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深澳電廠別成核四翻版

.反貪反濫權 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
.拔管掀寒蟬效應…莫澆熄校友回饋母校熱情
.聯合筆記/深澳電廠別成核四翻版
.30公里逃命圈?核廢料無處去? 蔡總統您錯了
.「平均薪五萬」…晉惠帝翻版
.「可以去花錢」…民心上插針
.大法官突襲築高牆 集權風險升高






聯合筆記/深澳電廠別成核四翻版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鄭朝陽
深澳電廠舊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深澳燃煤電廠環評案三月中旬在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以一票之差表決通過,輿論譁然,爭議也從科學論戰擴展到選戰訴求。環保署今天的環評審查會要確認上次的審查結論與會議紀錄深澳電廠去留在此一舉。
雖然電廠環評上次已經闖關成功,但台電對許多影響層面和電力結構都說不清楚,以致新北市政府委託學者模擬分析,在諸多問題「打臉」環評內容;加上行政院長賴清德「用乾淨的煤」等諸多惹議的談話,都不難明白行政院蓋電廠勢在必行的立場,環保署這次開會也只是形式上過過場而已
因此,連學者指出可能受電廠空汙影響的宜蘭、桃園、新竹等北部縣市政府,都不是環保署邀請與會的對象,蔡總統標榜的「最會溝通的政府」,真的只是說說而已。
不過,從實務面來看,如果外界對電廠的諸多疑點能被明確釐清,今天這場審查會也是撤回深澳燃煤電廠、重啟環評的唯一契機;喪失這次機會,可以想見在藍綠政治力的拔河下,深澳電廠即將成為核四爭議的翻版,台灣社會必須再次付出慘痛的代價。
蓋不蓋深澳電廠,原本只是純科學議題。正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天在議會答詢所言,蓋電廠除了抵銷台北三年來改善空汙的努力,還可能帶來更多未知的健康風險。既然深澳電廠在二○二五年之後才要啟用,發電占比又微乎其微,北台灣電力到底夠不夠,台電都沒說清楚,連空汙模擬方法都被學者打臉。
外界的疑問一大堆,行政院、台電屢屢以林口電廠為樣板,聲稱以日本技術打造世界第一流的電廠,但新北市環保局比對發現,最近林口電廠部分排放管道的重金屬「汞」排放量,竟超過美國標準近兩倍。溯源一查,也赫然發現日本電廠在排放管道的排放濃度標準,竟比台灣和美國高出十到廿倍,這還不包括沒被釐清的鉛、鎘、戴奧辛等致癌物
數千億代價的核四封存殷鑑不遠,耗資千億的深澳電廠疑慮未解,急著強渡關山,只會複製另一個核四爭議與災難,何不多花半到一年的時間多一些討論,釐清科學爭議、尋求社會共識,也避免廣大民眾的健康跟著陪葬!





大法官突襲築高牆 集權風險升高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趙相文/律師(台北市)
司法院長許宗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日大法官對卅八位少數黨立委聲請釋憲案,決議不受理。該案爭議的標的,是立法院去年審查前瞻建設法律案及預算案有無違憲,大法官從程序上就駁回,並未觸碰前瞻建設立法程序是否有違憲問題。
雖然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規定,總額三分之一以上立委可就行使職權疑義聲請釋憲,但這次大法官突襲地加高門檻,以異於先例的決定,認為缺席或沒有全程投反對票立委,不符合行使職權要件,無權聲請釋憲。
八十二年二月制訂的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首次增加總額三分之一以上立委可聲請釋憲,以體現制衡國會多數專橫,保護少數意見的精神。起先聲請門檻只是數人頭,到了九十四年六○三號解釋則加上立委行使職權主張法律違憲前,要有「修法未果」的主觀要件,例如投反對票但表決失利等,已形成一定程度的法律安定性。但是未出席表決立委,例如退席抗議,並無明文可排除釋憲資格。可是這次大法官拉高門檻,嚴格解釋立委行使職權的概念,駁回釋憲聲請案。
築起這道高牆的原料,是大法官對立委行使職權的概念,作出新的區辨與詮釋。如此打破現有法律安定性的正當基礎何在,必須進行檢視。從八十二年十二月產生第一件立委聲請的第三二九號解釋,大法官解釋三分之一立委釋憲聲請案,最多在九十四年有三件,大多數掛零,平均一年不到一件。立委聲請釋憲案到今年三月底只有三件,僅占五八五件待決釋憲聲請案○.五%。基於司法資源有效分配以去化舊案的目的而提高立委釋憲門檻的理由並不成立。更何況最受我國青睞的德國,四分之一國會議員就可聲請釋憲
對於違法會議提出司法救濟,最高法院從七十二年開始,透過民法第五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演繹出一套成熟的處理機制。最常見的就是社員(公司股東)要求撤銷程序違法的社團總會(股東會)決議,有權向法院聲請撤銷會議決議的社員,限於未出席或在會議當場表示異議者。有了這套穩定的規則,少數社員為了保留日後爭議權利,就會選擇不出席或是在會議一開始聲明異議。基於統一整體法秩序考量,三分之一立委釋憲資格審查,其實可以取法上述社團模式,以未出席與有提出反對聲明者為準,在程序審查上即可免去逐一清查議事資料的困擾。大法官中有多位民商法權威,捨此不為,費解。
至此,尚未能探知大法官突襲性駁回本案的正當基礎。其實大法官本可作出一號解釋,闡釋少數立委釋憲權的遊戲規則,作為與議會民主相互對話的藍本。捨此不為,突然築起高牆便宜地駁回少數黨立委聲請,再加上目前行政立法同屬一政黨,也難怪引發各界泛政治性的議論,特別是集權國家的風險。接下來,就看看大法官們願不願意即時讓高牆倒下,作出解釋與國會少數對話了。




