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重磅快評】日本揭開台灣是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假象?

◆  【重磅快評】日本揭開台灣是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假象?
◆  【重磅快評】營造新冠群體免疫環境?台灣無冒險本錢

◆  【重磅快評】蘇貞昌只管醫院車位 家鄉淹水未置一詞?
◆  【重磅快評】罷韓團體批韓市府撒幣 忘了誰是祖師爺?
◆  【即時短評】助普悠瑪重傷者長照 別讓最好照顧變謊言
◆  【重磅快評】通姦除罪!今天起 台灣重寫情感劇本
◆  【重磅快評】中共對台動武?吳釗燮的謊言、真言與預言
◆  【重磅快評】豪雨即成災!脆弱國土源自壞進骨裡的積弊
◆  【重磅快評】點評行政指導?蔡碧仲還真是蔡清祥的老師
◆  【即時短評】罷韓國家隊出動 行政中立擺一旁
◆  【重磅快評】港澳條例變燙手山芋 這又是蔡英文點的火
◆  【重磅快評】蔡英文拋棄港人前 先別叫張飛亂打岳飛
◆  【重磅快評】當憲兵套綠迷彩 還分得清是片場或戰場?
◆  【重磅快評】懲罰港人、示警北京?厲害了 我的台灣!
◆  【重磅快評】光明正大也可贏 偏偏要作弊的民進黨政府
◆  【重磅快評】耽誤救急的振興券 依然有馬英九影子








【重磅快評】日本揭開台灣是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假象?


2020-06-01 12:27 聯合報 / 主筆室
讀賣報導,日本正考慮放寬泰越澳紐等四國公民的入境限制,圖為東京羽田機場。(歐新社)


日本讀賣新聞透露,日本政府從今年七月一日起,將陸續解禁外國公民入境限制,首波解禁名單將有泰國、越南、澳洲及紐西蘭等四國,而自稱與日本是「地震共同體」,又自詡為「全球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竟不在首波解禁名單中,這引發國內輿論的譁然。
其實,根據過去的往例,一個國家是否對它國公民進行入境解禁,主要有疫情、經濟及觀光客等三項考量,台灣目前至今只有442例確診案例,同時也已經連續49天沒有本土感染病例,確診人數遠低於泰國及紐澳,只略高於越南的327例;在經濟方面,台灣是日本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日本更是台灣的第三大貿易國家,遠遠超過泰國(第六名)、越南(第九名)及澳洲(第十名);在人員往來方面,台灣是日本第三大觀光客來源,每年旅日人數將近五百萬人,遠遠超過泰國(140萬)、澳洲(60萬)、越南(56萬)及紐西蘭(20萬)四國的總和。由此可見,日本政府的考量點不在於疫情、經濟及觀光客,而在於政治。    
從過去以來,在兩岸關係的微妙性下,日本政府一向遵守台灣不能快於中國大陸的潛規則,例如台日的經濟關係相當密切,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也多達兩百億美元,因此從2000年之後,簽署台日自由貿易協定的呼聲便從未停歇過;然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尚未成形,日本也還沒與中國大陸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讓日本政府只能以逐條簽署的堆積木方式,來規避自由貿易協定的字眼,以避免跨越中日兩國的政治紅線。
再將視角轉回到疫情,中國大陸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國家,也是最大觀光客來源,因此日本國內要求對中國解禁的呼聲相當大,但是安倍政府考量目前中美兩國的緊張關係,不想因為過早對中解禁而得罪川普,於是便將中國大陸及韓國並列在第二波解禁名單中,而把台灣與中韓並列於解禁名單,這並不違反快於中國大陸的潛規則,也是在兩岸之間取得平衡點。    
從民進黨上台以來,在誤認台日之間擁有共同反中的基因下,聯日抗中一直是我國外交的主旋律,而如果這次安倍政府真未能把台灣列入首波的解禁名單中,它不但揭開台日關係貌離神合的真相,當然,也解開民進黨一直在國內自許是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假象。









【重磅快評】營造新冠群體免疫環境?台灣無冒險本錢


2020-06-01 10:54 聯合報 / 主筆室
衛福部長陳時中四處拚觀光,日前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到台中一中商圈「嘟嘟茶行」自製珍奶,關心在地業者。圖/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趨緩,民眾期待七日全面解封,氣氛隨著指揮官四處拚觀光、忙業配顯得輕鬆;未料,指揮中心疾管署突發新聞稿,強調「我國疫情控制良好,無實施普篩之必要」,新聞稿是回應學界再提普篩才是正道的呼籲,論述還是老調,但讓人錯愕的是強調普篩效用不如群體免疫,難道因偵測能量不足,不排除走群體免疫之路?
疫情爆發四個月來,儘管防疫、公衛、感染學界沒停止過必須普篩的建言,「只有普篩的系統化作為,才能贏得國際信譽」,但防疫中樞堅持只做症狀採檢,換言之,高風險的無症狀感染者被有意忽略,何時群聚感染疫情再次爆發?沒人敢打包票。
四個多月的辛勞防疫不曾做過普篩嗎?不,曾有一例,磐石艦上七百餘官兵因為確診此起彼落,且都是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又長得超出認知,顯示完全無從控制,因而做全艦隊人員篩檢;其後再因仍有不確定情況,再對磐石艦官兵做第二次篩檢,算是有了讓人安心的結論。
不做普篩,大家知道因為偵測能量不足,但沒有人否定台灣防疫偵測實力,過去對類流感的系統性偵測早廣受肯定,即便現下對新冠病毒沒有偵測能力,不代表仍應朝這方向努力。
真的考慮兼採群體免疫?英國首相強森三月多率先說出想走群體、佛系防疫,立刻遭到全面的駁斥;台灣發言最大聲是前副總統陳建仁,直批這會讓死亡人數失去控制,且根本不可能達成。
簡單說,要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必須感染者的「閾值」至少達到人口數的百分之五十,甚至是七十的高標;讓這麼多人身體血清檢出抗體有兩個途徑,一是嚴重且大量的疫情爆發,但必須付出大量染疫者病故代價;第二是疫苗接種產生抗體,問題是疫情爆發迄今疫苗研發進度有限;台灣好不容易訂到還在臨床實驗的瑞德西韋,但僅一千人份,最快下個月才能到貨。截至目前,台灣新冠閾值還是個位數,距離群體免疫閾值數字差太遠,根本沒有營造新冠群體免疫的環境。
隨著全球都迫不及待的解封,人潮眾多的宗教活動恢復,人流、交通勢必增加疫情再爆發風險。台灣該做的,是嚴謹守好防線,並增強對新冠病毒的系統性偵測及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