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這一萬元老本 誰給?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002/web/

◆  透視農地違章工廠/農工相剋 地主民代偷笑
◆  畸形種電 國土淪陷
◆  議會「戰爭遊戲」 韓國瑜反包圍
◆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 台灣首當其衝
◆  一次性醫材再利用 需建立制度
◆  OTT變影視活水 學學歐盟
◆  聯合筆記/這一萬元老本 誰給?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這一萬元老本 誰給?


2019-05-13 23:56 聯合報  許俊偉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表示勞動基金第一季獲利,平均每位勞工退休金增加一萬元,遭國民黨立委批評是「假新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對外發布「注意,政府剛剛幫你賺了一萬元」,指勞動基金今年第一季獲利兩千一百億元,每位勞工的退休金,平均多了一萬元。隔天卻遭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指是在製造假新聞,認為退休基金隨股市波動,看一年都嫌短,沒有人看二、三個月。
據了解,多年來對外不斷強調基金投資「看長不看短」的勞動基金運用局事前完全不知行政院把短期收益、且還未實際分配的投資效益,拿來當功績大作文章,勞動基金運用局的人甚至還私下表示,被政院此一說法「嚇到」。
隔天曾銘宗指政院製造假新聞時,勞動基金運用局還得被迫跳出來發新聞稿「護主」。
到底勞工退休金有沒有平均賺到一萬元?若依照蔡政府如今對「假新聞」的定義與標準,肯定非事實。
首先,並非所有勞工退休金都有盈餘分配,僅新制勞退才會將收益分配到勞工個人帳戶也就是說,若屬舊制勞退的勞工,完全沒有退休金平均賺一萬元的情況
其次,新制勞退由勞動基金運用局負責投資運用,勞保局每年三月才會將上一年的投資收益分到勞工個人帳戶中。且根據相關分配辦法規定,是以每年十二月卅一日為盈虧分配基準日。今年第一季目前賺到的錢,還不會進行分配,每位勞工個人帳戶實際上還不會有賺賠「動靜」。
也就是說,勞動基金今年第一季確實大賺,是客觀事實,但勞工個人帳戶也確實還沒分配盈餘,充其量這只是帳面上數字,卻被政院「偷渡」拿來當作政績大力宣揚。再說,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很可能第二季、第三季,隨時可能投資盈餘縮水、甚至投資失利。
可以理解政府宣傳勞動基金投資績效的用意,但動不動扣媒體帽子、頻頻以高標準打「假」的蔡政府,是否也應同一標準面對自己發布的訊息?
如果到年底,勞動基金沒有幫每位勞工真的平均賺到一萬元,這筆帳,誰來給?往後勞動基金若出現短期投資失利,是否政府也應比照辦理,主動統計並對外公布勞工個人帳戶「帳面」縮水多少錢?








