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政黨國家的迷惘\星期透視/除了選邊 還有選擇

◆  雞蛋全放同籃的小英...
◆  星期透視/除了選邊 還有選擇
◆  名家縱論/政黨國家的迷惘
◆  漫畫/風向變了
◆  看英國逼宮劇 反思台灣
◆  畫中有話/好戲上演?歹戲拖棚?
◆  韓流?寒流?/浪頭 ─ 致政客
◆  公投萬靈丹 捅成爛攤子
◆  脫歐軟硬不吃 逼梅伊轉身
◆  泡水的孩子們
◆  最軟的那塊 得軟土深掘
◆  蔡英文與惡的距離是?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政黨國家的迷惘


2019-05-25 23:24 聯合報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國民黨中常會23日原本要討論7位藍委倒戈支持民進黨政院版同婚專法一案,據報導最後在黨主席吳敦義裁示下,將中常委連署提案直接送交研議,未釀成黨內風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常常有人說,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但很少人知道,過去卅年的民主改革,我們的憲法已經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德國式的政黨國家(party state)—不是一黨專政的國家政黨(state party)—大部分政治人物今天也還不清楚此一憲法原則下應有的行動倫理。這或許正是我們民主越來越光怪陸離的原因之一吧。
環顧民主國家,多數沒有政黨違憲解散制度,國會選舉也很少是用兩張選票,一張選人一張選黨,後者會產生一些僅因政黨青睞而成為立委者。更少國家會以選罷法堂而皇之讓黨庫因此直通國庫,即使在非選舉年也會有數億公款的政黨補助。
這些特別的制度,有個很清楚的目的就是把政黨和民主綁在一起,政黨除了要有絕對的憲法忠誠外,也要為建構有效能的民主負起責任。政黨在憲法範疇內應有相當明確的政治信仰,以凝聚和教育群眾,並提供人民選擇,使其輪替足以反映社會變遷和時代思潮,政黨也要有計畫地培植人才,為取得政權治理國家做準備。以德國為典型,他們的民主就表現在非常鮮明的政策和人才競爭上,從國防外交到財經交通,政黨隨時都能提出理念一致、作法與時俱進的政策,到了選舉也都有民眾熟悉的團隊各自為其政策有力辯護,讓人民有清楚的選擇,不需要漫天撒錢廣告。就整體民主的成本效益而言,那些政黨補助都算是性價比甚高的投入。
政黨的憲法忠誠也表現在對民主制度的呵護上,因此政黨間不致演變為割頸的競爭。特別是對於那些基於民主考量必須保持獨立性的領域,政黨不僅會在人事決定上相互尊重以確保其意識形態的多元,對其職權的運作,更是極力避免任何可能影響獨立的介入。
西德二戰後執政的右派政黨就在憲法未要求下,主動把國會選舉憲法法院法官的門檻提高到三分之二,以確保其人選的多元性,政黨利益放在一邊,成全了憲法法院的無上權威。
僅僅這簡單的勾勒,回頭看我們的政黨政治,已不只是橘逾淮為枳了。我們兩大政黨間的政策競爭,除了百分之百假議題的統獨對立外(被說成統的政黨沒有任何統一的政策,被說成獨的政黨也完全沒有獨立的規劃),誰可以說得清楚,國民黨和民進黨誰更傾向大政府,誰比較重視傳統價值,他們對哪個政策有真正一貫的主張和行動?即使到了選舉,候選人還是寧可去找網紅扯淡,也不要花時間把治國理念講明白。
在普遍對政黨沒好感的文化下,群而不黨好像對選民更有吸引力。難怪有出任閣揆都還沒有任何黨籍的,也有到了想選總統時才發現自己是失聯黨員的,更不要說既不入黨也不組黨,沒有人知道他要怎麼治國,只因為「網路聲量」長期不墜,就變成最熱門總統人選的。
我常說我們政黨其實更像幫派,好像沒有太冤枉他們。補助沒有讓他們對民主的提升產生責任感,顯然也沒有讓政黨對憲法和國家油然而生更高的熱情,否則怎麼會都執政了,還一直稱「這個國家」而不名?藉補助來切斷政黨和金主關係的目的,只要看總統選舉還是在花幾個億,就知道已是笑柄。更不要說對獨立領域的呵護,是如何緣木求魚了。揚言只對某種顏色公務員行使監察權的監委候選人,可以得到全黨一致支持,在依法應該維護言論自由的獨立機關首長因為沒有好好打假新聞而被辭職後,行政院乾脆修法要法官走到第一線去打假新聞。
在政黨國家的理念下,貫徹政策是經常要動用黨紀的,但碰到涉及良心抉擇時,又必須有所保留,這也是政黨國家運作上精緻的一面。立法院議決同婚法案,我看到過去黨紀時鬆時緊的國民黨黨團開放投票,還頗為感動;事後仍有黨內人士要求為此撤銷提名,還好總召堅持原則,兩年前德國在審議同婚法時,主要政黨也都開放投票。看起來,黨還是不黨,真是一個大問題。
我不知道這樣扭曲變形的政黨國家理念,到底還有多大意義。僅借此一角,提出來請大家一起想想。
(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除了選邊 還有選擇


