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蔡英文靠一張嘴撐香港

◆  英式道別 脫歐之路仍漫長
◆  聯合筆記/蔡英文靠一張嘴撐香港
◆  「中國有面子,美國有裡子」 貿易戰角力 魔鬼細節在關稅
◆  中火停機不缺電 台電別再誤導
◆  關鍵時刻話選舉 重建自信的關鍵時刻
◆  避免政治獨攬 讓警「公共」執法
◆  選舉讓「花生之亂」失焦
◆  漫畫/台灣對不起(高雄篇)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蔡英文靠一張嘴撐香港


2019-12-14 00:12 聯合報  陳洛薇
蔡英文總統(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民間團體一再呼籲,台灣制訂「難民法」庇護反送中港人,宣示「撐香港」的蔡英文總統日前回答學生提問表示,港澳條例現階段已足夠。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長方仲賢在蔡表態不立難民法後,批評民進黨只想用香港人的鮮血換取台灣人的選票」,遭蔡總統網軍支持者圍攻,在臉書鄭重致歉」,最近還來台說明
民國96年(二○○七年)一月卅一日行政院會通過「難民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表示,「難民問題是人類歷史悲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自外於難民問題的影響,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也非國際相關人權公約的簽約國,但做為國際社會一份子,當以更寬闊心胸看待及解決難民問題。」而今,蔡總統坐視她的網軍支持者霸凌方仲賢,民進黨完全執政三年多,對難民法置若罔聞
總統大選以來,一路靠反送中撿到槍的蔡英文,面對香港學生提出速訂難民法庇護港人請求時,嘴巴講「撐香港」,行動卻打太極 ,推稱港澳條例即可適用;還說是她廿年前起草法案時的遠見,既是如此,十二年前,為何她又何需推動難民法為何迄今港澳條例申請成功案例是零呢
蔡英文表態支持「反送中」行動,並承諾會對尋求庇護港人「基於人道做適當的處理」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已陸續有二百多年輕示威者逃至台灣尋求庇護,他們依靠台灣教會救濟生活,蔡政府宣稱現有庇護機制已完備,卻任其像難民孤兒,未給予必要之援助」。
民進黨完全執政後一黨獨大專斷蠻橫,想過什麼法案,就用國會多數暴力強行立法,月底預計只用一天時間三讀「反滲透法」擋共諜,卻不願意正視躺了多年的「難民法」,立法救香港青年。
矛盾的是,民進黨不願意推動難民法的原因,是因香港、澳門涉及到敏感的國家定義,民進黨團更明白表示,港人國籍不被認定成「外國」,恐難適用「難民法」,這種說法顯與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制」立場相互矛盾,依其邏輯,中國跟台灣不是同一國,那香港、澳門當然也是外國,港人為何又不被民進黨認定為「外國人」呢?「難民法立法現形記,就是民進黨自打臉實證
從頭到尾,蔡英文只是一邊收割反送中果實,一邊賺取政治利益,她嘴上喊著撐香港,心裡想的是選票











英式道別 脫歐之路仍漫長


2019-12-14 00:29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
英國首相強生運用穩紮穩打的競選策略,成功領導保守黨在12日下議院選舉中克敵制勝。 美聯社

