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714/web/
.聯合報社論/想清楚,不要再來一個吳茂昆
.聯合報黑白集/吳音寧何勞小英護航?
.經濟日報社論/留意Libor退場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留意Libor退場風險
2018-06-08 00: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飽受貿易戰等國際政治事件撩撥,行之有年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將逐步落幕,金融市場恐面臨缺乏可靠標竿(Benchmark)所衍生的諸多擾動之憂,便因位處於鎂光燈外而被輕忽。
單就時程上看來,金融市場因應Libor廢除的時間確實不至於太緊。況且,目前各國監管機構陸續推出意欲替代Libor的機制,如美國推出以美國公債附買回協議市場為基礎的隔夜有擔保融資利率(SOFR),且今年5月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即推出追蹤SOFR的期貨合約,抑或英國的英鎊隔夜銀行間平均利率(SONIA)、日本的東京隔夜平均利率(TONAR)、瑞士的瑞士平均隔夜利率(SARON)及歐元區的歐元隔夜拆款平均利率(EONIA)等,均是希望讓市場從貸款到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都能轉換成新的指標利率。
問題是,這些替代指標與Libor相比,仍有四項不足之處。首先,無論是SOFR、SONIA或TONAR、EONIA,都只能夠提供短天期的利率參考,不如Libor每日可提供五種不同幣別、七種不同期限短期拆借的平均利率,做為不同長短天期與貨幣的利率參考指標,適用性廣泛。因此,Libor落幕後,金融市場裡各種較長天期的利率,將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定價參考。
第二,有別於Libor提供不同國家間的跨境、跨幣別金融交易「一致性」的基礎,當前各國在尋求替代的指標利率上,各自為政,所提出的指標利率間亦有差異。一旦不同國家間採取不同的指標利率,金融體系會因相同資產在不同幣別間所依循的定價基準不同,產生比以往更高的摩擦成本,不利跨國交易。
第三,正因前述替代指標僅能提供短天期的利率參考,以致當Libor退場後,過往以Libor定價的長期遺留契約(legacy contract)將無所適從。當年,這些契約並未列有Libor結束後該如何因應的法律條款,若失去利率基準,必將造成混亂,並威脅市場穩定與徒增金融風險。不過,若Libor只是緩退場或未來利率市場轉變為多種指標利率並存,待2021年Libor退場時,已有92%的長期遺留契約將到期,可望降低相關風險。
第四,目前主要國家央行發展新的利率指標都是基於「交易基礎」的隔夜基準利率,屬於「回顧式」利率指標,即是基於既有交易中的實際利率得出。但Libor恰恰相反,它屬於一定期限的「前瞻式」基準利率,也就是反映Libor公布日後一定期限內的預期利率。所以,當前隔夜基準利率要在何種理論、方式與依據推論不同期限來編制類似Libor的「前瞻式」各天期基準利率、由何者產生與公布該等利率、能否在各種情況下均為市場認可等,仍是主要國家央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前述四項不足、使各國尚難找到較佳的指標利率替代機制下,強化既有的Libor,盡力改善其缺乏流動性、無實質交易基礎且易受市場參與者操控的缺點,亦成為選項之一。2014年接管Libor的美國洲際交易所集團(ICE),計劃強化Libor而不是放棄它。ICE發言人米勒(C. Miller)曾表示,他們得到的客戶回應是,希望看到改革後的Libor,能在2021年後與其它各國發展的替代性無風險指標利率並行。
要言之,就當前Libor替代機制的發展看來,若國際金融市場至2021年Libor廢除前,仍未找出可「通用」的指標利率,市場可能會出現各種基準利率的競爭。各金融機構或將針對不同的情況,逕自尋找有抵押或無抵押、本國幣或外國幣、熱門或冷門的交易期別等各種選擇。屆時,各國監管機構就必須扮演更積極主動的監理角色,除了要建立該國貨幣能適用的指標利率外,也要加重管理並查核該國金融商品定價。否則,單是計價紊亂所造成金融不穩定性,就會釀成難以收拾的金融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吳音寧何勞小英護航?
2018-06-08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吳音寧爭議大(左),但柯文哲(右)鮮少替吳護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季青
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聲挺吳音寧,說她會做事卻被誤解,要求農委會協助她面對政治攻防。此話發自總統兼黨主席,可以想見農委會如何誠惶誠恐!
當天農委會專案報告「新農業」,卻花了相當篇幅比較北農在吳音寧和前任總經理韓國瑜的績效,對吳堪稱照顧有加。以中央級的「關愛眼神」看待民營的北農人事,讓人不解,難道吳音寧是「中央特任官」不成?
