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日歐自貿協定生效 台灣原地踏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國防自主」畫布上那幾道陰影
◆  聯合報黑白集/誰「剝削」國民黨?
◆  經濟日報社論/日歐自貿協定生效 台灣原地踏步








經濟日報社論/日歐自貿協定生效 台灣原地踏步


2019-02-17 00: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歐盟經濟夥伴協定(EPA)已經在2月1日生效,這是繼去年12月30日生效的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全球所形成另一個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
在美國貿易政策走向保護,美中貿易戰峰火未息下,日本及歐盟在美中貿易圈外,建構雙邊自由貿易網絡,涵蓋全球40%的貿易及近30%的GDP全球前四大經濟體中,兩個互相對抗,兩個緊密結盟,形成強烈的對比
日本-歐盟協定下,雙方均大幅開放市場,日本甚至超過其在CPTPP開放的幅度,歐盟自由化程度也高於民國100年(2011年)生效的歐盟-韓國FTA。
不過日本-歐盟EPA最大的特色是雙方藉由各項合作機制,建立戰略聯盟的關係,形成策略夥伴,真正達到互惠雙贏的結果。此與美國純然以「美國優先」為出發點,以平衡貿易逆差為目的,動輒以報復做威脅,要求對手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的動機,截然不同。
美國已與墨西哥及加拿大完成新版貿易協定,目前除了施壓中國大陸外,另外一主要重點則是準備分別與日本及歐盟完成新的貿易協定。日本-歐盟EPA的到位,不但直接衝擊美國對日本及歐盟的出口,美國國內目前已有要求加速與日本及歐盟談判的聲音,此會增加日本與歐盟未來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特別是日本及歐盟未來會以日本-歐盟EPA為範本,持續對外擴展FTA經貿連結,不但會對美國形成壓力;在WTO功能式微,美國貿易政策轉向,未來影響也會非常深遠。
相對於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快速,台灣的前景卻令人堪憂。雖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口號喊得震天,但蔡政府上任以來,台灣建構FTA不但毫無進展,甚至還處於更不利的環境。台灣不但無法在新的FTA有所突破,原有FTA也受到影響。例如與巴拿馬及薩爾瓦多的斷交,雖然不會立即中斷台灣與此兩國的FTA;但目前除了繼續履行關稅自由化及市埸開放外;FTA的其他部分,例如產業合作已經全面停擺,進一步減損原本效益就不大FTA的功能。
台灣也一直期待可以加入CPTPP,但是去年核食公投結果引起日本不滿,甚至直接挑明台灣將因此無法加入CPTPP,更遑論台日FTA,但政府迄今束手無策。另外新會員加入CPTPP是必須得到所有原始會員的支持,未來如何推動,政府也拿不出具體的策略
在與美國的雙邊經貿關係方面,台灣更是一籌莫展。在美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下,台灣一直以為只要能迎合美國需求,例如增加對中國大陸進口的限制,降低台灣對美出口產品的「中國含量」,就有機會降低美國對台灣課徵的額外關稅;進而可以促進台美雙邊關係,甚至在台美FTA有所進展,但迄今台灣卻完全得不到美國的關稅豁免
反觀各國為了維護貿易權益,紛紛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對美國貿易保護措施提告,台灣卻是唯一噤聲的主要國家台灣配合美國的結果卻一無所獲,甚至連維繫台美經貿關係最基本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也已經停開二年,台美經貿關係如何升級
政府目前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最大的盲點是忽略關鍵議題,只想從其他方面來彌補,捨本逐末的結果是兩頭皆空由日本及美國經驗顯示,政府對於禁止日本核食進口,及限制美豬美牛進口問題,並沒有正面回應,也欠缺積極處理的態度只想由其他層面去討好美日,不但被看破手腳,更得不到美日的支持
在加入CPTPP方面,政府無視中國大陸的干擾因素,在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下,以為靠單方遊說就可得到其他會員的支持,取得進入CPTPP的門票,從結果來看,根本是天方夜譚。









聯合報黑白集/誰「剝削」國民黨?


2019-02-17 00:3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形勢難得看好,大老的算盤也撥得飛快,口水戰一波波。光是總統初選制度,即在「全民調」和「全黨員」之間爭論不休,果然內鬥內行。吳敦義還說,全民調是「剝削」繳費黨員。這麼大的「罪名」,不知是怎麼算出來的?
依國民黨相關規章和上屆總統提名辦法,初選原則採「三成黨員、七成民調」。但若過半參選人同意,也可改採全民調或改變權重。這顯示,藍營提名機制有其彈性,並非鐵板一塊。不同初選機制各有利弊,端視黨能否作出睿智選擇。
上屆大選,如果國民黨能照章辦事並形成慣例,這次提名只要按規矩來就行,用不著大打出手。然而,當年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等A咖都臨陣退縮;而洪秀柱雖通過「防磚條款」檢驗,卻又遭到黨內「換柱」偷襲。嚴格而論,這回有意出征的吳、朱、王和黨內多位要員,都是使黨受挫、讓提名機制淪為笑柄的「共犯」要論「剝削」,這些人才是剝削黨的共犯,今天豈能在這裡充英雄爭搶打鬧
再說,只要提名機制公平無私,就能產生帶領藍軍再次奪回政權的領頭羊。如此,黨員高興都來不及,怎麼能說剝削?真正剝削黨員的是,意圖操控遊戲規則讓自己得利的不公行徑黨主席若意圖把中央黨部當成自己的大轎,那就太自私了如果這些A咖看不透這一層,整個黨將因初選殺到流血見骨、醜態畢露,最後就只剩肝腦塗地了








