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9416/web/
.聯合報社論/警鐘響起:兩項值得警惕的翻黑指標
.聯合報黑白集/李遠哲與納粹國師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對台灣真的影響有限嗎?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對台灣真的影響有限嗎?
2018-07-24 01: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開戰,雙方不斷加碼。面對此一發展,經濟部一貫的標準答案是:「對台灣影響有限。」這種反應就像目睹大象打架的父母,撫著小孩的胸口說,「免驚,不會踩到我們」。然而國際間各種分析,卻一致指出台灣是全球曝險最高的國家,令人不禁納悶,到底是外人窮緊張,還是政府太古意?
美國已經對中國大陸實施的關稅制裁確實只有340億美元,但未來幾個月預計實施者卻高達2,160億美元,涵蓋產品合計高達7,777項,不但在金額上接近中國出口總值的一半,更有接近七成的產品種類受影響。面對此一重大變局,政府上下的基本論調卻是除了零星的產業外,影響有限。這種「影響有限說」背後的思維,跟貿易戰一樣令人擔憂。
第一是切割台商與台灣。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台商,只要有出口美國者,就很難躲過貿易戰。對於台商受害,是否要給予協助?還是就如潑出去的水,讓他們自求多福?台商外移固然影響台灣就業,但過去30年的貢獻絕不應視而不見。我們想問的是,在台商篤定受害的情況下,「影響有限」是否還成立?
第二個相關聯問題,是產業觀過於簡化。政府每次「影響有限」的立論基礎,感覺都只看筆電、手機二個產品是否被納入;沒納入等於沒影響,彷彿台商在中國只有生產這二個產品,也彷彿台灣只在意這二個產品。然而過去十餘年台商對中國出口貢獻的研究顯示,雖然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台商貢獻率最高,但其他如機械、汽車零組件、紡織服飾、製鞋、橡膠、化學、燈具、LED、甚至家具、園藝用品等都有相當的參與。
我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是,除了筆電、手機,以及最近納入的網通設備、中低階自行車及零組件、工具機零組件外,到底還有那些產業受害?真的影響有限嗎?甚至對5+2產業前景有無衝擊?
第三也是更關鍵的問題,是風險論述只有微觀見解,欠缺整體思維。美中貿易戰的直接衝擊無疑是關稅戰,但關稅高低可能是連鎖反應的第一步而已。貿易戰意味著雙方業者成本及消費者價格上漲,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全球經貿氣氛低落,因而未來會出現者,至少包括美中消費市場趨於保守、全球投資力道下降、全球貿易成長受阻等三個極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對台灣出口及投資力道都會造成影響。甚至有論者指出,會影響中國打銷企業及地方債務問題的能力,抑制中國經濟成長動能。由於台灣跟國際及兩岸高度連結,這些挑戰的影響都遠高於他國,也是國際分析替台灣擔心的原因。很遺憾的是,這些風險似乎都不在政府的評估範圍內。然而若考量這些整體衝擊,「影響有限」是否還是成立?若有納入評估,影響到底為何?
第四是欠缺預防性規劃。千萬別忘了,台灣也是美國貿易制裁的直接受害者,我們的太陽能模組及鋼鋁產品已經付了好幾個月的25%-30%的額外關稅。美國5月底已經比照鋼鋁,啟動對全球進口汽車及零組件的232條款國安威脅,未來也可能將半導體納入,這些發展對台灣影響更為直接。
行政院賴院長指出,面對美中貿易衝突,要戒慎但毋需恐懼。我們完全同意,不過我們希望賴院長的信心不是政治喊話,而是胸有成竹;特別是當日、韓政府都高度警戒之際,我們的老神在在顯得突兀。
若政府對美中貿易戰已有通盤、整體評估,請盡快跟社會產業分享,不要低估台灣承受真相的能力。反之,若目前果真只有零星、分散甚至官員個人經驗式的風險分析,則應盡快啟動整體、廣泛的評估。無論如何,請不要只有「影響有限」這種過於簡化,反而讓外界對政府處理能力失去信心的結論。
聯合報黑白集/李遠哲與納粹國師
2018-07-24 00: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日前表示,「台大沒有能力選出一流校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年頂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光環返台出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領導如火如荼的教改,二千年總統大選他登高一呼,踢出政黨輪替的臨門一腳。李遠哲其後如同民進黨的「國師」,不但各種公眾事務無役不與,甚至連後來中研院長翁啟惠、廖俊智的接班都是他一手安排。台大遴選校長,他也扮演角色,彷彿頂著諾貝爾獎的桂冠即如同天神。
但回顧李遠哲的「豐功偉業」,教改失敗早有定論,他全力背書的陳水扁以貪腐收場,其接班人翁啟惠也因貪汙被起訴,他的諾貝爾光環早已黯淡。「中研院幫」在台大校長遴選敗陣,證明學界不想再被他控制。
李遠哲的行徑,令人想起二戰時納粹德國的「首席雅利安物理學家」菲利浦萊納德。萊納德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卻因偏見排擠後起之秀愛因斯坦,更為鞏固自己地位向納粹靠攏,扮演起反猶太大將,終致身敗名裂。
無論「納粹國師」萊納德或「民進黨國師」李遠哲,緊緊依靠政治權力,卻悖離學術崇高的殿堂。從李遠哲,到被認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的吳茂昆和翁啟惠相繼失足看,證明學術成就不等於「道德良知」,卻可能被拿來操弄政治。李遠哲還有什麼資格在那裡指點江山?
