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產業升級 經濟唯一解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464/web/

.聯合報社論/暑旱並襲進行式 政府不能只是「想想」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制度之爭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產業升級 經濟唯一解方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產業升級 經濟唯一解方


2018-06-01 01:24 經濟日報  社論


520的關鍵日期又掀起各界對經濟表現良窳的爭辯,儘管各項經濟數據表現不差,對於投資、分配、低薪物價的擔憂疑慮卻未曾稍歇,加上我國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甫公布的經濟排名退步引起熱議,顯示人民仍期待有更好的經濟表現。
另一方面,近來聯合國發布的幸福指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剛公布的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國際評比,我國分別名列全球第26及19,表現都不差。我們當然不宜以這兩個排名自滿,但此二指標顯示,儘管我國的實質所得不算高,但代表生活成本的物價水準也不高,使得人民還可以有不錯的生活水準。只是這樣的經濟特徵也讓民眾對於物價的上漲格外敏感,政府也必須為了穩定物價投注極大心力以免民怨擴大,就總體經濟而言,其實喪失了一些經濟體系自主調整的機會。
事實上,大家心知肚明,要解決各項數字所顯示的經濟困境,非得靠結構性的改革不可。但是低薪未改善,加上投資不振,檢討批判的聲音四起,政府也只好以數據反駁數據的方式捍衛執政成果,一場口水戰爭便掩蓋了各種該有的深層討論。
對於透過產業轉型升級的改革來結構性地改善經濟,政府推出5+2產業創新計畫已依次展開;只是結構性的改革難見速效,不易快速滿足民間殷切期盼,只好不斷推出短期策略以為因應。
為求投資績效,行政院力推加速投資方案並致力解決五缺問題;為處理低薪困境,也端出短期解決方案;為改善分配,稅改方案中也有許多著墨。短期政策對於減少民怨、提振信心可能有所助益,但如何讓長期結構性的改革落實推動並深入民心,應該是政府更該努力的課題。
過去幾年,由馬政府到蔡政府都強調創新的重要性,蔡政府更將創新置於就業、分配之前,作為經濟主要的驅動力。藉由創新活動來帶動產業升級轉型、改善就業分配的邏輯已然清楚。若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資料,台灣早已於2011年由所謂效率驅動階段邁入創新驅動階段,但政府仍必須致力於解決五缺問題,可見台灣至今並未真正脫離效率驅動的成長模式與思維。
創新驅動的經濟在先進國家已經蔚然成風,也實際引領經濟成長。以美國為例,20年前市值最大的企業,如奇異、AT&T、艾克森石油等,如今已被蘋果、Google、微軟取代。這些新企業依靠資料與軟體營利,創造高附加價值與與優良就業機會
以我國的政府作為及經濟環境來看,在數位國家、亞洲.矽谷計畫的推動下,這兩年的創新創業環境正在改善,新創風氣各正蓬勃發展,與國際的連結也與日俱增,另一方面,製造業也在朝智慧化前進。這兩方面若能有成,就可藉由軟硬整合、虛實整合、製造業服務化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台灣的資源有限,既然目標確定,就應該集中資源全力發展,短期政策要能支應長期目標。然而,我們仍看到諸多短期現象與長期目標不但無法配合,反而背道而馳的現象,例如台灣企業的數位化努力仍然不足、許多產業仍維持效率驅動思維而怯於變革,也導致加薪或改善勞動條件成為許多企業難以承受之重。政府標舉的產業創新目標,若無法聚焦既定目標,過度重視短期經濟表現與數據,導致怯於擇優汰劣,則再多的刺激投資、解決低薪、留才攬才方案,終究只能治標,難以治本。唯有讓產業真正願意致力於轉型升級,投資不足、低薪、人才外流等經濟難題才能真正被解決。
有幸的是,當前經濟數據審慎樂觀,應該是政府展開各項經濟改革的契機。520的激情已過,政府及各界現在應該擺脫數據及排名思維,落實並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各項政策,政府尤其應避免長短期政策間的相互掣肘導致抵銷成效,並提出有說服力的論述,才不會使經濟總是陷於口水爭議與空轉疑慮。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制度之爭


2018-05-31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指出,兩岸開始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的時代。 中新社



兩岸開始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的時代,…一個制度、一個政黨,究竟有沒有吸引力,關鍵在於它能不能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當做自己的奮鬥目標」,這段話乍聽好像是陸委會對大陸的呼籲,可是卻是出自大陸國台辦發言人之口
廿年前,這是台灣會講的話,當時我們有信心,認為我們的民主政治制度、自由經濟體制,終究會是大陸選擇的路,但曾幾何時,大陸反過來用他們的體制挑戰台灣了。
許多人認為,大陸有今天的富強,是因為汲取了台灣及普世價值的長處;但不可否認,大陸也憑藉著自己的特性,發展出自己的「中國模式」。
我們也必須承認,台灣的制度,乃至全球政經體制,出現了很多問題政治無效率,民粹盛行,貧富不均。這不是說大陸就沒有問題,尤其巨富貪腐,社會不文明,他們自己也知道;但不同之處在於,大陸開始有了自信,相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這是當前台灣所欠缺的。
尤其近幾年受到大陸經濟發展的吸引,不僅少數想賺錢的企業家,更有大量想找工作的上班族,想升學的高中、大學畢業生,都到大陸去發展,外媒稱其為「脫台者」,但更正確的說法是經濟移民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這與到美國、日本或歐洲謀求更好的生活應無不同。
我們希望這是堂堂正正公平之爭,大陸應認真以對,台灣也不要搞鎖國,這樣的良性制度競爭值得鼓勵。






