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對香港變局應有的認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3533/web/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被超前部署
◆  聯合報社論/蘇院長,數車位不如籌謀國境開放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對香港變局應有的認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對香港變局應有的認知


2020-06-02 00:2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取消香港在「美國-香港政策法」所擁有的特別待遇,以做為對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的反制;雖然未來美國政府會執行到何種程度尚不確定,但對於香港經濟可說是雪上加霜。
反送中及新冠肺炎已重創香港經濟,香港2019年經濟成長率在第3季及第4季分別下跌2.8%及3.0%,全年負成長1.2%。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第1季更大幅衰退8.9%,為史上最差表現。進出口貿易也嚴重萎縮,2019年貿易總額下滑5%;2020年第1季更衰退10%。對香港經濟震撼最大的應是投資的崩跌,2019年香港吸引外人投資金額下跌45%,對外投資金額衰退41%,證券投資規模更下滑一半。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GDP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當時中國金融體系脆弱,香港成功地銜接此一角色,造就了香港榮景。目前香港GDP大約為中國2%,中國金融市場也趨於健全,如深圳及上海漸漸具有取代香港的能力;一旦香港失去特別地位後,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將動搖。
香港是全球公認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自由貿易港與開放的金融市場,再加上香港低稅負,許多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營運總部,將資金存放在香港,以便能彈性調度;許多台商特別是電子代工廠,以及大陸內需為主的台商將香港當成資金調度中心。但之前反送中事件後,已有許多台資及外資撤離香港,若香港經濟地位轉變,把資金停泊在香港的風險再度升高,香港未來還會繼續失血;台商可能需另尋資金調度中心,這將會提高營運成本。
在貿易方面,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美國對香港經貿待遇可能比照中國大陸,包括對中國的關稅制裁、高科技產品進出口管制措施適用於香港,甚至原產地認定也會視香港製造等同中國製造,對於香港影響重大。當然若是美國對香港加徵關稅,中國大陸也必會反擊,同樣對美國出口至香港產品加徵關稅;昔日租稅天堂的香港反而有可能成為美中關稅戰的主戰場。
香港為亞洲的物流轉運中心,未來若是香港失去特殊地位,將會影響到香港運輸、物流及倉儲的發展,同時也會對台商的貨運、物流產生衝擊。除此之外,我國出口目前有13%集中在香港,其中多半是轉口貿易,「香港接單、大陸生產、出口全球」的三角貿易非常熱絡。特別是香港是全球電子業主要轉口地,是全球最大的積體電路,全球第二大的電腦零配件及影像錄製器。長期以來我國電子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多透過香港進行轉運;香港局勢變化會影響到我國轉口貿易的便捷化,因而對出口造成影響。
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造成供應鏈由中國撤離,香港的變動可能會促成資金流的變化以及轉口貿易的移動。所以政府目前除了吸引大陸台商回台生產外,也應一併積極吸引資金以活絡台灣金融市場。但由於台灣金融市場遠不及香港開放,兩岸金融往來限制更多,前一次雙邊大幅開放是在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服務業早期收穫計畫,台灣要由逐漸弱化的香港金融功能獲得成果,要先從本身金融開放開始。
台灣也具有吸引港商、在港外商及在港專業人才來台發展的機會。除了金融、物流、批發零售等,也可針對資通訊製造與服務、專業技術等相關領域加強招商;特別是涉及資安、大數據、社群網站等在香港目前合法但在中國不被允許的敏感業務(例如臉書、Google),未來隨著香港國安法及經濟特別地位變動,香港已不具有優勢,台灣更應把握此一契機。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被超前部署


2020-06-02 00:2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中)日前到墾丁宣導樂活防疫,穿著立委送上的木屐逛大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時中以宣傳「防疫新生活」為名,先後到屏東、新竹、台南和台中等縣市宣傳。所到之處,「秀味」十足,有時身著花襯衫、木屐,有時赴「英雄宴」吃在地美食,風光至極。防疫劇情如此娛樂化,令人嘆為觀止。
這幾趟防疫新生活之旅,「大內宣」意味十足。陳時中頭頂各式各樣的頭銜,忽而「防疫五月天」,忽而「防疫五虎將」,去動物園叫「最強業配王」,吃的飯叫做「阿中自助餐」,滋味無窮。表面上,是要向各地防疫人員致敬,事實上,卻是來蹭的政治人物更多。陳時中到墾丁時,屏東水患未除,縣長潘孟安卻亦步亦趨黏在他身旁,很不協調。
疫情趨緩,台灣確需要政府以具體作為提振經濟和士氣;但是否一定要用這種造神手法,則很有商榷餘地。疫情中心頒布的「防疫新生活」準則,其中一項,仍是「保持社交距離或是配戴口罩」。陳時中所到之處,隨時可見民眾摩肩擦踵或未戴口罩,會不會讓防疫專家捏把冷汗?或者口罩只是說心安的?
這一連串大秀看下來,提振經濟、防疫新生活的表面理由很模糊,倒是鞏固了陳時中「防疫英雄」的明星形象。更重要的是,未來疫情進一步解封,也有個模板讓陳時中繼續保持政治能見度。政壇傳言,民進黨有意讓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若真如此,所謂的防疫新生活之旅,不過是「超前部署陳時中」,為他接下來的政治活動暖身吧!