十二日,英國迎來百年來首次十二月寒冬大選。選前外界臆測,冬日嚴寒恐降低投票意願。然而,該場選舉的投票率為六成七,略低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大選投票率,但略高於民國104年及99年(一五年及一○年)大選投票率。
這次國會大選,被視為英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大選」。這場選舉,肇因於英國脫歐僵局保守黨希望透過大選,贏得國會多數席次,打破脫歐困局。因此,這場選舉為準脫歐公投,選舉結果將影響英國脫歐進程,並牽動英國與歐盟未來發展。
大選前民調顯示,保守黨領先工黨約十個百分點。選舉結果出爐,保守黨取得過半席次,排除英國面臨僵局國會或少數政府的窘況。
民國105年(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迄今,已逾三年。然而,英國脫歐腳步,仍徘徊不前。民調顯示,英國脫歐派與留歐派的勢力,互為伯仲。大選中,各個政黨脫歐政策不一而足,未有共識。一方面,保守黨及英國脫歐黨等脫歐派政黨,希望如期盡速脫歐另一方面,工黨、自由民主黨、及蘇格蘭民主黨,主張二次公投甚或終止脫歐
這場始於脫歐的大選,是否因為保守黨的勝選,得以進而終結脫歐?
保守黨的競選綱領「完成脫歐」(Get Brexit Done)看似簡易,實充滿變易與不易。
一方面,根據保守黨競選綱領,保守黨計畫於耶誕節前,將強生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送交下院表決,繼之於明年一月底前脫歐,並於明年底結束脫歐過渡期。保守黨雖擁有下院多數席次,但脫歐協議與過渡期間的經貿協商,是否能如期順利通過與進展,存有諸多變數。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脫歐協商經驗顯示,脫歐困難之處,不在英吉利海峽,而是北愛邊境。英國脫歐後,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的軟邊界現況將被改變,進而引發北愛與愛爾蘭共和國舉行統一公投的可能性,並牽動蘇格蘭及威爾斯的分離主義發展英國脫歐過程中,如何維持聯合王國完整性地方政府獨立性,成為無法迴避的脫歐難題
此外,揆諸歷史,過去數年英國脫歐之路,凸顯英國脫歐複雜困難與曠日廢時。英國脫歐牽涉事務經緯萬端,實非一蹴可幾。
保守黨的勝選,象徵英國多數選民再次選擇脫歐。歷經數年脫歐糾葛,英國選民心意已決或心意已「倦」,抑或未來仍有可能回心轉意?
保守黨將帶領英國,完成脫歐任務。不過,這個英式道別難捨難分,猶若一場尚需時間的漫長告別。










「中國有面子,美國有裡子」 貿易戰角力 魔鬼細節在關稅


2019-12-14 00:24 聯合報  郭永興/臺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美中貿易戰牽動台美與兩岸關係。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右)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聯社資料照)

本周末中美貿易戰似乎來到轉折點,周四川普推特上說,「非常接近」和中國達成重大協議,周五亞洲股市受到此好消息激勵,包括台北、東京、香港、上海股市,都上漲收盤。
美國財經媒體大多報導,對於第一階段貿易戰停戰協議,美中間已達成原則性同意,目前雙方正在進行文字協議的內容微調。從眾多報導中可知,第一階段協議基本內容是,中方承諾要購買五百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同時,原本預計十五日起新開徵的一千六百億美元規模中國貨品新懲罰性關稅(稅率十五%)得以暫免。
另外一些媒體,如華爾街日報跟CBNC也報導,目前美國已經施行的三千六百億美元規模中國進口商品的懲罰性關稅(稅率廿五%),將會進行刪減,部分商品最多可以減少一半的懲罰性關稅。
有趣的是,跟川普政權最友好的福斯電視台,報導說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有幾項特點:中國要購買五百億農產品約定,將不會出現在文字協議上,只會是口頭協議;協議文字上,將會論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及中國要終止外匯操作;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將會在明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後才開始。
就目前媒體透露的消息,初步判斷這是一個中國有面子,美國有裡子的貿易戰停火協議。當十月中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到華盛頓談判,終讓美方暫停十月十五日起新一波報復性關稅,當時傳出美方進行第一階段停火談判的條件是,美國不調降或取消現有對中國的任何報復性關稅,但是中國卻要不加報復性關稅大幅購買美國農產品。
與十月媒體消息相比,中國不僅沒有讓購買五百億美國農產品成為文字協議內容,同時還爭取到美方懲罰性關稅調降,顯示這兩個月來,中國的貿易談判團隊是爭取到有面子,也更好內容的貿易條件。
然對美方而言,沒有一筆取消九月開始課徵的一千一百億美元商品懲罰性關稅,顯示美國還是堅持懲罰,對於中方沒有遵守六月底在日本大阪G20川習會決定(美國暫停加增新的懲罰性關稅,但是中方要立刻買大量美國農產品)。
在中美貿易戰,因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穩定、股市持續創新高、就業情況良好、物價通貨膨脹合宜,對川普政權來說,中國能夠造成的威脅,只有不買美國農產品、使得農產品滯銷,導致農家民怨四起,甚至衝擊到川普明年大選選情。中國確定購買美國農產品,將會使美國可高枕無憂的跟中國慢慢耗,所以如福斯電視台報導,第二階段貿易戰談判,要等到總統大選後再說。至於購買農產品有沒有表面文字化,基本上是沒有影響的,因為只要中國沒有遵守口頭協定(或者密約),依照過去經驗美國是會隨時發動懲罰關稅的。
如此看來,第一階段貿易戰的魔鬼細節,就在於現有三千六百億美元商品規模的懲罰性關稅,會進行怎樣的調整。對美來說,調降不能讓中國完全滿意,要讓中國繼續痛到,這樣在明年大選後,中國才會有動力來配合第二階段貿易談判;但是也必須讓中國有面子並嘗到部分甜頭,讓中國在未來一年持續購買農產品,以確保川普在農業地帶選情。所以我們要繼續關注,看最後關稅調降清單,呈現出怎樣的角力結果。










