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打假新聞」勿走火入魔
.聯合報黑白集/打不到中國,罰金門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金融整併 先思考三大議題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金融整併 先思考三大議題
2018-07-29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金管會為了推動民營金融機構間的整併,日前訂出金控公司或銀行發動併購的資格條件。而且,鑒於金控或銀行可採先參股合作再洽商整併機會,無須以合意為前提,因此除應符合法律所規定的轉投資條件外,首次投資持股只須超過10%並採公開收購。至於提供的資本計提誘因,是未來啟動併購的金控或銀行,資本需求都只要原本的20%即可。對於金管會這項新政策,有必要評估其成效,以及可能衍生的議題?
首先,為了鼓勵金融整併、又要避免政治風險,新政策只能選擇民民併,而未適用於民公併或公民併;「民」代表民營金融機構,「公」是指泛公股金融機構。目前政府控制一半董事席位之銀行的資產總合(泛公股銀行),占台灣銀行業資產大約一半,這在已開發金融市場極為少見,因此許多評論認為,只要價格合理、員工就業有保障、過程公平公開,政府應對部分泛公股銀行進行釋股,才能落實真正的民營化。然而,在泛公股銀行工會反對、公股釋出可能被批評為有助財團化的雙重壓力下,金管會只好迴避民公併或公民併。但如此妥協的政策,直接大大地限縮政策的效果。
而且,在民民併的設定之下,有能力啟動併購的金融機構,以公開收購方式,原先首次投資的持股比率25%門檻並不算高,因此本次提出的金融併購誘因並非重點。另一方面,泛公股金融機構的同質性太高,合併綜效有限,或者要落實合併綜效的衝擊太大,因此公公併成功的可能性也低。
其次,為了提供整併誘因,金管會降低首次投資的持股比率門檻到10%,且降低資本計提的要求。這項政策可以讓金金併比較容易整併,但是一開始只買10%,主併的金控或銀行根本沒有目標金融機構的控制權,只能說是處於插旗階段。從過去經驗來看,插旗很容易引發分歧,從而增加兩家金融機構未來整併的難度,也帶給兩家公司股東更高的不確定性。
其實,不管合意、非合意併購,最重要的是買方能夠快速取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但降低起始投資的門檻、三年內持股提高到25%以上,再加上目標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例)加入主併的金控旗下,到目標銀行與主併金控之銀行完全合併後消失,至少要四到五年的時間。同時,目標銀行若有海外據點,合併案還需要當地主管機關核准。整個合併案拉長了從啟動到完全合併的時間,難免將引發目標金融機構人力流失,特別是有戰鬥力的人才,乃至增加合併的文化衝突,都會使達成合併綜效的機率降低,對股東財富造成負面影響。
再者,自從金管會宣布鼓勵民民併的細節後,股票市場開始猜測具備發動併購條件的有哪些金控或銀行,更猜測有哪些金融機構將成為併購目標。當這些訊息充斥股市,且都為臆測之想,只是徒增股價的波動,甚或有可能成為股價炒作的題材,不利股票市場的健全發展。
最後,金管會這次提出的併購誘因是針對金控與銀行,但也激發壽險業者想要爭取。一般人直覺是擔心壽險業者用保戶的資金進行併購,但目前保險法相關規定中,對於保險公司以財務性投資其他金融機構,已經不能行使對被投資公司董事、監察人選與的表決權,與其他限制規定。因此只要像金控、銀行一樣,轉投資其他金融機構,需從合格資本扣除或其他相似的資本要求,則保險業等同是拿股東的資金進行併購,向金管會爭取整併誘因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我們希望金管會在執行民民併的政策時,要有相關配套措施,降低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果。另外,若要給予保險業相同的併購誘因,則相關資本要求強度,必須要比照金控與銀行的標準。
聯合報黑白集/打不到中國,罰金門
2018-07-29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27日呼籲金門縣政府「以大局為重」,暫緩金廈引水儀式。 (中央社)
金門因雨量太少,民生用水經常不足,長年抽取地下水的結果,又導致地層下陷。金廈引水工程的設計,就是要透過海底管道,將對岸晉江水系的淡水引至金門。海陸全長廿七公里的引水計畫,好不容易完成管線對接工程;誰料,蔡政府發火耍官威,金門就被拿來祭旗。
蔡政府決策行事,常罔顧人民的感受,這又是一起活生生的例子。金門缺水,過去由台灣遠道運水輸送,往往緩不濟急。五年前,兩岸在政治氣氛良好下好不容易達成由廈門引水的共識,並投資十幾億元建造完成,現在民進黨卻來搞破壞。
如果是一個以人民為念的政府,應該展開雙臂歡迎這項跨海引水工程的開通;且應極力和對岸政府維持良好關係,以確保供水無虞,甚至設法透過採樣檢驗確保品質。但民進黨政府似乎全然不考慮這些,它只想利用這張牌打對岸一個耳光,證明台灣有能力反制,更不讓當初談成這項計畫的國民黨有任何得分。如此「心中無百姓」的政府,到底在照顧誰的利益?
