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林蒼生:清富,如何沒有壓力地工作\星期透視/周陽山:轉型正義必須面對的歷史真相

.名家縱論/林蒼生:清富,如何沒有壓力地工作
.星期透視/周陽山:轉型正義必須面對的歷史真相
.狹隘的促轉 何來和解?
.畢典唱不唱國歌?解構威權的獨立思辨
.台大校務會議 對人不對事?
.長照未扎根 有錢長不出服務
.病中識長照 一字記曰「空」
.星二代揚言槍擊/別小看「玩笑話」
.WSBL 也缺「第五隊」
.玉山學者 三年後當如何?
.漫畫/食「電」而肥
.畫中有話/春天來了…薪水還在「冬眠」






名家縱論/林蒼生:清富,如何沒有壓力地工作


2018-03-31 23:14 聯合報  林蒼生
去年日本探月人造衛星輝夜姬號(Selene)探月的畫面。 (路透資料照)



能不能看一顆星星看很久,直到這顆星星變成你的,在你閉眼的時候,還能發光發亮。能不能看一朵雲看很久,雲移動也跟著移動,雲散開也跟著散開。自己常與天空玩這遊戲,是一個很好的休閒,玩了遊戲又可以容光煥發地工作去了。
身為一個企業人,我們的心常被事情繃得很緊,就很容易疲累。要鬆開這些壓力,唯一的方法是安靜。如何隨時隨地安靜自己,是企業人的終身功課。除了安靜還有一些竅門,我慢慢道來,希望對你有益。

一、當下

隨時隨地,都要能保持當下的覺知。當下的覺知在,就不會有壓力。不管事情怎麼來去,在當下就只有一件事。在每個當下處理好每一件事,處理的時候,要注意意識裡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覺知在不在,覺知不在就是身心分離了。身心分離壓力就來,不能安靜。時時學習如此處事,事來則應,事去不留,不留還歸內心覺照的朗靜,那朗靜正與看星空的心境一樣,是很美的。

二、腦筋要能自主

腦筋自主,是指思想的自主,要想才想,不被紛飛雜亂的思緒拉著走。人要呼吸,吸進氧,氧到腦中會產生思想,平常人要停止思想是不可能的。雖不能沒有思想,但可以自己作主管理思想。要想才想,沒必要時就放歸內心的覺照朗靜,在那覺照中安頓自己身心。而且,看書比看電視好。看書人可以作主,心能安靜。看電視人不能作主,人被畫面拉著走,情緒跟著起伏,不能安靜。

三、體會動與靜中的美

慢跑到一種平衡的韻律出現時,反而會有很安祥的安靜感。爬山爬到腳步與身體也有韻律感出現時,其動中之靜的體會,會很令人著迷。可見靜中有靜,動中有也靜,問題是在體會出自己的身體那個有節奏的韻律,跟著韻律走,人永遠不會疲累。很多朋友工作忙,每天全世界在跑,被時間與時差打亂了韻律而不自知。這時,看天上的雲吧!雲的韻律會讓你的心調整回來。
你知道,地球也有地球的韻律嗎?試在海邊坐坐,你會發現每十四個波濤會有一個大波濤出現,這是地球的呼吸,也是地球的韻律,萬物皆有其振動的韻律,而生命的韻律要自己去體會,答案就在安靜下來時的呼吸中。

四、以一元的眼光看世界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東方的思維由一元開始,西方的思維由陰陽二分以後的二元開始。人類張開了眼睛,看到的完全是二元世界,眼睛閉起來才回到一元的世界。很可惜,人類喜歡張開眼睛,看世界的多彩多姿。不喜歡把眼睛閉起來,去體會那另一個玄虛不可知的世界。多彩多姿的世界是「有」,玄虛不可知的世界是「無」。而「有」來自於「無」,NASA說物質的「有」,只占宇宙的四%,其他都是「無」的世界。我們必須好好體會「無」的世界。
「無」不易體會,但可以實用。「無」是一,一才生二,生出萬物。我們能不能在看任何事物時,都回到內心的原點,看萬物裡面也會有的一及二?例如,路上走路看男生女生,男生女生是陰陽二元的,所以試著忽略其外表的二元,只很阿Q地看其內在的一元。南懷瑾老師曾經這麼教我們,那時不懂,現在才開始體會其奧妙。或許,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是世界,非世界,是為世界」的觀法。
現在已經是地球村時代了,地球村是東方與西方文化要好好融合的時代,希望世界級的領導人,能體會這一元看世界的道理,那麼世界和平,人間幸福,或許仍有很可期待的可能性到來。而這也是我一直想提倡清富的清的最原始想法。
忙碌的時候,看天吧!聽聽看,天正在對你說些什麼!
(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星期透視/周陽山:轉型正義必須面對的歷史真相


