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5203/web/
◆ 聯合報社論/跛腳的內閣,如何因應地方新政挑戰?
◆ 聯合報黑白集/三百天才找回理性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對抗進入深水區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對抗進入深水區
2018-12-25 01: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領導人「川習會」同意進行為期90天的談判,使美中貿易戰出現緩解的可能。但從近期雙方新發展來看,美中經貿對抗將逐漸進入深水區。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不要有過高的期待,才是面對美中對抗變局的務實對策。
首先,美中對抗延伸到科技領域的情勢愈來愈明顯,而且相對於貿易戰,美中科技戰目前看不到可以透過雙邊談判加以改善的空間,因此科技戰程度及時間的衝擊力道,將會比貿易戰更加嚴峻。除此之外,各界都在猜測美國出招的下一個戰場何在。
11月底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及「亞洲協會」聯名發表了名為「中國影響及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覺心」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正在利用美國的開放性,以史無前例的方式,透過「黨政民」三合一架構,有計畫地加速對美國投射其影響力。報告指出,中國影響力滲透計畫的對象,包含了美國政壇、大學、智庫、商界、媒體、華人社群以及科技圈,然而美國對此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與警覺。
這份報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內容,更在於參與者不但跨越兩黨,還有許多過去力主「對話接觸」政策的中國專家。因而由他們口中提出這樣的警告,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戒心,已經在意見領袖圈形成共識,而非只是少數鷹派的觀點。其次,警告所涵蓋的面向如此廣泛,每一個面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衝突點所在,這是美中步入深水區的第一個原因。
即便是雙方同意進入協商期的經貿衝突,仍將是第二個深水區。目前看來,雙方可能在如何降低貿易赤字及擴大市場開放最有共識,至於強迫美國技術移轉,也可能建立管理架構。但美國的要價不僅於此。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及其他高層多次表示,美國期待看到更多的結構改革承諾。若歸納最近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不同場合的主張,美國所指的結構改革至少包含了二種運作模式的調整,一是改變透過公營企業及受政府控制的民營企業進行的掠奪性經濟行為,二是消除隱藏在「黨政民」結構後的補貼與其他支持等扭曲。
然而中國大陸認為,美國的指控是無的放矢,因為公有制與「黨政民」三位一體的結構,原本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跟美國經濟運作模式不同,因而並無按美國模式進行改革的必要。這樣的立場,儼然成為上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改革開放40周年的演講主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多重要?習近平的演講將其跟建立中國共產黨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列為五四運動以來的三大歷史里程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再來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演講中更意有所指地回應美國,對於「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大國的改革」,沒有標準的教科書,也沒有自以為是的教練,因此「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若以美國出題、中國答題的方式,對照美中雙方這種隔空對話,現階段中方的底線已經很清楚,也就是對雙方有利的赤字該減少、對雙方有利的智財權保護要強化、對雙方有利的市場開放要落實,但其他的不容美國指指點點。剩下的問題就在於美國的底線何在?是否前面三個承諾已經可以滿足?還是美國依舊堅持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格格不入的結構改革?同時,中國大陸也可能隨著變化調整底線,但無論哪一種變化,都不是90天、甚至900天能夠完成的協商,同時未來又會受到第一個深水區各種衝突的影響。總之,台灣及各國對美中協議真的不用有過多期待,平常心對待就好。
聯合報黑白集/三百天才找回理性
2018-12-24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師生在傅鐘綁上黃布條,訴求大學自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拗了又拗,教育部長葉俊榮終於宣布將發台大校長聘書給管中閔,條件是台大要提檢討報告。看到沒有,這就是「蔡式」敗選反省:花了三百多天才明白自己得「認賠殺出」,卻仍要擺出官架子,叫台大提個悔過書上來,自己才能「勉予同意」。
從任何角度看,「卡管案」都是蔡政府一個難以抹滅的醜聞。這個事件,始於綠營的心胸狹小,成於掌權者的傲慢自大,亂於踰越法理及踐踏大學自主,毀於社會觀瞻,終於無力收拾。
在蔡政府的劣政中,卡管事件算不上影響深重的一案,卻讓最多民眾看穿了民進黨顢頇蠻幹的嘴臉。由於「管中閔上不去,吳音寧下不來」,至少使民進黨在選舉中損失了幾百萬票,可惜蔡政府直到崩盤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決策的理性,原本存乎一念之間。過去一年多,蔡政府若有意收拾此案,隨時都有機會,卻一誤再誤。而今拗了三百多天,才甘願認賠殺出,撇開兩名教育部長陪葬不談,賠上政府形象和正當性,只能說是慘賠到底。
值得玩味的是,昨天上午鄭文燦才喊話要求民進黨「清理戰場」,並特別點名管案僵局必須解套;昨天下午,葉俊榮就宣布要發聘書給管中閔。這是蔡政府開始學習從善如流,或者鄭文燦儼然已是民進黨的新發號施令者?