2019-05-25 23:26 聯合報  邱坤玄/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海軍驅逐艦「普瑞布爾」與補給艦「狄爾」號,廿二日下午由台灣西南海域進入台灣海峽,向北穿越海峽後進入東海。這是美軍今年第五度行經台灣海峽,五次航行均由兩艘艦艇組成,時間都挑選在當月下旬,事後並立即釋放消息。 (路透)

美國軍方於五月廿二日表示,已經派遣兩艘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並且發表聲明:「這些船艦航經台灣海峽,展現美國對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承諾」。有心人士解讀美國此舉是重視與支持台灣安全的表現,這其實是在自我安慰。
從二○○七年到現在,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共九十三次;馬政府執政後期,美國軍艦通過次數也高於平均數,但未有類似的解讀。美國主要是著眼於美中戰略結構的轉變,在美國與中共進行貿易、科技對抗與南海戰略競爭的氛圍之下,任何小舉動都是為此戰略結構服務,簡言之,結構決定了認知與行動。
美國自尼克森總統以降,憑藉強大國力,對中國大陸主要採取「交往促變」政策,即使在大陸發生「六四」事件後,美國政府仍未放棄對中國大陸的期待,希望大陸持續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以推動內部的政治與社會開放。當時大陸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八%,仍可樂觀看待它對大陸的期待與影響。可是到了二○一八年上升到七十%,在5G技術呈現領先的趨勢,而去年中共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更被美國視為走回集權專制的道路。
權力移轉論強調挑戰者的意圖是造成衝突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看來反而是現狀霸權的意圖更具關鍵性。對美國而言,大陸對美國挑戰已經是立即而明顯的,這正如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所言,如果你把中國視為敵人,最終它就成為你的敵人。現在美中對抗大於合作的格局已形成,它將是持續與長期性的。
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如果持續升級、擴大,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庫德洛認為,美中經濟都一定蒙受其害,只是傷害程度不同。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加重關稅,第一個倒楣的是美國進口商,美國消費者也因此受影響。而我國經濟發展以出口為主要依據,其一半以上是銷往美中兩國,因此美中兩國經濟受損,我國出口一定受到波及下滑。
蔡總統上台後,名義上在兩岸關係提出「維持現狀」政策,實際上則是對美國採取「一邊倒」政策,以遏制中國大陸崛起。國際政治上各國政府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往往會採取兩手的避險策略。以日韓為例,他們也受到美中貿易與科技戰的壓力,但都盡量避免選邊,也努力維持和改善與大陸的關係。我國選邊後反而成關注焦點,對我其實不利。
最近美國國會通過一些友我的法案,川普也主動打台灣牌,主要是從美國內政出發,不是愛台灣,而是為了反中;而台灣議題浮上檯面,讓中國大陸有了損害我國利益行動的藉口。
以中共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為例,將來有可能常態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行動證明海峽中線根本不存在,除非受到有效制止。而我戰機除了頻頻升空攔截,消耗我空軍能源外,海峽中線的默契也被打破,蔡政府對此可說一籌莫展。
此外,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經濟發展的機遇、人民在大陸的權益保障,都將受到重大限制。我國雖得到美國友善的口頭承諾,換來的是來自大陸實際與長期的壓力,這絕不是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理性選擇。







蔡英文與惡的距離是?


