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連假塞車噩夢,政府無計可施?
.聯合報黑白集/「為台而戰」之謎
.經濟日報社論/固本興利 惠台變壯台
經濟日報社論/固本興利 惠台變壯台
2018-04-06 00: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惠台31項措施上路後,我方隨即公布「壯大台灣、無畏挑戰」四大方向及八大策略因應,顯示兩岸經貿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即將進入新的篇章。大陸推動惠台31項措施除蘊含「兩岸一家親」的政治訴求,亦是藉此廣納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力量,達到中國製造2025的經濟轉型目標,台灣必須在這股浪潮中,於人才、資金與市場上找到自身的新定位,在兩岸經貿競合間,開闢新的發展路徑。
政府把惠台31項措施定調為「名為惠台,實則利中」,我方因應措施側重固本與反制,行政院稱要「嚴肅面對,務實因應」大陸對台經濟磁吸,以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深化資本市場與加強攬才,壯大台灣。
我方以「壯台」對抗大陸的「惠台」,行政院雖表示兩岸正常的經貿交流不會因惠台措施上路而改變,亦即不會採取類似過去戒急用忍的管制措施來對抗大陸新一輪的經濟磁吸,但相關政策仍可看出我方在兩岸經貿博弈中,側重在競爭關係中的對抗與防守,卻少著墨雙方可互利的合作關係,無視兩岸當前的經貿現實。
近兩年雖然兩岸在政治互動上退多進少,但經貿熱度卻不減反增。台積電南京廠落成投產,鴻海旗下的FII公司即將在大陸上市,台灣前兩大市值公司在大陸的發展不約而同進入一個新的局面。台積電與鴻海在大陸的最新布局,均顯示兩岸產業逐步走向水平競爭時,即便企業擴大赴大陸投資,若自身能在技術與市場上保持領先,就能將大陸的磁吸化為企業自身的成長動力。
以晶圓代工業為例,大陸傾全國之力要發展半導體產業,外界擔心台商赴大陸投資半導體業,將危及台灣產業發展,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紅色供應鏈目前還追不上台灣,因為台灣的技術持續向前進步,大陸要趕上並不容易,市場觀察台積電赴南京設廠,看中的是大陸推動製造業轉型,將帶來龐大的半導體代工商機。
鴻海推動FII在上海A股上市,將成為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大陸官方為FII上市開綠燈,亦是希望鴻海的智慧製造能力能帶動大陸成為製造強國,鴻海則可藉由與大陸股市的連結,厚植布局全球的資本實力。
台積電與鴻海在大陸發展的經驗顯示,台商除了要維持自身核心競爭力,也應把握大陸推動經濟轉型的政策優惠,以更經濟、更有效率方式布局大陸投資與市場。惠台31項措施上路後,雖會增強對台商的磁吸效果,我政府除了防守,更應主動出擊,從投資環境、廣納人才與資本市場三方面著手,維繫台商與台灣本地的連結。
在強化投資環境部分,政府要確保水電供應等基本生產要素無虞,在招商、環評等項目上,也必須提高行政效率。以台積電為例,其南京廠較原先計畫提早半年投產,固然是因為台積電自身的技術領先所致,但大陸對其建廠的各項協助,亦是另一關鍵。台積電南科5奈米廠今年初動工,政府必須確認相關配套能順利完成,讓台積電新廠能在2020年初如期量產。
在廣納人才部分,政府應持續鬆綁高階技術人才來台工作的相關規定,增強台商在台設立研發中心的誘因,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持續推動國內高教與技職教育的改革,強化產學間的連結,讓國內的中高階技術人才不會出現斷層。在資本市場部分,大陸A股市場的平均本益比已高於台股,我政府必須拿出更多興利措施,增強台灣資本市場對內、外資的吸引力。
「惠台」與「壯台」並非兩條平行線,企業在惠台政策中可找到壯大企業之路,台灣則應利用惠台契機,找到壯台之路。
聯合報黑白集/「為台而戰」之謎
2018-04-05 23: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日前出席美國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座談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說,根據民調,中國大陸若要武力統一台灣,我國卅九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七成願意為「為台灣而戰」。如果這是真的,我們要為年輕人拍拍手,為他們捍衛國家的勇氣喝采。
然而,這項民調卻不無蹊蹺。徐斯儉是在美國參加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座談時發表這個數字,民調已完成一個多月,在台灣並未發表,卻拿到華府去向美國人報告,難道這數字是「出口專用」?
七成年輕人願意「為台灣而戰」,應該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為什麼不能在台灣發表?可能原因有三:第一,年輕世代一直被稱為草莓族、月光族、厭世代等,很難想像他們腦子裡有作戰的念頭。第二,他們追求的是個人「小確幸」,國家意識薄弱,很難與「為國而戰」連結。第三,政府已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能想像他們上戰場嗎?
