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3D列印病房 助抗疫一臂之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膝反射式的潑髒水,無助防疫
◆  聯合報黑白集/護航燃煤 噴畫非核
◆  經濟日報社論/3D列印病房 助抗疫一臂之力







經濟日報社論/3D列印病房 助抗疫一臂之力


2020-03-15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確診病例不斷攀升。中國在疫情最嚴重,為了解決病房不足,無法收治患者的問題,曾經徵召地點相對獨立,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的飯店、賓館等改造成集中隔離點,但空間需求仍然吃緊。其中有一企業捐贈武漢15個3D列印的隔離病房,外觀四方立體,每個病房長3.8米、高2.8米、寬2.4米,不到三小時就能列印完成,再花三天配置水電、安裝衛浴設備就能使用。3D列印用於建築領域的議題再度受到關注。

所謂3D列印是一種快速成型的技術。以數位模型為基礎,運用特殊可黏合的材料,透過逐層堆疊的方式來構造物體。早期3D列印耗時昂貴,工業以外的應用並不普遍。但隨著更彈性且具成本效益的技術出現,從原型和簡單零件,到汽車、飛機零件及醫療植入物等高科技產品,都看得到3D列印的蹤跡。而除了醫學、航太、工具製造等領域已成為實用的工具外,其在建築行業的應用也開始受到重視。

基本上,3D列印技術具有降低施工成本、減少建造廢物、優化設計形狀、縮短施工時間等優點,因此可以讓建築師挑戰傳統施工方式做不到或造價昂貴的複雜設計。

舉例來說,2016年杜拜曾運用一台120x40x20英尺的大型3D列印設備打造未來辦公室,施工天數17天,人力成本降低50%,施工產生的廢棄物減少30%,是3D列印技術在商業建築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又如一家新創公司Apis Cor,其3D列印設備可以在酷寒的環境中運作,30分鐘內完成準備作業,搭配一種可以快速固化的混凝土材料,在俄羅斯以24小時生產出一間400平方英尺的3D列印房屋。該房子為圓形結構,所有的牆壁和地基均由3D列印設備建造,加裝窗戶、家具等組件並上漆之後,總成本只有約1萬美元左右,這樣的彈性及成本,凸顯3D列印技術應用在建築領域的潛力。而其是否能夠運用來解決許多弱勢團體或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困境,則是近期在國際上被討論的議題。

除了滿足住房需求之外,根據聯合國的調查報告指出,建築行業占全球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近40%,3D列印可提高建築環境的可持續性,故而驅動許多國家推動3D列印建築的發展。

瑞士蘇黎世附近的DFAB House,是一棟具有3D列印天花板、節能牆、現場機器人組裝木樑以及智慧家居系統的三層樓建築,房屋面積2,370平方英尺,水泥使用量減少60%,且通過嚴格的瑞士建築安全法規,於2019年2月啟用。

不過,儘管3D列印在建築領域具有發展潛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克服:一是材料和機器設備技術的挑戰。若要運用在大型、多樓層建築物,需要更大型3D列印設備,造價勢必昂貴;二、透過自主或半自主3D列印,雖可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仍需要合格的專業人員在施工環境中操作3D列印設備和監控施工品質;三、3D列印建築的基礎環境仍在起步階段,雖有國際安全認證機構正在發展評估建築的施工方法,但目前尚未制定出適合商業應用的安全和監管標準,以確保這種新的施工技術符合建築規範要求。

雖然有以上的疑慮,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建築領域將更重視成本、彈性設計及環保,加上先進國家高齡少子社會的到來,勞動力稀缺將成為常態,而全球各國皆快速都市化但住房供給有限,帶給城市居民沉重的居住負擔下,3D列印建築雖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的施工技術與方法,但3D列印不僅將開啟新建築結構形貌的機會,改變我們對建築物的思維,更是解決各種突發環境災害如地震、傳染疾病等短期緊急空間需要,中長期城市的住房危機,以及提升環境友善等議題值得思索的新方向。










聯合報黑白集/護航燃煤 噴畫非核


2020-03-15 00:1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生煤自治條例是林佳龍任台中市長時公告施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一一福島核災九周年,環團送給政府邁向非核家園與零淨碳排的期許。兩天後,行政院用宣告台中市生煤自治條例部分條文無效作為答覆:非核家園,猶待不計手段、不惜代價力拚在沙灘上築城堡;至於零淨碳排,則連遠在天邊的彩虹都不給畫了。

政院的宣告,不僅「雙標黨」再次上身,也打臉內閣成員林佳龍,更一舉戳穿非核家園的虛浮。

生煤自治條例是林佳龍四年前任台中市長時公告施行,當時龍市府還稱條例屬備查案,議會通過由市府公布即已生效,中央也並未函告無效,程序完備。

兩年後空汙法修正,中央除函請地方盤點相關規範有無牴觸空汙法,未有任何作為。直至此次「國家隊圍攻台中隊」登場,繼環保署、經濟部後,再由政院出手宣告條例部分條文牴觸空汙法無效,指摘盧市府怠惰修法的輿論攻勢更蜂擁而出。

