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家競逐大位 是優勢還是劣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鈔票換選票,《財政紀律法》訂給誰看?
◆  聯合報黑白集/韓郭應有加法思維
◆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家競逐大位 是優勢還是劣勢






經濟日報社論/企業家競逐大位 是優勢還是劣勢


2019-04-20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韓粉」全台連署,強烈要求國民黨中央透過「徵召」,讓民調最強棒韓國瑜市長代表國民黨、出征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的當下,卻橫空殺出一隻「大老虎」郭台銘,要透過國民黨黨內初選、爭取為黨出征的機會,大大攪亂一池春水。這充分驗證了政治真的是「距離三尺,就不知前面是甚麼狀況」,搞得原來已如火如荼進行連署、發表聲明的國民黨地方民代們不知所措,「韓粉」們也意見分歧,陷入一個全新的戰局。
然而,戰局的微妙處,正在於郭台銘畢竟是一個名滿全球、企業遍布世界主要市場的企業家,特別是以政治上仍和台灣對立、威脅要考慮「武統台灣」的中國大陸為投資重心、和其高層熟識,但又同時擁有和北京鬧得不可開交的美國領袖,具有良好關係的台灣企業家,如果擔任總統,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相信對所有台灣選民而言,都是個充滿挑戰的議題。而對藍營選民更是折磨到底是要選一個對拚經濟具有豐富經驗且績效卓越、可能帶給台灣更優越經濟的企業家好還是該選一個憑著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三句動人口號、接地氣的豪邁性格,就創造了政治奇蹟、「一人救全黨」,讓全黨都欠他一份情的賣菜郎才好,可真是傷透了腦筋。
其實,面對這種抉擇的困境,我國並非唯一。近十多年來,若不談美國的川普,至少還有三個國家有這樣的經驗:韓國、義大利和泰國。因此,我們可以瞭解這三國在企業家擔任領袖之後的經濟表現如何。雖然各國國情不一,不見得一定適用,但還是可以推敲、了解企業家擔任國家領袖的優、缺點,提供焦慮選民一些參考。
韓國長期擔任過「現代建設」執行長的李明博,在民國97-101年(2008-2012年)出任五年總統,五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3.3%。這樣的經濟表現並未特別出色,因為韓國在他任期之前的十年,平均成長率為4.9%,在他之後的五年也有3.0%,而台灣在他的同期也有3.1%的表現,顯示他的表現並不突出。另一個企業家擔任總理的案例,是義大利的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他在民國97-100年(2008- 2011年)出任四年總理,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1%,不如前面四年的1.5%和卸任後四年的-0.9%的確,兩人都經歷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但台灣也一樣,企業家出身的他們並未有超人一等的表現。稍微好一些的是泰國企業家出身的塔信總理,他在民國90-95年(2001-2006年)出任總理六年,平均經濟成長率5.1%,當然高於之前六年的2.0%,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就是民國86年(1997年)從泰國開始,也高於他之後的六年(3.5%);但是和他擔任總理的同期間,印尼4.8%、馬來西亞4.9%、新加坡5.1%,越南更為7.6%,顯示周邊的經濟都不錯,塔信也並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
因此,寄望傑出的企業家能為經濟帶來出色的績效,就近年來的幾個案例看來,可能只是個美麗的期待,多半會感到失望。其原因在學界有不少分析和討論,涉及了企業家擔任政治領袖有其優勢、但也很大的限制。如同美國川普總統上任迄今,很多人對他的行事風格不滿,而經濟表現雖然迄今不錯,但美國為全球首強,難以和其他國家比較,且多數專家都擔心蕭條可能就在眼前。
企業家擔任政治領袖,優點是務實且重視管理速效;但政府畢竟不像企業單純,講究溝通協調,權利分配,加上層層法規束縛,經常難以施展拳腳;想修改法規也常緩不濟急,要修憲更難如登天。若企業家領袖個性急切,要求立竿見影,但官僚體系待遇低落、誘因不強,可能會搞到重要官員經常「請辭」或「被請辭」;經驗難以傳承,經濟愈拚愈差。而郭董特殊的美、中關係,對台灣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若沒碰到大事,還真的難以預料。






