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各國搶糧 物價上漲風險升高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282/web/

◆  聯合報社論/前線防疫吃緊,後方國安體系頻扯後腿
◆  聯合報黑白集/指揮中心開「分店」
◆  經濟日報社論/各國搶糧 物價上漲風險升高






經濟日報社論/各國搶糧 物價上漲風險升高


2020-04-26 23: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油價崩跌兩大因素衝擊下,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連續兩個月下降,部分媒體遂以台灣有通縮可能及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為由,期望央行跟進國際主要央行大幅降息腳步。然而,央行降息幅度相對其他國家保守不無理由。

因為與其他國家每天動輒新增數百或數千例確診病例相比,台灣疫情控制得宜,且台灣也是目前極少數未全面停班、停課的國家,在立即性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其他國家小的情況下,仍可保留此一政策工具。

更重要的是,未來因疫情造成的物價潛在風險仍難以評估,尤其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近日不斷提醒全球糧食危機正逐漸逼近,而這也是未來物價潛在上漲壓力來源。

令人不解的是,全球經濟勢因疫情肆虐而大幅萎縮,日前IMF更預測今年全球GDP將呈現衰退3%,為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差。在經濟衰退、需求低迷下,各國物價理應呈現下滑趨勢,為何FAO還發出警訊?究其原因有四:

首先,這次經濟衰退主要來自非經濟外生衝擊,且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各國相繼施行封城措施,許多廠商停工,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部分農產品因封城停止生產

其次,人員管制、運輸人力吃緊等情形,讓全球航運大亂,尤其飛機航班直線下降及消毒成本增加,都使運輸成本大幅攀升,且運輸延誤的情況時有所聞。為此,國際運輸龍頭UPS、DHL和FedEx皆已暫停運輸延誤的擔保,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甚至出現因運輸價格昂貴、需求減少、食品加工廠停工等因素,使產品無處可去的酪農被迫每日傾倒掉大量牛乳

第三,為了因應疫情發展可能的各種危機,各國紛紛對某些金屬、醫療器材、藥品、糧食等採取出口限制,目前已經有75個國家限制醫療用品其他,如印度限制了26種活性藥物成份出口(美國有40%、歐洲有26%的學名藥原料成分來自印度);越南禁止稻米出口、泰國禁止雞蛋出口、俄羅斯限制部分穀物出口,哈薩克禁止小麥、馬鈴薯等出口,難怪國際稻米價格會出現連續三個月走高,正是反映了國際市場互相高價爭奪物資的現象

第四,隨著疫情擴散、恐慌情緒升高,民眾搶購糧食、衛生用品等情形在各國不斷上演,造成民生物資需求短時間大幅上升,加以供應鏈及運輸的中斷或延遲,引發部分物資缺貨,助長價格上漲或哄抬等現象

也難怪FAO提出示警,在各國糧食出口限制,加上運輸及物流的困難導致飼料無法順利運送下,若全球疫情無法在短期間內緩解並恢復生產秩序,全球糧食供應可能不足,再考量員工行動受限,使勞動力恐出現短缺,將進一步導致家畜產業、屠宰場或漁業供給量因連鎖效應而下滑。在食物需求彈性相對較低的情況下,FAO預估全球糧食吃緊的情況恐將在4、5月間爆發

回顧民國95-97年(2006~2008年)糧食危機可發現,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民國95年(2006年)起,糧食出口大國曾因天災相繼限制出口,出口小國為求自保也加入限制糧食出口行列,進口國則因恐慌相繼囤積糧食,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國際三大主要糧食的小麥價格由民國95年(2006年)的每英斗400美元不到,飆升至民國97年(2008年)初的1,280美元;玉米價格由每英斗250美元漲至750美元;黃豆價格亦由每英斗600美元飆漲至1,650美元。

隨著國際糧食價格飆漲,民國96年(2007年)下半年起台灣CPI急遽攀升,民國97年(2008年)全年平均CPI上漲率升至3.54%,該年7月來到5.8%更是1994年以來單月上漲率新高

若考量台灣CPI中的食物類占比高達24%,居七大基本項目之冠,以及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一向偏低,當FAO的擔憂成真,則國際糧食價格上揚牽動台灣物價上漲的風險甚高。在全球疫情迄今未見止息跡象下,台灣萬不能因為國際油價持續走低,而疏於注意糧價走高所潛藏的物價上漲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指揮中心開「分店」


2020-04-26 23:5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小額紓困貸款三天即可快速核貸?有商家反映跑了幾家銀行都碰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連開兩家分店」。第一家分店,是政委龔明鑫每天下午的紓困記者會,蘇貞昌希望他變成經濟的陳時中」。第二家分店,是國防部廿三日起的每日記者會,就敦睦艦隊染疫」相關疑問解惑,說要打造國防陳時中」。

從市場接受度看,兩家「分店」的賣座,都遠不如「總店」。說來並不奇怪,總店打響名號,不表示分店即可如法炮製。而且,總店和分店賣的東西不一樣:總店談的是關係全體國民健康的疫情,但經濟分店談的卻是不成熟、且程序繁複的紓困方案,國防分店則搞得像在封口卸責,後者當然很難受到歡迎。

