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231/web/ 

◆  聯合報黑白集/厝起歪了,當然換師傅
◆  聯合報社論/別讓多元入學理想,埋葬在考招亂象裡
◆  經濟日報社論/莫忘推動實價登錄2.0的初衷






經濟日報社論/莫忘推動實價登錄2.0的初衷

2019/05/20 00: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為落實蔡總統競選政見的「實價登錄2.0」修法草案,去年5月經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照道理,循往例,在執政黨於立法院擁有席次的優勢下,且在野黨也支持的情勢下,應可順利完成審查,但內政部竟在今年2月悄悄地撤下最重要的「實價登錄資訊揭露至門牌」、「預售屋即時登錄」部分條文,只打算先推動實價登錄責任從「地政士」回歸到「買賣雙方」等相對次要部分的修法。

行政部門此種未審查便撤件的作法實屬罕見,也會讓民眾懷疑蔡政府是否忘了初衷,甚至不惜讓開出的競選政見跳票,是否值得,建議蔡政府再好好三思。

回顧實價登錄三法(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好不容易突破萬難從民國101年8月實施,至今已近七年,當初立法目的便是讓房地產的價格資訊透明化,避免爾虞我詐的哄抬房價,確保房市交易的公平合理。實施以來,政府也對實價登錄資訊的落實進行多次改進,包括實價資訊發布由每月一次逐步改為每月三次,將區段化區間由50縮減至30,新增歷次交易明細查詢、交易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共有部分面積資料,區別顯示新成屋或中古屋買賣等功能,以使資訊更加及時與詳細。但關鍵部分,仍維持區段化、去識別化的「模糊」作法,使得實價資訊不是以門牌號碼呈現,民眾至今仍無法掌握正確的房市價格資訊。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預售屋未被納入。建設公司自建自售的預售屋,自始就排除在規範對象之外,不需要實價登錄,而若交由代銷業者銷售,也只需在委託代銷契約終止後(可能是開始預售的兩三年後)30日內整批申報,導致消費者在預售屋市場仍然處於高度不利的地位,讓預售屋市場無法獲得買方的信任,也經常引發爭議和訴訟等等社會問題。

其實持平的看待,房市交易的實價,登錄於公開的網站以流通正確的資訊,沒有對買方或賣方何者比較有利的問題,本來就應從中性、客觀的角度出發。經濟學最基本的ABC,就是以資訊透明作為市場健全的前提,交易雙方應該處於基本資訊對等的條件上,做出其判斷和選擇,而達成市場的均衡與總體效益最大。例如,想要買房者,可以根據房市價格的升降,決定購屋時機;建商或地主也可從正確的房地價格,判斷應否開發興建或調整價格出售,以免投資決策錯誤而受害。因此,有人擔心實價登錄會造成某方受害,或是為了「打房」根本就是錯誤的觀念,而若是不希望房市有正確透明的資訊,此種心態就非常不可取。

再說,房市的交易金額非常大,是任何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大事,房市資訊透明是影響終身大事的關鍵因素,政府如果無法讓房市價格充分正確的揭露,就是對不起普羅大眾。再看看重視隱私權的美國、英國,連手機都能查到任何門牌號碼的房市交易價格資訊,也沒有洩漏個人資料的問題,台灣如果到了民國108年都還不能對稱、透明的揭露,豈不表示台灣的房地產市場離健全的水準還遠得很?

而且,內政部花費人力物力投入「大量估價系統」的規劃,想透過大數據的科學化分析,能更精準、及時的掌握市場供需、價格與景氣,有助於政府相關政策決定、資源調配之參考。若沒有實價登錄2.0的落實,最後推估的房價資訊又怎能確定是否精準,又如何能夠對房市供需量與價的趨勢掌握或預測,從而維持房市的安定?

因此,我們建議蔡政府莫忘初衷,應當儘速完成實價登錄2.0的立法,最重要的「實價登錄資訊揭露至門牌」、「預售屋即時登錄」部分絕對不能漏掉,讓房市的消費者、地主、房東、建商和政府,都能更對稱、透明地知道當前的正確價格資訊,台灣的房市才能更臻健全。







聯合報黑白集/厝起歪了,當然換師傅

2019/05/2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起厝起一半,師傅嘸通換」,這是蔡英文最近宮廟造勢必誦之洗腦言,幾已達韓國瑜喊「發大財」的流暢度。言下之意,民眾不能支持賴清德,只有她才能把房子蓋好蓋滿。

首先,用「起厝」來比喻治理國家,就是邏輯不通。台灣一切典章制度俱全,房子早就蓋好了,哪裡是「厝起一半」?其次,總統絕非人民請來起厝的師傅,而比較像是物業設計師或管理員;如果事情沒做好,時候到了當然可以請他走路。

「起厝」是錯誤的比喻,「嘸通換師傅」則是反民主的說法。實施總統直選,就是給人民「換總統」的機會,四年一任,不滿意的就換掉。直選至今,台灣已換過四任總統,儘管過程有驚有險,但天下沒有換不得的元首,只有受騙懊悔的百姓。