反貪反濫權 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顧長永/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教授(高雄市)
馬來西亞今天舉行國會選舉,首都吉隆坡隨處可見總理納吉的看板,還有中文訴求華裔選民。 (美聯社)



這陣子蔡政府被接二連三的事件搞得灰頭土臉,年底民進黨恐將面臨選票失落的衝擊!事實上,馬來西亞今天舉行的國會大選,長期壟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國民陣線」,亦面臨執政翻盤的重大考驗。
馬來西亞在建國初期,就形成馬來人與華人對立的政治現象;當時為政治局穩定,代表三大族群的政黨就組成聯合執政的「聯盟」,後為擴大執政聯盟,一九七四年更名為「國民陣線」(國陣),其中最大政黨就是代表馬來人的「馬來民族統一組織」(巫統)。
馬來人在「巫統」領導下非常團結,因為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維護馬來人的權益。在上個世紀,「巫統」領導的執政聯盟,由於獨尊馬來人及伊斯蘭的意識形態,深獲馬來族群支持,每次國會選舉都獲得超過三分之二席次的大勝;在馬來人居多數的鄉村地區,更是「巫統」的鐵票區。可是,「巫統」長期獨攬行政權及立法權,常罔顧法紀而為所欲為,貪汙腐敗惡化,人民的反感不斷加深。
本世紀起,馬來西亞的政治情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二○○八年國會大選,「國陣」首度未獲得三分之二席次,雖可繼續執政,但卻失去修改憲法的獨大權力。這種政治情勢的重大轉變,被稱為「馬來西亞的政治海嘯」。二○一三年大選,「國陣」得票率甚至僅有四十九%,在「國陣」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僅獲得七席,多數華人支持的反對黨「民主行動黨」卻獲得卅八席次,顯示華人幾乎完全投向反對陣營。這次重大轉變,被稱為「華人的政治海嘯」。
這二次政治海嘯都無法改變馬來人掌權現象,因為「巫統」認為,只要繼續操控馬來人及伊斯蘭的意識形態,就可獲得馬來人選票。可是今年的選舉卻大為改觀,馬來人出現嚴重的分裂現象。最具意義的就是前首相馬哈迪,出來領導由四個反對黨聯合的「希望聯盟」,包括馬哈迪的「土著團結黨」、前副首相安華的「人民公正黨」、由伊斯蘭黨分裂出來的「國家誠信黨」、及以華人為主的「民主行動黨」。
將滿九十三歲的馬哈迪,展現超人的魅力,大幅提升馬來族群支持「希望聯盟」的聲勢。過去以華人為主的反對黨完全無法進入馬來人的村莊,可是馬哈迪長驅直入,訴說他高齡出來參政的理由,深深打動馬來選民,所到之處萬人攢動。無怪乎,馬哈迪很有信心的指出,「希望聯盟」很有可能贏得這次選舉;若真如此,這就是很多人期待的「馬來人的政治海嘯」!
「國陣」雖仍可能因選區劃分優勢而繼續執政,但執政聯盟長期濫權貪贓枉法,不僅引發反對黨不滿,更讓馬來族群搖頭嘆息!不論結果如何,馬來人爆發的政治海嘯,將嚴重衝擊選舉。
民進黨執政,藉由控制行政權及立法權,罔顧法治規範,進行威權統治,引發紛爭及製造對立,面對江河日下的支持度及即將到來的選舉,能不慎乎?




