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讓自己成為生涯發展的贏家
◆ 大屋頂下/面對台港 北京要換腦袋
◆ 畫中有話/罷工三輸 政府在哪?
◆ 漫畫/公投法修惡 咬人民一口
◆ 願景工程/寶島散熱 少點水泥多點綠
◆ 長榮罷工/提油救火焦土戰 不能解決問題
◆ 長榮罷工/挾消費者暴衝 長榮的零和困境
◆ 反思租金補貼 讓青年敢婚、願生、樂養
◆ 津貼散槍打鳥 不如集中「青年成家」
◆ 嗆韓言論 平常心看待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今日香港與今日台灣
2019-06-22 23:14 聯合報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香港反送中抗爭21日兵分多路,前往占領夏慤道與添美道、堵塞告士打道,另外也有眾多團體轉戰警察總部和稅務大樓。 (美聯社)
過去兩個星期在香港的兩次大遊行,那種史詩般的集體意志湧現,從一百萬人到兩百萬人,場景不是浪漫多感的法蘭西,或積澱歷史悲涼感的東歐,而是向來被認為有如一盤散沙的華人社會,更讓世界動容。
我看到的則是在現代科技搭配下,某種文明規範力有序的展現。香港人在回歸後不久的民國92年(二○○三年),為阻擋基本法第廿三條國安立法就有五十萬人走上街頭;這回反送中條例的兩次遊行在人數上又翻了兩番,究竟是什麼催出這股動力,香港特首的讓步當然就是北京政府的讓步,難道人數會是成功的保證?都還有待更深入觀察。
基本法第廿三條和送中條例的抵制,反映的都是人權和法治的價值,不僅對重商主義的香港,已經如空氣陽光和水,即使對快速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中產階級隱然成形的中國大陸,也具有愈來愈高的分量。十多年來一些明顯失控的單純侵害人身自由案例,從孫志剛、李莊到雷洋,所引發的社會騷動,最後也都以政府的某種讓步終結。
相對於此,政改追求的民主價值,在轉型成本難以估計的現實下,顯然還沒有對中產階級形成窒息性壓力,因此占中和雨傘運動只能在爭議中結束。更不要說觸及主權的民族主義,港獨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回響;新疆再教育營受到多大的國際關注,大陸的知識界迄今視如不見。所以香港人在出門的時候,肚子裡其實已經盤算得很清楚。
從台灣這頭看香港,當然百感交集。有些香港人以過來人姿態,提醒台灣人不要跟他們一樣,上了一國兩制的當,否則今日香港就是明日台灣。實際上香港人從來沒有真正選擇,何嘗上過什麼當—他們現在也只不過要求「落實」基本法的一國兩制而已;從來就有選擇的台灣,到今天也未見哪個主流政黨,應和過中共的一國兩制主張。偏偏到了選舉年,就有人撿到槍似的,要以香港之痛作為選舉的柴火。特別是看到從前香港人秉燭悼念六四時,還渾然干我何事的這些人,真是反胃。
執政黨倒也不是不知道民族主義的對撞,除了把海峽變成亞洲火藥庫外,沒有第二個結果,所以儘管從不諱言獨立的終局目標,實際行動上卻是到了完全執政,連立法院就可以修改的兩岸條例有關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定義的條文,也裝作沒看見。但一到選舉,還是要編織一國兩制的假想敵,以凸顯其民主守護者的正當性,更可惡的是,藉維護國安之名推動各種反民主,乃至反人權法治的政策,其心態幾乎已回到民主改革之前,「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威權時代。
弔詭的是,對於執政黨這幾年在集會遊行法、公民投票法所表現的前恭後倨,乃至系統性的侵蝕各個確保民主體制的獨立領域,國際媒體也真的因為「比下有餘」而給予特別大的寬容。更不要說美國老大哥的印太戰略,正需要多一個馬前卒,漸漸使得台灣自甘於現在這樣幾無下限的選戰民主,讓許多人真的開始懷疑,除了吵吵鬧鬧,民主到底帶給我們多少實益。
我倒覺得蔡總統可以讀讀德國梅克爾總理給哈佛畢業生的建議,面對兩岸這麼複雜的問題,先拆掉心裡的那堵牆,用大媽的話來說,就是「只要拆掉無知和偏狹的牆,你會發現什麼都有可能」。我們在香港看到文明的規範力,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存在發展的台灣,也只有通過「更好的中國」的展示—這應該是中華民國繼續存在的真正理由—才能得到最佳守護。
很多人用溫水煮青蛙來合理化築牆想法,五十年前處於冷戰末期的德國也是如此,一直到東進政策以「接近造成改變」來替代築牆,才慢慢帶來廿年後的巨變。在我看來,到了廿一世紀今天,這已不是誰壓過誰的問題。所有國家在全球化、科技革命浪潮下,都面對某種沸水效應的考驗,我們的體制如果不能帶給人民真正的幸福,有什麼好守護的?至於大陸,最能促成他們改變的,難道不是我們?
