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安倍年金改革 讓老扶助更老

◆  藍綠「亡國感」 畫鬼嚇自己?
◆  吃「芒果乾」 藍綠各有偏好
◆  科技與善惡的距離
◆  芒果為何凍成「芒果乾」
◆  拋開亡國感 選民要現實感
◆  聯合筆記/安倍年金改革 讓老扶助更老
◆  願國旗自由飄揚各縣市
◆  「人文」殿堂敲響「科學」金鐘 傳播科普需宏觀布局、配套制度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安倍年金改革 讓老扶助更老


2019-10-12 00:27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10月起消費稅率將從8%調升至10%,日本總合研究所試算,將為每個家戶平均一年增加約3萬日圓(約新台幣8600元)負擔,依靠年金生活的人及單身族群,較難享受到政府所推出減輕負擔配套措施的好處,負擔可能會比較重。 (美聯社)

十月一日起,日本消費稅由八%調漲為十%,增加約五兆六千億日圓稅收中,一兆七千億日圓將用於清寒學子就讀高等教育補助,及幼兒教育與幼兒托育的家庭提供免費或部分補助,推估約三百七十五萬人受惠。
這不是單一社會福利政策,若將安倍政府拋出打造「生涯現役終身不退休)」的第二波勞動改革構想結合,可看出安倍政府正在進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
政府正逐步調高退休年齡至六十五歲,而根據安倍拋出第二波勞動改革構想,將進一步取消六十五歲雇用年齡限制,擴大中高齡中途採用,在終身不退休前提下,推動醫療、年金等社會保障制度整體改革根據厚生勞動省八月發表的年金財務檢討,建議將基礎年金保險給付期間,由四十年延長至四十五年,高齡者年金請領起始年齡推遲到七十五歲;月收超過四十七萬日圓的高齡者將減少或取消年金支付額
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考驗,廿年後日本勞動人口將降至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日本老年學會日本老年醫學會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建言,重新定義高齡者,將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的前期高齡者定義為准高齡者」,繼續支撐社會,七十五至八十九歲才稱為高齡者、九十歲以上為超高齡者很顯然,安倍政府採納了這項建言
根據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教授土居丈朗在媒體投書中推算,若將非勞動力高齡人口定義在六十五歲,日本民國106年(二○一七年)時已達每二.一人支撐一老人的社會型態,民國139年(二○五○年)時高齡者與勞動人口比將達到一比一;但若將非勞動力高齡人口提升至七十五歲,民國139年(二○五○年)平均為二.七人撫養一老人。
安倍稱勞動力的成長有益國家稅收、社會保險費用改善,促進給付與財源負擔之間的平衡。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挑戰,安倍政府透過勞動方式與社會保險制度連動改革,讓重新定義後「准」高齡者也成為年金與健保支撐者,避免養老社福支持持續擴大,提升社會保障制度持續性。
換言之,面對高齡化少子化造成社會結構快速轉變,日本政府透過讓老扶助更老」,讓政府資源可以更多挹注在年輕世代與次世代,大膽推動社會資源移轉






科技與善惡的距離


2019-10-12 00:40 聯合報  許素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三位科學家對鋰電池發展的卓越貢獻,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殊榮。 (路透)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研發鋰離子電池的專家學者獲得,身為幾乎天天手不離鋰電池的現代人,對他們充滿敬意與感恩。另外,日昨高醫大林姓學生涉嫌為了練舞場地,狠潑「化骨水」致老翁死亡。不禁令人想起,廿多年前清大研究生「王水」溶屍案。兩位資優生如此行徑,令人扼腕。
科學本無善惡,人心不可量,善用之對人類造福無限因一己之惡念,用以害人,實令人唏噓






藍綠「亡國感」 畫鬼嚇自己?


