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新經濟移民法別淪變相外勞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667/web/

.聯合報社論/香蕉鳳梨如崩盤,年底「西瓜」也跑票
.聯合報黑白集/地緣上的名牌
.經濟日報社論/新經濟移民法別淪變相外勞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新經濟移民法別淪變相外勞政策


2018-06-07 01: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上月中旬才宣布「新經濟移民法」規劃重點,但近日在立法院受到藍營立委的嚴厲抨擊,指該法案只是為資方及產業界尋找廉價勞工,並未針對留才、攬才建立更完善的移民政策及配套措施,是治標不治本。鑑於「新經濟移民法」是蔡政府為解決國內人才不足及人口老化的重大施政,能否達成政策目標?抑或只是為業者引進外勞另開方便之門?有必要作務實檢討,並給社會一個交代。
台灣人力資源面臨兩大危機:第一是人口老化危機,工作年齡人口從2016年開始下降,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總人口數開始減少,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而缺工及缺人才問題愈來愈嚴重。第二是人才外流危機,國內人才外流估計每年至少2萬人,赴海外工作總人數保守估計近百萬人,而且在大陸31項惠台措施的磁吸效應及鄰近國家爭相吸引台灣人才情況下,人才流失問題愈來愈嚴重。
鑑於勞動人力及人才短缺問題的嚴重性從前政府開始,就積極放寬引進外勞限制,馬政府八年任內,外勞人數增加逾25萬人,總數近60萬人;蔡政府執政兩年,外勞人數再增加逾8萬人,總數逾68萬人,已接近國內總就業人數的6%,規模相當可觀,對挹注產業缺工問題有很大幫助
但在人才不足部分,兩任政府的重要政策作為都放在擴大延攬外籍人才,例如馬政府在2015年12月大幅鬆綁外籍白領、僑外生在台工作限制;蔡政府林全內閣任內通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大幅改善外籍專業人士在台居留、工作及生活的便利性,該法去年10月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今年2月生效施行。但因為目前在台工作的外籍專業人才總數不到2萬人,就算上述政策及新法產生效果,外籍專業人才能夠倍增,對於每年移出至少2萬人、累計近100萬人的國內人才流失,可說是杯水車薪,政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才流失問題繼續惡化。
行政院推出「新經濟移民法」規劃草案,根據賴清德院長的政策宣示,目標是在不影響台灣人就業機會與薪資水準前提下,解決產業發展的人才與人力缺口,以及少子化衍生的人口危機問題。而爭取移民的對象包括外國專業人才、中階外籍技術人力、投資移民和海外國人及其後代等四大類,具體做法在放寬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條件
但細究這四大類人才,外國專業人才部分是剛實施不久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的配套做法;投資移民和海外國人及其後代兩類,因為台灣客觀條件限制,象徵意義多於實質效果。所以,新法案的重點是針對中階外籍技術人力,包括僑外生、外籍白領以及藍領技術工等三類人才,將大幅鬆綁其在台工作限制;而這些外籍技術人力若要取得永久居留資格,亦設有月薪門檻限制,產業技術人員為新台幣41,393元;健康照顧人員為32,000元。
若更進一步審視目前在台受聘從事產業或社福的外勞、且累積六年以上工作年資者,即符合申請新經濟移民資格的中階技術基層外籍人員,其人數達101,786人,非常接近行政院公布去年8月國內中階技術人力缺工12萬人的數字,毋怪乎藍營立委抨擊是為資方及產業界尋找廉價勞工
我們並不反對在國內缺工情形下,擴大引進外籍中階技術基層人力,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外勞,但列為「新經濟移民法」的重點對象,是否符合吸引移民、改善人口結構的目標?政府針對這些新移民應該要有那些配套措施?給了永久居留權,是否只是方便企業留用,而不顧新移民的權益及在地適應?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作進一步評估,並作出明確的答覆,才不致讓這部法律淪為變相的外勞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地緣上的名牌


2018-06-07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電報導,美國考慮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展示對台灣的支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家都愛名牌,名牌是渴慕眼光匯聚的焦點,但如果一個地方成了地緣政治上的名牌,全球媒體都開始緊盯這塊熱區,它帶來的就只有恐懼與危險,肯定不是背著一只名牌包那般愜意迷人。
外電報導,美國正在考慮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展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但所謂軍艦有無包括航空母艦,以及日後穿越頻率,現在不得而知。無論是哪種艦通過,它的軌跡在台灣海峽附近必然劃出一道弧線,跟另一條已經劃了一年有餘的弧線,形成完美的交錯;不知幸是不幸,這兩條弧線竟頗似某個名牌的造型,但別忘了,我們就處於弧線交集的核心地帶。
另外那條弧線自前年底開始出現,中共首度派出軍機繞台,其後半年繞台頻率尚低,但去年七、八月後卻突然陡增,揆其原因,美國眾議院當時通過台美軍艦互訪的國防授權法案,並推動台灣旅行法立法,應脫不了干係。
美國顯然不甘示弱,對於共機愈來愈頻繁的繞台舉措,想了半天的反制措施,就是乾脆來個「反向繞台」。想當然耳,中共一次繞台的軍機數量總有四、五架以上,美軍軍艦若要通過台海,也不會一艦單走。
世上有哪個島嶼會由全球雙霸隨時派出機艦進行巡禮?箇中滋味究竟酸甜苦辣,不在其中還真不容易揣摩。但作為島上居民,想像一下這個場景,背脊還不發涼?理性地看,兩強在台海擦槍走火倒還未必,糟的是,以後誰還來這裡投資、觀光?苦日子更苦了。








