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價值讓中國又愛又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4557/web/

◆  聯合報社論/王金平籌組「大聯盟」的夢想與機會
◆  聯合報黑白集/告人與不可告人
◆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價值讓中國又愛又恨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價值讓中國又愛又恨


2019-09-09 23: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香港反送中運動已歷時五個月餘,引起國際社會對香港局勢的高度關注。而相較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反政府運動,北京政府對香港「頗有耐性」。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也終於對反送中運動的五大訴求之一做出「正面回應」,即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畢竟,對中國大陸而言,香港不僅是個特區,也是中國資本市場與西方資金的緩衝地帶,更是中國邁向世界大國、擴大其政經影響力的重要渠道,要對它下重手前自然會多所顧慮。
具體地說,即使中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國,但在其特有的政治體制下,中國經濟仍受到高度管制,國有企業占比甚高,資本市場開放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南美洲債信危機、東南亞金融風暴都印證了長期受管制的開發中國家,若貿然推動市場開放必受重創。那麼,中國式的資本經濟究竟該如何與西方對接?
香港,就是那個萬中選一的答案
早在民國86年(1997年)主權回歸之前,與西方經貿體制緊密接軌的香港,就是重要的國際商貿及資金港埠,深受世界信賴。
於是,近20多年來,中國政府將香港作為經濟與金融開放的試點地區,除了漸次允許部分中國企業在港上市外(民國107年(2018年)中國企業在港掛牌數續創歷史新高),又責成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簽署清算協議,並開放民間銀行可互相清算,使人民幣離岸匯率成形,為人民幣國際化暖身。民國102年(2013年)後,中國政府更陸續開放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逐步打造讓中國股、債市場大展身手的條件
中國費心地運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將香港打造成西方進入中國的門戶,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大門,無非是要向全球證明中國可以是世界經濟的信實領導者而非破壞者,此舉也確實取得成效。
例如過去中國數度遭MSCI新興市場指數拒於門外,但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陸續開放,外資可透過香港自由買賣陸股,促成中國股市最終可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又或是民國107年(2018年)中國高達1,349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中,就有899億美元(約66.6%是從香港進入中國。同時,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資料顯示,民國107年(2018年)底在香港或透過香港完成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占比達76.3%,人民幣在全球貨幣支付比例也升至2.07%等,都可見證香港對中國的莫大貢獻
然而,反送中運動卻凸顯出在中國政經不分家下,《香港基本法所確保的香港特殊地位與經濟繁榮,恐仍是以服務中國政治目的為主。像是中國對包含匯豐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企業進行干預,如今年8月,國泰航空內部公告明令禁止員工參與集會遊行後,包含行政總裁在內的三名高級主管相繼去職;主掌港幣發行的匯豐銀行控股集團,也有三位高級管理人員離職;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資誠(PwC)也發表聲明,表明員工的政治立場並不代表公司立場。
至此,國際社會及外國企業對於香港能否持續落實一國兩制的質疑高漲,過去外國企業透過香港獨立的金融與經營地位,和中國市場巧妙平衡的互利模式,也逐漸出現信任危機。這從反送中運動升溫後,今年第2季末起北向的滬股通和深股通資金均見明顯下滑,7、8月單月平均北向資金僅7,857億人民幣,明顯低於第2季的月平均8,941億人民幣。今年7月,在香港或透過香港完成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占比降至72.5%,以及人民幣在全球貨幣支付比例降至1.8%,排名被加幣超越,可見一斑。
由此可知,北京政府對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尚有耐性」,固然有政治考量,卻也是體認到香港對自己在經濟金融層面上的重要性
只是,當中國對香港的「一國兩制」已在國際間逐步產生信心危機後,北京政府要讓各界再如以往般相信香港,恐非易事。








聯合報黑白集/告人與不可告人


2019-09-1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的博士學位遭質疑造假,府發言人直批假議題,並將採取法律行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府祕書長陳菊,和英系要角陳明文,最近各為了不同原因「告人」。他們都說要以訟止謗」,但這幾個案子明明都很容易澄清,堅持走上法院,是「以訟止謗」,還是「以訟止血」?
陳菊為了高雄氣爆案的善款使用,提告質疑的國民黨立委。她在臉書花了許多篇幅談自己多麼高標準,談經費使用經過審核,談自己遭到抹黑,卻隻字不提善款是否拿去補助買文具、出國,不談自己當初在相關會議上的角色,豈不怪哉?
至於高鐵上的三百萬疑雲,在蔡英文要求「持續釋疑」後,陳明文終於開記者會「澄清」。結果卻拿了自家監視器照片,說錢是銀行領出給兒子創業用,但提款紀錄卻不公開,只說「交給司法」。若真的沒問題,把資料攤開給外界檢驗,應該更能有效澄清吧!
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案更離譜。有人跑去英國翻了論文,列出疑點;但蔡總統從頭到尾只有一招回應:「有畢業證書為證」。至於其指導教授、以博士身分投稿與實際拿到學位的時間落差、論文內容等諸多疑問,均避而不談。若真要止謗,只要拿出論文或解禁閱覽限制即可解套,但她卻堅持提告,讓人無法理解。
告人是個人的權利,但如果「告人」是因為「不可告人」,那事情就耐人尋味。三個人的事原本可以簡單說清楚,蔡英文、陳菊和陳明文卻都選擇告人」,說穿了,都是用司法手段來嚇阻質疑,規避說明的責任罷了