本報日昨社論《總統,人民才是你手中的金絲雀》,才對蔡政府的不仁提出警告;孰料,金門旋又淪為可憐金絲雀。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打假新聞」勿走火入魔
2018-07-29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執政兩年多以來,「防範假新聞」似已成為它的主要政策。隨著蔡英文總統的支持度不斷探底, 政府部門和民進黨不時指控在野黨或媒體製造「假新聞」,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僅行政院官方網站成立了「即時新聞成立專區」,民進黨立委還有意提案修法,對散布假新聞者「關三天」。上自府院高層,下至各部會和發言人,不時把「假新聞」三個字掛在嘴邊。如此風風火火地「打假」,是真心尊重「知的權利」,或者只想粉飾太平?
蔡總統說,面對網路謠言,要教導民眾「分辨假消息假新聞」;又說,假新聞及謠言對施政造成「嚴重干擾」。行政院長賴清德則指責,許多假造或扭曲政府施政的不實訊息,藉由「有心人」透過社群與通訊軟體系統大舉散布。民進黨中央更把假新聞來源指向「中國和在野黨網軍」,直接把假新聞上綱到國安層級。
事實上,不實訊息的大量出現,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在現代網路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網路、手機和社交媒體的興起,造成各種資訊大量且快速地在人際間散播,眾多閱聽者接收到的資訊變得越來越真假難辨,也越來越容易受到操弄。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不正得力於俄國網軍及駭客的網路造假和干擾?此一問題,絕非民進黨執政後才發生,而是存在已久。甚至在某些事件中,可以說綠營才是製造假風聲的始作俑者,諸如當年的「非常光碟」、「緋聞錄音帶」、「走路工事件」等,都證明造假嚴重影響選情且使民進黨獲利。
再看近年事件,國民黨執政時的兩次重大社會抗爭,一是洪仲丘的「國防布」事件,一是反服貿運動。這兩次重大抗爭風起雲湧之際,網路充斥許多後來證明為虛假的訊息,諸如大量所謂「軍中人士」的爆料,或者「服貿懶人包」,後來均被證明是造假,卻都發生了重大影響。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對於這些訊息的真偽毫不在意,甚至推波助瀾從中獲取利益,終而取得執政權。
蔡政府近期為了粉飾政績欠佳,不斷採取各種手法美化政績,甚至釋放不實利多。例如,利用補貼外籍旅客來台以衝刺觀光人數,製造新南向政策成功假象,卻不提觀光產值大幅滑落的事實。最近,為了對抗中共要求航空公司更改台灣名稱之舉,交通部主動宣揚「帛琉航空」無畏中共恫嚇,決定停飛「挺台灣」,以證帛琉與我的友誼。然而,帛琉航空負責人邱宏照就是台灣人,而其停飛的理由與「反中」、「挺台灣」無關,是營運欠佳,邱宏照並宣稱自己就是兩岸關係緊繃的受害者。如果沒有媒體後來的查證,這則新聞便以「帛琉反中挺台灣」的假面具蒙蔽了整個社會。
再如日前鳳梨價格下跌,媒體報導農民抱怨價格太低,由於採收不敷成本,有七成直接讓它爛在田裡。消息一出,農委會立刻斥責為「假新聞」,聲稱交易價格已經回升。最後,是農民現身說法拿出實際交易紀錄,拆穿農委會所稱「回升」的價格表其實是數月前的舊資料。可見,民進黨的目的是在為「政策辯護」,而不是澄清事實,它甚至大膽到採取「造假打假」的荒誕手段,令人不可思議。
歸根究柢,有些消息不全然準確,並非刻意虛構,而是受限於訊息線索不足或基於不同的解讀。如果連政府部門都難免犯錯,更何況處於資訊不對等狀態的媒體或社會人士都可能犯下不同程度的錯誤;這些若都要指為「刻意造假」,便可能無限上綱,甚至侵犯到言論和資訊自由。
民進黨政府的「假新聞之戰」,和川普威權攻擊美國自由媒體的作法其實別無二致,目的只想壓抑輿論的監督。但這樣的旁門左道,只會自我催眠,讓自己更偏離施政的正途。
農委會今年6月19日於官方Line發出文宣,說明香蕉鳳梨價格好,外銷暢旺,指責媒體散布假新聞。 圖/農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