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令和時代 台日經貿開新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699/web/

◆  聯合報社論/同婚專法對立鴻溝 解法唯「願否扛責」而已
◆  聯合報黑白集/執政者的敵或友
◆  經濟日報社論/令和時代 台日經貿開新局






經濟日報社論/令和時代 台日經貿開新局


2019-05-06 00: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月1日起,德仁即位為第126代天皇,日本結束了31年的「平成時代」,進入新的「令和時代」。回顧平成,展望令和,我們認為台日經貿關係將會有前所未有的緊密融合,尤其旺盛的人才交流,將為台灣經濟帶來各種新機會。
從人的交流來看,從戰後的「昭和時代」進入到民國78年(1989年)的平成元年台日交流首先出現的是危機。隨著戰前出生日語教育世代的退休,儘管台灣的大學培養了不少日語系畢業生,但企業要找到精通日本社會文化、商業默契的知日人才是愈來愈難。
然而平成時期的最後十年,日本人口結構轉變,使得台日人才交流有了翻天覆地的大改變。日本在民國99年(2010年)左右進入了人口減少社會,迫使日本政府在去年修改相關法律,並從今年起前所未有的明文允許企業引進藍領外勞,同時開啟外勞取得居留權的大門,變相的開始接受外勞移民
展望令和,日本為了維持人口減少下的經濟活力,勢必逐漸走向移民社會,而日本對外招募勞動力時,對日友好又同有勤勉文化的台灣人,將會是日本的首選之一
平成23年(2011)的東日本大地震,是台日關係的重要轉捩點。地震後台灣是對日本最多民間捐款的國家,金額遠遠超過中國與韓國等其他東亞國家。「患難見真情」所建立的信任感,是民國100年(2011年)後台日民間交流的重要基調。
從一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出日本社會對台灣人的信任感。平成時代日本政府以「地方創生」之名,積極活化地方經濟,而內閣府的網站也開設特區,幫各地方政府公告徵人啟示,尋找外國人才到地方推廣觀光,或者協助處理外國居民問題。而現在內閣府的網站中,徵求最多的外國人是台灣人,有六個地方政府(香港人有三個,中國人有一個)。換句話說,雖然日本最多的觀光客是中國人,但是地方政府還是希望找台灣人來幫忙做中文宣傳。
除了政府單位外,日本民間也積極招募台灣人成為企業新血。目前在日的台灣人總數近6萬人,是2012年的2.5倍以上。其中取得工作簽證的台灣人,2012年只有千餘人,到2018年已經破1萬人,成長近七倍。
到去年底為止,各國到日本度假打工總人數在約1.2萬人,其中台灣人有3,700人,僅次於韓國人4,051人。而今年起,台灣人的名額將從5,000人,一下子倍增到1萬人,預料從今年起日本的度假打工外國人中,大概兩人中就有一個是台灣人。此外,現在走在台灣的大學校園裡,發現有不少日本人才仲介公司,甚至是星野度假村等日本知名企業,直接來到大學貼海報,招募人才赴日工作。
令和時代,台灣將成為日本補充勞動力不足的人才庫。這將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雙面刃。一方面台灣企業要招募員工,如果職缺是日本企業所需,例如有英文能力的軟體工程師,有多語能力的服務業人員,台企將會面對日企提出兩倍薪資的壓力;但是換一個角度,這也是激發台灣企業提高競爭力,調高員工薪資,讓台灣年輕人走出低薪困境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旺盛的人才交流,將為台灣帶來一批精通日本文化、日企高科技與高品質服務業的新世代知日工商人才,為未來的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各種新的可能性。
依照人口自然趨勢,在令和時代,台日之間人的交流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興盛。然而物的交流,則要看台日政府雙方,能不能共同發揮智慧排除障礙,讓台灣成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一員,與日本以及其他亞太國家一起分享自由貿易的經濟利益。如此,台日之間人與物的交流同步發旺,台日經貿在令和時代勢必更上層樓。