再說,要不要換師傅,決定權在人民,而不在師傅。師傅要問的,是自己有沒有滿足「業主」的需求,起厝有沒有偷梁換柱、偷工減料,結構是不是安全、穩固,設計是否生態良好兼顧美觀。如果像蔡英文這樣,是用全民的錢來蓋她想要的屋,因為意識形態不接地氣,搞得樓歪地斜岌岌可危;此時人民若不換師傅,才是笨蛋。

拿「發大財」和「師傅起厝」比一比。前者聽似粗俗,卻是從老百姓的立場著想,希望人民生活變好。後者聽似高尚,卻充滿自命「師傅」的傲慢,不顧民眾的需求,一味吹噓自己的本事。厝沒起好,還不換師傅,難道甘願住危屋?







聯合報社論/別讓多元入學理想,埋葬在考招亂象裡

2019/05/2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學個人申請統一分發放榜,今年大學甄選入學也告一段落。但從學測「五選四」之亂,到指考分發比率之爭,數月來的考招爭議並未落幕。尤其對甄選與指考名額分配,雙方寸土不讓,還不時傳出要求恢復聯考的聲音。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肯定多元入學,認為不宜重回聯考單一模式。多數人可能同意潘文忠的想法,問題是,考招改革,政策不周、配套不備、溝通不足,各種亂象已打亂了多元入學的理想。

大學考招爭議年年不絕,擴大多元入學與捍衛考試分發名額,兩路主張持續較勁;今年,則是由學測「五選四」新制問題拉開戰火序幕。為銜接新課綱,減低學生壓力,今年開始減少考科採計,卻造成同級分人數暴增。繁星被迫增額錄取,卻擠壓指考名額;更多學生較易通過校系第一階段篩選門檻,卻飽受第二階段甄試高度不確定性的煎熬。最後,卻是堅持到底的指考學生,遭到名額緊縮的懲罰。

爭議之初,主要是不滿指考名額被擠占的家長團體發聲,要求增加指考分發比率。但是,他們也被質疑,是擅長考試甚至部分想恢復聯考的一群。至此,所有考招爭論,即皆陷入多元入學∕考試分發的二元對立。事實上,面對今年考招亂象,前段班固然受懲罰,中段班更恐慌,而後段班則無人聞問了。尤其中段班學生,在缺乏可靠的落點參考,二階面試衝堂改善不多的情況下,看似希望增多,其實個個更沒把握。至於那些真正如招聯會期許「選其所愛,愛其所選」,期待在多元選才管道出頭的學生,他們的選擇機會反被擠壓得更厲害。

等到個人申請放榜,各校缺額創七年新低,讓多元入學主張者士氣大振。他們認為,這顯示新制已見成效,更多學生進入理想校系,故應增加申請入學招生比率。但今年缺額大減,主要是各校採取了不同的因應策略,例如,台大實施校內預先分發避免重複錄取,清大則提高備取人數解決缺額問題。但預先分發在龍頭台大有效,在其他大學卻未必奏功;而過度擴張篩選倍率、大幅提高備取名額,卻反而是對多元入學的諷刺。

以清大電機系乙組為例,原預計篩選一二○人進入二階甄試,卻篩出五○六人,最後有四六八人參加甄試,正取四十人,備取三九二人。換句話說,只要學測成績通過一階門檻,九成二以上的二階考生都能至少獲得備取資格。這的確是解決缺額的好辦法,卻也打了多元入學一個巴掌。因為學測成績仍是主要決定因素,接著就看排序在前的考生有多少只是「路過」了;清大固然說明了審查程序如何嚴謹,但如果備取率高到「進了籃裡都是菜」,還有什麼多元選才可言?

這裡還衍生公平性問題:守規矩的校系活該缺額,不守規矩的校系喜迎大滿貫。招生簡章公告篩選倍率為三倍,結果卻篩選超出十二倍的學生進入二階甄試,雖然解決了缺額問題,但在這場招生競爭裡,那些不知邊玩邊修改遊戲規則的校系,只好吞下缺額苦果。可以預期,明年會有更多校系效尤,備取更加浮濫,除了考生更受不確定性的煎熬外,最後還是多元選才擺一邊,學測成績定天下。

考招問題當然不止這些。現在到各校高三教室看看,有多少上榜學生,學校拜託他們請長假,別來擾亂同學拚指考。再數一數,還有多少指考學生其實也請了長假,進補習班拚考衝。去年才說好的「保持高中學習完整」呢?

我們贊成適性揚才的理想與多元選才的目標,反對把彩色的青春年華推回過去聯考的蒼白歲月。但大學考招政策不周、配套不備、溝通不足帶來的亂象,卻讓許多家長不禁懷想起聯考,更不利於考招的改革與溝通。別讓多元入學的理想,因執行失控而埋葬在考招亂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