吳音寧被稱為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事實上,政治叢林她並不陌生,問題出在她的能力和資歷。先前春節和元宵節連續休市太長,導致農產品無法出貨而價格大跌,農民罵翻天;包括她年薪兩百五十萬元,與她僅曾任鄉公所秘書的資歷顯不對稱,也讓年輕世代罵翻天。這些,都不脫市井小民街譚巷議的範疇;要說有什麼「政治」陰謀,頂多是民進黨和柯文哲間的政治角力罷了。
民進黨為了吳音寧,傾全黨之力保她、挺她,凡外界批評一律歸為「抹黑」,不惜讓農委會表態「前言不對後語」,最後連蔡英文都以總統高度出面,扯出政治攻防之說。這不正是民進黨典型風格?例如確定「拔管行動」後,亦是傾全黨之力,不惜連續折損兩位部長,連司法調查都出手,同樣由小英發言「定調」。
民進黨滅管,不惜毀了教育部;挺吳音寧,令農委會兩面不是人。這是為保「民進黨價值」而在所不惜嗎?以政治攻防而論,是高明還是愚蠢?
聯合報社論/想清楚,不要再來一個吳茂昆
2018-06-08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拔管,也間接造成自己下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吳茂昆請辭教育部長已十天,行政院迄未公布繼任人選,顯是陷入長考。謹慎是正確的,原因是:為了拔管,賴內閣已經犧牲兩名教育部長;如今陷入困境的,其實不是管中閔或台灣大學,而是民進黨政府。蔡政府當然也可以選擇將拔管目標硬幹到底,但它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統治正當性的流失和社會信任的瓦解,結果將得不償失。
不論由誰接任教育部長,皆必須具備解決拔管法理爭議的能力,同時又不能對全盤的教育決策太生疏;亦即,新任教長將受到政治能力及教育專業的雙重檢驗。當然,政壇之中總是不乏「勇夫」,想要坐上這個職位的勢必大有人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再來一個吳茂昆也是不無可能的。問題是,蔡政府此刻用人要考慮的,不是誰更「有膽」、「更綠」,而是誰更「有能力」,能夠化困局為轉機,提出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
管中閔從一月五日當選至今無法上任,已逾五個月。經過五個月、前後兩任部長「卡管」說法的死纏爛打,要解開其間的千頭萬緒,並提出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難度已越來越高。但是,如果不從源頭解開蔡政府執意卡管的糾結,並從大局評估其間得失與禍福,蔡政府即很難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更難讓社會大眾心服。這些懷疑與不滿,都將化為年底選舉的後座力。
以吳茂昆為例,他拔管的意志堅決,他當官的企圖強烈,他的學術資歷也堪稱顯赫。然而,他對綠營的政治忠誠和他高超的物理專業,卻無法合理化他動手拔管的決定,除毀了自己,甚至讓民進黨政府掉進了「非法行政」的陷阱。最後,他不僅失卻自己的聲譽,也葬送了公理與公信,更讓蔡政府難以自拔。如今回看,當初潘文忠礙於法理不願擔任「拔管劊子手」而掛冠求去,至少顯示他還有知恥之心;而吳茂昆大膽射向管中閔的箭,最後竟不斷命中自己的胸膛,而且傷得更重。這也驗證,拔管決策實為「無的放矢」的政治羅織,卻導致兩岸學術交流緊縮,而大學的產學合作遭到汙名,這不是得不償失是什麼?
進一步說,表面上看,一般民眾皆將「拔管」事件視為教育部的作為,是潘文忠及吳茂昆的獨斷,而未歸諸於府院高層的政治意志。事實上,從潘文忠兩度求去及後來組織跨部會會議討論的過程看,這個事件必然摻雜了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意志或某種形式的指示,否則事態不可能惡化至此。換句話說,在選派下一任教育部長之前,府院高層必須就拔管事件的去從想好解套及危機控管的目標,而不是任意指派一名勇夫揮刀上陣;如此,這場連全國學生看了都厭煩的歹戲,才有下檔的可能。
拔管風暴其實不是單一事件,包括推派吳音寧出任北農總經理,包括在台北市決定自提姚文智對抗柯文哲,都顯示民進黨政府似無法理智判斷而作出一連串的錯誤決定,從而使自己陷入一波波風暴。吳音寧的任命是「德不配位」,當然引起年輕世代的反感;提名姚文智顯不足以抗柯,徒然引發呂秀蓮的脫黨和黨內各種要求切割的政治波瀾。拔管事件則更嚴重,顯示蔡政府為了清除異己可以如何不擇手段,把所有法治紅線、學術尊嚴、社會觀瞻、教育氣質統統丟在腦後,胡亂蹂躪一通,卻不知如何清理殘局。
台灣大學沒有校長,固令人憂慮;但相形之下,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政府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卻沒有能力收拾善後,更不知道事態要惡化到什麼地步才會清醒。說穿了,拔管案是一個「因小失大」的政治操作,暴露了一個雞腸鳥肚政府的粗暴與器量狹小;這類的失誤若不斷在蔡政府的施政中上演,政治必然走向失控,那絕非民眾願意看到的景象。請想清楚,再任命新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