聯合報黑白集/韓郭應有加法思維


2019-04-19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左)與高雄市長韓國瑜(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主政治有一種奇特的破壞力,充滿抹黑、嘲諷、否定、中傷的負能量;有些政客不求進步,也要把國家社會拖著往下沉。韓國瑜郭台銘如果想要創造新政治,在總統初選這一局,必須表現自己正向開拓的能力,把格局和心胸打開。
要打破初選內戰的「殘殺詛咒」,韓國瑜和郭台銘應該採取的,就是「加法哲學。韓、郭兩人都是非傳統型的藍軍戰將人物,有開疆闢土的宏圖雄心,有應敵叫陣的無畏氣魄,又都深諳民生經濟不振、國家社會撕裂之苦。既然有志一同,自不難找到彼此合作的空間,各擅勝場共同打拚。
韓國瑜的長項,在於其熱情和親和具有強大的感染能力,往往能吸引群眾主動集結。從去年締造高雄翻盤並帶動全台藍軍勝利,及隨後多次率團出國促銷高雄,都讓人見識其行動能力;但對於參選總統,他似準備不足。郭台銘的長項,則在企業發展的精準眼光和對全球上百萬員工的管理,包括跨國版圖所拉開的人脈和視野。郭董的弱項則在政治應對較為生疏,財富及其他背景尚未經檢驗,變數較多。
因此,無論韓國瑜有無表達主觀意願,國民黨都應將其放進初選機制,讓他和郭、王、朱等人一起接受檢驗,看看誰的潛力最大,同時找出他們可以互補合作的空間。
民進黨的蔡、賴之爭殺得刀刀見骨,國民黨須引以為戒:初選是為了透過競爭凝聚黨內共識,其思維應該是加法而非減法。








聯合報社論/鈔票換選票,《財政紀律法》訂給誰看?


2019-04-19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日前公布施行新制定的財政紀律法》,意在宣示政府嚴守財政紀律的決心。諷刺的是,蔡政府為了拉抬低迷的聲望,近來頻頻祭出補貼、減稅等各種「大撒錢」的討好式施政,以破壞國家長期財政健全換取短期政治利益。在一切為勝選的思維下,《財政紀律法》上路如同「掩耳盜鈴」,只讓人看到自食其言的財政敗壞。
三年前蔡總統就職時,特別提到「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顯示她對財政問題的關切。但她執政近三年來,健全財政的建樹不多,倒是為了選舉買票頻頻撒錢綁樁,包括總額四千二百億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昂貴的風電合約以及各種政策性補貼,都是在慷後代子孫之慨當散財童子。
根據財政部的國債鐘統計資料,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平均每個國民負擔債務廿三.二萬元;但到今年三月底,國人平均負債已來到廿三.八萬元。隨著明年總統大選逼近,政府又不斷擴大政策買票力道,民眾以為自己在享受政府釋出的好康,其實已身陷「債務陷阱」。
為了提振觀光,政府的補助方案從「暖冬遊」擴大到「春遊」;為了刺激消費,買冷氣、冰箱等節能家電,除了補貼還減稅;此外,買電動機車也有補貼,甚至連大貨車汰舊換新都可減免貨物稅。此外,行政院還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將企業的四項租稅優惠延長十年,並對於以未分配盈餘從事實質投資的業者給予免繳五%營所稅的優惠。至於新制定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更將台商匯回的海外所得課稅,從稅率廿%一舉大降至最低四%
財政紀律法明示,財政紀律是指對於政府支出成長之節制等,不受政治、選舉因素影響,促使政府與政黨重視財政責任與國家利益的相關規範。但蔡政府一手訂出如此宣示性的法律,自己另一手卻在透過補貼擴大支出、又透過減稅減少收入,豈不是在打臉自己?訂這樣的法,是要給別人遵守的嗎
尤其,減稅的法制化對財政的傷害更大原因是,台灣稅課收入占政府的歲入超過八成,政府稅收減少、支出卻增加,只能走上舉債一途。以行政院日前通過的《境外資金匯回條例》草案為例,除了對境內資金差別待遇、圖利富人和洗錢等疑慮,政院通過條例前並未依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的規定,提出詳細支出評估再者,根據財政紀律法》,大幅減少歲入的法律案應先具體指明彌補資金的來源;然而,蔡政府交代了嗎?
此外,政府當初推動海外資金回台給予租稅優惠,是希望這些資金能在國內進行實質投資,結果政院最後端出來的方案,將適用範圍擴大到其中百分之廿五的匯回資金可投資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形同鼓勵這些資金回台炒股。而今年實施的股利稅改方案,才給予股市大戶的股利所得分開計稅的優惠,最高稅率四十五%降至廿八%,蔡政府希望在選前拉抬股市的動機不言可喻
政府讓少數靠錢滾錢的資本利得者享受多數減稅利益,對於多數靠薪水過活的勤勞所得者,將標準、薪資等扣除額調高就包裝為「有感減稅」,這種傾斜的減稅措施,除了不能讓經濟成長果實讓多數人共享,也不符租稅公平,視財政紀律於無物
蔡總統曾自誇,她上任以來舉債比過去還少,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減少三%。但她別忘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貢獻,來自於馬政府當年推動財政健全方案。如今為了拚連任,她嘴巴說自己堅守財政紀律,卻把減稅、補貼當政策利多,讓稅基大幅流失。如此一來,明年不管誰執政,都得面對財政惡化的爛攤子;而這個苦果,最後還是得由全民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