2018-03-31 23:18 聯合報  周陽山/第三屆立法委員,第四屆監察委員
黃煌雄首度面對媒體時表示,他對促轉會抱持的基本態度用6個字來形容,也就是「真相、公義、和解」。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行政院長近日宣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由黃煌雄出任主委,朝野各界對此一人事安排多表示肯定。黃先生是我在台大政治系的老學長,師出同門,又先後擔任立委和監委,十分熟稔。
但無論於公於私,我都必須坦誠指出:轉型正義是一項十分艱鉅任務,也是建立民主共識的重要基礎,其中的成敗關鍵在於,必須真誠的、全盤的面對歷史真相,才能真正撫平傷痛,落實公平與正義!
究竟,什麼才是歷史的真相?而為什麼真誠的面對真相,又是如此艱難?
過去卅年,我曾多次造訪經歷自由化變革與民主化陣痛的前蘇聯與中東歐國家,親眼看到他們在處理轉型正義議題,面對歷史真相時的徬徨、困惑與痛苦。
在東德,當成千上萬的絕密檔案公布後,許多人愕然驚覺:原來自己結褵幾十年的配偶,竟然是情治單位派來長期監控的密探!而成天在一起聊家常的老同事、好朋友,卻是專門打小報告、甚至害自己身陷囹圄的奸細!於是,許多家庭和團體因為真相揭露走向分裂與終結。
波蘭,解密文件顯示,一九四○年四月在卡廷森林及附近的刑場中被屠殺的近二萬二千波蘭軍人,竟是由同屬斯拉夫民族的蘇聯人狠幹,而不是當時剛入侵波蘭不久的異族—德國納粹。一九九○年,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正式承認,當時是由史達林下達的屠殺令,而由內務人民委員會負責執行。但是,隨後為撫平傷痕而舉辦的紀念活動,卻帶來了無盡的傷痛。二○一○年四月十日,波蘭總統卡廷斯基率團赴俄羅斯參加卡廷森林慘案七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飛機下降時不幸遇難失事,全機乘客九十六人,無一生還。
而另一方面,在南斯拉夫,由於最高領導人狄托統治時期,故意壓制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堅不對克羅埃西亞的親納粹民族主義分子進行全面清理,導致一九九○年代自由化時期,因舊恨難消、陷入族群仇殺的內戰,持續十餘年,造成數十萬人喪生,餘恨至今猶存。這證明歷史的真相與族群的仇恨一旦被掀起來,若不能適時平撫療傷,最後極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而今,在台灣,轉型正義的任務才剛要展開,立刻將面臨下列問題的考驗:
一、在當前政治正確的氣氛下,如何面對二二八事件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謝雪紅,由中共扶植的背景,而隨後成立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即當今大陸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台盟,實係台共的事實?換言之,究竟如何面對中共及其追隨者領導二二八抗爭的歷史真相?
二、如何正視二二八事件後,中共派駐台灣主持奪權工作的彰化人蔡孝乾,及在他投誠政府之後,所進行的大規模白色恐怖行動?對於這些由中共派遣、運用、並推動赤化台灣任務的政治受難者,是要從民主與人權的角度予以平反?還是基於當今兩岸對峙的角度,重新進行不同於中共官方的詮釋與評價?
三、對於美麗島事件前後,在黨外運動中活動和鍛鍊,實際上卻是由情治系統派遣臥底的線民和密探(抓耙子),這些負面的角色人物,是要像當年東德的解密一樣,如實披露和公開呢?還是要讓它埋入歷史、永遠隱而未現?
以上所述,只是冰山一角。但這才是轉型正義真正要面對的困境和考驗!