星期透視/讓自己成為生涯發展的贏家
2019-06-22 23:21 聯合報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政治大學107學年度畢業典禮,邀請副總統陳建仁擔任致詞嘉賓,陳建仁分享自己考了4次才考上公費留學出國,表示一定要把失敗當成成功的踏腳石,不是絆腳石。 圖/政治大學提供
大學畢業,不代表結束,而是迎向另一個里程碑的開始。然大多數青年首次面對生涯抉擇,不免多少有些徬徨。
近十幾年來,大學學歷普遍化和教育商品化的結果,使「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狀況惡化。根據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有超過八成的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後立即投入職場,求職約二個月內,能順利謀得第一份工作。不過,時有耳聞「畢業即失業」的調侃,卻赤裸裸道盡求職的困境。
不少畢業生為順利謀職,只好被迫從事不需要大學文憑的低技術工作,形成學用落差和期待落差的問題。弔詭的是,卻又有高達近六成的台灣企業感受到「人才荒」的壓力和窘境。簡言之,學歷通貨膨脹的結果,學歷的提高並沒有提升青年就業的前景,除薪資不高外,也難以獲得來自學用合一的專業成就感。
科技一日千里,時代潮流變化萬千,市場經濟創造出的新型態職缺也超乎想像。各種職缺的改變著實對大學畢業生十分不利。那麼該如何迎接考驗和挑戰呢?
首先,由於舉世各國競爭激烈,擁有傲視全球科學新知與技術,依舊是先進國家的重要指標。大學應屆畢業生若有追求系統學問和科學新知的興趣,不妨反向思考並挑戰這二年出現的不考、不讀研究所的年輕人的心態,趁著目前研究所普遍招生困難,考入聲譽不差的研究所,繼續努力求學累積競爭能量,未來或可在升遷、異動的關鍵時刻發揮力量!
而已確定就業的社會新鮮人,必須認清全球化勢不可擋的現實!
過去美國式的輕鬆說法,是加入錢最多的行業。爾今因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新陳代謝速度加快,許多行業隨之產生大變化。例如:網路平台、共享經濟、AI、新能源、城市智能管理、健康醫療等,比比皆是。整個就業市場隨著全球產業界、國際貿易、國際關係的動因,產生我們無法預期的變化。因此,社會新鮮人千萬別錯過主力快速發展的新行業,而不要錯選即將面對淘汰的黃昏產業!
此外,「多一種語言,多一扇窗」,因應全球化產業的快速連結,英文只不過是基本條件,應該積極學習第二外語能力,以提升職場競爭力!
當然,初入職場必然會感覺到壓力,對資方而言,除新人的能力外,也希望找到工作態度健康、積極的新血,為公司永續經營培養人才。
檢驗的主要指標不外是能力、穩定性及忠誠度!因此,除非在職場遇上非常糟糕的情境,第一份工作,最好能順利待上一年以上;因為工作時間長短,是最常使用的指標!
德國第一座世界足球冠軍的教練塞普.赫爾貝格(Sepp Herberger)曾說「結束,正是另一個開始(After the game is before the game)」。畢業的同學們,不管過去如何,面對新的開始,未來全球競合是人人都必須參與的!要有信心及警覺,主動出擊,強化、優化自己的綜合競爭力,才能有機會締造人生的高峰和自我實現!
大屋頂下/面對台港 北京要換腦袋
2019-06-22 23:17 聯合報 黃年
香港特區政府首席智囊承認修例完全失敗,望民眾再給予特首機會,逃犯條例會「自然死亡」。 特派記者王騰毅/攝影
面對台灣與香港,北京要趕快換腦袋。
以六四與今次反送中相比,六四的民意強烈逾於反送中,六四的民主訴求也高於反送中。但六四被鎮壓,反送中卻逼到北京與港府退讓。
主要原因是,坦克車開上了天安門廣場,但坦克車開不到香港金鐘。
從長期看,只要坦克車開不上金鐘,北京及港府就不可能在香港的民主博弈中說了算。反過來說,北京及港府就要覺悟:對香港的管治,必須在「坦克車不能開上街」的前提或局限下建立方案。
坦克車不能上街,但香港人可以。一百萬不夠,兩百萬。
民國103年(二○一四年)九月廿八日以前,眾人還在懷疑「占中」有無可能,但如今「占中」已成香港民運的基本規格。
北京的坦克車不能開上金鐘,所以「反送中」沒有變成「六四」。相對而言,北京也應覺悟:武統台灣絕非可欲及可行的選項,因此北京的兩岸政策,必須在武統以外建立方案。
從這場六月風潮可以看出:北京與台灣及香港的關係,絕無可能只靠經濟利益維繫,而是終究必須觸及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頂層思維。一國兩制在淺水階段或能維持。但一個專政政體絕無可能永遠容忍底下有一個民主社會,而一個民主社會也絕無可能永遠忍受頂上有一個專政政體。這就是一國兩制在「反送中」顯現的深水矛盾,也是台灣普遍反對一國兩制的原因。
香港的一國兩制,說是五十年不變。但至民國136年(二○四七年),「香港新大限」又屆,北京難道就能斷然終止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運作嗎?我認為,不可能!