透視農地違章工廠/農工相剋 地主民代偷笑


2019-05-14 00:04 聯合報  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主任(台北市)
地球公民基金會抗議「林岱樺護航違章工廠」,喊出「拒絕農地違章工廠無期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知名文化地理學者Don Mitchell曾寫過一本書土地的謊言:移工與加州地景》,揭穿加州美麗的農業地景,其實是建立在拉丁裔農場工人的剝削之上。我想到這本書,是因為最近不少環團、文化人士批評立院初審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他們主要訴求是驅除農地違章工廠、停止對農地汙染、還地於農民、恢復農村美麗地景、提供全民無毒食物…
我不反對這些農村願景,也認為政府應建立一套可執行的律法來管理工廠的區位;然而有關違章工廠的討論,欠缺對勞工或農民的生計的理解與分析,他們被環保論述遮蓋住了,如果不討論他們,土地的討論就真的成了美麗的謊言。我希望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讓討論更周延。
第一個觀點,台灣大部分勞工原來都是農民,因為農村經濟凋蔽,被迫轉換到工業部門。留在農村的中高齡居民,有些人無法再耕作,就把農地出租或出售給工廠,賺取生計。這一切都是在市場供需邏輯下完成的。
第二個觀點,工廠何不在工業區營運,而要跑去農地建廠?主要是當年政府完成了農地改革,卻沒有進行都市土地改革,提供了都市土地價格炒作的機會;面對不合理的土地價格,許多傳統產業自然會往農地發展。政府劃定了不少工業區,但由於區位問題,沒有廠商願意過去,如彰濱工業區就是一例
第三個觀點,政府為什麼縱容農地違章工廠汙染環境?其實應該這樣問:為何政府也縱容合法工業區的汙染?台塑六輕、長榮石化、日月光、RCA…,不勝枚舉。這其實是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發展的後進國的悲哀。台灣產品要在世界市場競爭,價格也是關鍵因素。為壓低成本,代價就是低薪資、犧牲環境
第四個觀點,產業有群聚效應,高科技產業在政府大力扶持,徵收大量農地蓋廠房,創造群聚。傳統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型的傳統產業,自尋生路,租用農地廠房也形成了群聚。更有趣的是,高科技產業部分產品零件由違章工廠提供,以降低生產成本。所謂合法非法,並不能一刀二切,他們就像黑白道一樣共生。
第五個觀點,根本問題是,台灣經濟發展到底要往何處去?以農產品出口為主?以工業產品出口為主?以觀光業為主?以房地產市場為主?回到現實,農業產值低,內需尚且不夠,我們多少食物是仰賴進口啊!建立可維持合理土地成本且區位恰當的工業區應是當務之急。當然,工業區要嚴格控管汙染排放
我對政策的建議是:一、大工廠在農地是否就地合法化,要看當地是否還有大量農作,有的話就要遷往工業區。如已形成產業聚落,就變更為工業區。二、幫小工廠設立區位合理、負擔得起的工業區。三、終極問題是,要配合台灣未來發展模式,進行合理可行的土地使用規劃。
國土計劃法能約束便宜行事的土地炒作與城市發展,該做農業就別做工業,該做工業就別做住宅;等農地被破壞,其實土地價值反增,屆時住商開發依然會回頭驅趕工廠生存,這會導致產業發展的不穩定性。千要不要形成工農相剋的困境,卻讓地主及民代在後面偷笑。






畸形種電 國土淪陷


2019-05-14 00:05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嘉義布袋濕地的太陽光電設備仍持續施工,保育人士憂心若擴大濕地種電,將造成更大生態衝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種電這個名稱最早是由屏東縣前縣長曹啟鴻提出的。緣起是針對民國98年(二○○九年)飽受莫拉克颱風蹂躪的佳冬、林邊等沿海鄉鎮,已無法再從事水產養殖或種植農作物了,因此曹縣長提出「養水種電」計畫;在這些土地上設置太陽光電板,並獲能源局支持提供較高的電費收購價格,讓農漁民生計得以維持,農漁地得以安養生息。
這是以國土復育為出發點,兼具受災戶撫卹的措施。所以真正的意涵是「涵養水土,種出綠電」,非僅是種電而已。
可是自政府提出力推綠能的目標後,大家卯足勁種電,包括農委會、內政部等各相關部會,紛紛修改法令,放寬可設置太陽光電板的條件,於是太陽光電板就遍地開花了。但無論如何還是有個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在不利耕作、受汙染或地層下陷不適再耕作的地區。至於適合耕作的農地若要設太陽光電板,農委會規定一定要結合農業使用,並要求太陽光電板的棚架必須有一定以上的透光率,讓農作物得以生長。
然而台灣人很聰明,挖空心思把土地搞成「不合適耕作」,遠比復育受汙染場址來得簡單;為符合綠能結合農業的要求,太陽光電棚架下方稀稀疏疏種些菇類或經濟價值低的蔬果,這就是假耕作真種電的畸形現象,與最早養水種電的美意完全背道而馳更有甚者,如果將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也拿來鋪設太陽能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更是長遠
一塊農地設太陽光電板後,一綁起碼廿年無法再做其他用途,這是真正的國土淪陷。優良農業區變相離農後,糧食危機可能比能源危機更早到臨,或許這才是必須正視的國安問題。