畫中有話/春天來了…薪水還在「冬眠」


2018-03-31 23:30 聯合報   文/杜建重
圖/杜建重


百貨公司櫥窗前,一位販售愛心商品的殘障人士,利用中午人潮空檔吃午餐,等著推銷商品。
台灣長期低薪,蔡總統2015年競選時曾提出「最低工資法」政見,但當選至今仍未實現。低薪除了讓貧富差距拉大、造成消費力緊縮,年輕人更因低薪不敢成家;重要的是,台灣人才外流,已影響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時序已近清明,百貨櫥窗上的人偶早已換上春裝;如果政府提不出有效對策,無法解決台灣低薪結構,只怕小老百姓縮衣節食的寒冬不會離開,期盼的春天何時才來。




狹隘的促轉 何來和解?


2018-03-31 23:25 聯合報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原住民陳抗團體於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1號出口外堆置看板、桌椅等物品,昨天由北捷「代為處置」清除。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翁浩然/攝影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去年底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後,百日尋尋覓覓,昨天九名促轉委員終於局部確定,主委由前監委黃煌雄出任、副主委由陸委會副主委張天欽轉任,其他四位兼任委員包括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教授、兼任黨產會委員的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高天惠牧師、及司改會執委尤伯祥律師,尚有三位還在徵詢中。
在二○一六年大選後、蔡英文總統尚未就職前,在國會居多數的民進黨就磨刀霍霍,盤算如何以政黨法、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及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處理國民黨黨產,三管齊下。黨產條例最先上路,讓國民黨奄奄一息,迄今等著清理附隨組織。也因此,政黨法只規範政黨不得購置不動產,辦公處所除外。促轉條例則一波多折,時代力量還質疑自己的提案被執政黨擋了十四次。
最大的爭議,在於民進黨對於轉型正義的定義、對象、及時期,作了最狹隘的解釋,也就是限定在威權時代遭受到白色恐怖所迫害者。
對民進黨政府來說,既然黨產條例已經發揮最大的效用,是否有必要再推促轉條例,內部有不同的聲音。換句話說,在前總統李登輝時期已經有「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剩下來的是少數被羅織者,特別是司法不公,擔心節外生枝。
照說民進黨所規劃的轉型正義,包含不當黨產、司法不法、威權象徵、政治檔案、及其他事項,所以原住民族立委興奮地提了五個相關草案,希望能處理族人自來所遭到的不公不義。然而蔡政府卻指鹿為馬、刻意誤解聯合國秘書長的說法,堅持轉型正義只限於威權時代的人權平反,無視原住民族目前依然被支配的事實
為了要合理化排除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也就是只適用於遭受白色恐怖的原住民族菁英,民進黨政治人物異口同聲,因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太重要了,所以特別在總統府設立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問題是,原轉會只是總統的諮詢單位、沒有國會所賦予的調查權,頂多也不過是原民版的國策顧問,各單位的報告行禮如儀,找學者寫寫報告,於事無補、欺世盜名。
黃煌雄之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他早年的學位論文是寫蔣渭水,符合藍營可資使用的歷史,也因此被綠營質疑首鼠兩端。張天欽海運法專長、相當內斂,更重要的是親人為二二八受難者。台灣史學者許雪姬浸淫二二八事件多年,應該是借重國家檔案;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專攻藝術史,近年鑽研德國轉型正義。高天惠牧師是排灣族,聊備一格。基本上,都是層峰可以接受者。
轉型正義的用意,是如何面對過去,以便修補當下的齟齬,最終的目標是社會的和解,尤其是族群之間。
可惜,民進黨心中狹隘,無法體會原住民族的苦難,特別是土地掠奪。政權轉移不到兩年,我們看到太多文人醜態,違背良心、曲意逢迎當道,說什麼轉型正義,侷限於同一個政權、無法處理前殖民者的壓迫。當執政者的正義是高度選擇的,不會有真相、正義、或是和解。
在總統府原轉會成立一周年之際,剛好也是凱道原民部落抗議滿四百日,北市府一大早強力驅離,見證主流社會的良心。