2019-10-12 00:30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桃園市)
漫畫/波波

有兩個政治病菌長期困擾台灣:一是中共「一國兩制」的聒噪;一是「台獨」主張者的妄言。它們固然影響台灣健康,但因從來不是主流民意,傷害仍可控制。最近國、民兩黨都出現「亡國感」,好似病菌發作嚴重到國家已住進加護病房,這與人民的感受相差甚遠。
一國兩制,台灣人本來就不喜歡這東西,香港「反送中」使大家更清楚理解,即使鄧小平的「五十年不變」也不可靠,其結果大有可能變成「一國一制」或接近「一國一制」。在這個心理下,蔡政府欲掀起「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亡國感,豈不是個不連接的空議題?
在台灣確有倡議「一國兩制」的:但他們明顯是借中華民國的殼,因為一國兩制前提是不能有中華民國存在,即消滅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自戕,但現況是,他們又必須靠中華民國保護而生存。習近平重提「一國兩制」濫調後,少數政客應聲去北京討論「台灣方案」,不就是腦筋不清楚。
另一種腦筋不清楚的,是因害怕「一國兩制」就不由分說認為,它會在台灣實施。像夜裏做了一個噩夢,醒了還覺得魔影幢幢。這居然也會成為「民意」,蔡英文是「說夢人」,用此嚇人,大家怕了,就變成她的「槍」。
國民黨本反「一國兩制」,曾費極大功夫,從李登輝到馬英九,好不容易將紛亂兩岸關係化危為安,其基礎便是「一中各表」。可是傾「一國兩制」者又多產自藍營,對「一國兩制」產生幻想,一方面是他們本是藍營中弱勢,另方面覺得國民黨打不過台獨,妄想藉中共打台獨。中共利用這些人在台灣築牆打椿,反倒挖了「一中各表」牆角,而國民黨又處處遷就,以致當民進黨反用「一國兩制」槍打國民黨時,雖有人反駁,氣勢竟還不如民進黨。
國慶日,蔡英文和韓國瑜都高調呼喚中華民國,然而骨子裏都拿中華民國當選舉籌碼。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是紙紮木製的,長期支持台獨的她,豈在乎中華民國燒成灰?她只在乎用中華民國去反中、抗中,反「一國兩制」,如此可編寫成為一個對她選舉有利的劇本。觀眾看得入神,她選舉就成功大半。
韓國瑜談:「民國109年(二○二○年)選舉,關乎中華民國生死。」這句話他過去曾說過,可以信任他有此真忱,可是當郭台銘要他表明「藍是藍,紅是紅」時,他支吾其詞
韓國瑜依舊反台獨,然而,台獨已被蔡英文收服而隱身,且常以一副「擁護中華民國台灣」模樣,跟「一國兩制」形成對照組,當「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威脅,被蔡英文操作成可恨、可怕時,台獨工作者儼然也變成英雄了!
民進黨將本不受台灣人歡迎的「一國兩制」,操弄成彷彿人民日日都在恐懼中,這景象北京也看不明白。大陸涉台學者李振廣說,聽了蔡英文雙十談話後,有骨頭發涼的感覺另一位研究員周志懷:「誰會使中華民國消失?還是民進黨。」
「畫鬼嚇自己」,台灣「一國兩制」現象,不正是如此嗎?






吃「芒果乾」 藍綠各有偏好


2019-10-12 00:36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美國華府)
高雄市政府雙十國慶升旗典禮,市長韓國瑜到場參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大選腳步逼近,藍綠攻訐火力倍增。前總統馬英九公開批評蔡英文總統,為了勝選不惜操弄「芒果乾」,蔡總統回嗆馬是種芒果的,連韓國瑜在高市府國慶升旗典禮致詞時,也提到芒果乾的憂慮。不論是誰在吃芒果乾,藍綠有各自喜歡的芒果乾。
誰最喜歡吃芒果乾? 當然是民進黨,吃的牌子是台灣;因為從阿扁選總統以來,顧主權,要尊嚴,護台灣,就成為民進黨競選的主軸。今年剛好有香港「反送中」引發動亂,蔡總統順勢擴大一中各表就是一國兩制、香港模式論調,並放大中共的霸道,以帶起恐中、亡國的風向;否則照民進黨論述,馬英九時期就已將台灣賣給大陸。
然而,民進黨吃的是哪個牌子,已有段時間令外界霧裡看花。因為獨派人士認為民進黨吃錯,所以推呂秀蓮競選以正名。國民黨也認為民進黨名實不副,是借殼上市。因為民國99年(二○一○年)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公開表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所以她應該是流亡政府總統,如何還有國可亡呢?
國民黨吃的牌子是中華民國,卻常消化不良自許中華民國守護者,卻不見宏觀的國家論述。對民進黨爭議性施政或談話,連憲法相關條文都不會引用,給國人觀感只有內鬥;對中共的不當政策,未見強烈批判,給外界不願得罪中共之感。
九二共識為例,當大陸定調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時,國民黨僅有少數人低調提出一中各表反駁。國民黨大可正式宣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原則,否則國民黨的芒果乾,和民進黨又有何異。其次,只要兩岸關係緊張,親國民黨學者們就會提醒國人,台灣有兵險危機,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散布亡國感。
就算兩岸敵意升高,我們也要有能力保持鬥而不破,避免台灣成為主戰場,才是顧主權、愛台灣表現再者,自重而後人重,當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正式場合,稱呼卸任日本駐台代表為大哥哥時,我們的國格和尊嚴早貶得滿地。







