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新版能源政策帶來的隱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全球變局的灰犀牛 比黑天鵝更可怕
◆  聯合報黑白集/飄國旗唱國歌的尾牙
◆  經濟日報社論/新版能源政策帶來的隱憂







經濟日報社論/新版能源政策帶來的隱憂


2019-02-03 23: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趕在春節前公布兩項重大能源政策,一是確定今年風電躉售價格從去年底宣布的5.1元上調至5.5元,其二是公布新版能源政策,現有的核電廠不延役,封存中的核四廠也不重啟。外界對這兩項政策均有質疑,前者是擔心風電躉購價格過高,未來恐怕要付出電價上揚的代價後者爭議更大,除了未實質回應以核養綠公投結果,經濟部雖號稱公布新版能源政策,卻未公布新版能源配比,等同欠缺最核心的內容,埋下我國能源轉型難以穩步前進的地雷
蔡總統上任後提出能源轉型計畫,民國114年(2025年)發電配比分別是天然氣占50%,燃煤與綠能分占30%與20%,核電則在核三廠除役後歸零。這項計畫有兩大危險之處,首先是核電歸零後,基載電力更仰賴燃煤發電,而過去作為中載,甚至是尖載發電之用的天然氣發電,一定程度將分擔基載發電任務,以我國發電用天然氣幾乎100%仰賴進口,過度仰賴天然氣發電不但有國安疑慮,未來若國際能源價格大漲,我國電價受到的影響將比過往更大。
蔡政府能源政策第二個危險之處,是推動轉型的速度過快,再生能源占比要從現在不到5%,民國114年(2025年)就要達到20%,外界警告屆時若無法達標,會危及供電穩定,且為了在短時間內提升綠能占比,經濟部在風電躉售價格、發電時間與發照等環節上對外商讓步,監察院去年已提出糾正,未來對我國電價的影響以及風電國產化能否達標等,仍有諸多不確定性。
蔡政府能源轉型計畫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經濟部拿不出一個確定的能源配比目標。經濟部對外的解釋為因為各地方政府競相減少燃煤發電,以致於無法確切推估燃煤發電的占比,但這其實是經濟部倒果為因的取巧說法。
首先,去年底的公投結果,多數民意期待蔡政府減少燃煤發電,藉由以核養綠方式等待綠能發展到位,期間不但能穩定供電更能減少空汙。如今,經濟部不但未面對以核養綠的公投結果,更以核二、核三延役將遭到地方反彈為藉口,推動核電自然歸零。
經濟部不敢明確說出能源配比,其盤算應是考量若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電不如預期,到時仍可動用燃煤發電應急,但這個前提是燃煤發電只能再減量兩年,若繼續再減,台灣就會出現缺電危機。公投結果希望以核養綠,經濟部卻要以火養綠,經濟部說民國114年(2025年)以前供電不會有問題,但沒說出口的是要靠燃煤發電來救急,國人恐怕還得繼續忍受燃煤發電帶來的空汙苦果。
世界各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時,都會提出明確的能源配比方案,藉此制訂相應的措施讓民生與產業界逐步跟上,除了對電價的影響,還包括節能、環保、大眾運輸等環節。經濟部此次號稱公布新版的能源政策,卻連核心的能源配比都提不出來,這樣如何令各界依循?舉例來說,今年起包括台中火力發電廠等多個燃煤機組生煤許可陸續到期,地方減煤勢在必行,經濟部的政策究竟是要維持30%的燃煤發電占比,或是更低?有必要對外說清楚。
產業界關注能源轉型計畫主要有兩個面向,第一是穩定供電,其二是電價走勢。新版能源政策在這兩個面向上都令人難以放心。經濟部民國114年(2025年)前穩定供電的前提是地方不再減煤,但以目前反空汙的主流民意來看,經濟部這樣的期待顯然是一廂情願。在風電躉售價格確定提高、不啟用核電與加大使用天然氣發電,未來電價恐怕是易漲難跌。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有諸多窒礙難行之處,外界原本期待去年底的公投結果讓蔡政府有一個修正錯誤的下台階。如今,錯誤的能源政策進一步變成懸而未決的能源政策。新年伊始,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施政要接地氣,產業界的憂心,蔡政府能視而不見?







聯合報黑白集/飄國旗唱國歌的尾牙


2019-02-04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集團前天舉行歲末嘉年華會,總裁郭台銘帶全體員工高唱國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鴻海集團辦尾牙,最受矚目不是頭獎紅包有多大,不是表演的藝人有多少大咖,而是現場飄揚著巨幅國旗,員工放聲唱國歌。郭台銘上台致詞,帽子上的國旗標幟閃閃吸睛,簡直像參加元旦升旗典禮一般「旗正飄飄」。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飄揚,竟然有點時尚味道。近期的功臣是韓國瑜,從選舉開始掀起一場又一場的旗海旋風,韓粉相聚不約而同手執國旗,紅通通一片好不熱鬧。或許是這番壓力所致,今年元旦的總統府升旗典禮,民進黨執政高層由小英領軍,皆手持國旗。網友瘋傳這罕見的畫面,戲謔「選輸了果然不一樣」。
國旗本來是國民意識的底線,無須特別標榜但台灣內部充滿惡劣的政治對立氣氛,對外又處於不利的外交情境,「秀國旗」竟成了一種刻意的政治宣言。林義傑背著沾血跡的國旗臂章跑極地馬拉松,「送國旗到南極」成了激勵動力之一。就連小學生畢業典禮登玉山,也以攻頂時揮舞國旗為榮。
鴻海集團本是台灣企業龍頭之一,郭台銘的影響力直通美國白宮,近日才為威州投資案又成新聞焦點。威震四方的郭董,何須向什麼人表態個人的政治立場?但與其說鴻海的尾牙「充滿愛國味」,不如這樣反問:秀國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嗎?小英如果對於成為「全民總統」具有自信心,大可向瘋傳她「國旗照」的網友同樣反問:秀國旗理所當然,何必大驚小怪








