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4213/web/

.聯合報社論/對的賴院長和錯的賴院長
.聯合報黑白集/詐騙島特色的民調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


2018-03-08 00: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19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一般認為,這次改革的覆蓋面之大乃史上最廣,與過往只改政府機制不同。這次改革涵蓋黨政軍、人大、政協、司法機構,以及群體組織、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顯示這將是一場全社會的綜合改革
如何觀察解讀?「三中全會」的公報強調,全黨必須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報的說明點到了要害,簡單說,就是當前中國的這一整套政治機器必須徹底全面翻修整頓改革,因為它跟不上習近平的戰略布局,也滿足不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如再進一步觀察分析,這一次習近平的大動作,還必須跟五年前的中共18屆三中,及40年前鄧小平時代1978年的第11屆三中對照起來,才可以深入了解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治國邏輯之脈絡,及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引發巨大爭議之修憲動議的背景,後者建議正在舉行的兩會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
無論從理論或現實來看,任何治國理念或戰略都有其針對性,才非無的放矢。習近平的治國理念或戰略針對的就是他上任時面對的中國發展內外大形勢。就內在形勢而言,雖然經濟發展勢頭仍強勁,但社會與政治的眾多問題,如貧富差距、環境生態、社會矛盾、貪污腐敗等,均已到了無法繼續漠視回避的地步,即使在經濟方面,也存在許多產能過剩、庫存過多、槓桿過大的麻煩與危機,必須勇於面對;就外在形勢而言,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二之後,面對美國的節節進逼,中國在地緣戰略及發展戰略兩方面均面臨空前的嚴峻形勢與挑戰。習近平必須內求改革,去弊強身,外則合縱連橫,抓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其關鍵亦在於改革圖強,所以習近平上任未久,在18屆三中就正式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如何改革?首先即要觀察形勢,診斷問題。中共19大總結出的核心問題就是「新矛盾」,指出當前中國發展面對的問題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要解決這些矛盾,從中共18屆三中全會以來就陸續提出一連串的理論,包括「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要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甚至於還進一步體現到個別政策之上,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所有這一切的改革作為,最終都像是「拳頭打到了棉花之上」,起不了多大效果。其中主要關鍵當然就與「政治機器」有關了
「政治機器」的問題,一在於人,二在於機器前者指的是運作機器的人,也就是官員。官員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思想不能改變,二是為了既得利益對改革加以抗拒,或背後搞鬼加以破壞,而既得利益多來自腐敗,所以欲推動改革,必須先將這些官員改造或根本排除。習近平過往第一任期的五年,全力以赴的就是反腐,接下去的五年,仍將繼續,盡最大力量排除改革阻力。
第二步就是機器本身了,具體說,就是「黨跟國家機構的改革」,此即19屆三中全會指出的,要讓國家機構的設置與職能配置,能與「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完全適應,也能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完全適應。
無論是人和機器,從其規模之大與覆蓋面之廣,可以想見其工程之巨。其實,打從1978年鄧小平在11屆三中決定改革開放之後,想追求實現的就是從經濟到社會到政治的全面改革,從11屆三中到19屆三中,總算是從經濟改革正式跨入政治改革領域了。正因為改革工程之艱巨實屬空前,這或許正是習近平不畏眾議,下了決心,推動憲改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動念吧。






聯合報黑白集/詐騙島特色的民調


2018-03-07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嘉義縣長初選,張明達(中)落敗,質疑民調過程不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詐騙集團行騙天下,害台灣被稱為「詐騙之島」。但話說回來,詐騙不只是民間雞鳴狗盜之輩的慣技,政治人物的錦囊之中也不時推陳出新,變出新花樣。最近民進黨初選的內鬥,就足以編一本騙術大全。
剛完成的嘉義縣長初選,不僅爆出賄選,還有特定賭盤介入,弄到檢調必須連夜介入調查。最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在民進黨中央選定進行初選民調的時段,竟發生有人使用「假語音民調」來干擾真民調的進行,某陣營的支持者都被假民調電話「占線」,讓真民調電話打不進來。此一手法,跟詐騙集團行騙的策略顯然系出同源,且段數已經升級。
民意調查的目的,原是要用科學方法來偵測民意,卻有人連科學調查都想要設法扭曲矇騙,這恐怕也只有台灣人想得出來。七年前蘇貞昌蔡英文爭取民進黨總統初選提名,就有人編出「蔡馬馬」的口訣,誘導支持者偏向特定人選,成為民調詐術的始作俑者。要論民調造假的貢獻,民進黨功不可沒。
當年「蔡馬馬」的傳統戰術,比起今天「假語音」的電子化進展,當然已望塵莫及,但也看得出民進黨不斷「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僅如此,民進黨支持者還會授以「教戰守策」,教他們在接到國民黨初選民調時如何偽裝、撒謊,以擾亂民調,讓比較弱的藍營對手勝出。
能把客觀民調變成人為操控工具,堪稱具有詐騙島特色的政治,民進黨貢獻厥偉。