除非,坦克車上街。但坦克車能上街嗎?
因此,北京及港府必須在「忘掉坦克車上街」的前提下,建立管治香港的方案。這個方案應當是使中共自己向香港的民主「融合」(北京近年很喜歡用這個統戰新詞),而不能與香港的民主更加敵對。
切勿到了民國136年(二○四七年),又出現坦克車上街的場面。
回頭看北京與台灣的關係,談兩個層次。
第一個是法制層次。香港行的是基本法,台灣行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香港特首是選舉委員會選出,中華民國總統是全民直選選出。因此,從政治發展趨勢上說,應當是「香港可能愈來愈台灣化」,而絕無可能倒過頭來「台灣香港化」。
金鐘的香港人挑戰北京,是真正與中共肉搏。但凱達格蘭大道上台灣人的反中,其實只是表演性的碰瓷。
中共駐港部隊的坦克車開到金鐘或許仍有懸念,但北京的坦克車要開到凱達格蘭大道顯不容易。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建議北京自己更向香港的民主「融合」,就更有理由要北京使自己更與台灣的民主「融合」,而不是更趨敵對。
比如,反對北京定義的一國兩制,已成台灣共識。台灣的民意已分兩支。一、用借殼台獨反對一國兩制,即「用台獨捍衛中華民國」。二、用中華民國反對一國兩制,即「用中華民國捍衛中華民國」。
北京不能在台灣的票箱裡投下一張選票,也就是不可能在台灣的票箱裡創造出「支持北京一國兩制」的結果。因此,面對台灣的民主體制,北京也只有兩個選擇:一、接受用借殼台獨反對一國兩制;或者二、接受用中華民國反對一國兩制。
在目前情勢下,對北京言,我不認為台灣反一國兩制的凶險情勢會低於香港的反送中。因此,北京不能不面對台灣分歧的民意。其間的差異在於:北京究竟要接納借殼台獨或接納中華民國?
第二個層次是武統。「和平統一」已成北京內部相互敷衍的語言,好像只要祭出「和平統一」四字,就能像鴕鳥鑽沙相互敷衍過去。「武統」也是,好像只要留住「武統」的想像,認為終究會有辦法。北京諸人相互間,我用和統來敷衍你,你用武統來敷衍我,這正是使得兩岸武統無可能、和統無希望。
北京要忘掉「坦克車開進香港」,才能建立管治香港的正確方案。同理,北京更要「忘掉武統」,才能建立正確的兩岸政策。
對北京來說,訴諸武力,只可能用在出現正名制憲的法理台獨之時。否則,訴諸武統台灣,除了北京必然成為國際的共同標靶,開個腦洞,屆時中共恐怕先得出動坦克車去鎮壓香港街頭反對武統台灣的「暴亂」吧!
因此,面對台灣,北京必須「忘掉武統」,要在武統之外建立兩岸方案。
這場六月風潮顯示,北京與台灣及香港的關係,根本仍在「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頂層思維。中共應知坦克車不可能開到凱道與金鐘,因此,從長期看,即必須在台港的民主規制中尋找與台港相處的方法,也就是中共必須與兩地的民主「融合」。
六月風潮,爆出了一個中台港大弔詭:
香港人衝撞一國兩制的意態益趨強烈。但由於香港沒有「中華民國」,使香港人失去避險及轉圜的空間,壓力就直接衝向「一國」。
相對而言,台灣卻有「中華民國」,這使得台灣在「一國」的爭議中有了「一中各表」的避險及轉圜的緩衝地帶,雖然它也成了台獨的借殼。所以,對北京而言,只要保全中華民國,兩岸就有了緩衝;但北京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卻是硬生生要把台灣逼成了香港。
香港問題居然比台灣問題更尖銳化,這是眼下驚人發展的大弔詭。香港人直指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台灣尚停留在是否要保全中華民國的爭義中。
北京應想清楚:中華民國才是兩岸的定海神針。
北京正處在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台灣反一國兩制之中,這三者已成內外桴鼓相應之勢。若思因應之道,北京應從「忘掉坦克車上街」及「忘掉武統」想起。面對民主,別無他途!
