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自經區」與「自貿區」爭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美中兩敗俱傷,還把全球拖下水
◆  聯合報黑白集/「萬安演習」的啟示
◆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自經區」與「自貿區」爭議





經濟日報社論/釐清「自經區」與「自貿區」爭議


2019-05-11 23: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日有關「自經區」或「自貿區」的議題引發多方論戰,尤其,政府部門對於「自經區」的內容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指控,造成許多誤解。從整個國家戰略高度來看,自由化與國際化發展是台灣無法避開的路,因此有必要澄清這些爭議。而且,多一些討論總是好的,因為真理愈辯愈明。
首先,最近媒體在報導時,有時稱為「自經區」,有時稱為「自貿區」,先釐清這些名稱,才能再聚焦討論。其中,「自經區」最早是在馬英九總統時代由國發會所提出,當時的草案名稱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初簡稱「自經區」,但因「自經」有「自縊」的含意,於是改為簡稱「示範區」。當時已經有六個海港、一個空港和一個農業園區申請,所以把「六海一空一農業園區」當成「自由經濟示範區」,即當成先行先試的地區,未來如果施行成功,其他縣市隨時可以加入。
另外一個相關的政策是2003年民進黨執政時期通過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一般稱之為「自貿港區條例」。「自貿港區」的政策一直實施至今,主要目的有兩項,一是希望利用減稅的目的,讓國際上的許多貨物拿到自貿港區內做倉儲或分流,也就是當成物流中心。另外一個目的是,當這些產品在經過台灣時,可以做一些淺層或簡易的加工,比方說組裝,如此可以擴大自貿港區的功能;這種做法就有可能產生所謂的「由MIC洗白成MIT」,因為只是淺層加工,其附加價值並無法達到35%、滿足一般自製率的要求。但是,從施行的結果來看,完全看不到所謂大陸產品來台洗白的問題。
至於現在在野黨在立法院推動的法案,稱為「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基本上是以馬政府時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為基礎,再加以修改後所提出。除了開放的產業及區域比現在的自貿港區來得大,另外為了與當年的「自經區」有所區隔,建議可稱為「自貿區」,較為合適。
依據「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的內容,主要開放的部分,一個是相關法規的鬆綁,另一個是制度的創新。前者包括了關稅及一些相關租稅的減免,以及一些原本不能開放的項目,可在自貿區內開放;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服務產業的開放,包括智慧物流、國際醫療、金融服務、加值農業和教育創新等。
推動自貿區可以看成是台灣推動自由化與國際化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如果運作成功,未來可以推廣到其他縣市,最終讓全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島」,進而和台灣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相結合。但現今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長期將非常不利於台灣朝向自由化和國際化的發展。
比方說,有人認為自貿區會產生「MIC洗白成MIT」的疑慮,事實上,國際間對於「原產地證明」都有很清楚的規定;一般來說,如果國外產品在台灣加值的部分無法達到35%占比,是無法改成MIT出口的。又有人擔心,是否會有農產原料進到自貿區後流入國內市場,但現在大數據的技術很發達,政府只要掌控進入自貿區內每一家業者的原物料和最終產品的比例,就可以清楚地掌控原物料的流向。
最後,針對農委會認為農產原料進到自貿區會對台灣農業產生衝擊,其實在自貿區草案的規定中,哪些農產品可以開放加入出口、哪些允許再進口台灣,都需要經過農委會的同意。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當年就是因為看到自貿區內可能的農產加值機會,才會大力支持此一法案。我們認為,有擔當的政務官應該主動地去協助企業和產業尋找機會,而不是一昧地推拖,否則國家要如何進步。






聯合報黑白集/「萬安演習」的啟示


2019-05-12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日前表示,還是有很多真正的韓粉是很理性,給他溫暖與鼓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蔣萬安閒聊時一句「韓粉比較沒理性」引發軒然大波,他的臉書被灌爆,還有人留言「殺你兒子」。透過這場看似自家人內訌的「萬安演習」,也讓更多民眾看清網路政治操作的爾虞我詐,其實頗有澄清效果。
蔣萬安這句閒語,既已透過麥克風傳開,就只能認帳道歉。即使事後說明原意是希望過度熱情的韓粉保持冷靜,響應韓的「愛與包容」;這雖有停損止血作用,卻也暴露藍營「菁英階層」對基層群眾的疏離。
相較於藍營其他政治明星,蔣家之後的蔣萬安畢竟更難卸除「血統」的包袱,難怪此語引發「權貴族與地氣族角力」的茶壺風暴。更讓人意外的是,先有泛綠民代不甘寂寞跳出來力挺蔣萬安,說他「未失言」;繼則是謾罵蔣萬安的留言中,又被挖出許多是綠營「假韓粉」反串。如此一來,多少網軍在「提籃假燒金」及見縫插針,便不斷浮出檯面。
藍營近期最頭痛的,就是許多自稱是韓、郭、朱、王粉絲砲口向內的酸言酸語,甚至逼迫韓國瑜要「清假粉」。而這場「萬安演習」,結結實實給了藍營一記「內鬥必敗」的當頭棒喝,更趁機釣出許多假韓粉,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民眾飽受藍綠惡鬥摧殘,而搭著網路傳播愈來愈盛的網軍四起,更激化了對立。這場「萬安演習」,除凸顯「反串粉絲」與「豬隊友」僅一線之隔,也提醒網路公民要保持理性,別再當只會搖旗吶喊的卒子!