2019-05-25 23:23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
民進黨總統初選僵局未解,蔡英文總統和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下周再戰中執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與惡的距離是多少?答案可能見仁見智,因為回答者的背景、經驗及政黨認同傾向,一定會影響其評估結果,再加上「惡」到底所指為何,也是莫衷一是的概念,不同個人或群體,或會有不同的想像及界定。我們可以先以韓國瑜賴清德為例,試著推敲這兩人會如何填答蔡英文與惡的距離。
韓國瑜的答案可能比較清楚直接:距離是零。一方面,兩人分別是目前執政及在野兩大黨的明星級政治人物,對立本就存在,且蔡雖在總統高度,但對韓這地方市長防範卻似司馬昭之心,要韓評她為離惡甚遠,似乎矯情。
近日民進黨初選,似乎是萬山不許一「賴」奔的態勢,左杯葛右阻擋,讓韓國瑜評論為「用晚清十大酷刑方式來折磨賴清德」;言雖未稱小英之惡,但意在言外,十大酷刑應不只是等於惡,如可打負分,韓國瑜大概不會手軟!
賴清德又會如何評價蔡英文呢?可能情感較複雜些,畢竟兩人屬同黨,賴且接受小英總統的邀請,擔任行政院長年餘,但兩人某種瑜亮情結,似乎早超過同志情誼可以消解的。
比如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他能有多少子弟兵進駐中央?相對於同屬新潮流的陳菊,媒體界早就作過統計,陳菊人馬多能在中央政府位居要津,賴則寥寥可數,甚至財金行庫及國營事業董座等,賴所任命的,他一離任似也紛紛落馬!對賴而言,真是情何以堪?而賴在辭閣揆時,也提出要憲改,方向是立委可兼閣員有類內閣制體制;言下好像在傳達政院綁手綁腳,做事權力有限,現有總統權大又不受監督的體制實在該改革的寓意。這可能也是他對小英含蓄的評價,距離惡不會是零,但如以零到十來打分,可能有五分,在中間的距離!
三月立委補選後兩天,賴清德宣布參與民進黨初選,與現任尋求連任的蔡英文一較高下;從那時到現在,賴清德大概對蔡英文會有更新的感受及評價,因為民進黨的初選,除了日期不斷推後,目前仍不知伊於胡底;方式上也為了市話加手機否,及如何加等技術問題不斷糾結。日昨賴清德提出似較讓步的方案:只要初選對比式民調蔡英文贏韓國瑜,賴就支持蔡,即便賴仍贏過蔡;但蔡陣營完全不領情,且批評他是突襲中執會,輿論似也怪他單拿韓作指標,賴再提與任何人對比,小英贏他都接受及支持,但蔡陣營仍是冷冷的回:手機民調,三方對比。賴求一公平初選決勝負的心念,似是碰到銅牆鐵壁,他目前對蔡英文與惡之距離的評斷,各位看官認為是幾分呢?
韓國瑜與賴清德,或是極端的案例,他們都有特定立場,或對蔡英文與惡之距離較易看得很近;而一般選民,尤其沒有特定政黨立場的如何看待呢?提供兩個心理實驗已驗證結果供大家參考玩味:一個是有權力的人容易「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因為他們掌管法令的訂定及執行,且有執法權威而常自認與眾不同,行為上不需要與一般人一樣守常規。另一個是有權力的人,容易自我中心,不易從他人角度看事情。所以權力愈大的人,給人的感覺與「惡」之間的距離,總是比較近!