由此看來,這項民調只能拿去國外發表,讓美國人隔海想像一下「勇敢的台灣年輕人」的鋼鐵意志,也就不無道理。因為,在台灣發表,可能很快就被戳破。
有趣的是,同一民調也發現,卅九歲以下年輕人有六成五支持「維持現狀」,僅兩成三支持獨立;這比起四十歲以上民眾五成九支持維持現狀,年輕人希望維持現狀的比率更高。換言之,七成五的年輕人並不樂見兩岸打仗,而徐斯儉竟說七成願「為台而戰」,這真是大哉解讀。
聯合報社論/連假塞車噩夢,政府無計可施?
2018-04-05 23: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歷年最長清明連假,國道湧入大批車潮,造成多處路段塞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明五天連假,第一天就爆出史上最嚴重塞車,西部交通流量比春節多出三成,東部比春節多出四成,且不少要道從凌晨一直塞到晚間。這次交通部顯然嚴重低估情勢,僅沿用春節的交通管制措施,取消國道廿公里免費里程,並採取若干高承載管制,但顯然用處不大。除非政府能運用大數據分析改善管理,並佐以新科技即時告知駕駛人選擇道路,否則連假必塞車的噩夢不可能消失。
國道是公路運輸的大動脈,若每逢連假就「血管阻塞」,顯示交通管理的落伍。尤其,高速公路原是提供長途運輸之用,卻不斷被民眾當成短距交通便道,扭曲國道的角色。且看,去年車輛總輛數較前年增加○.九%,而國道和省道的總里程則增加超過一%;按理說塞車問題應獲得舒緩,為何用路人反而覺得更塞?主要原因,就在交通管理失當。
扭曲的收費制度是連假塞爆的癥結。檢視連假的塞車區段,三鶯、新竹、台中、埔鹽、鼎金…,幾乎每個系統交流道都打結,或變成巨型停車場。原因是,系統交流道都銜接不收費的橫向國道或快速道路,長途城際運輸和地方交通或城市外環攪在一起,結果當然一團亂。
交通部決定逐步廢除國道每天廿公里免費里程,是正確的方向,至少要養成民眾「短程交通不上國道」的習慣。此外,「使用者付費」是國道營運的不二法則,現行每日廿公里免費里程及橫向國道不收費的制度,都違背此一原則。因為每寸國道的興建經費都來自用路人繳交通行費的「國道建設管理基金」,常態付費的用路人要為短程用路人支付免費里程,橫向國道長期免費更是不合理的設計,養壞民眾胃口,也導致交通惡化。在民眾用路的調適期過後,即應恢復收費。
國道塞爆的另一原因,是高速公路到處被開膛破肚。中山高全長三七四公里,原始設計僅三十四個交流道,如今已擴增至八十五處,幾乎每一、二公里就有一處。有些新增的匝道是因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方便用路人進出,無可厚非。然而,不少匝道卻是因地方政客施壓而設,目的只在彰顯個人「政績」。匝道林立,當然引入不斷的車流進入,讓供城市間長途運輸用的國道淪為都市的便捷外環道路,形成惡性循環。
政治干預交通的例子相當普遍,最近遭退件的「國一甲」環評範疇界定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蔡政府打算斥資一千億元興建中山高桃園段支線「國一甲」,西段起自竹圍港、經桃園航空城預定地與中山高主線交叉,東段銜接桃園市區、林口、龜山。目前的情況是,桃園林口一帶交通流量極大,但交通部卻以「舒緩未來航空城車流」為由,堅持先建西段。這正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已塞爆的路段不去改善,卻要斥千億鉅資去為還看不到影子的航空城興建蚊子國道。如此不問輕重緩急,也就難怪台灣的國道交通無解。
要解決連假期間的國道大塞車問題,只有回歸交通專業一途。開放或關閉任一匝道,都會惹來罵聲,必須有科學數據作為支撐。政府應根據流量管理的大數據做出啟閉決定,其基本原則,是要讓國道回歸城際輸運角色。
面對清明連假的「史上最塞」交通,交通部長賀陳旦提出「高乘載管制」及「鼓勵使用替代道路」兩項辦法,以免收假時北返車潮再爆噩夢。高乘載管制有其必要,但就怕碰到龜速車擋道,整條車道都會變成慢車道。鼓勵使用替代車道也有分流效果,但需配合電子看板、藍牙交通資訊APP密度,通知用路人及時避開車陣。這點,現有的APP設計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五天連假,人們歡歡喜喜出門遊玩或掃墓,卻塞車塞到滿肚子氣。交通部若永遠只有增加收費、高乘載這兩招,怎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