中火停機不缺電 台電別再誤導


2019-12-14 00:35 聯合報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德國看守等環團公布今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倒數第三名。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市環保局昨對台電再下通牒,若中火仍繼續燒生煤,將按次處罰。台電表示,若中火不准再燒生煤,電力供給不只衝擊中部,影響幅度恐達全國。
事實是,近日中火供電約一一○萬瓩,占最大供電能力的三點四九%;就算中火完全停機,尖峰用電備轉容量仍有七點五%,對穩定供電並無影響。等冬季過後,禁制期滿,中火又可重新啟用開始燒煤;台電無須誤導國人,將調度不利的責任推給地方
經濟部堅持要讓中火燒好燒滿,與中部地區七縣市人民頭家針鋒相對,是因為民進黨執意廢核所致。目前核能供電三八六萬瓩,發電量仍占十二%左右,台電就為區區的一一○萬瓩煩惱不已,一旦核能四個機組兩年後陸續除役,難道要中火繼續燒煤?
中火採用的是高汙染的亞臨界燃煤機組」,與林口及大林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相比,平均每發一度電排放量:粒狀汙染物PM高十倍、氮氧化物高四倍及硫氧化物高三倍
現有核能機組七八四萬瓩,若能遵守「以核養綠」及「反空汙」公投結果,與日本安倍政府一樣,將核能當成重要基載電源,不但能夠淘汰高汙染燃煤機組,也能為防止地球暖化做出貢獻請不要再誤導大眾認知了












關鍵時刻話選舉 重建自信的關鍵時刻


2019-12-14 00:48 聯合報  王良言/自由撰稿人(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中,特別強調中共對台灣的威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108年(二○一九年)即將結束。回顧這一年,兩岸間出現自信與自卑的強烈對比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建政七十周年大會上說:「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中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這是自信
蔡總統在國慶講話中,特別強調中共對台灣的威脅。在各項競選造勢場合,一再操弄「芒果乾」。現在又積極增訂「反滲透法」,充分顯示內心恐懼這是自卑
民國38(一九四九年),兩岸分立。在對峙七十年裡,兩方各自發展。台灣早期經歷威權統治,然後走向民主自由。期間還創造了舉世欽羨的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那時台灣自信滿滿
相對地,中國大陸早期一窮二白,又經歷文化大革命破壞,建設遠落後於台灣。與台灣相較,大陸只有自卑
曾幾何時,台灣光輝不再。民國67年(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提出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並且訂定韜光養晦基調。大陸經過多年埋頭建設,民國99年(二○一○年)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想要從「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為」。尤其是習掌權後,提出「中國夢」目標。展現大陸的自信
習近平的自信,植基於政府與人民的互信大陸在文革後,重新找回中華文化精髓勤奮、刻苦、忍耐與集體主義,使人民保有奮力向上精神,國家意識堅強
台灣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又實施民主,人民享充分自由,理應信心滿滿。為何現在卻瀰漫著「失落感」,甚至「亡國感」?
美國重量級經濟學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七月應邀訪台演講。演講中他提到,相隔卅年第二次訪台的他,發現台北幾乎沒有改變。他直言:「台北是我所知亞洲城市中,變化最小的」。
由小看大,台灣失去昔日的光輝,是因為別人不斷進步,我們原地踏步台灣發展停滯原因眾多,重要原因之一,是執政者失職人民近乎失智
總統大選開跑,候選人如果對自己治國能力有自信,就無需採取各項「奧步」,打擊對手。明年一月十一日,如何選出具良心,親近庶民的總統。對外,營造兩岸和平氛圍,創造有利經濟發展環境;對內,激起國人愛國熱情,帶領民眾重拾「愛拚才會贏」的精神,是選民必須面對極為嚴肅且關鍵課題。










