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認知症 日照中心活動第一課
◆ 去梯言/強勢驅離,講真的?
◆ 大官說禽獸…人民發大財 就會拜佛祖
◆ 生命教育22年 為何青少年自殺增加?
◆ 日本新年號/令和 和平美妙新年號
◆ 日本新年號/令和 東漢張衡「歸田賦」即出現
◆ 農產品賣大陸,就是賣台?
◆ 大官說禽獸…忍心拿針戳民眾的心?
◆ 農漁民求溫飽 卻成豬狗禽獸?
◆ 陳明通主委,看過遊民撿食物嗎?
◆ 漫畫/閣揆開船,主委先閃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去梯言/強勢驅離,講真的?
2019-04-03 00:21 聯合報 公孫策
中共殲11戰機。圖/引自解放軍報網站
這位三軍統帥知不知道她在說什麼?
最基本的知識:台灣海峽大部分是國際空域,領土十二海里以外,就不是我們的領空,我們沒有權力驅離—沒有所謂強勢或非強勢。
也就是說,蔡英文的姿態擺得很強硬,可是她給空軍的命令(假設她真的如此下令了)卻是無法執行的命令。既然不是真的要給軍方命令,那麼,這番狠話就是說給平民老百姓聽的,那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三國前期群雄爭勝年代,有一位英雄人物公孫瓚曾經領一時風騷,劉關張趙都曾經在他麾下。他最風光時,袁紹還要畏懼他三分,甚至將自己的渤海太守印綬,讓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也就是割讓地盤。
可是公孫瓚後來卻將自己封閉起來,將基地遷到易縣(今河北保定市內),環城挖掘十道壕溝,城內堆起很多高大土丘,在土丘上建立高樓,自己住在居中最高土丘的高樓上。用鐵門將侍從警衛全都隔在門外,七歲以上男子不准進入,所有公文書件都用繩子吊上樓堡,樓內只有婦女與小孩。公孫瓚合理化他的作法,說:「天下大勢不明,我有如此城塹,城內積聚三百萬斛糧粟。等到吃盡,大概天下大勢會比較明朗。」可是如此作法最終使得原本勢力範圍內的城池一一被袁紹蠶食,最終易城也不保,城陷後公孫瓚自焚而死。
陪他死亡的是易城內的老百姓,因為相信公孫讚所言,「攻不破的城,吃不完的糧」。
蔡英文這則臉書貼文近乎兒戲,我寧願相信一位網友所言,「四月一日是愚人節啦!」但如果那是真的,如果一般老百姓因此認為「蔡總統立場強硬,能夠帶領國家抵抗對岸強權」,那可能是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的重演,那一次李登輝總統順利當選。
但如果國軍接受了這個命令,國軍戰機也真的在國際空域「強勢驅離」中共軍機,會是什麼結果?如果是那種狀況而引起戰爭的話,美國和日本肯定是不會來的了,因為是我們挑起戰爭,而且是我們妨害了國際空域的自由飛行權。
了解認知症 日照中心活動第一課
2019-04-03 01:02 聯合報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台北市)
台南市日照中心遭批利用老人家當工人包裝養生茶販售,社會局認為該日照中心照顧模式失當,要求限期改善。但也有專家認為老年人參與勞動,可展現自我價值感。 圖/台南市議員林燕祝提供
日照中心安排長者包裝養身茶包,近日引發許多探討。回歸本質,這日照中心的長者是認知症(失智症)?還是失能長者?是否徵詢本人或家屬同意?生活照護的活動是否以長者為中心去規劃,還是服務者導向去思考?如果失去對認知症的瞭解,忽略個人化的重要性,僅是抄襲日本日照中心做法,將淪為「畫虎不成反類犬」,且踐踏認知症長者的人權。
目前台灣日照中心是以照護認知症長者為主,認知功能缺損並非失能或立即失去所有辨識、判斷與決策能力,但童稚化(infantilization)是台灣目前許多照護認知症長者長照機構的做法,無法尊重其尚存的能力、應有的尊嚴,將他們視為什麼都不懂,要求他們配合機構所規劃的活動,不問他們是否願意參與,更不瞭解這活動對他們是否有所幫助,打發時間、不出事就好。
認知症長者生活照護目標是使其快樂度過每一天,目前尚無藥物可治癒認知症,僅能靠生活照護,以降低其精神行為症狀,這正是許多家庭照護者最困擾的部分,無論是被害妄想、被偷妄想、妒嫉妄想、遊走、重複言語行為等;若能根據長者已缺損的認知功能、病程、生命史、個性、尚存能力等,為其量身裁製生活照護的內容,引導逐漸參與專注在活動中,進而產生成就感與自我價值,自然達到降低精神行為目的,延緩退化。