簡單地說,「陳時中」作為一個成功的防疫品牌,並不表示蔡政府可以用「轉貼」、「複製」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經濟陳時中」或「國防陳時中」。品牌是需要用心經營的,不可能用「分身」方式快速繁衍。

深一層看,這兩家分店的成立,也多少顯示指揮中心已逐漸不堪負荷其應有功能。敦睦艦隊染疫,國防部人員先前數度參與陳時中的記者會,但每一次都說法反覆,莫衷一是。如此,不僅暴露了國防部對疫情的推託和缺乏掌握,更連帶折損了指揮中心的威信。在這種情況下,讓國防部自己開分店自說自話,會有說服力嗎?

同樣的,行政院的紓困方案要撒錢,方案卻是官員閉門造車,不符現實需要,也難怪人們怨聲載道。這樣,天天開記者會,有用才怪。












聯合報社論/前線防疫吃緊,後方國安體系頻扯後腿


2020-04-27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敦睦艦隊磐石艦群聚感染,海軍陸戰隊官兵都戴上口罩進行訓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敦睦艦隊磐石艦爆發新冠肺炎集體感染事件,造成防疫破口。幾在同一時間,傳出先前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簽訂時所談的口罩交換防護衣原料」,其實是早就敲定的交易,無關兩國物資交換」。更早幾日,陸委會則宣稱,將對任職大陸上海衛視的台籍記者張經義開罰。前方疫情吃緊,屬總統國安職權範圍的國防、外交和兩岸部門卻屢生爭議,到底怎麼回事?

疫情爆發以來,國安體系引發爭議或出包的事件,其實遠不只這三件。疫情爆發之初,行政院下令口罩禁止出口,埋下了後來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遭台灣網民「出征」,引發台星關係危機的伏筆。而滯留武漢台胞返台的一連串刁難與雙重標準,再到「口罩外交」引發的「國人蒸口罩,歐美捐口罩」之爭,例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包括華航更名風波,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身穿「燒國旗」衣發言,均是國安爭議之不同面向

這些狀況,主要是執政者的考量和防疫人員乃至一般民眾並不相同。防疫人員考慮的是如何將疫情傳播降至最低,行事遵從科學專業原則;一般民眾則求減災免禍,政府須行事透明。而主政者則著重政治考量,設想要如何獲取最大政治利益,因而會有諸多以疫情為名卻與防疫要件相左的外交及兩岸決策。

其次,是政府決策體系的雙頭甚至多頭馬車。體制上,國防、外交和兩岸為總統的國安權限,但疫情爆發以來,國安、防疫和一般政務之間界限變得模糊。例如,武漢台胞包機返台是兩岸議題,但首先上火線開砲的卻是閣揆蘇貞昌

華航更名不僅是花大錢關門自嗨,還涉及兩岸與國際現實;但率先表態的是蘇貞昌和交通部長林佳龍,他們都撈過界了。蔡總統對這些議題是否刻意保持低調,外界無從得悉;但民眾實看不懂誰應為國安事務負責,誰有權為國安決策表態

第三,是疫情指揮中心的層級問題。指揮中心二級開設時,外界便質疑層級不足,難以協調各部會;二月底指揮中心改為一級開設,但指揮官仍是衛福部陳時中。表面上,朝野在一片「順時中」的風向上都配合指揮中心;實際上,衛福部長協調一般部會已顯吃力,如何有能力協調國安相關部門?試問陳時中敢指導口罩外交能夠下令敦睦艦隊不准出航嗎因此,國安相關決策脫離防疫原則,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綜觀引發爭議與疏漏的國安相關案例,皆伴隨以上多重因素。以敦睦艦隊染疫事件為例,誰准許艦隊出航既是國安決策議題,對船員回國檢疫又有漁業署、航港局兩套行政標準,國防部究竟遵循哪一種規範?談及責任歸屬,蔡總統大剌剌下令要國防部檢討,彷彿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倒是行政院官員拿內部資料不斷爆料,想讓國防部扛下全責。如此,令人眼花撩亂,卻非負責之計。

至於口罩換防護衣原料的烏龍事件,主要是國安體系想要推動的口罩外交」,又擔心民眾反彈,所以外交部編出物資交換這等事由來魚目混珠。按理說,口罩等防疫物資由指揮中心統籌,這次防護衣購置也是疾管署主導結果,卻讓外交部攬功、分配,又是一次「政治凌駕防疫」的演出。

在敦睦艦隊染疫後,更換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聲音再起,陳時中用「覺得有點傷心」簡短回應。但防疫與國安體制的雙頭馬車問題,一再造成防疫戰線缺漏,絕非「傷心」二字所能輕輕帶過。陳時中說,如果「經濟陳時中」「防疫陳時中」矛盾,會以防疫為重但現在的問題是,一旦國安陳時中」、「政治陳時中」和「防疫陳時中」發生矛盾時,要以何者為重?若無法釐清這個問題,國安體系扯防疫後腿的情況,必然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