聯合報社論/蘇院長,數車位不如籌謀國境開放


2020-06-02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衝擊,3月19日起所有赴國外的旅遊團都暫停,桃園機場入境旅客頻破新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計畫在六月底實施第一波疫後國境管制鬆綁,我駐日官員原本研判,台灣極可能被納入首波開放名單。然而,根據日媒最新報導,日本初步決定開放紐、澳、越、泰四國,台灣並不在首波開放之列。此一決定,對自認防疫成果斐然的蔡政府而言,不免小受打擊;原因是,連越南、泰國都進入首波名單,台灣難道竟連他們都不如?
事實上,日本的國境開放選擇,除了要確保防疫安全,外交和經貿關係也是主要因素。越南、澳洲和紐西蘭都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成員國,疫情控制亦較佳;泰國則是因為許多日商在當地投資,成為優先選擇。就防疫成果而論,紐西蘭迄今累計有一五○四例確診,澳洲為七二○二例,泰國三○八一例,越南三二八例。尤其越南,人口高達九千六百多萬的國家,又與中國大陸接壤,至今僅三二八例確診,且零死亡,防疫成效令人刮目相看。被列為首波開放名單,實至名歸。
然而,這項議題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迄今每天仍有數十例新生確診的日本,都為了重振經濟開始部署解封,為何台灣不能進行自己的開放計畫,卻要眼巴巴地等別人開放我們?我國已連續五十天無本土確診病例,境外移入案例也僅剩零星案例,但蔡政府卻始終按兵不動,不肯積極思考國境有限度解封。指揮中心要拖到六月七日才對內部活動大規模鬆綁,政府不是在坐視自己的機會和主動權流失嗎?
從蔡政府先前自詡的防疫「超前部署」,到如今拖拖拉拉的解封「遲無作為」,紓困措施亂象百出,酷碰券更名振興券仍發不出來。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管制和補助功夫一流,論及開放振興卻無計可施。不難想像,民進黨確實極端珍惜這個五十天「零確診」的戰果,也很擔心一旦國境解封,這個成果恐怕難以保住。問題是,鎖國管制已嚴重阻滯了人員、經貿、觀光、跨國求學的交流,若不設法針對安全的區域或部位逐步解封,台灣要為維持這個絕對的「零確診」付出多少代價?
且看桃園機場的狀況,五月卅一日的出入境旅客僅一千八百多人,其中一航廈旅客甚至低至兩百人。這種冷清的情況,已持續了一百多天,請問:蔡政府打算讓它繼續多久?國境解封當然有很高的風險,可能讓病毒趁機入境橫行擴散;但是,我們除了一概封鎖之外,沒有其他選擇了嗎?當然不是。
例如,以航空業者呼籲的開放「飛機中轉」,就是立即可做的第一步。開放旅客過境中轉,因為旅客不入境,就防疫而言相對安全。這點,只要透過對機場動線的有效規劃,並勤於消毒清理,並對相關工作人員做好妥適健康管理,都不致變成防疫破口。開放中轉,更能做為進一步開放點對點對飛的試金石,一點一點解封因疫情而凍結的經貿和旅遊活動。在疫情高潮時,日本和韓國均未取消中轉班機的起降,新加坡、香港則在近期都宣布重啟,在這方面台灣的腳步已經落後一大步。蔡政府與其繼續觀望他國臉色,不如先從可以自主的部分做起。
老實說,在蔡政府喊了幾個月的「超前部署」之後,人們現在看到的只剩下「欲進不前」,不知道這部防疫列車要開往何處。上周末蘇揆南下視察高雄榮民醫院屏東分院,詢問該院院長新建的停車場有幾個停車位?對方回答「大概五百多個」,蘇貞昌大表不滿,當面直斥「連幾個車位都搞不清楚」,還說「同是院長,我很嚴格,我出手很重,又很快」。蘇貞昌要的車位答案,可能必須準確到個位數,才感到滿意。然而,與其花腦筋去記住停車位的格數,上位者還不如動腦筋想想台灣更大的事吧!包括如何用更簡便的振興券帶動經濟,用更積極的部署開放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