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誰是安倍接班人?

◆  台灣高教已敲警鐘 卻還耗在校長遴選…
◆  抓觀塘 放深澳…環境淪政治籌碼
◆  釋憲不理 大法官的新美德?
◆  聯合筆記/誰是安倍接班人?
◆  抓住生活百態 台味搖滾北移
◆  柯P的敬老政策 不如香港
◆  預立醫療決定反悔了...聽誰的?
◆  漫畫/昨是今非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誰是安倍接班人?


2018-10-06 00:14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連任黨魁後,大幅改組內閣,但外界仍關心誰是安倍接班人。 (歐新社資料照片)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順利三連任自民黨魁,完成了新內閣與黨務人事的布局,將挑戰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但自他二度蟬聯黨魁起,外界已不斷地問,誰是安倍接班人自民黨內的石破茂、岸田文雄、小泉進次郎連立憲民主黨枝野幸男都發話,做為在野最大黨黨主席,自己就是安倍接班人
然而,這次人事調整中,有兩個過去鮮少被點名的人物,卻是未來值得關注對象,一是接任自民黨總務會長的加藤勝信、一是續任經濟財政再生擔當大臣的茂木敏充
安倍接班人為何長時間受到討論,最大的原因在於安倍所屬的細田派雖是黨內第一大派閥,卻缺乏可以承擔的新生代。自民黨似於民進黨,黨內有派,派閥主張都不盡相同。石破茂、岸田文雄、小泉進次郎或自詡是黨內反對派、改革派、安倍煞車器,安倍縱然不擔心提前跛腳,也要防著人去政息。
加藤被喻為「安倍懷刀(意指心腹)」,曾任官房副長官、厚生勞動大臣。安倍也是在小泉純一郎內閣期間擔任官房副長官嶄露頭角。加藤與茂木同為六十二歲,與六十一歲的岸田、石破同一世代,但加藤僅六屆眾議員,資歷不如十一屆的石破、九屆的茂木、岸田。安倍將加藤大力拔擢為黨四役(幹事長、政調會長、選對會長、總務會長),除了要加藤完成他的修憲大業,也賦予加藤與岸田、石破平起平坐資格,黨內將視之為首相候補之一。
茂木擔任過黨選對會長、政調會長等,表現無一不出色,永田町官僚曾稱之為最恐怖的政治家。此次改組續任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負責對美關稅貿易談判,更兼任新創設的全世代型社會保障改革擔當大臣,安倍將內政最大改革與外貿最大難關都交在茂木手中,接下來將是茂木表現的時代。
有趣的是,加藤與茂木同屬竹下派竹下派是自民黨內式微派系,卻也是黨魁選舉中唯一開放投票、沒有力挺安倍的派系。安倍拔掉支持石破的竹下派會長竹下亘的總務會長職務,又提拔竹下派中挺自己的眾議員,升貶之間也有壓抑石破,警惕竹下派之意。
這次布局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接任小泉進次郎首席副幹事長之位的稻田朋美。右派的稻田與安倍理念相近,當初被破格拔擢防衛大臣,頗有安倍欽點接班,將挑戰日本首位女首相之意,不料任內爭議纏身黯然下台。稻田曾任黨政調會長,此舉等於降格錄用,仍是將稻田重新安置檯面上,代表稻田尚未出局。
安倍培養能貫徹安倍意志的人,有朝一日下台,不論誰是接班人,安倍都要保有影響力與發言分量。









釋憲不理 大法官的新美德?


2018-10-05 23:46 聯合報  陳淳文/台大公共事務所教授、中研院法律所合聘研究員
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說明大法官不受理監察院聲請釋憲案。 記者王宏舜/攝影



