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自貿協定 政府不該怠惰不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1848/web/

◆  聯合報社論/香港太陽花會是中港前途轉捩點?
◆  聯合報黑白集/君子和而不同?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自貿協定 政府不該怠惰不前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自貿協定 政府不該怠惰不前


2019-07-02 23: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對於台灣能否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FTA),得以在出口時免除各國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公平地和外國競爭,已經成為國人普遍的焦慮。雖然各種媒體不斷提醒政府要努力求突破,本社論也在6月14日再次提醒政府,英國和韓國已經完成諮商,年底前就會生效;而更早的2月17日,本社論也提醒日本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生效。但無論如何提醒,我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現狀,就是不動如山、毫無進展。
前朝馬政府好歹簽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早期收穫清單中讓500多項製造貨品和18種農產品得以免關稅出口到中國大陸;蔡政府批評馬政府傾中,卻不願意將ECFA作廢,顯然是看到這其實是對台灣有利的協議。但是,蔡政府三年多來,除了和史瓦帝尼簽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協定外,可說是一事無成。這凸顯了當前我國官僚體系的無能,和主政者的缺乏前瞻,無法讓國家快步向前。在貿易條件逐步惡化之下,無論國內企業如何努力,都將事倍功半,經濟難以成長而僅有的成長又集中在電子資訊相關產業、惡化所得分配,台灣經濟將拉丁美洲化」,讓政黨輪替成為常態,人民逐漸沒有未來
其實,無論是想和美國簽署自貿協定,或和日本等國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和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都有兩大問題必須解決一是相關法規是否符合未來協定規範的自由化之需,二是國內產業是否能調適到應付市場開放帶來的國際競爭。很遺憾地,政府迄今只對第一項感到興趣,因為它簡單可行,只要對照國內相關法規,在未能符合自由化之處研究調整或修法即可。但是要完成第二項,就必須要有妥善強化產業競爭力的方案,以及相對應的資源提供,涉及預算提撥和方案的妥適性;但迄今為止,政府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案對策。因此,如若美國、跨太平洋夥伴或東協等大型貿易對手要和我國諮商貿易協定時,第二項問題就會發生,弱勢產業和農民就會大規模示威抗爭,讓企圖簽署有顯著影響的自貿協定成為台灣的夢魘。
這樣的事實近年來已經發生過多次,第一次是美國利用其「綜合貿易法案」301條款威脅貿易報復之下,要求台灣開放美國水果和火雞肉進口,政府準備對美國開放市場,導致民國77年(1988年)3月16日發生4,000位果農遊行抗議的「316事件」;3月21日,5,000位雞農又北上抗議,當時的國貿局長蕭萬長遭丟滿身雞蛋;5月20日,又有1萬名農民參加的著名流血示威-「520農權運動事件」。故我國在民國90年(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因必須對農業進行部分開放,李登輝前總統就指示設立規模1,000億元新台幣的「農業發展基金來支持農業轉型發展、消除農民憂慮,事實上也基本達成了目標
但是在和北京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馬政府卻忘了該撫慰弱勢產業,導致民國102年(2013年)7月開始,就產生了一連串的產業界示威抗議,終於爆發了民國103年(2014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讓兩岸服貿無法生效而胎死腹中。血跡斑斑的前塵往事,其實殷鑑不遠。以中小企業和小農為主的台灣經濟,極度畏懼市場開放的衝擊,一受到煽惑立刻就會上街遊行抗議。因此,若要簽署自貿協定相互開放市場,就必須對弱勢製造業和農業逐一設立協助其發展的機構、設立相當規模的調適基金和輔導方案、通過因貿易衝擊而失業的明確補助規範,讓可能受影響產業員工安心;否則,過去的慘痛經驗必然會再發生,不會因執政黨不同而有別。
請問上述諸多準備,政府完成了多少?若答案是否定的,為何還怠惰不前?










聯合報黑白集/君子和而不同?


2019-07-02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行使大法官被提名人同意權,楊惠欽、蔡宗珍、謝銘洋、呂太郎4人全數通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新提名的大法官立法院強渡關山,全部通過同意任命,加上既往已任命的大法官,這種在人數上對憲法法院的絕對控制,已造成台灣自政治改革以來,罕見的司法最高單位失衡現象,所謂完全執政也加添了一筆詭奇的色調以往因為不告不理,司法在權力制衡的學理上被稱為「最不危險」的政府部門,未來是否躁進,社會上有許多疑慮。
如何面對這種司法「新常態」?或許主觀上只能阿Q式地要求大法官們「君子和而不同」。畢竟這些大法官都是在法學界或實務界學有專精,享有一定地位的法律人,憑著良知獨立審判是最起碼的要求
在政治界,君子和而不同最極端之例,可見張學良悼蔣介石那幅知名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司法界或許不必到如此地步。美國近年憲政史上,也有傾向共和黨、極端保守、嚴格詮釋聯邦憲法的大法官史卡利亞,與極端重視人權(尤其是女權)、民主黨傾向、高度自由派的女性大法官金絲柏,於公兩人針鋒相對,幾乎永遠唱反調,於私則互相敬重,交情深厚在美國司法界傳為佳話,也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典範
至於客觀上如何看待這種司法新常態?比較可信的指標就是不同意見書,包括各種程度不一的一部不同意見書及協同意見書等這些不同意見書的質與量,可以讓我們社會與未來的史學者檢視,到底有沒有君子和而不同的實證現象









聯合報社論/香港太陽花會是中港前途轉捩點?