聯合報社論/警鐘響起:兩項值得警惕的翻黑指標
2018-07-24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統計處發表的六月外銷統計,意外由紅翻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近期幾度誇耀政績,稱台灣經濟正處於「廿年來最好的狀態」;但就在此際,經濟部門發布的兩項指標卻傳出了不同訊息,值得注意。其一,是經濟部統計處發表的六月外銷統計,意外由紅翻黑,結束了連續廿一個月的正成長,較五月負成長○.一%。其二,經濟部投審會發布今年上半年投資統計,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較去年同期減少廿一.七%,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則減少卅一.二%,呈現雙向同步降溫的衰退狀態。
這兩項指標變化,原因各不相同,但均反映我國經濟結構的長短期變化及政策成效,值得警惕。前者,外銷數字由紅翻黑,主要應是受到中美貿易大戰陰影籠罩之波及。儘管中美貿易大戰七月初方才正式開打,但戰火烏雲在此之前已密布三、四個月之久,各國業者必須為不確定因素預作準備,調整生產及出貨步調,因而可能提前反映。其中,又以資訊通訊產品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負成長七.六%,幅度不可小覷。
後者,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雙向投資呈現同步衰退,則反映了推動兩年多的新南向政策後繼無力,或者遇到了特殊的瓶頸與阻力。蔡總統上任以來力推「新南向」政策,目的在平衡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戰略方向沒錯。然而,比較南向國家與中國大陸的主客觀發展,和台灣產業發展的互補條件大不相同,自難完全取代。也因此,在政府大力鼓吹及政策優惠下,初期或許能快速取得進展,但到了一定程度就難再提升,新南向就卡在這樣的瓶頸止步不前。
我國前進新南向投資卻遭遇挫折,以中油公司的例子最為鮮明。中油第五輕油裂解廠停工後,本來希望整廠設備輸出印尼,在當地合作生產;但經過漫長評估,印尼國營石油公司以五輕產能太小、設備太老為由,拒絕了這項投資案。此外,中油公司有另一項金額高達一千七百億元的印度投資案,計畫在印度蒙德拉工業區投資石化聚落,也因對方合資者變卦及該工業區不同意中油入駐等變故而卡關不前。
事實上,中油在投資過程中,也曾力邀國內石化業者共同前往印度,但下游業者卻興趣缺缺。原因是,自從國光石化投資案在雲林和馬來西亞接連受挫後,業者對於中油的領導和執行力都大失信心。而今中油接連在印尼和印度投資受挫,除證明新南向是「新難向」,更暴露了我國石化工業失根的窘境。
中美貿易大戰開打,對於台灣經濟可能產生什麼衝擊,政府部門始終輕描淡寫,聲稱影響有限。有些官員甚至抱著「看好戲」的態度,等著看美國懲罰中共,渾然未意識到兩岸經貿的緊密互動,將使台灣經濟受到牽累與打擊。如今,對於外銷訂單意外翻黑的警訊,政府絕不能再輕忽以對;否則「廿年來最好的經濟」,恐怕瞬間就會化為泡影。
新南向的雙向投資出現負成長,對蔡政府也是一大警訊: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危險的。仔細分析東南亞國家的來台投資,今年上半年雖多達三○一件,但總金額僅九千多萬美元,平均每件約僅卅萬美元。可想而知,這些金額細小的投資案,絕不可能帶來技術創新或增加就業。那麼,政府喊了兩年多新南向,到底在追求什麼?
事實上,比新南向雙向投資衰退更值得憂慮的,是僑外資及陸資來台投資的大衰退。僑外資上半年來台投資金額僅卅.三億美元,衰退兩成,重大投資完全卻步;陸資來台投資僅一.三億美元,衰退一成。換言之,目前所有外資對台灣的投資,幾已全面陷入觀望;而當台灣不再是企業家眼中認為值得投資的地方,這難道不是蔡政府應該深刻反省的問題?
一葉可以知秋,兩項指標也能反射許多事實,政府大員請想想這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