過去行政法院曾被譏為「駁回法院」與「敗訴法院」,多數人民告政府的案件,總是被駁回。隨著法治意識與保障人權理念的提升,以及行政訴訟相關法制之修正調整,前述譏諷正逐步淡去中。不料,近年大法官竟勇於將前述惡名發揚光大。
法院可以程序理由駁回案件,也可進入實體審查後判人民敗訴。前者可稱為「真正不理」,法院根本不管爭議本身的是非對錯;後者姑且稱之為「部分不理」,法院至少還會檢視爭議內容,只是對於兩造主張與論述,未必全部予以理睬並回應而已。
一旦案件進入實體審查,「法官不語」意謂:「法官應在判決書中充分說理,在法庭外靜默無言。」要是在判決書中理由不備,說理不詳;或更甚者是法院根本不受理案件,對於爭議實體法院根本未置一詞,如此一來,已由「法官不語」進階為「法官不理」。面對法官不理,法院拒絕正義,人民除了自力救濟,走上革命之途外,難道還有其他出路嗎?
關閉司法審查之門,就是撤守法治底線,讓民主體制淪為多數暴力的禁臠。各類反對新政府改革措施的意見,最終都來到大法官門口。令人驚訝的是:現任大法官竟一改過去堅持守護憲法秩序與保障人民權利的可貴傳統,開始採取「法官不理」的態度。從國民黨所提之黨產條例聲請案,立法院少數黨連署之前瞻基礎建設條例案,地方政府及各地人民針對軍公教年改條例所提的釋憲案,再到監察院針對黨產條例所提的釋憲案,大法官全部不受理
不論所涉案件在憲法上的重要性,不論案件牽連人數有多廣,影響權利有多大,也不論提出聲請的是人民,是政黨,是地方政府,是立法院少數黨,還是監察院,大法官皆以極為牽強的理由,推翻前輩大法官所創立的受理慣例,無所顧忌地展現「法官不理」的倨傲態度
吾人不禁要問:大法官為何有如此重大轉變?是「不得連任」讓他們真的從此不再瞻前顧後;是「可以再任」點燃了他們重新關懷執政者的熱情;還是精湛的專業能力讓他們懂得避開憲政地雷?畢竟「不說不理」永遠比「勉強硬拗」容易得多了。
更重要的是,現行制度也誘使他們不理:躲在不受理決議之後,外人不知該決議是誰主筆?是誰投票支持?人民咎責無門,他們安然在位,無所畏懼。有關同婚的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不就是大法官屢屢不受理,歷時卅年的人權奮鬥史嗎?大法官在同婚案中宣稱:「本院懍於憲法職責,參照本院釋字第五八五號及第六○一號解釋意旨,應就人民基本權利保障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等憲法基本價值之維護,及時作成有拘束力之司法判斷。爰本於權力相互尊重之原則,勉力決議受理。」一旦要挑戰執政黨所支持之法案時,大法官就忘了憲法職責,也就無法再勉力受理了嗎?
大法官的勇氣與美德不容易自然而生,需要制度配合在不受理案中,唯有要求透明公開,讓人民清楚知道是哪個小組承辦?是誰主筆?是誰投票支持?有何不同意見?大法官才不會把「法官不語」的美德進化為「法官不理








預立醫療決定反悔了...聽誰的?


2018-10-05 23:49 聯合報  王國治/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桃園市)
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明年上路,5類病人擁有善終的自主選擇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福部三日公告《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細則》,其中「臨床意願與預立醫療決定不一致時之書面變更作法」存在缺失,建議改進。
依施行細則第八條,意願人臨床書面意思表示,與健保卡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或醫療決定掃描電子檔不一致時,意願人撤回或變更前,醫療機構應依其書面意思表示為之。但意願人書面內容,係選擇不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者,於撤回或變更程序完成前,醫師仍應依原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或醫療決定掃描電子檔內容為之。
根據德國《病人自主法》規定,要依據病人當下所表達的意願決定作為最優先的考量,其次是寫在預立醫囑裡的想法,再次是根據病人過去口頭或書面表達過的思想、倫理或宗教的信念以及其他相關價值觀所推定的意願,再來則是他的家人或信賴的朋友所表達的意見。最後,若以上均不可得,則應按照醫生的專業判斷,做最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決定。
換言之,當意願人當下表達願意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而與先前預立醫療決定註記不一致時,醫療機構應基於保護病人生命的義務,回歸到《醫療法》第七十三條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第七條的急救義務,不須等到預立醫療決定變更程序完成,應即刻給予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餵養,以免造成病人在這段時間內喪生。
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之錄音、錄影及見證人之舉證方式,來補強變更書面之冗長程序與兼顧意願人當下的決定。《民法》即有口授遺囑之錄音彈性規定,為何施行細則還拘泥於書面變更之僵化規定,根本就是違反病人自主變更之權利
建議修正施行細則第八條第一項規定:意願人臨床書面或口頭意思表示,選擇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而與健保卡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或預立醫療決定掃描電子檔不一致時,意願人撤回或變更前,醫療機構應即予以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第二項規定:意願人選擇不接受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而與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或醫療決定掃描電子檔不一致時,於撤回或變更程序完成前,醫師仍應依原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或醫療決定掃描電子檔內容為之。醫療機構應於撤回或變更程序生效後,始得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第三項規定:醫療機構或病人家屬應就口頭意思表示事實負舉證責任。
總之,施行細則必須審慎評估,以落實病人自主、家屬意見及醫療單位共融決策,才能促進醫病關係和諧








抓觀塘 放深澳…環境淪政治籌碼


2018-10-06 00:14 聯合報  陳憲政/律師(台北市)
賴揆昨在立院總質詢時表示,如果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能通過環評、順利興建,也能滿足用電需求,政府可重新評估停建深澳電廠計畫。 記者黃純益/攝影



