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態網路戰 我們準備好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111/web/index.html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的「新東廠」來了:監委凌遲司法
◆  聯合報黑白集/遷都與台獨,誰可怕?
◆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態網路戰 我們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態網路戰 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9-05-16 00: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19年最新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風險排名前三位主要是自然環境類型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變遷調整措施失敗和重大自然災害。值得注意的是,大規模數據欺詐與竊取,以及網路攻擊被列為第四及第五位。WEF認為這種以網路為場域進行攻擊對國家社會經濟體系所可能帶來的損害,不亞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崩潰,各國政府須賦予必要的關注與行動,甚至應該努力形成跨國際的網路治理共識,以對抗此一風險。

美國白宮在去年所發布的《國家網路策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就曾對這樣的戰爭型態進行陳述並指出:一、網路已是公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
二、網路與數位工具造就了一個資訊共享的世界,但也有許多惡意組織藉此侵害公民安全與權利,甚至取得軍事、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三、面對這種新型態戰爭,政府必須協同民間擬定一套可以確保國家網路基礎建設安全、公民權利不受損害的「資訊對抗」戰略。而除了政策宣示,美國亦將「網路司令部」獨立成為美軍第十個最高級別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以因應未來的網路戰。

美軍網路司令部將網路戰定義為「混合戰」(Hybrid War),其整合了如社群媒體、公共輿論、資訊生產等不同手法,並且可能與經濟戰、實體軍事作戰進行相互配合,其中就包括假新聞(Fake News / False News)攻擊。「假新聞」意指某一惡意組織藉由網頁置入、社群媒體為工具,在特定國家大量散布錯誤消息,誘導民眾的視聽與輿論。假新聞之所以會受到關注,主要是這樣的攻擊手法,相對於直接攻擊對方的基礎建設,更不容易被察覺,而且對於資訊平台多元開放的國家來說,受害的情況又更為嚴重。

面對假新聞挑戰,Facebook在過去兩年已提出一系列措施,來防止Facebook成為假新聞散布的途徑。其於上個月發布「打擊錯誤資訊的下階段工作」,宣示擴大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結合密西根大學等外部專家,希望提出一套可有效減少假資訊、假帳號、不真實活動的解決方案。

除了Facebook,包括Twitter、Instagram、Helo等社群軟體,也分別提出對抗假資訊的策略,並且致力於開發更多檢驗方法與工具,避免自身成為假新聞的散布平台。主要因素除了受到政府的要求之外,業者也瞭解到,如果不抑制這些片段化、被刻意設計的假新聞,當這些資訊透過平台大量傳遞到群眾,會形成真假難辨的「後事實」(Post-Truth)並取代「真實」(Reality),當隨著時間不斷積累,將有癱瘓整個社群平台的風險,甚至侵蝕數位經濟的核心─資訊透明與安全。

一項由瑞典哥登堡大學所支持的「民主多樣性」計畫,曾進行「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相關的調查。在其最新發表的2018年報告中指出,台灣與拉脫維亞、巴林、科索沃等國家,同列在「受假資訊攻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對台灣來說無疑是嚴重的警訊。

基本上,台灣資訊多元且開放,又正積極推動數位經濟的發展,面對此種新型態的「資訊戰」,非常需要結合公私部門的力量研擬宏觀的「國家網路戰略」,除了識別什麼是國內的「網路關鍵基礎建設」之外,更需持續結合不同專家及平台業者,建立屬於「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這些都是短期政府與企業皆須投入關注的事務。然而最重要的,包括美國、歐盟等國皆已明白指出,民眾是否對「惡意資訊」有足夠的防禦心態與準備,才是面對未來「資訊戰」的關鍵,而這需要靠政府、產業及社會全面的網路素養教育與推廣才能竟其功。

面對新型態的網路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黑白集/遷都與台獨,誰可怕?

2019-05-16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韓國瑜說他若當選總統,要留在高雄“上班”;外界隨即為該不該“遷都”吵翻天。事實上,韓國瑜並沒說要“遷都”,他說的是府院繼續留在臺北,他個人在高雄辦公,藉此翻轉南北重心。何況,他距離當選目前也只是個“假設句”。

很明顯,韓國瑜的說法是為了安撫市民,表示他對高雄不離不棄,會把“臺灣尾”當成“臺灣頭”來治理。反對這種說法的人很多,有人認為實務上不可行,有人覺得他信口開河,有人覺得他得了“大頭症”,甚至是“詐騙集團”。但是,不少高雄市民似乎願意買帳,認為韓國瑜對高雄有情有義;至於未來發展如何,以後再說。

總統“在高雄上班”的說法,的確很誇張;就跟高雄人口十年要“增加到五百萬”一樣,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但相形之下,“臺獨工作者”賴清德說,如果他當選,“不會宣佈臺灣獨立”,人們到底該不該相信?若不宣佈臺獨,卻不斷改歷史、改名稱,會好受嗎?