聯合報社論/全球變局的灰犀牛 比黑天鵝更可怕


2019-02-04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是最大的灰犀牛。圖為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美國總統川普(左)。 (美聯社)

世局多變,今年尤甚,過去大家熟悉的經濟與政治秩序,如今都崩潰瓦解。變有兩種,一是毫無章法,不知何來的突變,防無可防,有人比喻為黑天鵝,指原本以為此品種不可能存在,結果竟然出現更可怕的是第二種變化灰犀牛,指發生機率高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大家原能清楚看到並提早因應,但心存僥倖,認為灰犀牛不會衝過來,刻意忽視,結果釀成大禍
當今世局,灰犀牛至少就有三頭,其一是英國脫歐如果歐盟是人類近代史上最大的政治實驗,英國脫歐就是對歐盟最大的挑戰,大家雖然知道,但沒有人想到會演變得這麼不可收拾。
英國外交向來務實靈活,政治運作更是教科書上的典範,國會向來彈性妥協,最終達成理性的決定,但這次脫歐過程卻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糟糕,經過與歐盟兩年多的談判,最後竟然執政黨內訌,在國會被否決,讓全世界瞠目結舌。
歐盟擔心會有下一個會員國效法,像義大利已在看風向,所以必然要強硬,拒絕對倫敦妥協歐盟更擔心脫歐僵持下去,會對五月歐洲議會選舉中的反歐盟聲勢推波助瀾
在脫歐公投之後,英國為安撫企業,提出願景,稱能與世界各國自由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現在看起來是南柯一夢,企業們恍然大悟,巴克萊銀行已經等不了脫歐協議出爐,祕密轉移資金到愛爾蘭以生產吸塵器聞名的英國家電製造商戴森公司(Dyson)也宣布將企業總部遷往新加坡。跨國公司原本都以英國為歐盟跳板,現在各自採取避險策略,日本電子巨頭索尼(Sony)公司計畫將歐洲總部從英國移至荷蘭,各國車廠也相繼停產,觀望將來的變化。
其次,從拉丁美洲的委內瑞拉,到歐洲的法國,乃至美國,處處都看到政治制度失靈,沒有辦法因應新的社會危機。在法國,隨著全球化的加深,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並不是新問題,但是政治制度沒辦法疏導民怨,接連十周,在巴黎與其他大城市爆發黃背心運動,群眾毀壞古蹟、翻燒車輛表達不滿。
委內瑞拉是另一個極端,政府坐擁豐富的石油資源,卻把國家治理得一窮二白,糧食藥品極缺,惡性通貨膨脹,人民示威抗議,政府只能仰賴軍警鎮壓、選舉舞弊,來維繫權力
川普當選則是傳統政治制度失靈的另一個證明。他始終就是政黨政治的「外來者」,他不是靠傳統的政黨樁腳,而是靠社群平台來凝聚民意,他訴諸的是過去兩黨所忽略的群眾,他打著反建制運動的旗幟,矢言要排乾華府的沼澤,當選後的政策也完全是民粹主義本位。
隨著經濟情勢的變動,各國的執政者都揣測不安,不知道自己熟悉的舊統治、競選、溝通方式,面對新的不滿,是不是還管用?當灰犀牛衝過來的時候,會不會應聲被撞倒?
當然最大的灰犀牛,就是中美貿易戰。剛開始時,不少企業考慮關稅因素移出大陸,部分國家樂見轉單,但隨著貿易戰擴大延續,美中經濟都受影響,大陸去年經濟成長率創廿八年新低,美國預估今年經濟也將下行,貿易戰持續越久,對全球經濟越不利,各國這才發現灰犀牛的效應。
美中貿易戰不是兩個國家的事,而是影響全球的大事。代表全球自由化觀點的「做大蛋糕論」,已經越來越沒有人提,川普政府高喊的「美國優先」,讓全球自由化開始走下坡,世界經濟越來越由貿易紛爭決定,由達沃斯論壇形塑;世貿組織所規範的經濟秩序,已經成為過去。
台灣是個新興民主政府,面對社會分化,舊制已廢,新制未立,加上夾在美中貿易戰之間,左右為難,無論是政治制度或經濟秩序,都面臨空前的隱憂如果說天災與意外,就像出現黑天鵝般,防無可防但如果對灰犀牛的存在,當政者還無感,就是失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