畢典唱不唱國歌?解構威權的獨立思辨


2018-03-31 23:27 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近年來不少人認為在畢業典禮唱國歌、對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等是威權象徵,中正大學行政會議近日在行政會議上確認,畢業典禮流程廢除「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中正大學在行政會議上確認,今年畢業典禮流程,正式廢除「唱國歌」以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這兩項儀式,映照目前全台僅台灣大學和台北大學這兩所國立大學還有類似流程,這項差異有進一步深究空間。
基本上,對於廢除上述規定,是有人認為在畢典上唱國歌和對國父遺像三鞠躬,乃是一種威權象徵。去崇拜化、去威權化以及去管制化是一項重要的文明進程;只不過,是否也應順勢通盤檢視當前生活世界裡,隱含的威權象徵和權威作為,如唱國歌、對國父遺像行禮、張貼國家元首玉照,抑或是高教政策、校長遴選的剛性規定等等,這些從有形到無形,以迄於各項象徵符號而來的威權文化,是如何持續社會化並內蘊成為某種既存的認知基模;換言之,如何因勢利導廢除各項威權作為,才是該議題論述針砭所在,而非僅侷限在前述兩項狹隘範疇。
倘若廢除在畢典裡唱國歌和對國父遺像三鞠躬禮,乃去威權的解構舉措,那麼,相與對應之重構或新構認同工程,又要如何建立;就此而言,從一場較為多元與友善的畢業典禮,到一個更具包容的社會生活情境,斷然不能只侷限在政治範疇,而是一種涵蓋經濟、社會、宗教、人文、性別、族群、種族、地域等多層面的觀照視野。以此觀之,最應該被解構的,就會是羸弱的獨立思辨,以及一種隨時可以帶著走的應變能力。
總之,從畢業典禮到生命事件的各項儀式,相對應的心靈結構,究竟要被昇華到什麼程度、層次與如何呈顯,這才是思辨的癥結所在。





台大校務會議 對人不對事?


2018-04-01 00:07 聯合報  高浩凱/台大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台北市)
台大上月廿四日舉行臨時校務會議,五個與校長遴選有關的提案全數被擱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月廿四日台大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處理管校長任命一案,會議無疾而終,而台大面臨的考驗才正要到來。
原本應是讓各方意見交流的場合,卻在各式議事規則上的爭鋒攻訐中收場,六個多小時的會議,真正就議題實質討論的時間少得可憐,與校長遴選案具直接關聯的是社科院陳淳文教授的發言,可惜隨後發言多淪為談話節目式的情感抒發或心得分享,甚至出現阻擋其他代表發言等衝突。
陳教授談到「關係」是否有迴避需要乃依法律所楬櫫者為據,而資訊揭露則關乎候選人推薦表單之欄位設計。當法律未言明或表單設計過於簡陋,應檢討的當是表單或規定;若將矛頭指向當選人,則形同將一系統本身的問題,加罪於其產出結果,本末倒置。
此處所顯現的,是校長遴選制度上的問題,但今日目光卻聚焦在管教授身上,而忽略其是遴選制度下產生的當選人,更應該檢討的當是遴選制度本身因此,台大能否真正檢討校長遴選機制,避免往後紛爭重複發生,才是關鍵
制度的設計,需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當制度存在模糊地帶,便可能出現落人口實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本次遴選結果,最後出現各自表述,人人造法的情況。
法律及制度的設計,在於排除個人干擾,使人們在一共同基礎上運作與對話。由本次校務會議的場景看來,人人依其想法與標準發言,幾視遴選機制及法律為無物,對議題毫無交集。若能在制度與法規上有明確而完整的建制,則依法行事之下也能避免近期亂象。
台大當自問「台大需要怎麼樣的校長?」並針對「如何找到這位校長」來思考遴選制度。而非在目標不明的情況下,執著於制度當如何民主、當有何人代表等過程爭辯。
至此,教育部作為行政機關當秉持依法行政、依法爭訟之原則,盡速結束三個多月的校長風波。而在鎂光燈與口水淡去後,能否好好檢討遴選制度,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