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蔡政府觀光成績單 慘不忍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放任東廠繼續橫行,就是民進黨的反省?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如意算盤
◆  經濟日報社論/蔡政府觀光成績單 慘不忍睹







經濟日報社論/蔡政府觀光成績單 慘不忍睹


2018-12-23 01: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雖然全年來台旅客人次千萬以上,但去年比起前二年,高消費力的外籍旅客顯著減少,機場大額退稅件數衰退近3成,大額退稅金額更幾乎對半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光局在12月初發布今年來台觀光客已達1,000萬人次,聲稱連四年破千萬大關,還表示較去年提早達標,呈現的好像是觀光大國的一片榮景但觀光業者的感受正好相反,遊覽車公司及旅行住宿業者求售或倒閉潮時有所聞,業界普遍都抱怨觀光低迷,以致於高雄市長選舉,韓國瑜登高一呼「讓人進得來」,即贏得選民的青睞而當選。顯然交通部觀光局所公布的觀光客來台旅次的數據,有報喜不報憂,粉飾太平的問題,甚至有自欺欺人之嫌
第一個問題是,觀光局所公布的旅次數據,只不過是把移民署有關 「來台旅客人次」資料,轉貼並公布,觀光局在官網聲稱的觀光政策重點,包括建立觀光大數據資料庫,全面整合觀光產業資訊網絡,加強觀光資訊應用及旅客旅遊行為分析,引導產業開發加值應用服務等等,都沒有做到,又如何能夠落實開拓多元市場,針對各目標市場及客群採分眾、精準行銷,提高來台旅客消費力及觀光產業產值?
其次,這些旅次數據並無經濟意義,甚至有誤導國人之嫌,以下就引用觀光局每年針對來台旅客辦理「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分析觀光「慘業」的真相。
以最近的調查結果來看「經濟數值」,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由民國104年(2015年)的208美元降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179美元,減少了14%;而平均停留夜數也由民國104年(2015年)的6.93夜減為民國106年(2017年)的6.39夜,下降了3.6%,可見得來台旅客人數的微幅成長,低於停留時間的減幅,更抵不過平均旅客每日消費的遽減,雙雙衰退的綜合結果,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消費由民國104年(2015年)的1,378美元降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1,147美元,每位來台旅客的平均消費減少了231美元,乘上約1,072萬的旅客人數,等於觀光收入這兩年衰退了約24.8億美元(約台幣800億元),顯示蔡政府這兩年的觀光政策成績單是每下愈況,這才是觀光產業怨聲載道的最好寫照
再從旅客結構來看,民國106年(2017年)在台消費力以日本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14美元最高,其次為韓國195美元,雖然比大陸184美元高,但日、韓旅客的總人數及停留天數較陸客少,並無法彌補陸客人數和天數減少的衝擊。而蔡政府透過補貼和免簽證等政策引導的新南向18國及歐洲,消費力(平均每人每日152美元)又遠比大陸低太多,根本無法填補陸客量和值減少的缺口,顯示新南向政策對觀光業沒有助益。
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惡化,陸客從民國104年(2015年)的418萬人,降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273萬人次,導致觀光外匯收入新台幣3,749億元,比蔡政府上台前的民國104年(2015年)的4,589億元收入足足少了841億元,可見得蔡政府的兩岸政策,導致陸客減少,是對台灣觀光產業造成衝擊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地區之觀光旅客的數量增加也無法彌補損失,更證明蔡政府「開拓多元觀光市場」的成效不彰。
更何況,這些非陸客人數的增加,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政府提供許多經費補貼或免簽證的待遇,如果扣除這些補貼或加上南向市場不法分子潛入的社會成本,則台灣觀光的外匯「淨收入」其實更是嚴重衰退。
再觀察「國人出國旅遊消費及動向調查」,可惜觀光局的最新統計竟是18年前,民國89年(2000年)平均每人次消費支出約為1,432美元,比民國106年(2017年)來台旅客的平均每人次消費1,147美元還要高出許多,總計國人出國旅遊消費支出高達105億美元。可想而知,18年後的今天,台灣的觀光產業,無論是面對大陸、日韓、歐美港澳,都是嚴重的「逆差」,這才是蔡政府應該正視的問題
因此,我們沈痛的呼籲蔡政府,除了努力開拓多元市場,輔導觀光產業轉型和公布旅次之外,應當誠實揭示背後的經濟產值數據,才能正視產業困境,從而訂定更有利於觀光產業的務實政策振興觀光產業的當前要務,就是以拚經濟為念,從改善兩岸關係開始做起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如意算盤


