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推小額投資免稅制 解退休金難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9204/web/

.聯合報社論/總統,你的經濟和兩岸政策並不挺下一代
.聯合報黑白集/「私交甚篤」完勝公司法
.經濟日報社論/推小額投資免稅制 解退休金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推小額投資免稅制 解退休金難題


2018-07-18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軍公教年金改革匆促上路,不少接到通知函的退休人士,驚覺所得減少,不得不再投入就業市場。然而從未準備再就業,沒有培養第二專長的退休人士,往往只能選擇進入門檻低的低薪工作,自然對政府一肚子怨氣。
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政府財務負擔加重,年金改革是無奈何的結果,但是如果政府及早推行小額投資免稅制度(ISA: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讓軍公教早早建立金融資產,就算退休後從公部門獲得的退休金減少,還是可以靠個人金融資產獲得一部分的穩定收入。
英國、加拿大、韓國及泰國等皆有施行類似的ISA制度,以三年多前開始推動且效果顯著的日本為例, ISA制度除了可以協助個人建立金融資產,準備退休生活之外,還可以鼓勵年輕世代投資,活化資本市場。
日本的ISA制度簡稱為NISA(Nippon,ISA),是從民國103年(2014年)1月開始推行,以租稅獎勵制度,吸引大眾將儲蓄或閒置資金移轉至資本市場投資。NISA的施行當時,安倍首相正推動「三枝箭」的經濟振興政策,其中的第三枝箭便是希望打破僵化法規,喚起民間投資成長。NISA便是第三枝箭中的重要政策。
NISA的設計是,散戶每年每人有120萬日幣免稅額度,可以投資於股市或基金。投資的金融商品,五年內的股息收入及資本利得都是免稅的。由於日本的證券資本利得總稅率高達20%以上,NISA的免稅好處,吸引許多散戶將資金從定存移轉到股市。NISA推出不到兩年,在民國104年(2015年)底就已經開戶988萬戶,約占日本人口的一成。買賣金額也從民國103年(2014年)底的3兆日幣,成長到民國105年(2016年)的9.5兆日幣。
實務上,日本的證券商為了吸引投資人開戶,不少都標榜NISA帳戶買賣免手續費,也因此日本散戶從民國103年(2014年)起每年有120萬日幣額度的投資,不僅免稅還免手續費。小額投資完全零成本,日本大眾改變了投資行為,去年年底日經新聞就分析,許多年輕人因為NISA開始了股市投資。
從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投資大眾在股市飽受摧殘後退出市場,此後股市的主角一直是外資,然而經過了20多年,也剛好是一個世代時間,泡沫經濟受傷世代的子女開始有能力進行投資,這時候NISA的出現,適時鼓勵新世代進入股市。
NISA成功之後,日本政府在民國105年(2016年)推出了「未成年NISA」制度。讓0歲到19歲的未成年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的資金援助下,也可以進行免稅小額投資。未成年NISA帳戶的每年免稅總額度只有80萬日幣,但是對於促進世代間財產轉移、建立子女教育資金、活絡金融市場資金,皆相當有助益。
從民國107年(2018年)開始,日本政府為了幫助退休族建立穩定金融資產,又推出新的「定期定額NISA」制度,其特色是,小額長期投資。投資者每年免稅額度是40萬日幣,可免稅20年。投資方式是,以定期定額的方式購買符合政府規定,正派經營的投資基金與ETF商品。現階段日本大眾在NISA與「定期定額NISA」之中只能擇一使用,因為NISA的優惠制度只到民國112年(2023年),因此考慮退休生活的日本投資人,大多選擇「定期定額NISA」。
日本NISA制度的成功,值得台灣政府參考。儘管台灣稅改之後,股利在新台幣94萬元以下者可免稅,但這與ISA制度明確的鼓勵投資,還有差距;台灣缺乏如日本的定期定額NISA制度一般,引導大眾從年輕時代就開始儲蓄金融資產的設計。
目前在台股的總開戶人數中,低於30歲的占比不到一成,50歲以上者超過半數,顯示只有股利免稅恐怕無法讓年輕族群及早累積個人資產,享受複利的長期報酬。政府應該考慮制訂適合台灣國情的TISA(Taiwan,ISA),例如讓大眾每年有小額度的免稅帳戶,此帳戶內的所有金融資產,包含各類基金與股票等,皆可以免於所得稅或證交稅等租稅負擔,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進入金融市場,趁早累積退休資產。