最軟的那塊 得軟土深掘


2019-05-25 23:25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駐大阪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輕生案,監委江綺雯(右)、仉桂美(左)公布調查報告糾正外交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調查駐日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案,糾正外交部,但主政者聲稱難以認同部分調查內容,當局的傲慢一覽無遺。執政黨自詡工農兵是心中最軟的一塊,總統蔡英文又誇言是國軍最大的靠山,軍公教恐是當局最硬的一塊。
凡經由國家考試晉用的公務員,只是抱持為民服務初衷,兢兢業業工作,原無須承擔政治毀譽責任,更不應被鄙視為米蟲。但政黨輪替以來,居上位者,或缺乏高瞻遠矚的恢宏氣度,或過於戀棧權謀,未能任賢納諫,以私害國。居其中者,怯於正言直諫,阿諛順情,唯唯茍過。其下者,短視和庸愚,以劣質手段操弄人性,假選舉撕裂社會,只圖一時的諛譽和權勢。駐日人員臨危受辱輕生的悲劇,令人欷歔不已!
魏徵言:誠信立則下無二心;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亂世下的忠臣鮮有善終,現今雖已進入民主時代,諸多弊端和狡偽,何嘗不是假藉民主與人權話術拙劣地遮掩?盲目造神和忠誠早不合時宜,也不可取。從洪仲丘到蘇啟誠的悲劇,奉勸朝野哀矜勿喜,權力傲慢者終將遭人民唾棄。







泡水的孩子們


2019-05-25 23:27 聯合報  程仁宏/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梅雨季鋒面抵達,帶來陣雨及雷雨,不斷的雨勢讓馬路上處處水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氣象預報提醒周二梅雨季鋒面又將抵達,天氣又將轉為陣雨,甚至瞬間大雨的型態。回顧五二○豪雨成災,部分地區造成災情,除農業損失外,學生也是豪雨受害者。
有友人提及,他孫兒在五二○當天,未見地方政府宣布停課,只好冒雨上課,不僅撐傘沒有用,到校後全身大半溼透,老師無因應措施,就讓學生繼續上課。放學回家後,他才告訴爺爺說腳變白又癢,還有點流鼻水。
台灣主要雨季分布為五六月梅雨季、七八九月颱風季,如今因全球氣候變遷,極端豪雨現象將層出不窮,政府各單位必需事先建立因應措施,各級學校也要有因應對策。
劇烈的天氣型態已經開始了,政府各級單位已經做好萬全的的因應措施嗎?還是一再的放任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繼續泡水。







看英國逼宮劇 反思台灣


2019-05-25 23:32 聯合報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英國首相梅伊推動脫歐遭挫敗宣布6月7日下台,面對強硬脫歐派可能挑戰首相大位,恐使英國與歐盟談判衝突機率升高,為脫歐協議帶來新變數。 (美聯社)

面臨脫歐及黨內不斷增大逼宮壓力,英國首相梅伊表示將於六月七日辭去黨魁職務,並承認她力圖讓英國脫離歐盟的行動失敗了。誠如前任首相卡麥隆於脫歐公投結果出爐後,旋即辭去英國首相及黨魁職務;英國優良責任政治傳統,依舊賡續至今。
反觀台灣,去年九合一後,在在顯示執政黨政策不符主流民意,相當於投下不信任案,結果若非倒閣,便是解散國會改選。可我們的執政黨將憲政體制與主流民意掠在一旁,依舊我行我素、穩若泰山。等賴清德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後,找上敗選之人蘇貞昌、陳其邁擔任正、副閣揆,一批敗將任部會首長,任憑掌權安插人事;即便連國民黨在朝,亦未如此明目張膽、恣意妄為。
劉兆玄任行政院長期間,即因八八水災不力之政治責任,率內閣總辭遭馬總統婉拒;嗣後因消費券政策未達預期效果,隔年正式內閣總辭,都是責任政治的表現。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民進黨執政以來,雖大肆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進步價值,但一切皆需法律依據、憲法保障;倘若持身不正,以法做黨同伐異工具,民眾又何以支持遵從失信的政府?








公投萬靈丹 捅成爛攤子


2019-05-25 23:30 聯合報  張有賢/製造業(新北市)
英國首相梅伊宣布辭職。她提出的新脫歐計畫包含二次公投,引發黨內同志不滿。 (路透)

接手同黨前任首相卡麥隆捅出的脫歐公投爛攤子,經幾年奮戰卻仍陷危局,首相梅伊終於宣布將辭職下台,也實在難為她。
當脫歐公投後的談判及相關內容曝光後,國內經濟受到莫大衝擊,英國原是金融業重鎮,一些金融巨擘因脫歐而撤離,連產業也遭波及而離開。事實上,這些國會議員應意識到,不敢承擔導致國家衰敗的重責,只好拖下去。從英國脫歐公投激起的千重浪,可以看出公投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甚至後遺症無法估量。
台灣的政黨與政客,為了自利鼓吹公投,卻沒有告訴大眾慎重其事,如今連老牌民主國家英國都身陷公投困境中,著實給國內上了一堂民主課。