葉俊榮昨天的講話落落長,還說對台大遴選會已「不抱期待」,這倒像他無法自圓其說的告白。三百多天的噩夢,也該醒了。
聯合報社論/跛腳的內閣,如何因應地方新政挑戰?
2018-12-24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請辭獲慰留,但他預告「時間一到一定離開」,也讓內閣處於「看守」狀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合一選舉敗選後,行政院長賴清德就像顆洩了氣的氣球,完全失去了政治動力與衝勁。賴清德向總統請辭被慰留,但他預告「時間一到一定離開」,也製造了政務的「空窗效應」。賴揆欲走還留,行政院也跟著消風,要推的政策更頻遭總統及地方首長打槍,整個行政部門的士氣滑落谷底。
為了回應新民意,賴揆先核准交通部、農委會、環保署三首長下台,還陪祭了北農總經理吳音寧。這顯示政府對「民之所惡」有足夠的敏感,為了讓卡車司機、農民、基層選民的憤怒得到出口,因此拿這些對象祭旗。但在「民之所欲」方面,對於民眾期待的拚經濟、兩岸及能源政策調整、官員停止惡搞惡鬥等,政府卻置若罔聞,民進黨也絲毫沒有反省。
正本清源,這次選舉之所以民怨大爆發,不只是因為內閣首長不以民生為慮;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賴內閣「政治掛帥」的鬥爭作風反感已極,也因此才有「一一二四滅東廠」的訴求。孰料,民進黨內的敗選檢討還沒展開,促轉會卻大剌剌地扮演「太上行政院」,要求央行、國防部及文化部配合它進行「去蔣」計畫。此外,中選會不檢討自己把選務搞得一團亂,竟馬上動腦筋要大修公投法;黨產會也不遑多讓,把矛頭指向照顧過許多孤兒的華興育幼院。「東廠們」如此亢奮活躍,顯示這個政府根本沒有反省,根本不知民怨何在。
再看,在內閣部會人事殘缺不全的情況下,各項行政頻頻出包。以交通部為例,在部次長及主秘均告出缺的情況下,部內依規畫推動機車新車加裝ABS系統,只因蔡英文一句話,馬上政策急轉彎。觀光局的「暖冬遊」國旅擴大補助,遭桃園市長鄭文燦怒批,立刻政策髮夾彎。公務機關缺乏政治敏感度,當然動輒得咎;但如果上自總統、下至地方縣市長都只顧討好,全然無視政策規畫的理性,動輒橫加干預,行政部門未來將如何辦事?
正因閣揆自處「看守」狀態,部會首長及下層官員人人自危,益發使政院的處境格外尷尬。以財政部為例,財政部長為避免財政危機想要擴大稅基,卻死不承認有意加稅,唯恐誤踩「政治不正確」的紅線。教育部困於台大校長案死結難解;外交部則受困蘇啟誠輕生疑雲,難以脫身;忙於圍堵非洲豬瘟的農委會和移民署也都缺主官,上下忙得焦頭爛額。包括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都忙著選黨主席,立刻就要走人,整個行政院幾乎是陷於半癱瘓狀態。這景象,難道要拖到春節過年?
這樣的政府亂局越是延宕,民進黨越難從敗選的沉淪中脫身。賴清德「請辭待命」,其實是希望「以時間換取空間」,先協助總統把政局穩下,再等待來日的「大破大立」。但越是這樣拖著,「討厭民進黨」的民意壓力日劇,政府結構文風不動,誰會相信它有檢討之意?正因為民進黨內都對蔡政府的「務虛檢討」不滿,才有吳乃仁退黨退流的演出;這個跛腳政權卻還在考驗民眾對政府的耐性。
新任地方縣市首長今天將就職,展開新局,地方的新政必然使中央壓力越來越大。鄭文燦的令挾中央可作如是觀,柯文哲在雙城論壇再彈「兩岸一家親」之調也可作如是觀。包括韓國瑜在高雄頻頻出招,盧秀燕在台中也不甘示弱,大陸更對國民黨十五縣市結盟有一定期待,都預告了「地方包圍中央」的時代來臨。
在朝野爭雄的總統大選年,「弱中央」將更難施展身手。不論是扁時代的蘇貞昌內閣或是馬時代的毛治國內閣,都有類似經驗,這也是蔡英文不易找到新揆的主因。民進黨再拖下去,就只會讓國民黨串連地方政府興革搶盡版面,這對民進黨總統大選之戰將有什麼衝擊,民進黨心裡有數,民眾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