芒果為何凍成「芒果乾」


2019-10-12 00:38 聯合報  鐘重發/教師(彰縣北斗)
前總統馬英九在研討會上呼籲,明年大選要下架蔡政府,以驅散「芒果乾(亡國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前總統說,蔡總統不應向國人大賣「芒果乾」,蔡總統卻回應這些芒果可都是馬前總統時代種下的。
台灣的確是芒果的好產地,尤其台南更是芒果故鄉。在馬主政時期,兩岸和睦交流、互惠互利,台灣的虱目魚、石斑魚、甲魚等養殖魚產,和芒果、芭樂、蓮霧等農產,幾乎都銷往大陸,高山茶葉也幾乎被陸客掃光,在兩岸友好基礎下許多農漁民都賺到錢,馬政府時代投入種芒果的還真不少。
馬政府時代兩岸關係和諧,農民生產的芒果出得去,錢進得來,而且大陸市場實在太大了,此時台灣的芒果價格高漲,芒果「生吃都不夠那有通曝乾」,怎可能拿去曬乾。
蔡政府時期,兩岸關係冷凍,過多芒果無處去化,只好製成芒果乾這一兩年芒果乾、香蕉乾、鳳梨乾的數量激增,台灣民眾只能大啖芒果乾了
可以賣出好價錢的芒果,為什麼要淪為芒果乾呢,又進而成為政府拿來呼攏民眾的「芒果乾」呢?台灣農民該好好想想本該是賺大陸錢的倚賴,不應該變成政府想維護政權選票而強銷的「芒果乾」。









拋開亡國感 選民要現實感


2019-10-12 00:33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台中市)
蔡英文總統國慶大會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不是誰的專利,台灣也不是誰能夠獨占,「中華民國台灣」六個字,既不是藍色、也不是綠色,這就是整個社會最大的共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國慶談話洋洋灑灑,最大重點其實就是強化國人的亡國感」,但這類偏離事實、近乎妄想的集體意識,只會扭曲台灣人的投票意向,無助於解決台灣當前困境
台灣現在需要的是現實感」。「亡國感」的來龍去脈是這樣:蔡政府「認定」習近平年初說「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而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因此韓國瑜若當選總統,明年將是台灣最後一次選總統。
現實卻是,習近平根本沒講「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而且「一國兩制」早在民國72年(一九八三年)由鄧小平提出,當時蔣經國前總統就聲明,台灣主張「一國良制」,不可能接受「一國兩制」。倒是民進黨,當時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後來改成「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最近又安於「拒絕一國兩制」。
蔡英文這幾個月為什麼深陷博士論文風暴?因為她現在連「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都不敢講,引發獨派不滿。表面上,她挺香港反送中」,但黃之鋒等來台,她卻不敢接見
「亡國感」席捲年輕人,讓蔡英文選情得利,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蔡英文比較「獨」,而韓國瑜比較「統」,但聯合報民調顯示,近十年來民眾統獨意向完全沒變化,不管藍綠誰執政,主張「維持現狀」都是五成多。
蔡英文給年輕人比較「獨」的印象,原因之一是她主張台灣經濟可以不靠中國,方法是改採「新南向」政策,現實卻是,這三年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依然維持四成左右,根本沒有下降新南向出口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九,還低於馬政府時期。蔡政府吹噓說陸客不來,旅台人數依然成長,現實卻是成長幅度(曲線斜率)明顯下降,且消費金額大幅減少。
「反送中」街頭暴力畫面讓台灣人心驚,「亡國感」於是變形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現實卻是台灣有自己的國防,還有一道台灣海峽,根本不是香港可以比擬。
台灣年輕人沉浸於亡國妄想,讓恐懼占滿心頭,於是對長期低薪問題變得不在乎現實卻是蔡政府三年多來除了調高基本工資,對於提升實質勞動生產力這個低薪主因,拿不出任何對策
不管明年藍綠誰當選總統,台灣的統獨現狀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反而是經濟發展,尤其是年輕人的低薪困境,會因藍綠經貿政策而有差異。這才是選民應有的「現實感」,切莫繼續被「亡國感」蒙蔽了。