聯合報黑白集/「私交甚篤」完勝公司法


2018-07-17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嬌生公司前總經理張振亞內定出任台北一〇一總經理,張振亞的先生是台糖董事長黃育徵,夫婦兩人跟蔡英文總統私交甚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一○一總經理內定由曾任小英基金會執行長的張振亞出任,媒體稱她和現任台糖董事長的丈夫黃育徵都與蔡總統「私交甚篤」,應非言過其實。以當事人的學經歷,未必不能勝任新職,但網友還是猛酸:「當蔡總統的朋友真好,一家當官。」
一○一總經理的職位,其實稱不上「官」,但仍頗受矚目。最初公司成立時有多家民營企業為大股東,但在頂新魏家退出後,便受控於泛公股勢力主導。以制度而言,企業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但一○一從首任董事長陳敏薰開始,經營者多半都和執政高層「私交甚篤」。
對這次的人事案,一○一方面已接到通知,多少透露出此一任命案「從天而降」,絕非公司治理常軌所能推斷的人事安排。想像一下:諸多大股東派任的董事會,看似大權在握,實質上只是橡皮圖章,等著「被通過」一個他們可能未曾聽聞或少有接觸的新人出任總經理。這就是大企業一旦摻進「泛公股血統」的宿命嗎?吳音寧接掌北農,不也如此?
問世間「私交甚篤」是何物?令政府公器、國營事業、及沾上一點泛公股邊的公司都受控於其股掌之間。公司法在修訂過程中,曾強調要嚴查「實質受益人」,亦即除顯名股東之外具最終控制權的人。一○一人事案難道沒有透露出其「最終控制權」的蛛絲馬跡?
看來,公司法虛晃一招,「私交甚篤」完勝董事會!







聯合報社論/總統,你的經濟和兩岸政策並不挺下一代


2018-07-17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全代會以「改革,挺下一代」為主軸,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前排中)強調不能讓台灣走回頭路,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全代會打出「改革挺下一代」的主軸,蔡英文以主席身分發表激情演說,用連串「是誰」的反問句法痛批國民黨「不反省還想教訓改革者」。蔡英文如此賣力,卻難掩其焦慮;她大罵在野黨留下爛攤,卻忘了自己已執政兩年多;她自詡改革,其實卻留給下一代更困頓、不安的未來。
面對年底艱苦的選戰,蔡英文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力拚,才能保住自己的黨主席職位;因此,她連發八問強力數落對手罪狀,其心情不難理解。問題是,既然標榜大刀闊斧改革,又動用《黨產法》等利器把國民黨五花大綁搜刮殆盡,卻還對關在牢籠裡的在野黨如此咆哮;看在民眾眼裡,難道不會覺得執政者太苛虐?何況,除了謾罵對手,民進黨卻吝於針對民眾的不滿作出回應,這又表現了什麼氣度
檢視蔡英文的演說,民進黨更大的執政盲點是:把施政全面簡化為「改革」,又把改革的目的完全縮減成「挺下一代」。如此偏狹地解讀執政目標,是嚴重的錯誤。嚴格而論,蔡政府的各項施政中真正符合「為了下一代」的改革,恐怕只有軍公教年改一項,這點獲得不少民眾肯定,卻難掩做法粗暴。至於其他諸如司法改革、一例一休、加薪等都卡在半路,不見成績,更引爭議。簡言之,民進黨標榜「改革挺下一代」,其實內容空洞
進一步說,一個偉大的施政者,通常能就決策的得失作出全盤考量,兼顧政策的良莠、各方的利益和手段的正當性;絕非是「犧牲這一代」來挺下一代,或「犧牲一個族群」來成就另一個族群。理由很簡單,在民主社會,沒有人應該被設定為「可以犧牲」的一群。但在民進黨政府眼中,卻不時出現這類的分化手法,用似是而非的口號打擊一群人,以討好另一群人;其結果,人人都輪流成為被打擊的對象
改革挺下一代」是文青台詞,但終究是一句口號,缺乏召喚的力量。原因是,如果真心要為台灣的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明天,仍得從發展經濟、落實法治、締造和平著手,才是可長可久之計。但蔡政府的施政,過度強調點狀或片段的改革理想,卻缺乏全盤的國家目標思考和營造;有時更只為了達到狹小的目標,卻可以不顧法治,犧牲理性與和諧,甚至不惜製造社會對立。換句話說,一句偉大的「改革」口號底下,其實往往掩蓋了真實的粗暴、嚴重的短視與更大的不公義,這留給下一代的怎麼可能是幸福?
以前瞻基礎建設為例,蔡政府在短短時間決定大手筆撒下數千億元,進行未經仔細評估的地方建設。這樣的砸錢術,事實上旨在綁樁的成分居多,並將國家資源導進其派系與親信,以遂行利益重分配。這類草率建設未來變成蚊子館的機率很高,必然要由下一代承受後果。以兩岸政策為例,蔡總統的政策導致兩岸人民疏離,不僅對台灣觀光、夜市、旅館、農漁等業造成衝擊,更不斷升高兩岸對峙敵意。如此發展下去,一旦兩岸兵戎相見,就算台灣年輕人真有七成願意「為台灣而戰」,但任意把青年推上戰場,能算「挺下一代」嗎?更別說,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已經險象環生,未來數年,台灣陷入缺電、空汙交加的危機已可預期。那麼,蔡總統今天美好的「非核家園」口號,明天變成缺電及空汙台灣的醜陋事實,下一代要找誰追討?
經濟學家凱因斯有句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執政者要能針對當下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不要拿無用的長期口號來搪塞,更不要讓下一代踩著上一代的屍體前進,還宣稱這就是進步。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能自我實現的就業環境,一個和平及安定發展的社會,一套有規則可循的法制;這些,請不要假藉改革之名毀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