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134/web/
◆ 聯合報社論/美中台關係進入新形勢,誰輕舉妄動?
◆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先過韓粉這關
◆ 經濟日報社論/審慎面對台商返鄉投資盲點
經濟日報社論/審慎面對台商返鄉投資盲點
2019-04-19 01: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日前宣布近日已有30家台商回台投資,另有50家廠商即將回台,投資總額達1,200億元,預計可創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在蔡總統這個任期的最後階段,吸引台商回台儼然已是最重要的政策與政績。在台灣經濟還不至於衰疲也稱不上蓬勃之際,有許多台商願意回台投資,就直觀而言,算是鼓舞人心之事。儘管如此,我們必須提出若干提醒,避免好事衍生出來的副作用。
台商回台投資最立即明顯的效益是提高台灣低迷已久的投資率,即投資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進而藉此提高經濟成長率。台灣的投資率在20%上下盤桓已久,遠較主要國家及競爭對手國為低。面對低迷投資,政策總難奏效,向來是執政之痛,因此,儘管台商回台大抵是中國經濟下行及美中貿易戰下的時勢所趨,政府努力接取這個久旱甘霖自不意外。
然而,就經濟發展的目的而言,「投資」只是手段,如何能提高人民福祉才是目的。不管手段為何,「發大財」之所以吸引人民,正反映了人民對改善目前生活的殷切期盼,政府若不能清楚說明增加投資能提高人民福祉的邏輯,恐怕對人民的吸引力與對政府的支持度助益有限。
目前看來,「增加就業機會」是最具體的效益,但是當前就業情勢不差,失業率處於多年來的低檔,若現在的失業已屬經濟學所定義的自然失業,台商回台所創造的缺工問題,恐將大於增加就業機會的效益。更進一步說,現在的失業勞工是否為回台台商所欲爭取的對象,不無疑問。我們總期盼回台台商類型不會是傳統追逐低成本的廠商,而是能帶動產業整合或創新轉型的廠商。因為這類廠商對中高階人才的需求,可能對降低失業率助益不大,但有助於提升台灣眾多優質人才的薪資,這才是真正期盼得到的效果。
近日Google等國際大廠絡繹來台投資,台灣廉價優質人才正是主因,如何讓人才不再廉價,才是台商回台帶來最可貴的效益,也才是政府得以讓人民發財的邏輯。
此外,為了擴大效果,行政院才剛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為資金回台提供了租稅假期。為了避免重蹈過去資金回台炒房炒地覆轍,專法中致力將回台資金引導至實體投資,值得肯定。然而,我們也看到若干妥協,包括「由於回台台商多半從事原本產業」,因此直接投資「稅率減半不限產業」。顯然政府只希望能有直接投資即可,至於帶動產業整合或創新轉型的目標並非重要考量。
眾所皆知,台灣的經濟困境主要在於製造業高度仰賴代工製造的外需、缺乏創新動能,若我們對回台台商過分妥協而不能在轉型升級上有所要求,一來只會使台灣經濟更陷泥淖、更難升級轉型,二來會對在地廠商帶來競爭衝擊而無法創造互補效益,這不正是當初反服貿協議時對開放中資來台的類似擔憂。
再者,回台台商想要落腳於中北部的意願明顯,各相關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已在全力協助廠商覓地。果若成功,這些好的就業機會又集中於中北部,南台灣青年北漂的問題會更為嚴重,全台區域發展不均的情形會更雪上加霜,寧不慎乎?
長期以來,政府的經濟政策都重視幾個關鍵績效指標(KPI):增加投資金額、增加就業人數、增加出口額等。但也因重視這幾個KPI,導致過去只注重短效,難以集中資源心力,扭轉經濟結構。
須知經濟政策若真正有效,騰籠換鳥勢不可免,有成功的新增投資難免淘汰落後舊有投資,有新增就業可能排擠既有就業,新增出口也可能代表我們代工能力更強、更能壓低成本。蔡政府既有志於產業創新轉型、敢於提出5+2產業創新計畫這樣宏觀的經濟藍圖,就不宜只強調投資金額、增加就業機會,如何藉此推動產業朝向創新轉型發展,以及提高人民福祉,才是重點。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先過韓粉這關
2019-04-19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中央黨部急著為郭台銘發榮譽狀、備黨證,顯示郭董頗獲國民黨高層的支持。但大選要獲勝,靠的是選民,而不是黨中央或某高層人士。從這點看,初選提名權在黨中央,但要獲得最後勝選,最好還是多看看選民臉色。否則,若弄到選民覺得難看,或者倒了胃口,勢必也就壞了選情。
當然,郭董宣布參選,也可以說是來幫韓國瑜「解圍」的,免得他對高雄市民難以交代。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出於「大義」,有感召選民的力量。但這也得先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早一點站出來,卻要等到連海外僑胞都已經熱成一片了才發動?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郭台銘身邊還有少數「惡語專家」,專門說些難聽的話,幫他惹是生非。這類惡語惡言說多了,除可能激怒韓粉,連一般淺藍或中立民眾都會嚇跑,完全無法替郭董拉票。郭台銘自稱是「大老虎」,但他踏入政治首先要注意的是:別讓身邊的人狐假虎威。
韓國瑜說得輕鬆:「天塌下來有兩個人頂著,舒服多了。」這股豪情,在郭台銘身上也看得到;但韓國瑜貼近庶民的親切感,郭董似乎就少了點。大老虎要過韓粉這一關,先得殺霸氣。
聯合報社論/美中台關係進入新形勢,誰輕舉妄動?