脫歐軟硬不吃 逼梅伊轉身


2019-05-25 23:29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英國首相梅伊24日向執政的保守黨黨內壓力屈服,宣布將於6月7日辭去黨魁。梅伊在演說坦承,儘管她盡其所能遊說,但下院議員不支持她的脫歐草案,此時交棒給新首相才符合英國的最佳利益。 (美聯社)

英國首相梅伊廿四日宣布,將於六月七日辭去保守黨黨魁,並在黨內繼任者選出後結束首相生涯。梅伊的下台,非意料之外。
今年初梅伊即表明,脫歐協議若通過,她就辭職下台。梅伊希望以首相大位,換取議會支持。
上任迄今,面對來自保守黨內外逼宮壓力,屢次岌岌可危,梅伊皆能化險為夷,反令人出乎意外。二○一八年十二月,保守黨下議院黨團「一九二二委員會」對梅伊啟動不信任投票;梅伊獲多數保守黨議員支持,挺過保守黨內部逼宮危機。一九年一月,在野工黨對梅伊政府發起不信任投票,下院以三二五票反對及三○六票贊成,否決該項不信任動議,梅伊再次穩住政權。
梅伊接任之初,強調「脫歐就是脫歐」,主張英國不會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外界將梅伊歸類為「硬脫歐」。隨著脫歐協商不斷進展,英國卻發現,發球權已由歐盟掌握。身為一個即將要脫離的會員國,英國不再享有任意要求歐盟讓利的優勢。
英國脫歐,原本想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沒想到最困難問題,卻是如何跨越北愛邊境。由於愛爾蘭為歐盟會員國,一旦英國脫歐,將導致北愛與愛爾蘭之間重新恢復邊境管制。北愛與愛爾蘭間若出現「硬邊界」,不但影響兩地的經貿往來,亦將衝擊北愛和平與穩定,英國、愛爾蘭及歐盟皆不樂見。因此,英國政府的脫歐政策,被迫從初期主張退出歐盟的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的「硬脫歐」,轉變至考慮維持部分現有關稅及貿易關係的「軟脫歐」。
二○一八年底,梅伊政府與歐盟費時近兩年,終於達成脫歐協議,脫歐後的過渡期間,亦即二○一九年三月至二○二○年十二月,英國將續留關稅同盟。過渡期後,英國與歐盟如未達成新的貿易協定解決北愛邊境問題,英國將續留關稅同盟。
對脫歐派而言,梅伊政府的脫歐法案,是名義脫歐而實質留歐的「軟脫歐」。這份半脫歐、半留歐的折衷協議,亦非留歐派樂見。脫歐法案在英國議會,遭到三次否決挫敗。梅伊原本計畫,將新版脫歐法案,提交國會進行第四次表決。梅伊並表示,如果議會支持新版脫歐法案,將可就是否舉行二次公投進行表決;但這項計畫,引發保守黨與工黨的強烈反彈,迫使梅伊黯然離去。
美國前總統約翰.亞當斯嘗言:「政治上,中庸之道並不存在。」梅伊上任提出「一個國家」的口號與願景,試圖修補脫歐與留歐派的巨大鴻溝,將陷入分裂的國家,重新團結起來。梅伊的脫歐法案,誓言落實脫歐公投的決定,亦希望減低硬脫歐的衝擊。梅伊謀求共識的中道路線,反成四面楚歌。
二○一六年脫歐公投後,英國瀰漫失望及憤怒的氛圍。人民面對政治人物的信任與耐心,逐漸流失。梅伊企圖帶領英國走出脫歐僵局,卻困在各方分歧角力的圍城。
作為英國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梅伊堅毅不屈的強悍作風,被視為「新鐵娘子」。面對脫歐的沉重挑戰,梅伊慣以強硬語調與姿態回應,引來外界對其行事剛愎質疑。不過,梅伊辭職演說末尾,一反常態哽咽欲泣,引起關注同情。只可惜,她的真情流露,在卸下政治鐵甲之後。
脫歐,成為梅伊未竟之功。然而,梅伊的脫歐之路,如實展現英國脫歐的複雜困難與曠日廢時。近三年的脫歐之路,舉步維艱,凸顯英國脫歐非一蹴可幾。
「酒吧打烊,我就走。」這是邱吉爾知所進退的豁達態度。英國脫歐,尚未落幕。對梅伊而言,酒吧還未打烊,但選擇轉身的時刻已經來到。