拔管掀寒蟬效應…莫澆熄校友回饋母校熱情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高逸民/大學教授(新北市)
拔管案的負面效應既深又廣。圖為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卡管案鬧劇,學界與社會普遍輿論都朝向替本案「第一被害人」—管中閔教授抱屈。但是學界中也漸漸有人對本案其實還有另一受創頗深的「第二被害人」—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竟然也被當局誣指為「未善盡自行迴避」及「有利益輸送」的共犯,而抱不平。
其實就法理而言,不論就當時適用的有效法規,並無聘用獨董的公司負責人不得擔任遴選委員之規定,同時以行之有年的學界慣例,以及主管機關對類似案件的處理先例(不久前才通過陽明大學校長遴選案),都沒有課予蔡委員迴避的義務。這些法理討論已十分充分,但在情理方面還有值得一述之處。
話說大學雖如清大老校長梅貽琦之所言:「大學不是有大樓,而是有大師。」然而大學的主要任務則在作育英才之上。至於哪些大師任教或名人在此就讀,只是大學佳話而已。大學猶如一個鋼鐵廠,鍋爐日夜運作,將一車車不起眼的礦石原料,冶煉成社會的棟樑鋼材。所以大學的功能就顯現在這些「完成品」(校友)日後的貢獻之上。
故各國大學莫不仰賴校友慷慨捐輸,不論是財源挹注在校舍、設備的更新,獎助學金等,更借重傑出校友經營事業長才,來提升大學管理效率及發展多元性。台灣各大學近幾年來積極網羅傑出校友參與校務、包括校長遴選,都是步上歐美頂尖大學的先例,值得讚許。
然而卡管案一出,主管機關竟為遮掩其硬拗窘境,使出全面徹查聘用獨董的公司有無違反程序的手段,而這些公司負責人且多半是學校傑出校友,如此已漸產生「寒蟬效果」,校友熱心參與校務反而招致無謂的騷擾與汙衊。如此一來勢必澆熄他們日後回饋母校的熱情。
就以本案「第二受害人」回饋而言,作者畢業離校卅餘年來,經常有機會回母校。看到法商學院巍峨聳立的研究大樓,就是出自其家族的慷慨捐贈。不禁欽羨現在的教師與學弟妹,能夠在如此寬敞、舒適的教室內學習,其環境之優越遠非吾等當年蝸居在徐州校區日據時代因陋就簡的蹇促,所可比擬。
台灣諺語:「吃果子拜樹頭」,享受如此優異研究環境者切不可認為此乃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視為理所當然。是否應在作出對相關人士名譽會造成傷害的言行前,懷著一點情感,而「作一念之迴旋」?
很快又到六月遍聞驪歌之時,我們常在畢業典禮聽到學子們發出「今日我以母校為榮,明日母校以我為榮」豪語。希望各大學傑出校友,切莫為卡管風波而澆熄了回饋母校、造福學弟妹們的熱情。你們的慷慨付出豈不是大家高頌的:「明日母校以我為榮」的最佳典範?




30公里逃命圈?核廢料無處去? 蔡總統您錯了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蔡春鴻/清華大學榮譽特聘教授、原能會前主委(桃園市)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 圖/蘭嶼貯存場提供
漫畫

蔡總統日前接受專訪說:一旦核電廠比如核一核二發生問題,整個北部都癱瘓…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風險;又說:核廢料無處去,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在原能會服務期間,參與核電安全(風險)和核廢料處理(處置)的討論,都是根據國內外專業研究報告,相關資料在政府網站都找得到。根據這些資料,我必須說:蔡總統,您錯了!
蔡總統依據是:核電廠一旦出事周邊至少卅公里都會受影響。這種「卅公里逃命圈」的說法,最早是引自車諾比事故的影響範圍。但因車諾比電廠沒有圍阻體,而事故影響範圍和放射性物質外釋量的多少及外釋途徑相關,因此車諾比事故後國際原子能總署推動嚴重事故機率風險評估,並落實於相關安全規範,其中一項就是緊急應變區計算方法,各國均據以制定相關國內法規,並逐年執行緊急應變演習,我國亦不例外。
各國執行緊急應變區計算結果,從二到卅公里都有,主因核電廠設計、廠區特性、地形、氣候、人口…等因素而異。福島電廠事故後,我國重新檢討計算,將原先五公里擴大到八公里,同時增加到十六公里的緊急應變準備區。值得注意的是,福島事故經驗顯示,事故影響區域並非以電廠為中心的圓,而是依風向而有不同範圍的影響,例如福島電廠西北方向的輻射影響區遠到卅多公里外,而其他方向則不到十公里。
請特別注意,福島電廠中六部機組有四部機組受事故影響,而國內核電廠內則只有兩部機組,何況福島事故後執行安全強化,更不會有那麼大量輻射外釋可能。所以請蔡總統不要再引用「卅公里」的錯誤數據!
至於核廢料「無處去」,指的是長期處置場所還沒找到,這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國內找不到可長期安全處置場址,而是因為問題被泛政治化
核廢料分為低強度核廢料和用過核燃料兩大類,低強度核廢料因放射性低,最終處置採用地表淺層或坑道掩埋方式;用過燃料的最終處置則採用數百公尺地下深層處置。
國際上有超過八十座運轉中低強度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分布卅四國,有部分國家甚至沒有核能電廠,原因是其他醫農工應用也會產生低強度核廢料;我國是極少數有核能發電但無最終處置場國家,從技術面看不出我國有何理由沒能力建置安全的低強度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至於用過核燃料的最終處置,因技術難度較高,除了瑞典、芬蘭、和法國預定在二○二二至二五年左右會建置完成外,其他國家也在努力中。
我國這兩項工作都起步很早,但現在都因受到阻礙而停止了。反核人士企圖藉由「核廢料無解」來阻止舊核電廠延役和新核電廠興建;但是過去產生的核廢料已是既存事實,無論延不延役,問題都必須解決。現在既然「非核」成政策,應該可以理性解決核廢問題,請蔡總統切勿仍停留在「核廢無處可去」的思維。
記得我二○○八年到原能會時,要求同仁「憑專業、說實話」,我告訴他們:假如承襲「奉承上意」惡習,以至於我做了錯誤決策,那是陷我於不義。我願再建議過去同事們要向蔡總統說:您錯了!





