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陳亮恭/超高齡日本與安倍經濟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超高齡日本與安倍經濟學
◆  薛承泰/台妹出得去 洋菸進得來
◆  楊志良/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  李清志/空洞的美術館
◆  葉銀華/如何有效促進大學合併?
◆  蘇蘅/「動物農莊」式的代理人法來了

◆  盛治仁/德國高速公路與桃機行李轉檯
◆  嚴震生/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五十年
◆  方祖涵/各自表述的愛國主義
◆  施振榮/創新創業的新思維
◆  陳立恆/多元,才是民主自由最好的防線
◆  王文華/想贏得選票,先吃個漢堡
◆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  王健壯/1987年6月12日那天
◆  黃介正/總統大選的三個「天下」
◆  薛承泰/家戶電話民調落伍了嗎
◆  葉銀華/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 重要嗎?
◆  王正方/認真守法執法,才有真正的民主
◆  洪蘭/感恩與吃苦
◆  劉憶如/由這一波美中貿易戰起落談匯率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給我們的啟發
◆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  林中斌/在野群英 華倫竄起 志剋川普
◆  林祖嘉/G20之後的美中經貿關係
◆  方祖涵/雙主場的家庭噩夢
◆  劉維公/國家地理雜誌vs.冰與火之歌
◆  趙春山/川習會 一場競合到零和的遊戲








陳亮恭/超高齡日本與安倍經濟學


2019-07-26 23:27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絕非單純的長照議題,而是需要具有高度的全方位策略思維,方足以因應超高齡台灣的挑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美中貿易戰,民國74年(一九八五年)《廣場協議被重新提起,當時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為美國、日本與德國,《廣場協議》干涉外匯市場後,升值七十%的德國今日依然穩健,而升值八十六%的日本卻走入泡沫經濟。日本在《廣場協議》後,擔憂貨幣升值對出口經濟的影響,而採取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市場資金過剩而造成泡沫經濟,銀彈滿滿的日本企業收購好萊塢歷史悠久的哥倫比亞影業,也買下紐約許多的知名建築,泡沫經濟破滅後,後續的平成大蕭條成為日本失落的廿年。
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安倍在第二任的首相任內,提出了「安倍三箭」,之後被泛稱為安倍經濟學,旨在提升蕭條廿年的日本經濟,「安倍三箭」是維持有目標的通貨膨脹、適當的貨幣寬鬆以及活絡民間投資。這三件事雖看到成效,但也遇到難以解決的瓶頸,亦即人口高齡化與人口負成長,人口的結構因素成為安倍經濟學成敗的關鍵
面對嚴峻的人口負成長趨勢,安倍首相喊出「一億活躍總社會」,還在內閣官房成立了「一億活躍總大臣」,目標在維持一億日本人口。民國104年(二○一五年)的「安倍新三箭」幾乎都在因應少子高齡的人口結構挑戰,包括:民國109年(二○二○年)前達成六百兆日幣的國內生產毛額、出生率達一點八,以及照護不離職的三項目標,從經濟策略轉向人口政策。
我國的人口高齡化速度較日本為快,在相近的地理與文化背景之下,已成為台灣未來的借鏡。安倍新三箭政策在人口議題上,活化三種社會人力,包括傳統婚後離職的女性、照顧父母而離職的中高齡者,甚至引進過去日本難以接受的外國勞動力,在人口結構的壓力下創造社會最大的勞動參與及促進國內經濟。這些政策之間環環相扣,而最關鍵的應該是出生率的提升,畢竟女性與中高齡的勞動參與在人口負成長的趨勢下,也有其極限。
低生育率是東亞國家的共同難題台灣、日本、韓國與泰國都是全世界生育率偏低的國家。日本的出生率從民國94年(二○○五年)歷史新低的一點二四上升至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一點四三,但由於人口結構的差異,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出生嬰兒總數創日本一百廿年來的新低,而台灣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出生率為全球最低,僅達一點二二,當年度的新生兒總數為十八萬,而今年上半年的新生兒數目僅約八點五萬,年底結算或許將再創新低。
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之下,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百分之八,遠低於日本的廿五%以及韓國的卅%。韓國的高齡勞動參與率與退休及年金制度有關,或難與台灣類比,但日本的狀況很值得台灣深思,國內經濟的動能無法單純只看經濟成長率。
再過八年,台灣將成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兩成的超高齡社會從安倍經濟學的歷程來看,經濟政策的效果與人口結構息息相關,台灣與日本經濟均高度倚賴出口,但國內消費才是民眾最有感的經濟活動,絕大多數的人民並非從事科技產業,國內消費需要健全的人口結構支持。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絕非單純的長照議題,而是需要具有高度的全方位策略思維,方足以因應超高齡台灣的挑戰;唯有國內經濟活絡、有感婦幼政策與安定社會氛圍才能帶動出生率,改變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