聯合報黑白集/執政者的敵或友


2019-05-06 00:1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安局副局長陳文凡以中共「同路媒體」一詞指涉台灣特定媒體,引發爭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和政府的關係從來不是「朋友」,但也絕不應是「敵人」。畢竟,雙方都在為人民服務,只是立場不同。但國安局副局長陳文凡近日以中共「同路媒體」一詞指涉台灣特定媒體,不禁讓人一陣心寒:政府已開始把媒體當敵人了嗎?
政黨對媒體有不同喜好,在所難免。像川普不為美國民主派媒體所喜,他也不掩飾自己對他們的憎惡,卻不曾運用公權力去箝制。但我國安高層把媒體打成中共「同路」,公開質疑他們的忠誠,卻已踰越法治國家界限。若媒體真有利用對岸餵養的假消息來危害台灣,蔡政府儘管依法偵辦;若是含沙射影汙衊,則是卑劣的賤招。
蔡政府近期頻頻打壓媒體。包括蘇揆運用放話威逼,迫使NCC連續對中天、東森、TVBS等媒體連續開罰,除了理由缺乏說服力,也有雙重標準之嫌。不僅如此,民視董事長郭倍宏遭到撤換,該台政論節目錄到一半被換了主持人,據稱也與蔡總統與獨派的嫌隙有關。
亦即,蔡政府不僅利用權力來威嚇媒體,更將手伸進媒體的經營權,直接干預起人事。當年民進黨極力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難道黨政公開重返媒體了?當然,蔡政府也不乏它的「友善媒體」,否則,小熊野放時連保育員都上不了的飛機,怎會有主播大剌剌坐在上面報導?
用行政權打壓媒體,是倒退的做法。汙衊媒體為中共「同路」,則是恐慌政府的末流之技。






聯合報社論/同婚專法對立鴻溝 解法唯「願否扛責」而已


2019-05-06 00:2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同性婚姻修法大限倒數計時,立法院展開立法協商卻無共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同性婚姻修法大限倒數計時,立法院雖已展開立法協商卻無共識,能否趕得及五月廿四日大限前完成立法,令人擔心。綜觀同婚修法過程,立法、司法、行政部門都在搶權、又想博得名聲,卻不願扛責,才導致挺同/反同紛擾不止,成為民主法治社會的惡劣示範。
回顧這頁爭取婚姻平權史,波折橫生。原先社會一面倒地無法接納,但經挺同婚團體不輟地上街訴求平權,才有大法官會議作出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讓同婚陣營士氣大振。未料,去年底的公投第十二案「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形式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卻顯示多數民意仍無法接受挺同團體的「第一志願」——納入《民法》,導致今天的立法僵局。
「七四八號解釋」認定,《民法》親屬編保障不足,無法讓同性成立永久結合關係,違反憲法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因此要求兩年內應修或制定相關法律。大法官們致力消弭性別差別待遇,應給予掌聲;但其做法,卻也有對立法權伸手指導之嫌,還留下一個「未明示該怎麼做」尾巴。
無論如何,大法官把解決爭議的責任丟給民意最高機關立法院,立院自然責無旁貸。但實況卻是,二○一六年得利於挺同婚而取得政權的民進黨,卻在修法階段猶疑了。民進黨不願一股作氣承擔的結果,讓反同婚團體直接訴諸公投,作出了「另立專法」的決定,使得僵局更難收場。
例如,「大法官解釋」對比「公投」,誰的法律位階更高?挺同婚團體認為,大法官解釋位階與憲法本文相同,而公投位階僅是法律,憲法當然高於法律。但反同婚團體則認為,公投是人民行使創造法律的「創制權」,效力自然勝過大法官僅能「解釋法律」的權限。兩種見解,似乎各有其理。
更棘手的問題是,既倡言法治國,就應「依法行政」;但大法官們只給了一個含糊的說法,未指明道路,卻創造了一個讓行政權及人民皆不知如何遵循的特殊法律空間。挺婚姻平權者認為,五二四大限後,立院若未訂專法,同婚者便可逕依《民法》至戶政機關辦結婚登記;這種想法,未免太過一廂情願。畢竟,缺了成文法的保障,除將使廣大行政人員無所適從,亦無助解決未來可以預想得到的各種同婚糾紛。
因此,最佳解方仍是回歸立專法解決。目前光譜的一端,是行政院提出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草案;光譜另一端,則是下一代幸福聯盟等團體提出的《公投第十二案施行法》草案。兩者的主要爭點在於「名稱」,一方要「同性婚姻」,一方則堅持用「同性家屬」。在收養子女方面,政院版準用《民法》繼親收養,幸福盟版則不涉兒童收養。
為了解決此一僵局,民進黨立委林岱樺等人日昨臨時提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暨公投第十二案施行法》草案,作為折衷版本,將「同性婚姻」改稱「同性結合」,另設「防偽條款」來防止「假結婚」,迅即逕付二讀。接下來的發展,只能由朝野立委透過表決戰一決勝負;若仍無法過關,政院就得接下燙手山芋,訂出無法可循的空窗期之遵循準則,讓同性婚者先登記再說。但這終究是頭痛醫頭之計,若要畢其功於一役,應藉由當事人無法辦登記且窮盡救濟途徑後,再聲請釋憲,請大法官給出更明確的答案以定紛止爭。
同婚立法是蔡英文的競選承諾,因此大法官作出那樣的釋憲;但此一高調,卻讓區域立委難以面對立場兩極的選民和公投結果。無論如何,立院終究是調和各種社會價值的場域,必須設法解決問題。這次立法爭議,也讓人民看清:是什麼政黨想要博名聲、撈選票又不願扛責,哪些團體又是只顧堅持理念而不顧社會多數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