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鯰魚效應? 兩張不夠!

名家觀點/鯰魚效應? 兩張不夠!


2019-04-01 00:34 經濟日報  丁予嘉(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金管會開放純網銀(Web-only bank or Internet bank)兩張執照,申請的三家團隊包括由中華電信領軍的將來銀行、日本樂天與國票金共同合資的樂天國際商業銀行、以及以社群網路業者LINE為主的連線銀行,這場戰役在6月底前就會揭曉,到底獎落誰家?其實,三組團隊都有其自身的優勢與競爭力,實是各有千秋,若三家都能符合資格,強烈建議主管機關轉向思考,何不開放三張網銀執照,讓金融科技生根。
全球純網銀的發展已超過20年歷史,第一家純網銀可追溯至民國84年(1995年)美國的「安全第一網路銀行」。隨後日本在純網銀的發展更是可圈可點,「樂天銀行」在日本市占率最高也最快獲利,更是最賺錢的。中國大陸於民國104年(2015年)開放網銀執照,知名的騰訊集團「微眾銀行」(WeBank)、阿里集團「浙江網商銀行」(MYbank)則是以互聯網為基礎擴張版圖。今年香港也即將開放6張純網銀執照,且超過50家機構躍躍欲試,全球掀起一片純網銀金融科技的熱潮。
網銀發展之所以被當前的科技發展所重視,在於它是金融科技(Fin-tech)最貼近現實的實現。金融與科技結合已是必然趨勢,例如手機連結電子支付、電子錢包、各式各樣行動裝置App等,如觀察民國101年(2012年)消費者透過網路或行動通路辦理銀行業務僅27%,到了民國106年(2017年)時已大幅提高到46% (如圖),因此科技結合金融早已無形地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日常必須的一環,就如每天都要吃飯一樣的,開始不可或缺。
觀察國外營運成功的網銀案例中,第一個是亞馬遜(Amazon),第二個是阿里巴巴,第三個就是日本樂天銀行,這些在麥肯錫報告中的成功者,都是擁有龐大的生態系統為前提。細觀台灣目前的三家競爭者,各有各的特色與擅場,唯日本樂天銀行有18年的網銀經驗,在日本,樂天銀行只用了640名員工,卻服務680萬客戶,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資訊安全、交易監控是樂天的強項,反觀,中華電信與LINE,也有可取之處。
在日本及台灣,乃至於全世界,金融業都是高度監理的行業,如何落實個資保護、交易監控、法令遵循、內稽內控、反洗打恐等,同時,又如何熟悉與習慣高度監理的環境,也都是網銀成功的必要條件。分析三家競爭者的股東背景,似乎也都符合資格,惟樂天國票團隊是純種金融業,不知會不會加分?
不論如何,台灣其實沒有過度銀行(Over-banking)的現象,大大小小銀行林立,每家銀行也都在創造價值,每年也都在賺錢,若真是過度競爭,早就有不賺錢的銀行退出市場。網路銀行是真正Fin-tech的實踐者,要發揮「鯰魚效應」,招強汰弱,要確實精進金融科技的生根,就該大開大闔,符合資格的三家競爭者,都准予執照,讓市場來決定誰是贏家,才是智舉。



丁予嘉

經濟學博士出身,擁有豐富金融實務資歷,難得的是,他能將兩者予以融合,透過理論架構對實務進行分析,輔以國內外的經驗值,提出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具體建議,頗受政府單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