畫中有話/罷工三輸 政府在哪?
2019-06-22 23:22 聯合報 文/陳柏亨
攝影/陳柏亨
勞工爭取權益,資方捍衛利益,理所當然;卻未顧及受害的搭機旅客。這兩天看櫃檯旅客簽轉、甚至夜宿機場亂象,影響不可謂不大。主管機關未能記取前兩次航空業罷工教訓,完備相關法制,如今罷工事態惡化,是蘇揆口中「苦民所苦」內閣該有的作為嗎?
長榮罷工/挾消費者暴衝 長榮的零和困境
2019-06-22 23:37 聯合報 徐國淦/資深新聞工作者
長榮航空罷工事件進入第三天,由於必須到現場領號碼牌後,長榮航空才會安排旅客到櫃台處理簽轉事宜,導致桃機長榮櫃檯前出現不少人「夜宿機場」。 記者鄭超文/攝影
綜觀此次長榮工會的訴求,無論是爭取日支費、疲勞航班、假日出勤加班、限外籍組員人數、會務公假與變更勞動條件協商權等,無一不是國內勞動法所保障的應有權益。但數次協商,爭點卻無法建立共識。最後雙方各自下重手,以影響消費者權益最大的手段罷工、減班與法律求償因應,目的在挾消費者權益受損為利器,卻無視消費者權益保障,凸顯國內勞資爭議協商的「零和」困境。
其間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資方,創下國內資方不惜以減班及祭出法律求償的強勢先例。意在告訴消費者,資方無錯,造成你們權益受損的是那群發動罷工的空服員。企圖透過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哀嚎與壓力,壓倒勞方的訴求。設若此心態是國內民營航空業面對勞資爭議的「慣習」與手段,則國內航空界勞資爭議,將前仆後繼,永無寧日。
罷工,對於工會或勞動者,都不是解決勞資爭議的目的,而是不得已的手段。勞方會使出最後尚方寶劍,是法律賦予不對稱勞資協商談判的手段。手段要能化解,資方是否在意消費者權益才是重點。而重視消費者權益是企業經營的良知良能與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建立自身企業品牌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
然此次事件中,長榮航空無視過程中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反而挾消費者權利受損為由,向勞方求償及引爆市場對勞方的壓力,創下國內企業面對危機管理的另類「暴衝」,埋下後續解決障礙。有趣的是過程中,無人獲利,損失最大的,除了消費者,應該是長榮航空長期建立的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
此次爭議中,也凸顯勞資爭議過程中,勞資談判的權力不對稱。是以長榮工會才會針對會務公假、參與人評會、設立勞工董事與變更勞動條件協商權等,提出訴求。但資方的強勢作為,無不顯示面對勞資爭議,勞方的協商權力是如何的渺小。
勞資協商談判的權力不對等下,勞工權益是政府一塊心頭肉,只是美麗的空話。放任市場壓力下的勞資協商,勞方永遠居弱勢;而坐視資方以犧牲消費者權益,壓迫勞方妥協的政府,只會引爆更多的勞資爭議,包裹著美麗糖衣的「勞資協商」,在不斷消耗消費者權益下,將受到檢視與挑戰。如何化解這場勞資與消費者三輸的罷工爭議,先別把消費者當傻瓜,恐怕才是重點。
長榮罷工/提油救火焦土戰 不能解決問題
2019-06-22 23:38 聯合報 林俊梧/南投縣府社會勞動處前處長(南投市)
長榮航空空服員罷工進入第三天,交通部長林佳龍再度拋出罷工預告期規定,勞動部也鬆口未來可重新調整勞資爭議程序。 記者林澔一/攝影
資方亦表示毫不退讓的決心。不但,首席副總親至現場,以高姿態喝斥不友善言語;行動上,蘿蔔與棍子齊上,一方面對不參與者祭出高額出勤津貼,一方面向法院提告違法罷工民事求償一天三千四百萬,加上四名勞工提告刑事之強制妨害自由罪,擺出對罷工者恐懼壓迫,寧為玉碎毫不妥協姿態。
勞方反告公司妨害合法罷工,勞資衝突越演越烈。
長榮舉動令人不解,談判桌上攻防可以強硬,勞方合法罷工已成事實,除加緊應變,給被無辜波及的乘客有妥善安排,高層又何需去抗爭現場厲聲挑釁?