聯合報社論/「國防自主」畫布上那幾道陰影


2019-02-17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海軍獵雷艦採購案,監委通過對海軍前司令陳永康等4人的彈劾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標榜發展「自主國防」,在年度預算審查中,強力動員民進黨立委對潛艦經費一毛不減照列通過。空軍教練機預計九月出廠,明年就要試飛政府更打算將軍備局各兵工廠,撥給已轉型「行政法人」的中科院就在諸多國防計畫緊鑼密鼓之際,監察院則通過彈劾海軍前正副司令陳永康、蒲澤春,理由是他們主導獵雷艦國造,最後廠商卻倒閉問題不斷的「雲豹」裝甲車,此時也再傳包商進度拖延。種種問題,都在「國防自主」的畫布上塗出了一道道陰影。
政府「國防自主」的概念是:既然投下龐大軍費,肥水不能全落入外人田,必須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兼促進經濟發展。願景固然美好,但以目前國內政情,要能落實,仍有許多問題要克服。「國防自主」的目標有二,一是滿足我國的國防需求,二是在有限的預算下,對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與分配。兩者權衡,「能打」當然比「自製」重要。
進一步看,國防是否「自主」,要看「量」的差異,而非「有」、「無」之別從經國號戰機到天弓、雄風飛彈等知名國造武器,都有零件仰賴進口。要讓各種軟硬體都出自本土,連美國都不可能做到,遑論台灣。換言之,發展國防產業,目標是要打入全球供應鏈,而非死抱「自製」的神主牌
目前我國軍力結構,除了槍械等輕兵器,多數武器的需求量均未達經濟規模。除非如潛艦等無法購得的裝備,必須不惜血本自製;否則,引進國外成熟產品或參加國際合作計畫,才是兼顧戰備需求與產業發展的正途。過度追求自製,不僅須承受研發的高成本及高風險,還有市場規模不足的高單價不利因素,乃至如獵雷艦這樣廠商輕率承諾終而棄約的失敗
馬政府時代為減少中科院所受法令束縛,將它改制為行政法人對蔡政府而言,這可謂大開方便之門。如今只要提到「自製」,幾乎都與中科院相關。過去半世紀,中科院確實貢獻卓著;但近年它卻宛如八爪魚,即使民間有類似現貨的非高科技裝備也生產,則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國防科技是高投資、高風險的產業即使如美國之科技進步與制度成熟,許多新武器的研發最後幾皆被迫追加預算與延宕時程,甚至失敗認賠但從慶富承造獵雷艦的風波,卻顯示我國主政者缺乏認識:以為有了「國防自主」的光環,就可全力支持,無須謹慎評估其附帶風險
監察院對慶富案的彈劾,充分反映了這種「怎可失敗」的書生之見。監委批評陳永康等人讓慶富參與競標,最後造艦案失敗,雖無圖利之嫌,仍應彈劾以示責任但揆諸實際案情,慶富因其他投資失利虧空,所以假造獵雷艦工程進度向銀行詐領貸款獵雷艦失敗,癥結在監督機制不完善,監委卻僅回頭追究最初決策者。如此,形同鼓勵主事官員不要作任何決策,「不做不錯」才符合自保之道。
慶富案暴露的更嚴重問題,是政府人物和軍方遇到問題並不積極解決,而是忙著撇清,甚至趁機鬥爭清算。慶富初爆發財務危機時,綠委立刻緊咬「馬英九弊案」,隨後案情證實高雄市府和總統府皆曾協助慶富紓困,綠營立刻轉為「斷尾」,把慶富連同造艦案都封死在水密門彼端。此時海軍也配合宣稱「可以不要獵雷艦」,替政府解約廢案的決定背書至於少了六艘獵雷艦,戰力缺口如何補足,一年多來,政府從未公開交代
平心而論,國內的確存在龐大的軍備投資需求,產業界科技實力也有一定水準,有發展的機會但既是國防產業,就需以產業發展思維看待,執政者更要有「十年樹木」心理,勿一心只想追求個人的短期政治利益台灣並不乏發展國防產業的土壤,主事者的心態,才是亟待克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