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330/web/ 

◆  聯合報社論/梅雨四處成災,為颱風侵襲提前示警
◆  聯合報黑白集/誰該向誰道歉?
◆  經濟日報社論/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四個因應





經濟日報社論/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四個因應

2019/05/22  00: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中會考日前登場,今年寫作測驗題目是「青銀共居」。考題中以案例說明政府近期結合民間資源嘗試推動青年與銀髮共居,安排沒有血緣關係、不同年齡層、不同世代的人共享居住空間;要求考生思考高齡化社會的議題,並就年輕人和銀髮族的互動與相處模式有甚麼期待,或與年長者的相處經驗,提出看法。

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0%)之際,政府透過會考題目讓年輕人提早認識我們所將面對的社會議題,值得肯定。尤其未來可能形成的少子缺孫社會型態,勢必直接影響民眾價值觀與產業經濟的發展,值得國人進一步關注。

面對高齡少子現象,首要注意的是世代衝突。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下,身為家長的四、五年級,仍會期盼孩子日後可以在精神及物質方面,讓自己晚年生活享有保障。但觀察目前多與父母同住的八年級後之世代,正出現更多接受父母金援,甚至在父母寵溺下變成啃老族;或因晚婚或不婚的態度,成為雖有固定工作,卻因收入不多而選擇與父母同住,且收入大都花在自己身上,很少貼補家用的「單身寄生蟲」。

尤其與過往不同的,八年級後的年輕人,部分是家中獨生子女,人際間情感經驗較缺乏,其所接觸到的網路環境,讓人可以在繭居的形態下,沉浸於無遠弗屆的虛擬世界,導致其對不婚不生所延伸的問題,顯得毫不在意。

台灣的新世代因為家庭價值觀改變,未來極可能在沒有子孫繼承的情況下,諸多消費行為將改變,例如規劃高額的保險年金、拋售父母親給予的珠寶、骨董等傳家之寶,降低耐久財,如住宅的購買,及時行樂的觀念可能更為普及;也可能因無手足共同分攤對父母的孝養支出,造成經濟負擔沉重,導致窮困者會有棄老、虐老等社會事件發生,這都需要未雨綢繆。

基於長遠整體國力的考量,鄰近國家由家庭價值觀所導入的做法頗值得借鏡。例如日本在小學生的教科書中,教導兒童積極面對未來的高齡化社會,內容包括瞭解老人的生活需求,理解老人的行為,並強調要從小開始重視健康,注意保健養生,鍛鍊健康的體魄以因應未來挑戰的重要性;而韓國也在教科書中,教導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以利男女共同參與社會;改變「高齡者是沒有存在價值的」錯誤想法,讓高齡者持續參與社會;以及強調家裡面有兄弟姊妹是很幸福的事情,以建立下世代族群正確的生命與家庭價值觀。

回到國內,面對即將來襲的超高齡及少子社會,產官學研應攜手思考未來因應之道,以下是幾點建議:首先,還是應該從教育著手,透過教科書、相關教學活動,強化年輕人「生命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觀念,豐富其對家庭的感受,提升生育意願。

其次,政府相關單位應透過多元管道,加強國人對於高齡少子化問題的意識,扭轉對老年人的錯誤認知,增加青銀共處的機會,提供高齡者多元適能的青銀共創方案,形塑跨代互助風氣,降低世代衝突的發生。

再者,應加速研發遠距照護系統,整備相關法規配套措施,讓老年人可以安心的在熟悉環境中在地老化,並可因照護設備的使用,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正面積極的面對老年生活,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最後,可思考推動一站式社會住宅與智慧集合服務,鼓勵跨齡社會連結,普及「隔代互助」公共化機制,建構親老適齡的生活與居住環境,方便高齡者在機能便利的都市中獨立生活,年輕勞動力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投入較高附加價值工作。








聯合報黑白集/誰該向誰道歉?

2019/05/2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同婚專法通過,網路上出現大讚蔡總統的聲音,外媒還說她「賭上政治生命」。有人發動連署向總統致歉,因為先前誤會她騙票,還宣稱「要用選票將她留在總統府」。

依大法官解釋,今年五月廿四日前若未另行立法,同性婚姻即自動適用《民法》。立場曖昧的蔡政府在最後關頭通過專法,條文甚至避免提及「同性婚姻」四字;依先前同運人士痛罵「專法是更壞的歧視」,請問,這結果是進步還是退步?