如果是團體照護時,則是探索所有長者共同的屬性,找出對大多數者有幫助的活動,讓其選擇參加何者,或是不參與。
過去參觀美國北加州聖荷西市的阿茲海默活動中心,每天有上百位認知症長者前來,他們提供十多種不同活動讓長者選擇,有人是史丹佛大學退休教授、也有退休律師、會計師,也有高中畢業的退伍軍人,中心專業人員會根據長者狀況規劃適合的活動,不參與活動的長者,也有照服員陪伴,做到尊重與肯定自我價值的目標。
台南有日照中心擺設牛車懷舊風格,照服員問長者小時是否坐過,卻有長者認為是侮辱她,因為她自小是府城望族千金小姐,坐車出門;中部有日照中心規劃地中海風的室內設計,但認知症長者見到不熟悉的環境是否會更混亂?這些都是忽視被照護者的特性,而以服務者導向思維來決定。
高齡者照護中困難度最高的是認知症照護,因認知症照護必須先認識認知功能缺損對人有何影響,且每位認知症長者的疾病類型與病程都不盡相同,雖然阿茲海默症比例較高,但還是有額顳葉認知症、巴金森氏認知症、路易氏體認知症、血管性認知症等患者,各有其狀況,更遑論每個人的生命史、現存能力、個性等又不同。要做到「以人為本」,日照中心的活動設計是否考慮到長者的特性與需求,還是僅照書本做或直接模仿日本日照中心,忽視服務對象的需求在文化與成長背景等的關係性與差異性,值得深思。
生命教育22年 為何青少年自殺增加?
2019-04-03 01:07 聯合報 陳劍賢/台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孩子需要家長的主動關心與溝通。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三月廿六日公布,一○六年有一九三名青少年自殺身亡, 等同不到二天就有一名青少年自殺殞命。自殺是青少年族群第二大死因,僅次於意外事故。以自殺通報人次顯示,一○七年有七,一七九次,相較一○六年的四,九○五人次增加五十五點五%,自殺比率有逐年升高趨勢,可惜國人熱中於政治新聞,未警覺此問題的嚴重性,長此以往,必斲傷下一代的成長。
我國的生命教育始於民國八十六年教育廳的時代,委請曉明女中規劃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當時是因應青少年的自戕(含藥物濫用)、自殺、暴力等反生命行為,惟廿二年來自殺事件仍時有所聞,校園霸凌事件甚至有嚴重的趨勢,其原因在各級學校對生命教育的定義、內涵與目的仍缺乏共識,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的區隔不夠清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教育現場嚴重被忽略。學校教育重科技輕人文,重認知而輕情意,偏重「工具理性」而輕忽「目的理性」,學校僅教學生如何活下去,鮮與學生探索生命的真諦,致生命教育的推動流於形式與口號。
如何強化生命教育,筆者建議如下:
一、規劃辦理生命教育師資及教材的研習:目前生命教育的師資培育,多是仰賴民間團體的推動,在質和量上均有待提升,政府應責無旁貸辦理師資及教材的研習,以精進教師生命教育的素養。
二、家庭教育的配合:親師合作孩子會更好,陳了學生、教師的努力外,家長的支持與關心,才能讓生命教育更具成效。
三、師資養成課程增加正向心理學的課程:我國現階段的師資養成課程皆是著墨於問題學生的探討與輔導,欠缺正向心理學的課程,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正向情緒,建議在師資養成課程上增加正向心理學,一般教師進修研習增加正向教學的課程,培養學生正確的快樂觀,進而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台灣的政治或教育始終無法有效改善,主要是意識形態分歧,殊不知正是生命教育出了問題,部分國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及生命價值,彼此攻訐,爾虞我詐,是非不分,引發社會衝突;因此重視生命教育實刻不容緩,不但防治青少年自殺行為,更促進社會的和諧。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