行政院賴清德五日在立院備詢時宣布,若觀塘接收站環評通過如期興建,經濟部將重新盤點檢討新的能源計畫,如果可以滿足電力供應需求,行政院也允請經濟部評估深澳電廠停止興建的可行性等語。
此話一出,一解賴院長為何在八月下旬之後,先是在工商時報專訪時表示「秉持『縮小開發面積,迴避藻礁』兩大策略,力拚九月底環評過關」,然後在第三三七次環評會議(九月十二日)流會後,環保署又違反會議時程慣例,急著在九月廿六日、十月三日、八日連續密集召開環評審查會議,甚至九月廿六日、十月三日都罕見地由署長李應元親自主持(李上任兩年來僅主持兩次環評大會)。
據蘋果日報報導指出:「因為上次(指第三三七次)環評大會審查觀塘案,五名學者環委退席抗議,造成人數不足流會,讓會前透過媒體說觀塘案一定要環評過關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慘遭打臉,李應元為此事被賴清德『訓示』,賴並要求後續會議要由李應元自己親自主持。」
所有的疑問、不合理的安排,說穿了都是政治考量。執政黨因新北市長選情受深澳電廠開發案所累,相較下桃園市長選情較樂觀,因而做出「抓觀塘、放深澳」的宣示;但深澳電廠開發案並沒有完全放棄,賴院長的說法,是在「如果可以滿足」電力供應需求的假設性前提下,先技術性宣稱深澳電廠「可能」停止興建。
但如從中油提出最新迴避替代方案來看,其中有兩座儲槽(共四座)是規劃要興建在港堤上,而中油也承認這部分依法必須重做環評。弔詭的是,中油不願選擇台北港、林口港異地興建的理由,最主要就是在時程上需要重做環評,會來不及。難道興建在工業港上的兩座儲槽,它的環評程序就沒有時程問題嗎?何況如果填海、施工過程中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工程就必須暫停,甚而要變更原設計,這些時間成本,行政院真的都算進去嗎?
由此看來,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是否可滿足行政院電力供應的期待,還有很大變數,到最後可能變成藻礁破壞了,結果深澳發電廠還是要蓋,造成環境「雙輸」局面。
自然環境不應是政治籌碼,更不是選舉的工具,行政院長不斷宣示、下指導棋,已經背離環境影響評估「專業」審查判斷的精神。「抓觀塘、放深澳」完全是選舉話術,這樣的伎倆,我們完全無法接受。







台灣高教已敲警鐘 卻還耗在校長遴選…


2018-10-06 00:14 聯合報  王伯元/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9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0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了民國108年(二○一九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前十名還是以美英兩國為主,不過亞洲的大學已有後來居上之姿,特別是日本大學的進榜數目首次超越英國。而中國大陸的表現也很傑出,不但由北京清華大學擠下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第廿二,位居亞洲之首。同時中國大陸也成為繼美國、日本和英國之後進榜數第四大國。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的最高學府台灣大學排名第一七○,比起前次的一九八名,雖有進步,但對比鄰近的國家,這個成績並不讓人滿意,而其他大學更不用說了。排名落後並不只是個別大學的問題,更是整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的缺失,才造成現在的窘境。
台灣高等教育從教改廣設大學開始,就逐漸朝著平庸化方向沉淪。對比過去聯招時代只有幾十所大學,現在一五○餘所大學林立,大學生滿街走,素質卻不見提升。除質量失衡,這麼多大學共同分食有限教育資源,也使得國家投資在每位教授及學生的金額上,難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大學教授普遍薪資低落,研究經費不足,很多人因而良禽擇木而棲,轉往其他國家發展。優秀的學生考慮到未來發展,也寧願離鄉背井,到外地就讀。長此以往,台灣的頂級大學將日漸崩解,被排除在亞洲一流大學圈之外。
雖說大學排名只是一個表象,但卻是敲響台灣高等教育的警鐘,也代表未來我們整體人才競爭力將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不能不慎。台灣高等教育亂象叢生,除了大學過多、少子衝擊、經費不足、人才流失、資源分配等等,需要全面性、前瞻性的規劃來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回歸培育國家菁英人才的初衷,也就是應要能打造出配合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人才。同時我們的制度法規也應適時的更新、調整及鬆綁,讓台灣的高等教育能夠更自由化、國際化,以吸引國外的人才來台灣交流。
教育為百年大計,過去偏差的部分,今日已嘗到苦果。如不盡去沉痾,台灣未來將會更加辛苦。盼望教育主管當局能把眼光放在大事上,以台灣整體發展考量,而不是將心力內耗在校長遴選這些小事上。身為台大校友,看到單純的校長遴選,演變成政治口水之爭,不但耽誤學務,也貽笑國際,成為笑話一樁,實在感到心痛。衷心希望台大校長事件能盡快平息,學校可以在新校長領導下全心全力在學術上衝刺,重塑椰林威望。更希望台灣高等教育能翻轉頹勢,氣象一新,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爭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