願國旗自由飄揚各縣市


2019-10-12 00:23 聯合報  顧長永/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碩士學位學程教授(高雄市)
高雄市國慶升旗典禮現場,國旗飛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雙十國慶很特別,高雄街道不僅出現多年不見的國旗還舉行已有廿年未辦理的國慶大會總統府前國慶大會,過去在民進黨集會幾乎未曾拿國旗的蔡總統,為了拚大選,罕見地拿國旗揮舞
民進黨由於意識形態,長期藐視、漠視國旗,但是近年來年輕人熱愛國家與國旗,持續攀升。以台灣之光的羽球天后戴資穎為例。「小戴」為參加民國106(二○一七)的台北世大運,主動放棄當年舉辦的世界羽球錦標賽;她在世大運前,在個人臉書亦公開表示,在國際場合經常有不能公開拿國旗的無奈,但是世大運在台灣舉行,就要號召國人公開拿國旗為台灣加油!
台灣超級馬拉松王子林義傑,經常攜帶國旗參加世界大賽,亦令人肅然致敬。他從民國92年(二○○三年)開始連續四年參加超級馬拉松比賽,超馬比賽都是長達七天六夜的二五○公里長征,不僅要克服體力及耐力,還要經歷各種極端氣候的挑戰。林義傑在民國95年(二○○六年)完成極度艱辛的南極超馬之後,獲得這項巡迴超級馬拉松的總冠軍他是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在南極飄揚的第一位台灣人
越南胡志明市台灣學校每年都舉行慶祝國慶活動,由越南台灣商會聯合總會胡志明市辦事處、及胡志明市台灣商會共同主辦。今年照例盛大舉行,除了隆重的升旗典禮,還有親子園遊會,青天白滿地紅的國旗在校園各角落飄盪!這些在異鄉就學的台灣新生代,雖無法享有台灣豐富的教育資源,但他們對於國旗的認同及熱愛,不亞於台灣學童。
今年八月帶學生在馬來西亞參加台商企業研習團活動,適逢馬來西亞國慶,在吉隆坡市中心的百貨廣場參觀時,看到不分族群的馬來西亞人(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其他少數族群),雖有不同的膚色、文化及信仰,卻人手一面國旗,一起歡欣鼓舞的慶祝國慶!
今年適逢總統及立委大選年,各項選舉活動已經熱鬧展開。民進黨滿口吹噓愛台灣及護主權,可是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卻不見國旗民進黨長期藐視、詆毀代表國家的國旗,與近年來年輕人的熱愛國旗,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
但願所有愛國家、愛國旗的人,不分族群、黨派及背景,讓這面擁有共同歷史的國旗,在全國各縣市、各角落,自由的隨風飄揚!








「人文」殿堂敲響「科學」金鐘 傳播科普需宏觀布局、配套制度


2019-10-12 00:17 聯合報  杜文苓/政大公行系教授、「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計畫
第54屆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由打開社會S檔案獲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金鐘獎將「自然紀實科學獎」頒給了科技部補助、政治大學主持、東臺傳播製作、橫跨六校「科技與社會」(STS)成員共同參與的「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這部歷時四年的跨域科普作品,由人文社會研究著稱的政大敲響「自然科學」的金鐘,顯示科學、科技與社會密不可分,意義非凡
這個傳媒人認為相當困難的計畫,因為科技部的支持,促成學研人員與傳播業的跨域學習這系列影片雖從台灣社會爭議出發,但也對應世界發展問題解方的趨勢與案例,在國際放映得到高度共鳴,更獲國際學會大獎肯定;展現軟實力,也顯示過去科普計畫本少利多的投資奏效。
但許多投注在上述跨域學習的人士,擔心科技部因調整科普推廣經費配置,而黯然終止。事實上,這幾年科普計畫在經費不斷縮減下,還能有成績,是靠著業界、學界多年累積的實力,不計成本投入。但產業茁壯無法只賴大家做功德,一旦政府支持體系瓦解,即可能摧毀得來不易的成果。
以S檔案計畫為例,歷時四年才完成八集製作,與科技部規格要求的兩年差距甚遠。每個單元從腦力激盪、大綱產出、腳本寫作、修改、拍攝、訪問、尋找畫面、與關係人溝通尋求受訪機會、科學證據核實、專業審核再修正,最快至少半年,更不用說寶貴的時間精力,消耗在各方行政協調。
除了資源短缺,科技部對科普推廣缺乏更宏觀而全面的布局與制度配套,更是關鍵。這包括:推廣科普目標下,提供更有效能而普及的網路平台。這類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不只在影片片段上架,如科技部相當投入的科技大觀園,還包含影片整體行銷宣傳的投注,同時解決網路影片智財播映權與技術等問題。上述制度與技術建設,都是讓非傳統影視消費市場熟悉科普影片,創造普及化與國際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要解決科普傳播困境,公共資源持續擴大投入很重要,娛樂性電視劇都難單憑市場機制存活,科普節目更是艱難。如何汲取各方經驗,讓有志科普傳播深耕的業界、學界與官方一起腦力激盪,找出各方可接受方案,拓展科普傳播推動的願景共識,許多創意與行動才能如同「政治」敲響「科學」金鐘般被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