聯合報社論/對的賴院長和錯的賴院長


2018-03-07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九二共識和惠台措施都是戰略手段,目標都是併吞台灣。 記者陳柏亨/攝影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會接受質詢,對近期兩件爭議議題作出回應,其中一件的表態是正確的,有助釐清民眾認知;另一件則顯然失誤,暴露他的底氣不足。前者,他評慈湖潑漆案說「社會不能接受,我也不贊成」,表現了高度與是非;後者,他談卅一項惠台措施時說,「中共最終目的都是要併吞台灣」,如此消極,恐非民眾想要的答案。
先談賴院長的正確回應。慈湖潑漆案發生已一周,滋事的台獨青年氣焰洶洶,綠媒又頗多讚揚與附和,對照現場陵寢管理人員未加阻擋,難免讓社會各界產生聯想,以為民進黨政府默許或縱容其行事。賴清德的表態,雖然嫌遲,但至少清楚表達了是非觀念,有助於釐清民眾的疑慮。
賴清德說「社會不能接受」潑漆案,表示他明白民意對此事的感受,也尊重此一民意取向。作為行政院長,他能公開呼應並支持這股民意,展現了閣揆維持社會價值的高度。不僅如此,賴揆還說「我也不贊成」,這說明他個人的主觀見解,並不樂見民眾因政治立場歧異而互以斬首銅像、陵寢潑漆等手法發洩報復。賴揆「不能接受也不贊成」的說法,未必能夠阻止極端人士再次進行類似破壞,但至少在民眾的法治和是非認知上畫出界線,也可提醒基層執法人員在碰到類似狀況時要有積極作為。
再談賴院長的錯誤回應。大陸祭出卅一項惠台措施,在此地引起強烈反應,許多人更擔心這將加速台灣人才外流,但蔡政府卻遲無明確回應。一周後,賴清德在立院答覆質詢時才稱,中共不論是惠台政策或九二共識等,最後目標都是要「併吞台灣」,希望國人認清這一點。這樣的答覆,等於沒有答覆;要「國人認清」之語,基本上只是乾枯的口號教條。
中共想要「併吞台灣」,是「統一」的負面表述,舉世皆知,台灣民眾哪裡還需要賴清德再來提醒?在明知對岸的「併吞」意圖下,台灣主政者應該如何掌握最佳策略應對進退,為台灣爭取到更大的空間、時間和國際支持,以防杜對岸進行粗暴併吞的行為,這才是民眾關注的重點。若主政者無法提出有效的因應策略,卻只想閉關自守,或以為可以靠著台灣海峽的屏障苟且求安,或一味在那裡喊「狼來了」卻連因應的本事都沒有,這樣的主政者恐怕也就太失職。
賴清德的台獨信仰,當然不容置疑;但他對於要如何實現台獨的理想,則顯然缺乏清晰的思考及深刻的策略。賴揆曾在國會形容自己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也是「務實的台獨主義者」,這是他的信仰告白;但觀察賴清德的施政作為,卻看不出他比其他台獨人士有更高明的見地或策略。作為閣揆,如果他只能說出「中共只想併吞台灣」這樣教條式的口號,卻提不出任何幫助台灣壯大的構想,或提出與對岸如何交手過招以創造有利我方勝算契機的戰略;那麼,他其實不比那些在慈湖潑漆的獨派青年高明多少,只是在趕台灣獨派的流行罷了。
台獨運動作為民進黨在野的抗爭策略,多年來一直頗有進展;但在三度政黨輪替後,它也逐漸暴露了其侷限。最主要原因是,台獨運動的茁壯,一直是靠著杯葛國民黨的統一主張作為槓桿,從來不必和中國大陸進行任何實質的交鋒;然而,當民進黨完全執政,國民黨不再是它台獨訴求的「替代對象」,蔡政府必須直接面對北京政權的競爭和挑戰,馬上就顯得左支右絀了。賴清德呼籲國人要認清中共併吞台灣的用心,這樣的喊話,放在兩岸競賽節節敗退的框架中看,顯得多麼蒼白。
賴清德批評獨青在慈湖潑漆的行徑,說明了他「務實」的一面。但面對卅一項惠台措施卻只剩下愛國口號,則大大暴露他的虛弱;身為閣揆,就只剩下這一招嗎?