韓流?寒流?/浪頭 ─ 致政客


2019-05-25 23:31 聯合報  簡政珍/亞洲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中市)
高雄市長韓國瑜談到如被國民黨提名參選明年總統大選,不會放手高雄市政。 記者劉學聖/攝影

韓流洶湧後
有人乘機攀上浪頭
宣稱自己的高度
他站在浪頭上告訴浪頭
你只是即將潰散的水花
浪頭說
浪並沒有頭
頭在心裡
直心的翱翔
才能看到頭的高度
小心,你站在虛無的浪頭
會掉入腳下潰散的水花
韓流
可能是
你的寒流







雞蛋全放同籃的小英...


2019-05-25 23:19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外交部今天宣布,經與美方充分協調溝通,決定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國與美國的雙邊關係出現重大進展,這原應是件好事;但卻因被刻意擺在一個全面錯誤的架構下出現,可能的後果,絕對令人擔憂。
我國與美國在一九七九年斷交後,雙方在對方所使用名稱,分別是「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其實,美國卡特政府囿於對中共的戰略需求,最早留給台北的名稱是「美洲在台協會」,甚至連「美國」兩個字都不准用;直到最後「台灣關係法」出現,才算把「美國在台協會」的「美國」定案。而台北處理美國事務/駐美單位,也不可以有「美國」字樣出現,所以台北被迫接受「北美」兩字。
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中共在美國制蘇戰略重要性消失,美國開始試探中共的「一中原則」底線;柯林頓政府於一九九四年提出對台政策檢討報告,「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開始更名,駐美部分改成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李登輝亦於次年(一九九五年)得以訪美。但這也引發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迫使美國再度嚴謹界定其一中政策;同時,美國為求台海穩定,分別以國家安全顧問對中共、國家安全副顧問對台北的架構模式,處理台海事務。
布希政府甫上台,以其意識形態與利益傾向,原擬提升對台關係;後因九一一事件發生,中共在美國反恐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迫使美國重新謹守一中政策,直至歐巴馬政府。
可以說,美國凡是意圖打破或重返一中概念,大抵皆是在國際關係情勢/全球權力架構,出現重大變化之際。所以美國對台政策或概念,也始終無法跳脫此一架構。所以,美國對台的友誼,或是「幾十年來關係最好」之說,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但此次問題顯然不同,而且情況嚴重。美國此次在對台政策的所謂「象徵性變化」,包括美國提高接觸層級,由國家安全副顧問到國家安全顧問;更改了駐美代表處名稱,由台北改為台灣;同意在英文網址上用「台灣大使館」(taiwanembassy.org)。這些變化出現,完全沒有全球權力架構變動的背景,有的只是美國的一己利益,對抗中共的利益而已。
更仔細檢視川普政府此舉,除了配合美國在各方面對抗中共的意圖外,另一重大用意,則在更深入細膩的介入台灣選舉。換言之,除了大打「台灣牌」,隱約進入「一中一台」概念,以對抗中共並試探其底線外;更是明顯支持民進黨反中路線,且明確支持民進黨內蔡英文的政策路線;同時以此壓制在黨內民調領先的賴清德,而蔡英文系統一直把民進黨內初選往後拖延的用意,也就在於等待配合美方的這些動作。
所以可很清楚地說,蔡英文政府這個號稱所謂「台美關係的進展」,其實是奠基在一個完全單邊配合美國利益、不顧我們國家未來前途安危、又僅在意個人角逐總統大位私利概念上。
真正問題在於,一旦台海出現重大危機,蔡政府將完全沒有應對之策,只能再把問題推到北京。這種完全不顧國家安全,只見私利,不顧後果、不負責任的作法,只能扼腕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