罷工結束後,勞資裂痕加深,如此惡臉惡語對事件處理無益,反加深資方強壓勞工印象。
罷工空服員發動千人圍堵大樓門口,讓其他員工進出不便,輪班日夜死守也非必要,罷工成局,航班大受影響,資方承受乘客抱怨,營運損失高壓力已然形成,罷工者人在哪已不重要,妨害不參與者,純屬樹敵於事無補。
畢竟,罷工非一般陳抗,長時集結消耗資源體力,將使參與者心力交瘁,難以為繼。
事已至此徒法難解,我想像著如公司高層出面是笑臉慰問,對高溫帳棚下員工送上涼飲餐盒,和顏請她們多保重,而不是氣燄高張「提油救火」;抗爭空服員們也體認,爭的是個人更佳待遇,不是公共利益陳抗,本就難引社會共鳴,無須打「焦土抗爭」。勞資雙方如能冷靜幾天,再坐上談判桌,結果或許大不相同。
反思租金補貼 讓青年敢婚、願生、樂養
2019-06-22 23:42 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福所教授(新北市)
內政部提出「協助單身及鼓勵婚育租金補貼試辦方案」,藉能舒緩少子化現象。 圖/摘自北市府網站
行政院核定內政部提出的協助單身及鼓勵婚育租金補貼試辦方案。基本上,該項租金補助的政策目標,主要是讓青年敢婚、願生與樂養,藉此舒緩少子化現象。有益婚育的相關作為,實屬必要,只不過衍生的議題,亦有必要深究。
如有限的公共資源,是否要將單身和已婚的同族群,統整於相同的齊一給付,抑或是有其優先排序?除青年的年齡屬性外,又有無其它的積極資格條件確認,藉以完備該有的福利身分?連帶地,最高五千元經濟誘因,是否能夠達到該項目標?無疑地,這裡顯現出來的,還是某種政策性福利的選舉效應,將此問題單純切割處理,更足以顯露出可能的危機。
事實上,這項租金補貼方案,除了對婚姻關係有無,進行類別範疇處遇外,更是對單身家戶或多人家庭及其各自不同之「婚生教養衛」的家庭生命歷程,進行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和分時分程的通盤性規畫。
就此而言,內政部的租金補貼措施,應思考有無可能與衛福部優生保健措施或準公共化托育服務、教育部公私協力幼兒園、勞動部職業重建方案,抑或是長照司長期照顧措施,統整成為一項跨部會的「家庭守護服務體系」?
津貼散槍打鳥 不如集中「青年成家」
2019-06-22 23:44 聯合報 張有賢/製造業(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宣布八月起「擴大發放育兒津貼」,要讓全國二至五歲的八十萬名幼兒獲得更妥善照顧。 記者林澔一/攝影
選前政府頻放利多,這次要擴大發放育兒津貼。政府思維常常是發錢就好,表示自己有在辦事,常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迷思。
政府如想證明自己有德政,最快方法就是撒錢,但是各項津貼一直發,補助也時有所聞,為何少子化的風暴還是持續席捲而來?與其散彈槍打鳥,選前發利多,每個月發幾千塊就大肆鼓吹,不如集中資源,強力推動「青年成家」。
到處都可以看到閒置公有地,如果有心中央地方政府下決心找土地編預算,各縣市推動每年施政目標,蓋相當數量的公共住宅,且為地上權制,降低住宅總成本。這樣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擁有住房的踏實感,那才是真正擁有一個家的感覺;減輕居高不下的居住成本重擔,才會有更多心力養兒育女。
嗆韓言論 平常心看待
2019-06-22 23:47 聯合報 陳信宏/自由業(屏縣里港)
高雄鳳山商工黃同學穿著自製的「溜之大吉」T恤,上台與市長韓國瑜合影,之後接受採訪表示,原本以為自己會被攔下來,後來順利上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封與眾不同的信,議長特別親筆回信:「謝謝你的短箋,誠實與勇氣真了不起,如果你也像其他孩子那樣按照老師吩咐寫信要求增加經費,本是容易不過,可是你自有主張並不附合,足見你是可造之材,認真讀下去!像你這樣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後做那一行都會出人頭地,就是不要入政界。」
有模範生與韓市長合影時表達不希望他選總統,引起熱烈討論,惟不必過度渲染背後動機或教唆;拜媒體及科技所賜,國人感受電視及網路狂轟濫炸,說不好聽是中政治毒太深,連路人看到鏡頭都能口若懸河。相信這對其個人及社會都不是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