聯合報社論/香蕉鳳梨如崩盤,年底「西瓜」也跑票


2018-06-07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香蕉價格低迷,農民憂血本無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和陳菊開直播吃玉荷包,還讓總統府變身農產市集;吳敦義、侯友宜也輪流南下高雄,陪韓國瑜香蕉和鳳梨。雖然每年類似畫面並不少見,但今年有些水果跌到多年來的新低價,農民哀號聲此起彼落。這些農民主要來自南部綠色執政縣市,當民進黨還沉溺在南部選舉「推個西瓜出來都會當選」的期待裡,高雄種植荔枝與鳳梨的農民已經掛出「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抗議布條
農民憂愁血本無歸,官員一開始還強調「價格正常」,澄清「錯誤報導」,駁斥「滯銷謠言」,更指責「錯誤訊息」影響產地價格。但是農民心裡開始淌血了,官員還只想當鴕鳥?蔡英文都在努力吃荔枝了,官員還能裝作看不到農民在哭泣?
農委會上周終於開了記者會,連射五箭,未能中的;本周再補三箭,力挽蕉價。但上周找來民間農產公司董事長,一面幫政府開脫責任,一面罵農民盲目種植,還說這個價格原本就能預期;幾乎只差沒脫口「農民活該」而已。在這樣的政府記者會上,不像是找來的豬隊友擦槍走火,反而像是假借民間之口宣洩官員對農民的鄙視與不耐。
但蕉農已滿腹愁苦,還活該被落井下石?如果政府去年眼見香蕉種苗供不應求,可以預期今年價格大跌,那麼除了呼籲農民不要再種香蕉外,還有過怎樣的因應措施?農民搶種有責任,但政府難道只把硬邦邦的產銷數字放上許多農民都搆不著的雲端,作些官式呼籲,就算交差,然後就坐等香蕉爆量,再端出官架子,怪氣候太好、怪農民太盲目、怪中間商太惡劣?
農委會還露了一手指揮市場價格的絕活,也令人嘆為觀止。原本台北果菜市場香蕉價格每公斤十元,農委會上周要求至少要十二元,隔天批發價格果然應聲上漲兩元。但蕉價持續低迷,農委會本周再喊價到每公斤十五元以上。有此操弄市場神力,怎不早施展,卻要等到農民哀鴻遍野再分階段賜恩典
原來除加工、外銷、通路外,最重要祕訣是果菜市場不再收下品香蕉,以拉升香蕉均價,連先前備受關注的「一元香蕉」也沒有了。果然是眼不見為淨。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還補揮一刀說,政府不允許中間商利用「格外品」價格來拉低優良水果的價格,從中獲利。因而即使政策姍姍來遲,也要格外用力去化「格外品」。
但如果這些被徐國勇貶為「簡直是餵豬的」香蕉格外品,能夠混進果菜市場,還要農委會大聲斥退,那麼依民進黨過去批評韓國瑜的邏輯,如今吳音寧掌理的北農公司所司何事?至於缺乏同理心汙名化格外品,讓多少農民以及致力醜蔬果大翻身的惜福社企與農民友善夥伴情何以堪,蔡政府也是眼不見為淨了。
農委會也表示將擴大輔導外銷。香蕉外銷連年直線下滑,政府組建了台灣農業代表隊台農發公司,要帶領小農到國際市場打群架;許多農民卻質疑台農發圈地種香蕉,與農民互打。因為台農發以現有香蕉品質不符外銷標準,並不收購或輔導現有種植導向外銷,而是招募新農,另建生產運儲外銷模式。台農發的角色與功能,農民還有許多疑問;但如果是台農發強調的市場區隔、未與民爭利,那農委會有沒有渾水摸魚把台農發外銷量都算進搶救蕉價的業績?
蕉金蕉土,惡性循環,果菜皆然。政府平常為了農民選票,各種津貼補助,極盡巴結之能事,卻無法以長遠的政策規畫,輔導農民,調整結構,建立良好的現代化產銷運儲模式;總要等到產銷失調再來搶救,甚至氣急敗壞指責農民,偶爾加演凌空抓菜蟲農民悲喜輪迴,彷若宿命。如果以為那幅「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布條,只是個別農民不識大體,那就看看年底選舉還有多少顆民進黨推的「西瓜」會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