聯合報社論/暑旱並襲進行式 政府不能只是「想想」


2018-05-31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連日高溫屢創紀錄,悶熱天候讓家家戶戶冷氣全開,也讓原本用電吃緊狀況更惡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連日來台灣暑旱並襲,今天起終於有機會開始下點雨了。不過,在六月之前,酷暑、乾旱已分創紀錄,這兩天雖將有短暫局部降雨,下周甚或有不確定的颱風機會,但展望六月,恐難稱有真正緩解跡象。政府遲未見周全對策,有人批評似乎只想賭一把梅雨或颱風會來,旱象、酷暑即迎刃而解。這樣的如意算盤未考慮極端氣候情形,施政走鋼索風險太高。
春旱、空梅,台灣之前經常發生,氣溫飆高近年更是迭創紀錄,但高溫、乾旱這兩因子未曾在五月交會,「火仗風勢、風助火威」的燎原破壞力瞬間加乘。一些新紀錄可看出其危害之大:台北五月二十七日創下攝氏三十八點二度紀錄,是台北氣象站設站一百二十二年的五月最高溫;十三天超過三十五度的高溫天數,也打破一百二十二年來的高溫紀錄;至於全台五月均溫,同樣突破過去三十年紀錄。氣象局形容,今年五月可謂突破各項「最熱紀錄」。
持續高溫是因強勁太平洋高壓籠罩,常態上高壓盤據台灣上空通常不超過兩周,但過去一個多月高壓長期停留,陽光熾烈,空氣愈發乾燥,相對濕度降到罕見的低,幾乎全無可資降雨條件氣象局的觀測,四月台南地區竟只有一天降雨雨量少到只有零點五毫米,起不了絲毫解渴作用;五月降雨也僅是聊勝於無。
因而六月未至,已經既熱又旱,至少三百多人因熱傷害就醫,還有環島客不幸熱死郵政工會爭取發放高溫津貼,讓郵差可買涼水降溫;勞委會則答應「想一想」高溫假問題。高溫也讓用電量達歷史新高,缺電事實更難遮掩,台電手忙腳亂使盡各種偏方,降壓降頻、強制節能,就是力求不限電。
至於水庫早已見底成草原,農民心焦如焚,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農田龜裂,作物枯萎。但正值發穗期的稻子,灌七休七的緊縮給水,勢必造成稻穗品質劣化,嘉南農民急著搶水,一個晚上就查獲三、四十條大塑膠管盜水,抓不勝抓,可見水情極吃緊。而且不只糧食作物,瓜果蔬菜又怎麼辦?
五月的少雨、無雨與均溫新高紀錄,同登一九四七年迄今之最;六月呢?調出以往紀錄,五月少雨六月未必一定少,但解決缺水問題不能只寄望老天爺,更不能賭颱風會來,否則號稱什麼「神」都不一定準,也顯得太不務實。旱象嚴重,蔡政府就是不敢談限水,除台南、澎湖一階限水,高雄稍緊,其餘縣市正常;水源調度機制能略減供水壓力,但「六月底前不三階限水」的政院指示,恐仍嫌托大。
從根本來看,賴揆曾提示「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招面對缺水,做了多少?這些列在前瞻計畫的項目,想重啟之前引發抗爭的水庫計畫,當然沒有進度;但規模不大、本島首座台南將軍區海水淡化廠,兩年前居民強力反對即不了了之;開發伏流水計畫洋洋灑灑,至今沒有一件工程發包自來水漏水率多年來都超過百分之二十,如今還是同一數字。
就地球環境而言,溫度持續飆高警訊頻仍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甫發布四月地球溫度數字,較長期均溫高出零點八三度,是一八八○年以來的第三高;亞洲開發銀行的氣候報告更悲觀,認為到本世紀末地球將增溫五至六攝氏度,天災將抵銷拚經濟的成果。才寫下五月高溫紀錄的台灣,更不能忽略這些警訊。
酷熱危害健康,從因熱傷害求診的數字不斷上升可見一斑。氣象局六月中將新增發布高溫預警訊息,但政府更應定位酷熱為「暑災」,再就個人健康、公共安全、維生系統、水電瓦斯、交通消防通盤規劃,擬出面對暑災的因應策略,之後演練、整備;不能像勞動部那樣,只把高溫假的討論停留在「這是個好問題」的想想階段,卻未見其他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