議會「戰爭遊戲」 韓國瑜反包圍


2019-05-14 00:07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高雄市長韓國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昨日高雄市韓國瑜在議會接受質詢,對於民進黨議員百萬小學堂式的質詢,皆不以為然,自備平板電腦,使其與首長們能即時充分溝通。其間,韓市長還加上「高雄發大財」自嘲。筆者以為,綜合自貿區與質詢火花,韓市長可謂漸入佳境。
首先,就高雄市議會韓市長與議員的交鋒而言:知名西洋電影戰爭遊戲》片段,話說:主角恩德參與電腦遊戲,一個巨人要小老鼠猜左邊或右邊的酒杯內容,猜錯了,就出局;後來,恩德發現,這款遊戲根本沒打算要他贏;於是反向思考,他讓老鼠鑽向巨人眼窩,使其斃命,老鼠也逃出生天。
無論政府機關、民間企業,首長皆抓大放小,對部屬考其成果,乃當然之理;若事必躬親,不僅累死首長,更凸顯部屬無能。部分高市議員質詢,極盡揶揄,更排除前開常識。若韓市長仍默不做聲,在人家設定的包圍圈裡突圍,不是如前開電影片段,走入死胡同?韓市長所為,可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於他人設定陷阱下掙扎;讓包圍他的政客被「反包圍」,凸顯其無理,實屬高妙!
其次,中央掣肘自貿區,韓市長如何因應?舉史實為例明代重臣徐階返回鄉里,當時東南沿海受倭寇肆虐,他上書請朝廷出兵,朝中躑躅不前,僅願給三千弱兵;徐階上書極諫:「江南為腹心,受賊荼毒已久,朝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一下說賊人只是騷擾,一下說賊人必然遁去,卻拋棄此腹心之地,此乃臣所不解。用兵只有應不應發,不應發兵,無論優劣皆不應發一兵;若需要發兵,則豈是搪塞發三千羸弱之兵?」朝廷遂改派六千精兵。
高雄發大財,是高雄市民的心願;然韓市長自貿區倡議一出,或稱洗產地、炒冷飯、傾中國,台北執政者與酸民全力抵制;高雄經濟不振,或好言相勸,或另提替代方案,方為明智之舉;想想,連明朝封建時代,還得派兵虛應故事,做做「中央挺地方」的樣子;今民主社會對自貿區「讚菊貶韓」,無實惠有口水,大搞雙重標準,不是太過分了嗎?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 台灣首當其衝


2019-05-14 00:10 聯合報  趙文衡/台經院副研究員(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宣布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提高徵稅,主要包括電子通訊設備、電腦相關零組件、家具、汽車零組件等,市場法人表示,伺服器廠方面,部分廠商已在去年陸續將產能遷回台灣或第三地,預期生產鏈的實際衝擊應比心理層面影響低。 (美聯社資料照)