018-12-23 00: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日前的雙城論壇再提「兩岸一家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雙城論壇再提「兩岸一家親」,又吹皺政壇春水。對照他五月間才為「講太快、讓大家聽了不悅」道歉,澄清說當初是為「可以過關」;如今因無選票顧忌,柯文哲又回到了原點。如此變來變去,他究竟在賣什麼藥?
既是雙城論壇,前提當然是對岸願配合。當反中的蔡政府鐵板依舊,「新民意」既已明示兩岸必須交流,無論是韓國瑜的直球回歸九二共識,或是柯文哲的一家親變化球,都是對岸樂見的走向。但是,這卻未必是柯P內心所想。
儘管柯文哲對姚人多盼他「大人有大量」的解釋嗤之以鼻,在「蔡柯會」上又冷漠對待跛鴨總統,而今又重提兩岸一家親踹蔡英文「台灣價值」一腳,這些未必表示他鐵了心將在民國109年(二○二○)總統大選「走自己的路」。原因是,他仍有兩大難題未解。
首先,是愈來愈多人看出柯P立場飄忽。先前他為兩岸一家親道歉爭議猶熱,此次他指「九二共識」和「兩岸一家親」都被標籤化,又說兩個都很難用,態度很曖昧。在地方層級或可糊弄一下,總統選戰恐不容打模糊仗。
其次,這次北市選舉若非對手太弱,柯只怕已敗選下台。何況柯此時民調高,是因藍綠均陷內亂;一旦精銳對決成局,缺乏政黨奧援的柯文哲要維繫高人氣便有難度。
柯文哲此時大聲叫牌,是看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不行,他可以虛張聲勢這雖是如意算盤,但他連市政都交不出成績,仍無法過關






聯合報社論/放任東廠繼續橫行,就是民進黨的反省?


2018-12-23 00: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察委員高涌誠(圖)調查前民進黨立委陳朝龍賄選定讞案,引發法界反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英系」監察委員高涌誠、趙永清調查前民進黨立委陳朝龍賄選定讞案,指當年判決有「違反法令之情事」,如此干預司法,引發整個法界反彈。包括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協會、檢察官協會、法曹協會都已提出嚴正抗議與譴責。不過類似事件已非第一次發生,英系監委們恐亦不會因此收斂。不過核心問題仍然是:到底誰賦予這些人橫行霸道的權力?
監委調查陳年定讞案件,企圖翻案,可謂集各種權力濫用之大成。目前外界的批評,主要聚焦在高涌誠與陳朝龍案辯護律師林永頌在「民間司改委員會」的前後任幹部關係,指責他未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事實上,另一位主查監委趙永清和陳朝龍在民國97年(二○○八年)時都曾代表民進黨參加台北縣立委選戰,兩人關係匪淺。這雙重關係,都使得兩人的查案行動難脫「為自己人翻案」的徇私嫌疑
其次,是雙重標準問題。高涌誠近來主查的另一個矚目司法案件,是前國民黨立委林滄敏兼任彰化曲棍球協會理事長時,涉嫌侵占補助款獲不起訴案。同樣是調查司法舊案,高涌誠質疑的標的,一是「民進黨前立委被判有罪」,一是「國民黨前立委獲不起訴」,其間雙重標準可謂不言而喻這種作法,都大大傷害了監委的公正性
更令人髮指的,是這些監委膽敢赤裸裸介入已定讞的司法個案,這是司法界大反彈的主因英系監委「介入司法個案」,似乎已成了習慣。先前監委陳師孟揚言要為陳水扁平反,並主張對當年偵審扁案的法官及檢察官為目標進行「司法除垢」,即已將監委角色扭曲到極致,但提名他的蔡總統卻從未制止如今,高涌誠和趙永清大剌剌跟進,只是「有樣學樣」罷了
高涌誠宣稱,查察此案只是提出調查意見,並非彈劾或糾正。事實上,監委的糾正權僅限於對行政機關,彈劾權的行使則必須經多數表決同意。在英系監委仍占少數的情況下,就算此案提出彈劾,通過的可能性並不高。可見,未提出彈劾與糾正,是「不能也」,而非「不為也」。如果英系監委只占少數都囂張至斯,一旦監委全數由民進黨提名,監院恐怕也就毀了。
權力的濫用,儼已成為蔡政府最具代表性、也最醜陋的風景。撇開英系監委的徇私不談,包括黨產會、中選會、促轉會、教育部等無不如此,踰法濫權的作為簡直罄竹難書,形容其為「東廠現象」絕不為過九合一大選中,「滅東廠」成為一個極有力的口號,即因此而來
民進黨這次選舉大敗,蔡政府表面上聲稱要檢討和反省,但從種種跡象看來,東廠現象依然是現在進行式,沒有絲毫收斂的跡象。例如,黨產會最近要對「華興育幼院」下手,引發外界「連孤兒院都不放過」的批評;促轉會不僅要求國幣改版「去蔣」,更下令國防部去除營區內銅像,更引發惡評。包括前駐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因承受不了上級責怪及羞辱而輕生,外交體系卻一味把責任推給「假新聞」,行徑皆醜陋之至。
對促轉會的爭議,蔡英文說,「一個人單獨向前走一百步,跟一百個人同時跨出一步,後者更困難,也更有意義」。聽似言之成理,其實也反映她未搞清問題所在。無論是監委介入司法個案,或「東廠們」的一意孤行,都不是在「向前走」,而是在開民主與法治的倒車。普通百姓都清楚的事,總統難道不懂?
可議的是,這種「唯我獨尊」的現象瀰漫整個蔡政府和民進黨上下,自以為代表「進步價值」。於是,各「獨立機關」競相扮演執政者的打手,監委赤裸裸介入司法為朋輩護航,教育部膽敢違法拔管,促轉會則逆轉正義。把權力交給跳梁小丑讓他們變成「東廠」的,不正是蔡英文和她領導的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