「平均薪五萬」…晉惠帝翻版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蔡鴻濱/南華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基隆市)
賴清德一句「勞工平均收入在4萬9989元,創下歷史新高」,引發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勞動節前夕提到「勞工平均薪資逼近五萬元」,引起網友紛紛道歉自己拉低平均數。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近日指是國際標準算法,又引起網友砲聲隆隆。筆者認為雙方都對,問題在執政者不僅麻木不仁,更是搞錯對象、表錯情。
以今年二月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告資料來看,二○一六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為六四一,九八九元(約二一,○九四美元),則月薪已超過五萬元,加計年終一個月計算,則月薪仍近五萬元。以盲目表功創造表面績效的行政院長來說,挑平均數來說,具政治正確性,卻沒人性,因為月薪過五萬元多是雇主與專業人士,賴院長搞錯對象、表錯情,自然活該討罵。
再以主計總處二○一六年統計分析,當年底全台每戶平均二點七五人,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計算,則台灣前百分之廿家戶,年所得為二百萬四,一六五元(每人所得約七十二點七萬),多為雇主與專業人士,多非受薪階級。其次之百分之廿家庭年收一一五萬三,九九二元(每人所得約四十二萬)。基此,推估全台約僅三成人月薪超越五萬元,而後百分之廿家庭年收為卅二萬九,四○○元,與最高者年收入差距更達一六八萬元。不僅反映高度的貧富差距,更顯示七成台灣民眾月薪都在五萬以下。
賴院長的談話,不僅昧於台灣多數勞工的實況、昧於貧富差距,更昧於群眾心理,儼然就是晉惠帝的翻版再現。





「可以去花錢」…民心上插針


2018-05-09 00:47 聯合報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昨到台中中科的橋椿金屬公司參訪。 記者黃仲裕/攝影


日前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受訪時稱,去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二點八六為近三年最高,出口成長率也創七年最大增幅,並說最近因美中貿易大戰,含中成分出口受創,所以搞不好大陸對台灣反是拖累,並認為透過國內消費也能讓經濟成長,所以政府政策要調薪和多放國假。蔡英文總統接受電視專訪也稱,明年月入三萬以下免納所得稅,所以不要把錢存在銀行,要去買股票,不然今年就可以花錢。
但這是真的嗎?又如此前景美好嗎?
美中貿易戰基本上是川普在美國利益優先和最大化下恐怖平衡叫價,早就引起侵害自由貿易批判。台灣許多電子零組件是出口到中國大陸組裝,然後賺些國際品牌的加工財。請國人自問,在長期低薪以及國民所得未能大躍進下,有多大的消費力量能撐起只靠內需的經濟規模。
只要蘋果手機銷量下滑,台積電和大立光便股價走疲,就算國人每人每月換一支手機都無力支撐相關產業成長動能。官員怎不反思,若人民有錢可花,何來未婚、不婚或不生大增,長照又怎會缺錢,又怎麼會怨房價貴森森。
至於蔡總統要人民今年就可以不手軟去消費,股票也可以去投資,這不就是和先前一直要企業替勞工加薪之語互打耳光?若真是藏富於民,誰還擔憂高電價的未來?
人民有錢就是政府有能,當然選票也自來台語俗諺:生吃不夠還想要曬乾,若還拿此誇下海口,那簡直是在民心上插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