但政院的三點理由,其中關於核發新設固定汙染源生煤、石油焦使用許可證,以及規範堆置逸散性粒狀汙染物質場所兩點,均指自始無效,顯與空汙法修法無關。無視中央四年不作為,卻指責盧市府怠惰,不但是「雙標黨」,更是顛倒是非。

生煤自治條例核心在於地方政府有權縮減燃煤使用,兩年前人民更經由公投要求政府逐年減少火力發電。蔡政府傾力為人民描繪的美麗非核家園,原來是燃煤碳排噴畫出來的,現更赤裸展現護航燃煤的權力鴨霸,如此巨大反差,真讓人民驚呆了!










聯合報社論/膝反射式的潑髒水,無助防疫


2020-03-15 00:1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民眾排隊買口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儘管在國人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迄今並沒有大規模爆發,可是在逐漸興起的造神風潮下,許多對防疫的不同意見卻遭到不同程度的攻擊,有些甚至已經失去理性,流於政治意識形態。彷彿只有擁護政府作為,才能獲得掌聲;反之,則被潑髒水,慘遭群起圍攻。

最近的例子,是第二波武漢專機終於成行,由華航和大陸的東航各執飛一班。能夠將急欲返台的國人接回,無論從任何角度而言,都是好事一樁。事實上,第一波的撤離,是由民間和在野的國民黨主導;第二波的撤離,最後成局的方案也是由輿論和前總統馬英九提出,可說朝野都付出了心力。

可是民進黨政府面對第一波撤離,除落地之初的感謝外,在傳出一名台商確診後,就開始極盡抹黑之能事;甚至出現支持綠營的醫護人員荒謬連署,說要「確定醫療資源足夠才把人接回」。即使兩岸共同執飛成局,民進黨政府也沒好話,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扯到馬英九當年「抗煞不積極」,而「黨政人士」則說是「統媒刻意操作馬英九建議才成局」,意圖塑造言論風向,十足政治解讀的誅心之論。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國民黨立委提案凍結防疫特別預算上。民進黨政府對於六百億預算使用的說明不清不楚,沒評估、沒整體規畫,又保護不足、標準模糊,立委甚至在野黨本於職責監督,何奇之有?何況只是提案暫時凍結八成預算一個月,請政院說明再動支,並非提案刪除,卻遭致鋪天蓋地的批評。說穿了,不過是沒有「順時中」的政治不正確罷了。

輿論和在野黨意見是否都不可取?回顧政府許多防疫重大決策,都可見證並非如此。紓困特別條例,最早就是國民黨立院黨團提出的;口罩實名制,也是先由國民黨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和民眾黨提出。公布確診者所在縣市,供民眾和地方機關參考,則是台北市政府最早的建議。當民進黨政府遲遲不願一級開設指揮中心時,防疫專家和國民黨都已經不斷敦促防疫升級、超前部署。

這些意見提出之時,幾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對於紓困條例,民進黨說是緩不濟急和政治操作,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要開公聽會集思廣益,還被民進黨和民眾群起攻擊,說他「妨礙防疫」;對於公布確診者所在縣市,陳時中說「看不出來有何必要」;對於指揮中心一級開設的建議,民進黨政府同樣說沒有必要,甚至有評論者扯上陰謀論,說這是「在野黨為了搞砸防疫的陰謀」。

無一例外的是,當這些朝野共同努力、集思廣益的洞見,終於被採納為防疫政策之後,所有成果概由民進黨政府收割,拿來創造一波又一波的神話。「順時中」的網民和意見領袖們,也拿來當作「相信政府相信黨」的例證。前後對照,只能說荒謬。

最誇張的是「口罩實名制」。民進黨政府規畫的第一次口罩政策破產,口罩之亂加劇,終於採用實名制應急,其實是不得不然。但政策施行過程中仍是亂象百出,只能靠政府砸大錢搶開生產線,並利用免費軍方勞動力撐住產量,然後大吹「口罩國家隊」多了不起、經濟部長沈榮津有多英雄、政務委員唐鳳有多神奇。其實,實名制1.0仿自新加坡、澳門;以應用程式結合實名在網路販售的實名制2.0,也早在一個多月前就有許多大陸城市採行。

政府防疫的努力沒人可以否定,醫護和防疫人員守住國人健康更是功不可沒。但對於防疫政策各有不同看法,實屬平常,從這麼多重要政策都出自民間或在野黨獻策來看,只有適切與否,沒有立場之別。如果當政者和政治本位者思考的,只是堵住不同意見的聲音,將所有功勞攬為己有,甚至以造神為目的,那麼跌落神壇只是小事,政策劣幣驅逐良幣才是大家最不願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