生參加英語聽力測驗,A級比率持平、F級下探,加以寫作成績始終沒起色,台灣要在二○三○達成雙語國家的目標,必須更努力,而大考中心似可發揮更大的政策分析輔助功能才對!
公投民意當籌碼 重談萊豬進口
2021-03-03 04:02 聯合報 /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珍愛藻礁公投」若連署達標,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民間發起成案的生態保育公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從今年元旦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以及卅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引起國內民眾很大的疑慮。除了瘦肉精對國人健康可能有所影響之外,美豬進口也會衝擊到國內高度保護的畜牧業。在野黨因此發起「反萊豬公投」,兩個月左右,連署人數就已突破七十萬,可見民意反彈。
事實上,有關美豬美牛的爭議已經紛擾了廿多年,歷經了藍綠三位總統。回顧這段發展,從禁止到開放到抗議,每個時期的執政者的作為及在野黨的抗議其實都非常相似,歷史彷彿不斷地在重演。特別是美國為拓展其出口貿易,常以其農牧產品,特別是牛豬肉出口做為與各國談判的籌碼與手段。不只台灣,亞洲各國如中國大陸、日、韓等都承受過相同的壓力。為簽訂FTA,韓國宣布解除美牛禁令,爆發了百萬民眾上街頭抗議,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最後導致李明博總統兩度道歉、內閣總辭下台,政府被逼得必需重新和美國談判。
目前全球有七十五個國家,包括所有「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如澳洲、紐西蘭、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越南,及日本、南韓等,基於貿易考量已開放萊豬進口,但也有包括俄羅斯、中國在內的一六○個國家禁用萊克多巴胺。台灣過去在馬總統時代也開放了萊牛進口,然而因為豬肉是台灣民眾最主要的肉品,食用的數量遠超過牛肉,同時國內也好食用內臟,又有很多豬肉加工食品如肉鬆、香腸等等,其影響遠大於牛肉。
我們可以理解政府希望能透過開放萊豬進口來鞏固和美國的關係,尤其在川普任內,台美關係日漸升溫,美國頻頻對台灣釋出善意,也通過一連串的友台法案。從各方面看來,似乎台美雙邊貿易協定也指日可待。對於政府以萊豬換貿協,大家抗議之餘尚能體諒。然而川普連任失敗,拜登上台後,中美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了緩轉。相對的美國對台的政策就有了翻轉,不僅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還稱蔡英文是「台灣民選代表」,且表明短期內不會新簽任何貿易協議。如此一來,政府承受了國內高漲的反萊豬聲浪,卻沒有拿到原來預期的貿易承諾,實在非常難堪。
既然開放萊豬沒有換得 BTA 的簽訂,那麼這次反萊豬公投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將事件轉回原點,與美國重啟談判。畢竟台灣是民主國家,任何政策都還是要尊重人民意願。尤其民意如水,如果輕忽反彈力道,就有可能造成政治風險甚至政治風暴。雖然「互惠」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但是其中還是有轉折的空間。因此政府不妨利用公投所展現的民意,做為與美談判的籌碼。就如同過去的韓國一樣,最後得以挾民意與美簽訂「追加協商」,將民眾的疑慮做具體化回應並增加禁止進口品項。
我相信如果政府在萊豬議題上能適切權衡經貿得失與人民期待,並提出完善配套措施,一定能平撫民心,化解疑慮,為小英總統帶來更高的聲望及支持。
民進黨的異化與異端
2021-03-03 03:36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藻礁公投連署人氣爆紅,公投召集人潘忠政迅即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年近七十的潘忠政原本是小學老師,民國 72 年(一九八三年)到桃園新坡國小任教時,觀音區發生非法盜採農地土石事件,他參加民進黨人帶領的抗爭,退休後成為專職環保志工。他說自己入黨理念是「本土政權,綠色執政」。
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潘忠政成立桃園在地聯盟,看清了藻礁的珍稀全貌。他發起一人一信救藻礁,當時蔡英文和鄭文燦都參與,蔡英文還親筆寫下「藻礁永存」的承諾。在保礁之路上,潘忠政非常感慨:「早年支持藻礁的老戰友,現在都卻變成藻礁的加害人」!
潘忠政如果了解西方的歷史,他對民進黨的異化,可能會恬然不以為怪。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原本是奴隸們的信仰。公元三八○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訂基督教為國教,羅馬帝國反過頭來,開始迫害非基督徒。
公元一二三一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設立「宗教裁判所」,前後持續達五百年之久。所有與基督教義不合的主張都是「異端」,都要接受宗教審判,而且都是死罪。被敎會認為有「女巫」之嫌者,大多難逃一死。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帶領法蘭西軍隊,衝鋒陷陣,擊敗英國軍隊的聖女貞德,最後也是以「女巫」的罪名,以火刑處死。
西方歷史學家將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四七六年到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千年,稱為「黑暗時期」,其道理即在於此。有學者總結這段期間西方的歷史經驗:「當基督教是少數的時候,它會向你要求自由,因為這是你的原則;一旦它變成多數,它就不會給你自由,因為這不是它的原則」。
我們不妨把這段引文中的「基督教」抽換成「民進黨」,看看它是否仍然有效?民進黨是著名的「雙標黨」。蔡英文上台之初,宣稱蔡政府將會是「最善於溝通」的政府。事實證明,她是「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一旦發現民進黨在立法院中占有絕大多數席位,立刻想方設法,將立法、司法、行政大權全部收攬在自己手上;促轉會、黨產會、NCC、文化部…以及所謂的「獨立委員會」,都變成了民進黨版的「宗教裁判所」,誰敢說出「朕難容」的言論,一旦被他們打成「異端」,不死也得脫層皮。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行政部門的主要任務,不是要務實的解決問題,而是要製作各式各樣的哏圖,替政府搞「大內宣」,幫蔡英文擦脂抹粉。各級大小官員想要升官發財,就要學會察顏觀色,懂得在適當時機動員部屬呼叫:「啾咪、啾咪,我愛妳!」
至於一般小老百姓,在聽到諸如「把人權意識內化成政府體制的 DNA」、「堅守民主自由不能交換的價值信念」之類的文青語言時,就得好好思考:「人權」、「民主」、「自由」是不是真的是「她的原則」?在「升官無份、發財無望」的情況下,最起碼也應效法藻礁公投連署者,做個「不受人欺」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