2019-07-02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香港示威群眾攻占立法會議事廳,毀損設備並噴上「太陽花HK」、「反送中」等抗議字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回歸廿二周年,五十五萬港人依例舉行遊行,今年主題延續反送中運動,要求「撤回惡法,林鄭下台」,然遊行之外抗爭升級擴大,不僅阻礙慶典進行,甚至攻占立法會,再現台灣太陽花運動。值得關注的是,港人和平抗議的傳統,終究在北京干預自治影響下,跨出暴力的一步,示威者發出抗爭宣言,要求解散立法會,實施普選,直接向北京提出挑戰。
香港特首譴責暴力,強調不下台,對違法行為必定追究到底,還同時肯定民陣遊行和平落幕。這鬆緊相間的立場,促使輿論風向轉變,質疑暴力反送中的正當性,網路上許多市民批評港府對施暴者放水。發起反送中的民陣呼籲民眾,在抗爭未完時,對不同行動可有不同看法,但不要相互指責,不要割蓆。香港社會被港版太陽花事件裂解,中港政府如何處理這暴力的一步,攸關一城一國前途深遠。
反送中事件後,港府除道歉及無限期暫緩逃犯條例修正,並未積極化解社會歧見。民陣再起遊行,並藉G20大阪峰會向國際發聲尋求支援,然而峰會充斥強權基於現實利害的政經交易,香港問題未獲關注
受到內外冷遇的年輕示威族群出現激烈的自殺行為,被冠以「烈士」之名,觸發群情悲憤,加上移民與資金外逃頓時熱議,七一遊行人數大幅減少等,構成攻占立法會的背景氛圍但暴力顯然傷及運動的社會支持,英國外相及歐盟外交官員表態支持港人爭自由,也要求抗議者自制,不接受任何暴力行為親泛民派的大律師公會主席也批評示威者暴力行為破壞香港法治
攻占立法會行動歷時大半天,港警並無前次以催淚彈等手段積極驅離,群眾攻入後警察突然撤離,接下來三小時數百人四處噴漆毀牆拆設備後,港警開始清場。此舉被批評是設局誘使年輕人犯罪,政府得藉司法手段解決政治爭議
這個結果凸顯台港兩地的根本差異,台灣政黨政治足以作為人民對抗政府的緩衝區,台版太陽花背後是藍綠攻防,綠委甚至幫忙「看門」,而藍營認輸後,學生的下台階也順勢出現。但香港全無此條件,無論有無北京所指的境外勢力,最終仍由民眾承擔一國兩制治理危機的苦果,港府無意甚至是無權尋求社會中間力量支持,重建官民互信,特首口說開放包容貼近民情,實則神隱拒絕與社會對話
儘管港府否認設局,但拉高觀察點可發現,政府班子更像是以「不作為」設局,使民怨因高壓失控,待社會成本爆表後運動解體,政府最後進場清理殘部勢力。百萬反送中群眾,多數是長期不滿政府懶理民生,只專注與內地融合的基建工程,積累嚴重被剝奪感;政府明知問題所在卻不務實解決,坐任公民運動走向暴力抗爭,莫非執政者意圖一次清理
多年來北京大幅壓縮香港言論自由及參政空間,阻礙公民社會發展,港府容許遊行以利舒壓,卻不面對真實民意,導致抗爭愈漸激烈更令人憂心的是,抗爭者多屬回歸後世代,部分竟視英國殖民時期治理制度為典範,肯定其具有優於中國威權體制的進步價值,不僅遊行出現港獨擎舉港英旗,攻占立法會群眾也掛起這面殖民政府的權力象徵
台港情況不同,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在香港卻是繁榮穩定的保證;如今「一國」侵奪「兩制」,港人抗爭由是而起,甚至港台社會連動迭起波瀾。北京當局必須正視香港社會因政治衝突,演變成國族認同危機,不能再讓社會傷痕反復流血結痂,成為牽延未來的時代遺恨。香港若不再是香港,中國也將蒙受其害,不僅世人對崛起的中國油生更多疑慮,香港的動盪因子也將成為執政包袱北京當局應當深思,香港保有足夠的民主與多元彈性,中國方得從容起手轉身的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