說實在,比起“宣佈臺獨”,“遷都”真的只是小事一件。現在談到遷都或總統在高雄辦公,人們意見紛紛;但談到宣佈臺獨,各界卻沒有太多反應。這是因為宣佈臺獨是個假議題,或者人們對臺獨的情境仍沒有太多想像?而如果賴清德不會宣佈臺灣獨立,那麼他幹嘛自命為“臺獨工作者”?這不是在為自己戴一頂假皇冠嗎?

臺灣的選舉充滿誓言,但遷都與臺獨,何者真的可憂?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的「新東廠」來了:監委凌遲司法

2019-05-16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中)昨天前往大稻埕慈聖宮參拜,在現場暢談政績。 記者徐兆玄/攝影



儘管不少人覺得「監察院」已沒有太多存在的必要,但蔡總統的統御,卻顛覆了這個想法。蔡英文雖只提名了十一名新監委進入監院,卻能以寡擊眾把監院搞得生氣蓬勃,成為張揚「綠色正義」的發動機。親綠監委高涌誠、蔡崇義近日為了幫綠委段宜康的「曲棍球案」平反,針對性地通過彈劾偵辦該案的檢察官陳隆翔,正是「監委凌遲司法」的示範性一課。

若不是蔡英文偏頗的提名,這種「專看顏色辦案」的監委,不會成群進入監察院,成為危害憲政制衡的禍種。最初,只有扁粉陳師孟公開揚言要專打「辦綠不辦藍」的法官,他雖遭到輿論批評,但蔡總統卻從未表示不妥,繼續縱容。這樣的「顏色論」一渲染開來,其他監委即群起效法,便一案接一案地展開了「政治性辦案」。

以高涌誠的辦案為例,去年三月他看準蔡政府「卡管」行動如火如荼,便從側翼發動聲援,發文台大要調查教師的兼職問題,對已岌岌可危的「大學自治」落井下石。當時,他為了威迫台大聽命,還口出狂言警告:「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口氣宛如幫派老大。數月後,他以管中閔「違規兼職」提案糾正台大和教育部,意圖助「卡管」一臂之力。在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後,監委蔡崇義還以管中閔的兼職過多將他提起彈劾,也算是前一波調查的後續戰果。

去年底,高涌誠亦曾為了幫民進黨前立委陳朝龍平反十一年前的賄選入獄案,在無法改變判決結果的情況下,仍指控當時法院的證據調查不完備。此舉引發法界不滿,高院抨擊監委越權,法官協會也批評監委干預司法。陳朝龍案和段宜康案其實如出一轍,都是綠色監委為了護航綠營「自己人」而選擇性調查,且都預設了結果。高涌誠聲稱「司法判決品質應受外界監督」,但觀察其選擇性作法,不去關切社會弱勢所受到的冤屈,卻專為違法的綠營政治人物擔任馬前卒去侵犯司法的獨立,這到底在彰顯什麼正義?

諷刺的是,蔡總統上任後一再高喊司法改革,實際上迄無行動,而今又不斷縱容監委撈過界去侵壓司法。難道說,蔡英文放任這些綠色監委橫行,就是她變相推動司改的手法?這次監委利用「段宜康曲棍球案」彈劾偵辦檢察官,引發檢察官協會的嚴重反彈,批評「惡意政治勢力」壓迫司法的獨立空間。觀察這些監委恣意干預司法的蠻橫態度,他們等於另行創造了「監察終審制」,把自己當成了最後司法正義的裁奪之神了!

從某個角度看,一批踰法違憲、看顏色辦案的監察委員,自行其是地四處插手干預調查的作風,不啻就是蔡政府的另一個「東廠」。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之所以敢以「東廠」自居,無非看準自己不受任何監督的「準司法權」無人能敵,而晦暗不明的「轉型正義」正是下手汙衊、栽贓對手的絕佳藉口。這類的東廠機關,人數不一定要多,但只要有人品傾斜、一心效忠、懂得風向的關鍵人士搧風引導,上級不必親自下達指令,也能順利達成想要的目標和效果。

放眼蔡政府,形形色色的「東廠化」現象,不斷在各個公部門發生。除了幾度撈過界干預司法的監察院之外,例如,先前扮演卡管急先鋒的教育部,從護吳音寧到卡韓國瑜的農委會,不溝通兩岸事務卻一味為交流貼標籤的陸委會,槍口對內的國安局,正準備派民進黨同志入駐主掌的中選會,無一不是如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放棄或偏離自身機構的法定角色,改從為政治服務的動機出發;如此一來,也把整個政府功能變成「為政黨服務」了。

監委凌遲司法案件接二連三,都必須記在蔡英文的帳上。因為她提名偏頗的監委,為監院打造了「新東廠」,更破壞了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