聯合報社論/王金平籌組「大聯盟」的夢想與機會


2019-09-10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中)表示,拋出籌組「大聯盟」構想是回應民間的期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柯王結盟」的八月大戲遲遲未見續集,隨後傳出郭台銘將朝「獨立參選」規畫,三人結盟破局之說甚囂塵上。近日傳出王金平有意籌組一個「大聯盟」,結合親民黨、國會政黨聯盟及其他「第三勢力」共同推動台灣民主。由此看來,王金平參選總統的意志仍極堅決;但他籌組「大聯盟」成功的機會有多大,與柯文哲的「民眾黨」標榜的第三勢力有無合作空間,皆頗受關注。
不可否認,「第三勢力」目前已成為民國109年(二○二○)大選的一個重要想像與變數。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民進黨過去三年多的「完全執政」無法展現執政能力,卻因行政霸道及立法顢頇造成民主倒退;與此同時,藍營的在野監督也無法讓人滿意。第二,上屆大選崛起的第三大黨「時代力量」因內訌而分裂,留下了可以取代的空間。第三,由柯文哲的「白色力量」蛻變而來的民眾黨,在政治光譜上占有一隅,只待選舉試煉看看能否取得足夠的發展機會。
然而,對於所謂的第三勢力,各方所抱持的想像卻大不相同。其中一類,覬覦的是總統大位,希望一戰而奪得執政大權;另一類則著眼於國會席次,希望成為關鍵少數,在藍綠之間左右大局。前者,如郭台銘和王金平皆存此打算;後者,如時代力量及民眾黨等。事實上,稍早柯文哲亦有意親自攻取大位,因民調不如預期,遂退而求其次改為組黨;但仍試圖透過與郭王的結盟,使選票的效果極大化。
問題在於,第三勢力的想像藍圖雖然宏大,但一旦要具體化為個別政治人物及政治勢力的合縱連橫,便難免七折八扣,美好的想像便會出現裂痕或鴻溝。郭柯王的結盟遲遲未能推出第二集,原因就在三個人都要當「第一男主角」,沒有人願意屈居副手,也因此難以形成互利共生的聯盟。
王金平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過去在藍營的大老資歷,和與地方派系斬不斷的黑金色彩,似難以支撐其第三勢力形象。也因此,柯文哲對於與他的結盟並不積極,甚至表現得相當冷淡。而對郭台銘而言,若由王金平出任其副手,也未必有加分作用。更何況,王金平自認秉承「天命」要角逐大位,亦無屈居副手的意願。在進退失據的情況下,王金平籌建「大聯盟」遂成了他最後一步棋,試圖藉由其縱橫政壇數十年的人脈,拉攏宋楚瑜的親民黨、妙天的國會政黨聯盟為其後盾,以壯大自己的聲勢,並提高後續整合及交換的籌碼。
王金平對「大聯盟」的說明是:民眾認為現在台灣兩大黨都不值得他們信賴和期待,因此「他們期待有一個大聯盟的產生」,希望這是順天應人、應運而生的一個組織。此一說法,符合王金平一向充滿禪意的玄虛表述,也掩不住他追逐大權的不死夢想。然而,最近就連他「死忠兼換帖」的道友顏清標都公開呼籲他「以大局為重」,「以偉大的團結精神幫助國民黨勝選」。可見,在他多年來玩弄權力槓桿翻雲覆雨之後,許多藍軍同志再也受不了他的操弄了
當外界等著看郭台銘會不會在中秋節逕自宣布參選,另外一個有待觀察的重點,就是王金平的「大聯盟」之夢有多少實現的機會。事實上,僅看郭柯王結盟的發展,正如先前我們評論過的「一山不容三虎」,三個都要爭做「山大王」的人,無論如何很難達成真正的合作。王金平新提出的「大聯盟」,恐怕只是柯文哲所謂「狐狸」的狡計,是為延長自己入局或攪局的時程,增加談判籌碼罷了。
客觀而論,王金平的大聯盟成形的機會不大,至少難以組成堪稱為「大」的聯盟,主因在他個人的主客觀條件限制,難以成其大。然而,這並不表示國民黨可以漠視王金平的存在;多年來他未成就什麼大局,但每每破壞拖垮局面的作用卻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