同運人士該致歉的,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和法務部前部長邱太三。他們一開始就表達,現階段只有訂專法才走得通;如今證明,他們的判斷準確。然而,兩人當時慘遭「進步知識界」圍剿,甚至發動連署罷免。那時蔡英文不曾出面替兩人緩頰,現在卻坐享「英明」之譽。

去年底的公投結果,證明文青想像與社會現實有鉅大落差,「民法派」的暴衝已危及政權。因此,通過專法絕非總統「賭上政治生命」,而是為了「挽救政治生命」,才緊急煞車。

蔡總統的一貫風格,就是收割改革光環,卻不想承擔代價。退休軍公教不會票投自己,國民黨對民進黨政權有威脅,改革起來當然不手軟。而文青與中南部鄉親同是其支持者,兩方對同婚看法南轅北轍,蔡英文不努力調和,卻放任挺同∕反同大打出手,為社會埋下更多矛盾。

同婚專法上路,不能說蔡英文沒功勞。但要趁機造神,推動感恩戴德,請別來這套!









聯合報社論/梅雨四處成災,為颱風侵襲提前示警

2019/05/2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上週起連續強降雨,北台灣、中部山區都傳出災情,滾滾山洪令人驚恐。這波梅雨鋒面起於立夏後的大氣環境,並無太大異常;唯因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變化幅度加劇,使得預測難度升高。尤其,隨之而來的颱風季節,挑戰勢必更大,中央到地方的因應能不能繃緊神經?

梅雨成災的主要特徵,是猝不及防。前年五月底梅雨轟炸東北角造成蘇花路斷,封路七天;二○一三年肆虐高雄;二○○七年從新北林口一路淹到淡水河出海口,成災都極快速。這幾天的強降雨,桃園新屋、新竹新豐日雨量都破五百毫米,阿里山時雨量竟然近百,是好幾倍「超大豪雨」規格。

今春的氣候監測數據,是七十二年來最暖的春天,雨量則創近年新低。前兩個月,南部許多地方降雨竟掛零,三月才有零星降雨。這些數據顯示氣候的不規律擴大,對農作物的衝擊加劇,許多蔬果都有歉收之虞。

對這波梅雨災情,氣象局宣稱,「這是中小尺度的對流天氣系統,往往要在發生前幾小時才預測得到」。這種說法不算推卸責任,但氣象局對追求精進預報的及時和準確,顯然少了一點企圖心。中小尺度氣象變化確難掌握,但若能善用科技工具,仍可有效突破預報難度。例如,民間氣象業者自行研發的「及時落雷監測」,有助於掌握瞬間氣象變化,若有效運用,可在短時間內讓民眾了解落雷與雷雨胞的關係,從而加強防範。中央氣象局官網最近增加了落雷資訊,可惜宣傳不足,少有人懂得使用。

如何把及時測得的中小尺度資訊,在最短時間送到需要者的手上,是另一個瓶頸。日本三一一震災後,開發出透過智慧型手機傳遞資訊的資通技術,值得借鏡。其概念是,搶下地震垂直、水平波的時間差,及時透過手機傳遞資訊,可以爭取數秒鐘的應變時間,並指示最近的避難地點。相形之下,梅雨中小尺度資訊致災性比不上地震防災,政府應開發這套技術,讓及時資訊發揮最大作用。

極端氣候變化加劇,往往是農業首當其衝。遺憾的是,政府除了農損救助,拿不出防災對策。今春高溫少雨,蔬果開花狀況普遍不佳,蜜蜂採不到蜜,果蔬授粉連帶受到影響,勢必影響收成。開年迄今,農委會的農損救助從荔枝、高接梨、青梅、枇杷、桃李、茶葉……,幾乎想得到的蔬果都啟動救助。這波梅雨之後,陳吉仲又得勘災,強降雨主要是讓瓜類爆果,毀損嚴重。農委會防農損成效有限,對農損救濟工具卻努力精進,最近導入無人機勘災,希望早點確定農損狀況,把救助的錢發給農民。

這次,每樣蔬果都高比率受災,顯示農業防災措施功能有限。儘管農委會一年半前宣稱完成「農業氣象系統」建置,提供的資訊出發點由對人轉為對作物,但這套系統迄今發揮的功能有限。一則因系統侷限於學術、公務,與農民耕作習慣並未連線,農民也不認為這樣的氣象資訊管用。第二,提供資訊的平台不實用,農民不會及時上網查資料。

農委會發放農損救助金絕不手軟,反正是納稅人承擔;但如此浪擲納稅人的錢,合理嗎?尤其,農損很大一部分是搶種,去年蕉價一斤破百,農民搶種香蕉;收成時供過於求,蕉價必然慘跌,這也要啟動農損救助嗎?其他極端氣候產生的農損,賺錢歸農民,賠錢由納稅人承擔,也不合理。「農業災害保險」政策研議多年,卻始終牛步,主要是農業保險法立法始終停在蒐集資料階段。三年前終於開始試辦,但至今只有一家產險公司承接,且僅承保高接梨一項,成績難以見人。

這次的梅雨成災,堪稱是為接踵而來的颱風季節預示演習。政府一味消極地利用救濟來因應災情,還不如聰明地採取前端預防性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