避免政治獨攬 讓警「公共」執法


2019-12-14 00:40 聯合報  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台南市)
國民黨立委陳宜民(右)日前發生與女警推擠爭議,開記者會說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昨立委陳宜民與女警推擠爭議,該議題仍在討論與延燒中。
就筆者觀察,目前政治體制下,警察執法很容易被貼上政治標籤;原因在於,政治很容易「介入」警察組織(包括人事派任、預算支出與資源分配等),讓很多人感覺「警察行政不中立」,或不願意信任警察。長期以往,我們社會只會「多輸」,甚至可能賠上治安。
以目前政治體制,似乎呈現藍綠兩黨擁有較多政治資源,呈現政治兩極衝突氛圍。或不管大家願不願意或喜不喜歡,許多重要的公共(執法)議題,通常只有兩種意見;加深民眾與司法機關對警察行政中立的疑慮。
民主政治,在台灣不過幾十年歷史,特別當政治倫理或機制不夠健全,民選政治人物就可能濫權或可能透過各種管道,影響警察執法。應該說,這次陳宜民事件與太陽花學運警察執法,只是凸顯警察執法的問題之一,許多潛藏執法爭議或紛爭,只是未遭公開而已。
警察執法是國家公器,不應也不宜成為政治或權力的工具。但以目前的政治體制,很容易讓警察捲入政治紛爭,或導致民怨或警察執法行政不中立的形象。或者,要能贏得民眾執法信任,讓警察有公正執法的價值與態度,推動警察行政中立(法)有其必要性急迫性
綜言之,警察是社會公器不是政治工具,推動警察行政中立法有其必要,目的在讓警察組織運作不受政治干擾。至於實作上,可以從警察首長人事任命方式的改革著手。具體而言,包括警察署長、警察局長的重要首長的人事任命,不宜由「政治獨攬」。方式之一是,藉由警察首長(跨黨派)任命委員會的成立,審查與進行警察重要首長任命決策。委員會可以由不同政黨代表(議員或立委)組成,但也應有「社會公正人士」參與決策,以避免存在黑箱作業。主要重點在於,透過委員會的組成,讓警察執法能夠超然獨立。讓警察在避開政治爭議的同時,也能「公共執法」並直接對委員會與社會大眾負責。














選舉讓「花生之亂」失焦


2019-12-14 00:32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國民黨文傳會昨天舉行「花生之亂說分明」記者會 ,批評農委會「三騙」,一手炮製「花生之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雲林「花生之亂」,成藍綠政治攻防焦點。蔡政府除指責該事件是假消息引起外,再度祭出「保價收購」解燃眉之急,卻無助花生產業健全發展,政府官員老想靠一招半式(保價收購)解決農業產銷沉痾,治標不治本,恐後患無窮!
花生產銷失衡已不是第一次,且主要產區集中在雲林(占七成以上),政府卻始終未提徹底解決對策(包括花生產銷機制、產品多元行銷、調節花生種植面積及進口時程等)。目前進口花生每年配額為五,二三五公噸,在此配額內進口為低關稅(稅率為廿五%);超過配額時採取特別防衛措施,需課徵額外關稅。
如今選舉到了,為免影響選情,農委會竟嗆聲:「準備好廿億要讓亂市場的『販仔』沒生意做」,較昔日誓言抓菜蟲更具戲劇張力(民國106年(二○一七年)花生同樣產銷失衡,為何未提盤商問題?)而不是檢討政府實施農產價格預測暨預警機制,為何一再失靈,提出長治久安的對策?
蔡總統任內,產銷失衡次數較過去多,農民深受其苦,導致去年地方選舉大敗。為免重蹈覆轍,執政黨加強對農產品「收購」,如中秋節前柚子生產過剩、日前高屏冬蕉,雲林花生及全國高麗菜、豬肉、稻米等,被外界戲稱為農產品「採購」機關(非主管機關)。
這種遇農產品跌價,就急忙進場護盤補貼收購),全然不尊重市場機制扭曲資源分配,治標不治本做法,國內外確屬罕見,政府介入時機點及作法也有可議之處;何況國庫有這麼多資金可讓官員揮霍嗎?
選舉到了,農民再度成總統候選人口中的寶,還端出一系列惠農措施,更誓言要翻轉台灣農業,只是多年來農業GDP貢獻度不升反降,農家始終需要靠政府保護才能生存。尤其面對國外農產品開放競爭,還膽戰心驚,也延遲台灣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時程,讓經濟險象環生。大量補貼形同迷幻藥,雖一時亢奮,等藥效退了農民體質會更虛弱,更難以抗衡國外農產品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