日前美國針對大陸輸美二千億產品的懲罰性關稅提高至廿五%,川普並下令行政部門著手準備對剩餘的三千二百五十億美元貨品加徵廿五%關稅,其中最大宗的是手機與筆電,台灣廠商在兩項產品的供應鏈均占很大比例,下一波貿易戰台灣將是大陸之外受到最大衝擊的國家
若三千二百五十億美元的課稅最後成真,所有大陸輸美的產品均會被課徵懲罰性關稅。之前的二千五百億美元商品,因非台灣出口主力,我國尚能暫時高枕無憂,但全面課稅後,台灣透過大陸間接輸美的產品將無一倖免。
台灣每年輸陸的產品有八成為中間財,其中七成約一點五兆台幣經加工組裝後出口至歐美等國,又以美國為最大宗若以七成出口至美國計,將有一點一兆台幣的出口受到全面課稅的影響。事實上,今年一至四月,台灣出口至大陸金額已較去年同期減少十一%,無線通訊設備零件大幅減少廿%。過去有估計指出,僅iPhone一個品項就對台灣國民生產毛額貢獻最高達五點四%。未來,美國若對自陸進口的蘋果及其他國際筆電品牌課徵懲罰性關稅,對台灣經濟將造成海嘯級衝擊。
即使有部分台灣出口至大陸產品最終並未出口至美國,而是在本地消費,也會因貿易戰對消費與資本支出的影響,導致我國出口至大陸的金額減少近來,工具機與機械產品營收大幅衰退即是明顯的例子。以此觀之,除少數消費性產品外,美全面課稅幾乎會影響台灣所有的輸陸產品。
據報導,美國給大陸約一個月談判時間,若未達成協議即將對剩餘產品課稅。由於此波主要衝擊在陸台商(及美商)而非陸商且為了穩固政權北京當局求和的意願將會降低。美國更是自貿易戰開打以來即百分之百兌現它的威脅,下一波主要針對的科技廠商亦非川普的選民,再加上談判時間倉促,故而開徵關稅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若真的開徵,可能像上波一樣,以分階段方式進行。
為吸引台商回流,近來國內各界過度強調貿易戰對在陸台商的衝擊,而忽略對台灣本地廠商出口帶來的更大挑戰。事實上,台商回台投資的金額將遠不及未來出口的可能損失。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台灣不可能是貿易戰的淨受惠國。未來我國因應貿易戰的心態需要調整。
台灣要以危機處理的心態因應下一波貿易戰到來。在未來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國需事先籌畫因應危機對策,其中吸引台商回流仍為必要措施,其他像促進出口與消費等基本手段亦可隨時準備上膛。此外,台灣還能做兩件事。第一,透過管道向美國反映下一波貿易戰對台灣的衝擊,期望能豁免美國廠商在大陸生產的3C產品的課稅。第二,優先鼓勵下游組裝廠台商外移至其他國家,以避免整個供應鏈受到波及。






一次性醫材再利用 需建立制度


2019-05-14 00:09 聯合報  陳鋕雄/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新竹市)
國內醫療院所長期重複使用拋棄式手術耗材,衛福部醫事司先說要重罰,後續改口表示,自費的拋棄式醫材重複消毒的情形在國際上很常見,將召集專家並會同食藥署研議重消指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民國59年(一九七○年)代起,為降低自費醫材的售價,或在管理式健保下為控制成本,世界各國醫院均有將一次性醫材single-use device回收處理後再利用的作法。聯合報揭發我國醫界此種行為後,一方面醫界覺得委屈,畢竟這是世界普遍作法,另一方面衛福部原宣稱要裁罰,後來又認為這是仿單適應症外使用(off-label use),只要制定規則管理即可。雖然民國79年(一九九○年)代起,世界已出現專為醫院代為回收再利用一次性醫材的廠商,美國民國91年(二○○二年)亦修改醫材法規而規範此行為,但光是修改醫材法規就夠嗎?
首先,雖有少數文獻將此種行為稱為「仿單適應症外使用」,但這恐怕是用既有名詞美化、包裝的說法回收再利用醫材,必須額外經過清洗、消毐、再包裝、甚至標示等屬於「製造」醫材的行為,非僅單純將醫材用於未經許可之適應症事實上可能是用於完全相同的適應症)。許多國家如美、加、澳洲,明文規定回收再利用的過程,必須達到跟原廠原先製造醫材相同的安全管制標準,甚至對相關業者發行執照可見再利用行為是一種製造行為,而不是一種使用」行為。
負責醫療機構認證的國際組織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發表白皮書,憂心忡忡指出從既有科學證據看來,再利用一次性醫材的確存在對病人顯著的風險,且因為並非原廠承諾的使用方式,因此原醫材製造商不會承擔法律責任。儘管許多國家已制定規則,但因為這些醫材並非為再利用而設計,因此在再利用過程中,可能因器材的形狀難以清潔、材質沾黏化學物質、受壓力而變形、細菌感染等。對於這些從事回收再利用的醫院及第三方業者,政府難以有效監管,有問題的產品要進行追蹤追溯回收有困難,且應思考病人乃至醫師是否有權知道該醫材是回收品的問題
因此,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強調:安全第一。由於病人在資訊上居於弱勢,因此除藥政機關的監管外,醫院自身必須建立再利用的委員會,將再利用過程加以書面化,並建立品質提升程序,包括在風險關鍵點進行控制、定期檢視,對病人的使用情形建立監視系統等。
雖然在健保的有限資源下,或許必須接受某些拋棄式醫材的再利用,但希望政府在制定標準時,不要只是形式上參考國外制度就算了。若無安全品質機制,再便宜的醫材也無法實現醫療目的。這是嚴肅的議題,我們眼睛睜大,期待看到政府嚴謹的決策。