聯合報社論/美中兩敗俱傷,還把全球拖下水


2019-05-12 00: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中貿易衝突若加劇,不僅兩敗俱傷,也將拖累全球經濟。 (美聯社)

美中貿易談判終於演出火車對撞的場景。美國周五宣布,對兩千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調高為廿五%;次日再下達另一項通牒:一個月內若未達成協議,將再對另三千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課懲罰性關稅。對此,中國方面也揚言,將被迫採取必要「反制」措施。至此,兩國貿易衝突已惡化為相互報復,不僅美中將兩敗俱傷,全球經濟正等待復甦的機會也將被拖下水。
稍早,美中貿易談判僅差一步即可達成協議,但短短一周內卻急轉直下,演成僵局難解。僵局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有沒有機會打開?
根據美方的說法,協議生變,是中方出爾反爾。五月初,中方把一五○頁的協議草案傳回美國;在七章的協議中,中方逐章刪去對修改法律以化解貿易衝突的承諾,包括竊取美國智慧財產和商業機密、強迫技術移轉競爭政策、開放金融服務業及匯率操縱問題。外界猜測,雙方談判時使用的是英文,但最後譯成中文版本送給中方高層審議時出現了問題。北京高層認為,美方保留加關稅懲罰的方式,並單方面執行協議監督,使中國無法還手;這種近乎「不平等條約」的協議讓中方高層無法接受,社會也會反感。但若不同意將導致談判破裂,經過反覆討論,據稱習近平最後拍板說:「我會對所有可能的結果負責。」
從中方的角度看,國有企業與對經濟的控制是中共統治的基礎,美國要求結構性改革和市場開放,正是企圖終結這種控制,中共當然不會輕易屈從。一旦真打起貿易戰,大陸的外貿總額僅占GDP的卅五%,因此受傷的主要是占其出口八成以上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後者無關大陸政權的根本。因此,儘管劉鶴赴美時態度放軟,稱「我來就表示中方最大的誠意」;但大陸官媒的態度則明顯變得強硬,有些黨媒專欄甚至出現「願談則談,要打便打」的言論。
客觀而言,美中雙方的盤算都有誤算,因為貿易戰絕對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就美國而言,美國貿易代表署所提的兩千億美元商品清單是經過精挑細選,涵蓋五千七百多項中國商品,包括冰箱、棉花、鋼鋁製品、電子、紡織和汽車零組件等,對一般消費者衝擊有限。但一旦擴及剩下的三千多億美元,即包含手機、電子產品等,必然直接傷害美國消費者利益。
川普宣稱,加稅之後,每年美國國庫將增加一千多億美元的關稅收入;這種說法,其實是粉飾太平。最初增加十%的關稅,也許可由中方出口商與美國進口商共同吸收;但關稅一旦加到廿五%,勢必要反映在售價上。換言之,增加的關稅收入,是美國消費者掏腰包支付的。
中方之所以願冒險打這場兩敗俱傷的貿易戰,主要是大陸專家根據模型推估,美國對兩千億美元產品關稅提高到廿五%,中國也實施相應的反制,對中國GDP的影響為約負○.三%;就今年第一季GDP六.四%的成長,屬於可控範圍。然而,這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則難以估計。川普故意選在中國股市開市前宣布提高關稅,目的就在藉資本市場向中方施壓。中方雖然極力封鎖消息,但上海股市仍有千股跌停,股民能逃就逃,誰不驚恐?
目前看來,兩強相爭的立場已不可能輕易轉變,火車對撞已不可免。其影響所及,全球經濟都將遭殃,更難復甦。美國的保護主義已引發歐盟強烈抗議,川普將在五月中對歐洲汽車加徵關稅,更引發不滿。日本方面,已先在美日貿易談判讓步,接下來也只能忐忑不安。
身處美中貿易夾縫的台灣,是站在衝擊的第一線;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即認為影響「非常非常地大」。蔡總統信誓旦旦說,「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因應國際局勢的衝擊」,只是她一貫的大話;滿腦子製造加工的舊思維,要怎麼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