2019-04-19 00: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日前在內湖新館舉辦《台灣關係法》40年友誼慶祝酒會,AIT主席莫健(左起)、美國眾議員強森、蔡英文總統、美眾議院前議長萊恩、AIT處長酈英傑合影留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月十五日,當台美兩國高層正在新落成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慶祝《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中共多架不同型式的戰機與艦艇則在台灣周邊進行海空聯合演習。兩個場景對照,凸顯美中台三邊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過去的美中台關係,在法制上是靠美中「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與美對台「六項保證」所維繫。美國強調維持現況,不容中共武力犯台,也不許台灣走向獨立。這些法律與保證其實不無矛盾,但也給予美國自說自話的空間,得以在兩岸之間支應挪移。
然而,三年前美中台關係進入了新形勢。首先,是中國大陸對於蔡英文不回到「九二共識」感到難以容忍,今年習近平的五點談話,更直接拋出「兩制方案」,震撼台灣。在戰術上,中共過去一再宣稱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以此約束台獨;現在則憑藉它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對台灣進行威嚇。近年頻頻出現共機繞台,三月底甚至有兩架殲十一戰機越過海峽中線達十幾分鐘,這是過去未見的武力行動。
美國方面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川普上台後不斷顛覆傳統美國外交戰略,兩岸政策也不例外,美國雖仍舊不支持法理台獨,卻運用「支持台灣民主」的手法來對抗中國大陸。不僅行政當局如此,國會的行動亦相當積極。近兩年,經過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總統簽署的對台相關法律,就有《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亞洲再保障倡議法》等。國會中甚至有人主張另立更全面的法案取代《台灣關係法》,以提供台灣更周全的保護。
美國兩岸政策的主要變化是:過去美國政府未將中共當成主要競爭對手,不希望台灣蠢動刺激大陸,以免造成台海不安;現在則由於美中之間的各種戰略競爭,華府期待台灣可以扮演更有效的對抗角色,以牽制中國。也因此,台美之間開始加強安全合作,從而使得政治關係得以推升。但美台之間的好關係,只是川普任內的一時現象,或能維持多久,仍有待觀察。
大陸逐步收緊對台政策,背後的因素,當然存有對美國兩岸政策的疑懼。若美國只是把台灣當成「籌碼」來玩,美中談判也許還有交易的空間;但北京真正擔心的是,華府如果逐漸踩上「一中原則」的紅線,那將直挑北京敏感神經。
美中關係的緊張,許多人都認為不難解決,包括美中經貿摩擦,目前已快達成協議。真正棘手的還是台灣問題,這不僅是過去每次美中會談中都要提起的主要矛盾,更是中共當局最難招架的挑戰。也因此,中共的軍事作為不只針對台灣而來,同時也在警告美國。最近解放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是回應美國軍艦兩個月來三度行經台灣海峽;而解放軍海空繞台演練,則選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的慶祝日。
對此,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都批評北京的行動破壞和平架構、不利地區穩定,態度強硬,顯然無意讓步。美方的回應不只是言詞,隨即又拿出行動。AIT間接證實,從民國94年(二○○五年)起就有現役軍人駐守AIT,新館將繼續比照;國務院則宣布批准對台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五四億元)的F-16訓練與零件的軍售案。這都是對大陸軍事行動的回應。
美中台關係的新形勢目前表現在三方面:一方面,是美中戰略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方面,是蔡政府因應明年總統大選正以「國安」為名加強抗中力道;第三方面,是大陸利用軍演在台海周邊製造武力威嚇。三者形成的惡性循環,將使台灣夾在其間,成為衝突的最前線。
對於這樣的敏感情勢,所有總統參選人都應保持警覺,審慎思考。尤其蔡總統,她正利用美中台關係的緊繃來衝刺選情;但若把台灣帶向兵凶戰危,將是對國家和人民無盡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