OTT變影視活水 學學歐盟


2019-05-14 00:00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騰訊旗下影音平台透過港商推出WeTV,搶進台灣市場,一個月優惠價90元,以低於市場行情搶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岸OTT業者在本地招攬生意,始於三年多前的愛奇藝,近日騰訊WeTV也進入。我們的OTT理事會說,許可這類影音串流服務入台設公司,是保護台灣消費者的唯一方法。
這個意見正確,對岸OTT若能合法入台,不但對消費者有保障,對於台灣影視劇及國庫,都會不無小補,假使我們援用海外成例
網飛」在民國104年(二○一五年)於荷蘭設立第一個歐洲總部,很多歐盟會員國大傷腦筋,擔心它利用低地國的相對低稅,進攻歐洲市場。但德國在民國105年(二○一六)而法國從民國106年(二○一七年)起,陸續對網飛及亞馬遜與YouTube在一般商務稅之外,另課「特別捐」(大約是營業額二|三%),事後也得到歐洲法庭支持,執行至今。去年加拿大也表示有意跟進。
除了個別國家對OTT業者課以額外責任,歐洲聯盟去年底也升高自製率要求,先前是責成網飛等業者要在其片庫提供兩成歐洲內容,現在是歐盟會員國必須在廿一個月內,依據其新版的《影音傳媒服務指令》,修改各自的國內法,讓OTT業者從兩成提高到三成的歐版影視劇。
一方面是歐盟法規要求,另方面是網飛等業者的投資策略與競爭,兩相作用,近幾年來,歐洲國家的影視劇製作,不但蓬勃了些,有些居然出現影視投資過熱的現象。比如,英國高端電視劇(一集投資一百萬英鎊以上)的累計製作金額從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的四點三三八億英鎊,至民國106年(二○一七年)是九點八四六億。單是來自網飛的投入,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就有五部德語的新連續影集播出、法國七部而西班牙六部,每部製作經費當以千萬歐元計。今年,以西班牙為例,網飛就會雇用一點三萬演員與工作人員及臨時演員。西班牙的製片人說,網飛提供的經費從而報酬,高於西班牙水平兩到兩成五。
歐盟及前述國家的例子能否長青,無法完全逆料,但至少可以繁榮一段時間,也能爭取空間因應OTT的挑戰。台灣理當學樣,同時研擬他日的方案。這是政府的責任,行政院相關部會不能變成蘇貞昌院長口中「NCC什麼都不管」的擴大版,文化部與NCC及投審會乃至國安單位,應參酌歐盟作法,有效管理,讓愛奇藝與WeTV及未來還可能入台的對岸OTT化暗為明,從中既能取稅,且能增進台人影視製作資源,從而是有效促進兩岸影視交流的方式,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